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见式”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生态的构建与实施

2025-02-20赵海燕

中国德育 2025年2期
关键词:红色基因

摘 要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具有深远意义。浙江省宁波市镇安小学依托自身丰富的红色资源,开辟了“家门口的红色线路”,开展“可见式”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知行合一的思政教育生态,达到了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革命传统文化;思政生态;红色基因

作者简介 赵海燕,浙江省宁波市镇安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级教师

革命传统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宁波市镇安小学以“镇安小学地下党联络站”这一红色据点为起点,以学校周边3公里为半径,整合了15个文化点位,设计出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圈”,开展“可见式”的革命传统教育,形成了更具象、更亲和、更有效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一、资源整合,

使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地图“可见”

经调查,学校周边潜藏着丰富的革命传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为开展“可见式”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条件。

(一)挖掘周边资源

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前曾是宁波地区重要的地下党联络站,由于隐蔽战线的特殊性,一直鲜为人知。经过多年的挖掘和整理,校长楼天熀、贺思贞夫妇和党员教师们的英雄事迹、英雄遗物、革命精神逐步浮出水面,成为学校宝贵的红色资源。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调研、走访周边社区,确认了抗日名桥白鹘桥、城区第一党支部旧址和丰小洋楼、宁波市总工会旧址演武广场、海丝之路庆安会馆、微党课陈列馆、小巷总理俞复玲、最美退役军人戴柏青、走马塘红色陈家等15处红色文化地点,并将其绘制成革命传统文化地图。

(二)构建知识体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校对这15处红色文化地点的史料和民间素材进行挖掘、整理,通过红色名片、红色印记、初心实践、文化链接等方式,层层揭示革命传统文化的内涵,将红色文化地点的单一故事拓展成一个历史截面,形成了有宽度、有厚度的红色文化地带,最终整合成一份包含大量先进人物及其历史事迹的红色教育读本《家门口的红色故事》,为学生提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方面的教育。

(三)搭设实践平台

知历史、晓作为,最终是为了见行动。家门口的革命传统文化学习和其他红色研学实践的区别在于:因为身在其中,所以利于行动,弥补了红色研学距离远、行动不便的不足。学校以社区的微型党课陈列馆、党群服务中心、党群共建示范点为实践平台,采取“全员小义工”机制,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开展创造性的服务活动。

二、项目叠加,

使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过程“可亲”

如何给思政课加点“味道”,让其更加亲近学生?“可见式”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该方式突出自主性、综合性、团队性的特点,通过“明确任务—制定方案—具体实施—点拨引导—作业展示”五个环节展开实践,加强家校社互动,让学生全程、全景参与革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达到传承红色基因、重塑精神内核的育人效果。

(一)共享革命传统文化资源

为了让每个学段的学生都可以享受系列化的学习资源,学校按照低、中、高三个年段安排教学,打破常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且每个项目的研学周期不少于一个月。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们通过“红色名片”,了解红色文化地点的历史资料;通过“红色记忆”了解背后故事;通过“资料链接”拓展阅读;通过“初心实践”明确项目任务。

(二)打卡革命传统文化地点

学校坚持做有真实场景的思政教育,致力打通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为此,学校精心设计革命传统文化地图打卡活动,引领学生重走红色路、探寻文化带。地图打卡活动包括四项内容:我的合影、我的红色印记、我的文创、我的感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体验了参与红色之旅的成就感,激发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三)开展革命传统文化宣讲

学校坚持做“主人公”式的思政教育,让学生成为红色历史的讲述者。学校将讲台和话筒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讲好红色故事。这项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一次重塑。

(四)排演革命传统文化情景剧

学校以革命传统文化为主题,设立革命传统文化大舞台,鼓励学生积极排演文艺情景剧,倾情打磨革命传统经典剧目《镇安,有自己的英雄》。通过剧目创编和参演,学生由旁观者变为主角,由被动的红色革命文化学习转变为深入研读和探索革命传统文化。

(五)争做镇安红巷小义工

学校积极创建“小义工”组织,探索构建“有信念、有岗位、有职责、有成就”的“四有小义工”实践体系,通过课程学习、岗位锻炼、责任承担,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成就感,形成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我为人人做”的氛围。

三、组合联动,

使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可观”

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赋能作用,学校通过之江汇平台打造了“云上红巷”,让红色故事在线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层次的辐射。

(一)平台资源共享

学校“云上红巷”视频资源来源广泛,首先是由学校思政工作室开发的电子课本《家门口的红色故事》和线上校史馆;其次是由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录制的红巷微课和红巷情景剧,如《镇安,有自己的英雄》《清仁初建》《白鹘桥》等;最后是红色金课,如《漫步乡村看共富》这一课,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农村,引领他们从认识国情走向认同道路,进而转化为责任意识,最终外显为担当行动。

(二)微信精准推送

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的精准推送功能,将“云上红巷”思政课进行分解,向学生及其家长推送,并布置微作业,促使家长和孩子一起行动,实现共同成长。比如,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甬娃心中的红”作品征集活动,要求学生在参观红色基地后,通过拍摄照片、剪辑视频、撰写心得等方式记录参观感受及收获,激发了学生及其家长的极大兴趣。

(三)线上直播同频

为了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感受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学校定期开通线上直播,让家长感受孩子的发展与进步。学校电视台每周进行革命传统文化题材的专题播报,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同步直播。比如,2021年,学校举行《百年镇安向党献礼》大型文艺党课直播活动,活动持续两个小时,吸引了10万余名家长和社会人士观看,反响热烈。

四、内外兼修,

使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可显”

学校在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中秉持尊重差异、注重起点和促进发展的原则,强调育人的过程与学生发展增量的重要性,旨在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对比,强化评价的激励效果。为此,学校构建了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一)表现性评价,以评促行

学校根据“七颗红印研学评价标准”,对学生在红巷地图打卡、流动课堂打分、文创作品打call、红色剧集打擂、四有小义工打星、镇安小红人打榜、英雄班级打品牌七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达成一项便得到一颗镇安红印,以此引导学生走好红色之路、讲好红色故事、做好红色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二)自主性评价,以评践诺

学校采用“四有小义工道德实践评价机制”,取消班干部制,建立了一支自育互育的学生自治队伍。一是采用双向定岗制,坚持“因需设岗”和“因人设岗”。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既满足班级管理的需要,又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二是倡导“双百制”,即义工效果100分、坚持时间100天。学生从时间和效果两方面进行自我评估,简明直观、容易操作。三是每年进行三星级义工评选。自首批评选出的100名小义工至今,学校已评选出2,700多名小义工。

(三)成果性评价,以评立德

学校依据“五星综合评价机制”,从“爱国、责任、慈孝、勤俭、创新”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将英雄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攻坚克难、自立自强等精神品格融入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随时随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树立身边小榜样,传递正能量。

学校坚持做有文化底蕴的思政教育,通过实施“可见式”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了红色教育三“见”:见过程、见成长、见成效。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探索革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有效路径,构建更加落地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生态。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红色基因
应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对少年儿童进行传承教育的思考
牢记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传承红色基因 发扬革命精神
激活红色基因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生命力
弘扬优良传统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孕育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