APP下载

根深者木茂 源远者流长

2008-01-12焦文林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11期
关键词:多义词助词实词

焦文林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题型保持一贯的方式: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分数基本保持稳定,2008年高考文言文除上海卷29分之外,其余多套试卷的分值集中在18~22分之间。测试内容表现出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倾向。

2008年高考文言文具有以下特点:

1.选文来源呈多元化态势,《二十四史》仍为重点。2008年高考江西卷选自《左传》,天津卷选自《墨子》,北京、江苏卷选自《汉书》,重庆、上海、福建卷选自《晏子春秋》,湖北卷选自《文宪集》,湖南卷选自《欧阳修全集》,山东卷选自《聊斋志异》,其余各卷均选自《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仍是高考文言文的选文重点。

2.文体选择回归记叙文倾向明显,人物传记占绝对优势。与2007年高考选文多样化(传记类、游记类、论说类、小说类、序跋类、赠序类)相比,2008年选文回归记叙文倾向明显,以传记文为主,选文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仁爱、友情、亲情、纳谏、治世、战功、政绩等,具有明显重视传统文化的倾向。

3.基础知识考查全面,非选择题受到重视。2008年高考全国卷比较注重考实词、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翻译四项,在地方卷中主要考查文言虚词(2008年山东卷、湖南卷),词类活用(2008年江西卷),句式(2008年广东卷),断句(2008年广东卷、辽宁卷)。整体来看,基础知识考查全面,非选择题的题型多样化,题量增加,分值也在不断攀升。

2009年备考策略:

1.实词——重视积累,学会推断

(1)实词的积累

①积累重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例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6题]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

本题中涉及的四个实词“听”、“追”、“壁”、“度”都是多义词,解答时需要将其不同的意义放在句中思考,确认其在句中的含义。D项,“度”读“du”,有①尺度②制度③法度④气度⑤神情态度等义项;读“duo”,有①量长短②推测③考虑等义项。根据句中“惶惧”,这里的“度”应该解释为“神情态度”,中学教材里也有这种用法,如“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答案:D。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在2008年高考的实词、翻译题中也有很多体现,也应该是积累的重点。

②积累方法:一是诵读中积累,诵读高中教材1至6册的文言文。读注释,读原文,通过诵读达到三会:会诵读,会翻译,会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二是训练中积累,将平时训练中遇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辑录起来,经常翻看。三是集中积累,对备考资料上辑录的多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集中精力记忆。

(2)词义的推断

①借助教材实例或成语中的实词,确认词义。

例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8年高考安徽卷]

A.休复执论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计:计策。

D项“计”是多义词,主要义项有①计算②计谋③考虑、谋划等。在确认词义时,除结合句意思考外,我们可以联系到教材中的句子“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推断出这里的“计”应是“考虑、谋划”的意思。

②借助语境(相关词、句、段),确认词义

例如:请将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008年高考重庆卷]

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

画线句开头第一个字“殚”是得分的关键点之一,它的理解就可以参照下旬开头的“尽”字,二者是同义词,都可以解释为“倾尽”、“竭尽”。

答案:倾尽钱财不够交纳赋税,竭尽全力不能完成徭役,百姓饥寒交迫,腐尸随处可见。

2.虚词——突出重点,辨明用法

(1)重点虚词

文言虚词的备考突出《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与、于、则、者、之。

考生要牢固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并结合教材记一些实例,以达举一反三之效。

(2)辨明用法

①词性分析。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性,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

例如: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08年高考福建卷第4题]

A.①因载而与之俱归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①吾乃今日睹而赎之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①而申乎知己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①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A项第一个“之”是代词,指人;第二个“之”是助词,不译。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C项第一“乎”是介词,译为“向”,第二个“乎”是助词,不译;D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把”。前三项的三个虚词,都可以通过词性的分析,区分其用法的不同。答案:B。

②语境分析。

例如: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08年高考安徽卷]

A.①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②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①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②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A项两个“以”在句中都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与之结合为一个介词结构,充当状语,解释为“因为”。B项第一个“之”用在名词性短语与形容词之间,是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C项,第一个“所”是直接用在动词前,作助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单独使用,用在句首,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第二个“何”与“以”结合,充当“以”的宾语,疑问代词,什么。四个选项的虚词,都可以通过其在句子中的地位、作用的分析,辨析它们的用法。答案:A。

3.句式——分类记例,比较特征

(1)分类记例

针对特殊句式的特点选取典型例句,读熟记牢,掌握特征,理解作用,触类旁通。

猜你喜欢

多义词助词实词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多义词
格助词“に”と“で”的使用区分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初中英语多义词教学策略研究
贵州方言先行体助词的语法功能及地理分布研究
湖北天门方言“的”的用法探析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浅析俄语同音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区分
助词“给”的发展变化研究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