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中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2008-01-12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11期
关键词:方塘理趣陌生化

冯 渝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中,诗歌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那么,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呢?

一、知人论世,奠定理解基础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足尚友也。”现代文学家鲁迅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而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很容易近乎说梦的。”“知人论世”,不但是欣赏古代诗歌的一种理念,而且也是一种方法。“知人论世”就是全面了解作者,注重作者与作品的关系,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以及作者创作作品时的社会状况。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奠定基础。如,学习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恫然。

对于《锦瑟》一诗的主旨,历来歧见纷纭,学生对此诗主旨的理解和把握自然有难度。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下宦官操纵、党争不休、藩镇对抗、经济凋弊的晚唐时局以及对当时的文人诗作题材及表现形式的影响,介绍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歌风格和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回忆往事,一生坎坷,有感而发的写作背景。这样,学生自然就能理解此诗内蕴含蓄深沉,表现婉曲隐晦,意境朦胧迷幻的艺术技巧和抒写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年华流逝、抱负成空的表达意旨。

二、注重朗读,感悟诗歌韵律

韵律是由节奏有规律变化、重复而产生的一种情调,是一种富有情感的节奏。在诗歌中,韵律表现为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节奏的和谐流动所传达出来的诗的情感韵味。而韵律美是一种由细节到整体的节奏美。这一特点,只有通过朗读或吟咏,才能感受出来。正如杜甫所说:“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在占诗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反复吟诵,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美的韵律,充分领略诗的情致和韵味。如,学习《绝句》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朗诵: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此诗节奏明显,形成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这样的“顿”,上下句和谐、整齐,节奏长短搭配,抑扬顿挫,而且上下两联各自形成对仗。学生在朗读中,不但能感受到诗歌的鲜明的意象,而且能感悟到和谐的韵律之美,以及时空交错的意境美。

三、分析语言,提高感受能力

从结构主义理论来说,为了强化读者的某种感受,文学语言常常表现出“陌生化”来。这种“陌生化”的语言,常常“迫使读者思维进入连续不断的转换过程,在转换中接近作者的意旨”。在古代诗歌中,“陌生化”主要表现在打破词语用法常规,或运用反常句式,使读者感到“陌生”。这不但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而且也为读者提供了富有弹性的审美思维空间。如,学习杜甫《秋兴》诗中的关键句: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如果按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虽然“规范”了,不“陌生”了,意义明确了,但诗句的韵味也减少了。我们知道,这两句诗作者真正要呈现给我们的是以香稻、碧梧为主的物质丰美的景象,可“规范”后,这种感受显然降低了。

四、借助图画,感知诗歌意境

正如《文艺美学》所说:“形象性有助于增强人的感性认识,不但有助于建立空间观念,拓宽人的思维空间,而且更有助于培养人的观察与想象能力,提高人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能力。”宋代大诗人苏轼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画中有诗来说,“指在诗歌创作中,吸收绘画技法,在诗中创造出生动的富有情趣的画面、画境,使诗画结合”(林二松等主编《写作艺术技巧辞典》,北京出版社)。而图画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图画(无论是现有的挂图,或者教师临时的简笔画等)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理解和感受诗的意境有着极大的作用。如,以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为例,教师就要抓住以下两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目遐想,或出示图画,或者运用简笔画,或师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画面,让学生感知作者如何把宁静的秋夜动态化了,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的境界。这样不但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能力。

五、抓住意象,感知诗歌理趣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往往潜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方式和审美趣味。其间还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荡漾着激越的情感,体现着闪光的人格。理趣就是寓深刻的道理于趣味之中,而不是直接说破。苏轼的《题西林壁》所蕴涵的哲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惠崇春江晚景》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哲理。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住诗歌意象,感知诗歌理趣。如,朱熹的名诗《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标题看,“有感”源于“观书”,这本身也就体现出一种因果关系。从诗歌内容来看,前两句,极富形象性,读起来给人以心灵澄静,和谐优美的感受,使人心胸开朗;后两句紧承前两句,抓住“方塘”的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方塘”的“清如许”正是“源头活水来”的结果。这样,言近旨远,意味深长,给人以无穷的理趣。

猜你喜欢

方塘理趣陌生化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冀军校
过碱河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观书有感(其一)
教学新思维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趣浅析
守护方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