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意境鉴赏教学三法
2008-01-12刘丹瑞
刘丹瑞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一颗明珠,通过诗词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审美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化品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品味诗词的意境,只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诗词的内容。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是合情、景而言,古人有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尤其是古诗词意境的能力?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诵读法:
潜心涵咏,反复吟诵,细心品味。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人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精神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前些年,语文教育重析理,轻吟诵,讲求讲深讲透,“析细析微”,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对于课文只是看看而已。偏重了内容和理法,丢开吟诵,这种方法用来教文学,尤其是诗词,简直就是大错特错。吟诵法是我们民族语文教学的“看家本领”,对于诗词,只有反复吟诵,那文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
吟诵诗词要得法,慢慢读,重品位,适当延长某些字的时值;注意适当的节奏、速度、轻重、表情:注意采用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通过诵读,领略诗词意境的韵味、气势、情致,陶冶情操。
二、配乐法:
配放乐曲,创设氛围,寓教于乐。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物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文字是理智的,音乐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诱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把诗词意境与音乐意境融为一体,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初步感受、理解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与音乐原本是相依相存的。汉乐府就是诗乐结合的典范,词、曲原本就是配乐演唱的歌词,诗词意境或高亢,或低沉,或含蓄,无不涵盖音乐意境的特征,体现出音乐美。因此,借助音乐来教古诗词,鉴赏其意境,符合古诗词意境创设的实情。配乐时,要注意选择同诗词意境合拍的乐曲,要注意形式多样性,可以配乐范读,学生自己配乐朗读,或采用现成的教学磁带。
三、绘画法:
以象入画,重组意象,再创意境。将诗词文字转化为画面,诱导学生通过诗词所述的情、景、事等形象入境,从而探求意境,自古以来,诗画一家,许多优秀诗词其实就是一幅幅秀美的图画,古代许多诗人又是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东坡曾为惠崇的《春江晚景》题诗,可见,以画入诗,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画面,把生动活泼的画面和词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单调枯燥的讲解趣味横生,可见可感可触,这一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符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需要。为诗词意境作画,是意象的重组,意境的再创,是从直觉质变为体验的过程。鉴赏者通过诵读后,诗中的意象一一浮现在脑际,可能有些杂乱和模糊,鉴赏者用简笔画一一勾勒出,经过调整后,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图画,并反复沉吟这幅画面,他必定会参照自己平时的生活和感性体验,甚至化身为诗人自己来感受诗中意境的况味,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我们可以绘一幅色彩斑斓的“渔翁垂钓图”,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先找出其中的意象:鸡鸣、桑树、桃李、草屋、田地等,然后绘一幅“田园风光图”,学生看着图画,自然而然地更进一步进入诗境。
以画赏诗,可以用插图,可以用幻灯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