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形态创新

2025-02-20喻燕

中国德育 2025年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摘 要 生态文明教育是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以其“享美”“觅趣”“悟思”“导行”的诗意表达与哲思启迪,指引着我们思考小学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向。基于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分析,本研究提出回溯生活、体验探究、交流审辨、拓展延伸等教学策略,以期通过教学形态的创新,引导学生由知到行,树立健康的自然生态观,做绿色生态理念的积极践行者。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 喻燕,江苏省南通市三里墩小学校,一级教师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儿童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处于自然观、世界观的初步形成期,学校理应在此阶段通过适切的生态文明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健康、积极、正确的自然生态观。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基于“成长中的我”这一原点,编织了“我与自然”这一条生活线。探析教材中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内容,解读其充满诗意与哲思的自然观表达,方能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促使其自发地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一、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诗意与哲思

(一)诗意的表达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就有着寄情山水的诗意情怀,中国人对于大自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趣。而儿童对于客观规律的接受,天然带着审美的态度。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编者注重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诗意表达。

1.享美

习近平总书记用“美丽中国”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词来刻画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图景。美,是一种宜居的自然环境;欣赏美,是人对于自然风物的应然态度;美的自然与审美的人,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关系。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引下,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突出自然的“审美第一性”,把“美的自然”放在“有用的自然”之前。例如,“大地长出绿头发,我用脚趾梳理它。小草痒得咯咯笑,亲亲我的小脚丫。”[1]低年级教材用这样充满童趣和美感的语言体现儿童与大自然的互动。“在地球上,我们可以欣赏到神秘的原始森林、壮美的山脉峰峦、浩瀚的沙漠戈壁、坦荡的冲积平原、幽深的峡谷海湾……”高年级教材用这样富有美感的语言展现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同时,教材配以唯美动人的图片,展现自然的美好、亲切与博大。有的课题并非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内容,但在配图上也可见巧思。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的《假期有收获》一课中,编者用整页的图片展示了儿童在大自然中玩耍的场景,既直观地呈现了生态之美,又暗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从而引导儿童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

2.觅趣

儿童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总是以“好玩”而非“有用”的角度看待自然物。同时,他们尚未形成关于自然与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因此,他们对于自然有着天然的兴趣,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有意识地引导儿童通过“玩”的方式探索自然,发现自然的有趣和神奇。例如,在二年级下册《试种一粒籽》一课中,学生试着种下一粒种子,并记录它的成长过程。在选种子的环节,学生或许会惊讶于种子的形态多样;在照料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又会为它的萌芽而感叹,为它的拔节而欣喜……借由教材设计的活动,学生可以透过自然物习以为常的表面,去体悟生命的奇妙和有趣。

(二)哲理性的表达

从儿童的成长过程来看,儿童是不断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其思维深度逐步接近成人。因此,教材中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哲理性的表达。

1.悟思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天人合一”理念在新时代的全新诠释。基于此,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致力于展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血肉相连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交流、探索、审辨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道德思维的成长。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中,活动园板块展示了这样的几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案例:浙江乌镇人“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因纽特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作冰屋;我国哈尼族构建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生态结构。通过对案例的探析、思考,学生明白自古以来人类就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真正地实现“天人合一”。

2.导行

教材对于大自然的解读并不是与“人类社会”对立、隔离的“自然界”,而是既包括了郊外、森林等直接自然,也包含了人类社会这一间接自然。教材致力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探索身边的自然,培养对自然事物的敏感性。同时,聚焦当下生活中的问题,培塑学生的环境行动能力,促使他们成为环境问题中的“主动改善者”。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中,教材要求学生“为社区、家庭或者班级想一个垃圾分类的妙招”;在《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中,请学生拟定一份家庭“减塑”方案。由此可见,教材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周围的人共同参与公共事务,改善自然环境,从而培植了学生保护环境的信心与决心,使其最终成长为具有生态伦理观和自觉行动力的未来公民。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态文明教育策略探寻

针对教材中“享美”“觅趣”“悟思”“导行”的教学指向,生态文明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以经验唤醒引发“美”的感受,以实践探究激活“趣”的体验,以交流审辨促进“思”的生长,以道德实践达成“行”的改变。

(一)回溯生活,唤醒经验,感受“美”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并未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背景,而是以师道权威的形象,传授关于自然知识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在背诵中“记住美”,而不是在经验中“感受美”。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禁锢了学生对自然的审美自由,压抑了他们对自然的审美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属己的生活经验,并充分挖掘这一资源,鼓励他们去感知、分享、表达,从而培养其对自然的敏感性,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世界。

例如,在《可爱的动物》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讲述自己和动物朋友的故事。“我每天给学校农场的母鸡喂食,母鸡‘咯咯咯’地叫着,好像在谢谢我。”“校园的花丛里有一个蚂蚁窝,我经常看他们搬运粮食,可有趣了。”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是学生的好伙伴,他们用童言童语交流着美好的感受,唤醒了关于自然的经验,引发了彼此的情感共鸣,深化了对生命、对自然的感知。

(二)着眼当下,体验探究,激活“趣”

体验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创设或引入符合学生学习内容的情境,以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2]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参与,能够放大他们的感受,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自然,加深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结。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应尽可能采取有趣的方式,挖掘学生内在的深刻体验,启迪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形成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在的观念。[3]例如,在《风儿轻轻吹》一课中,教师将课堂从传统的教室搬到了户外,并在主题大情境中创设了“风娃娃”这一童话人物。在户外课堂上,学生浸润于情境中,寻找“风娃娃”的踪影,还和调皮的“风娃娃”一起做游戏。与此同时,学生还在小组中尝试着创造更多与“风”有关的游戏玩法。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感受、探究交流,发现原来“风”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事物也能创造出无限的乐趣。这不仅使他们对自然事物有了更多的思考,也培养了他们创造性地生活和游戏的能力。

(三)聚焦问题,交流审辨,促进“思”

针对当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教材提出了一些具有开放性和两难性的话题,这不仅旨在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也是对当下热点问题的关切与回应。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就这些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也可以将具有时代性、新颖性的生态文明相关话题引入课堂作为教学资源的补充,让学生在“理越辨越明”中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例如,在《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中,教师给出人们对于塑料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塑料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塑料是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引导学生共同去探究塑料的“功”与“过”。第一板块,教师通过课前小调查和课上的现场观察、拓展介绍,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塑料制品应用广、性能优的特点,从而了解塑料之“功”。第二板块,教师借助故事《塑料袋漂流记》,以及适时补充的视频资料等,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联系故事内容和生活经验,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认识到“白色污染”带来的巨大危害,了解塑料之“过”。接着,教师通过“我们能不能完全不使用塑料制品”这个问题的思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假设,体会没有塑料制品时生活的种种不便。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在面对“塑料垃圾危害大,生活又离不开塑料”这样的两难问题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减塑”的势在必行。

(四)回归日常,拓展延伸,落实“行”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态文明建设既不是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也不是以“人定胜天”的观念征服自然,而是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能动地改善自然、利用自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生长,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回归日常生活,将对自然的审美与热爱转化为主体的责任意识,进而落实为自觉的行动。例如,在《清新空气是个宝》一课中,教师请学生们思考:我们可以为守护清新空气做些什么?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我的清新空气保护计划”。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每天行动一点点”的打卡记录,将教育的触角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养成绿色低碳、爱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与生活习惯,由知到行,做绿色生态理念的积极践行者。

教育学生读懂生命、敬畏自然、树立健康的生态文明观,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为学生引路,带领他们在大自然中赏美、觅趣,在课堂内悟思、明理,在生活中知行合一。如此,这颗生态文明的种子必将在学生心中萌芽生长,开遍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俞晓婷,高德胜.在生活世界中构筑儿童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人与自然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3,(01):92-98.

[2]赵明霞.体验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24,(14):61-63.

[3]王琴.让“共生共在观”扎根童年——统编道德与法治“儿童与自然”主题教材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J].中小学德育,2021,(06):47-50.

责任编辑︱乔 羽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