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评价:中华文化育人效果评价的模式创新

2025-02-20芶鹏袁华黄珂周燕

中国德育 2025年2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

摘 要 中华文化育人效果评价涉及学生的文化素养,属于增值性评价。四川省成都蒙彼利埃小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逐步探索出中华文化育人效果的循证评价模式,以期精准衡量并促进小学生成为文化传播的“小天使”。该模式基于“知行合一、铸基自信”的核心理念,构建了全面系统的循证维度,从课堂表现、作品呈现及日常行为等多个方面,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育人模式;循证评价

作者简介 芶鹏,四川省成都蒙彼利埃小学校长,高级教师;袁华,四川省成都蒙彼利埃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黄珂,四川省成都蒙彼利埃小学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周燕,四川省成都蒙彼利埃小学,二级教师

中华文化育人效果评价涉及学生的文化素养,属于增值性评价。为避免评价的主观臆断,其评价细目应与核心素养、文化自信等保持一致。四川省成都蒙彼利埃小学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中华文化育人效果的循证评价模式,以期精准衡量并促进小学生成为文化传播的“小天使”。中华文化育人效果的循证评价是指在中华文化育人实践中,基于实际证据进行的教育评价,强调通过收集、分析和应用学生的学习数据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影响学习成效的各种因素,从而为实现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一、循证评价的四大维度

循证维度是指依据科学、客观的证据来设定和评估教育活动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影响力等各个方面。这些证据来源于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观察记录、测试结果、项目作业、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渠道,从而确保评价过程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成效。在中华文化育人效果的评价维度上,学校深刻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精心构建了“知道、理解、行动、铸信”四大维度,全面、系统覆盖了学生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成长轨迹。

一是“知道”维度。该维度侧重于评估学生对中华文化基础知识的获取与整合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文化主题活动,通过直接观察、深入阅读及有效倾听,精准捕捉并牢记中华文化核心要素(如人物、事件、器物、地点)的基础信息。

二是“理解”维度。学生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与知识背景进行深入反思,进一步探索中华文化背后的情感色彩、精神追求、哲学思想及价值观念等深层内涵,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精神素养的一部分。

三是“行动”维度。学生展现自身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灵活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有效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材料的精心组织,到活动方案的周密设计,再到实践中的持续优化与调整,每一步都体现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是“铸信”维度。学生在行动实践的基础上,达成文化自信与人格塑造的高级阶段。他们深刻认同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与卓越贡献,并自觉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

二、循证评价的三项来源

要开展中华文化育人效果的评价,就需要科学构建中华文化育人效果的循证框架,从多种角度,选取多种对象进行评价。在实践中,学校坚持“多元多维,形神兼备”的原则,从课堂表现、作品呈现及日常行为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外在表现及内在素养进行全面评价。

(一)课堂表现

课堂表现是他评与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指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展现其学习动机和学习过程的重要舞台。学习动机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学习兴趣以及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倾听、表达、合作、探究等各环节表现出的个人素养。因此,将课堂表现作为他评与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指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优化学习过程,从而为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奠定基础。

(二)作品呈现

作品呈现是自评和表现型评价的关键载体。作品呈现包括内在品质和外在形式两个方面。前者包括作品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两个方面:准确性是指作品能否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形式揭示文化内核;深刻性是指作品能否契合并深刻揭示文化内核。后者包括规范性和表现力两个方面:规范性是指作品是否符合文化规范和心理规范;表现力是指作品的表现张力能否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很好的效果。这种内外兼修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作品,进而促进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日常行为

日常行为是他评与形成性评价的直观证据。通过对言谈与举止两个维度的考察,学校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文化认知程度、态度倾向及实践应用能力。言谈能透露出学生对文化主题的认识与态度;举止则反映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文化素养的实际运用与体现。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助于检验文化育人的效果,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契机,促进其文化素养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度融合与内化。

以小学中段“跟着非遗品文化——川剧”项目为例,其循证评价的来源是这样设计的。(见表1)

三、循证评价的多种方式

在中华文化教育评价中,学校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双重视角,融合形成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通过点线结合进行持续性测评。

(一)独特的双重视角

自评,作为个体自我反思的镜子,能帮助学生细致审视自身学习证据的积累与整理。这包括课堂笔记是否详尽无遗地记录了文化精髓;作业是否深刻体现了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应用;讨论记录是否既全面捕捉了讨论要点,又融入了个人见解;个人作品是否倾注了心血,既展现了才华,又实现了学习目标。

他评,则如同一面多棱镜,从外部视角全面审视学生的学习成效。他评有三大抓手,即观察记录、协同评估、综合反馈。观察记录如同摄像机的镜头,捕捉学生在学习行为、态度及成果上的每一处细节,为评估提供客观的事实基础;协同评估则像一场智慧的交响乐,汇聚了教师、同伴乃至家长等多方声音,使评价过程既全面又公正;综合反馈如同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学生的优点与成就,也指明了改进的方向,为学生的持续成长提供支持。

(二)点面结合的全程测评

形成性评价如同一位细心的园丁,时刻关注着学生文化习得的点滴进步与素养的逐步提升。它贯穿于文化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文化互动表现,为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文化活动提供依据;通过活动测评评估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其对文化的理解;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能力,展现其文化素养的增值情况。

表现性评价如同中华文化育人舞台上的一束聚光灯,聚焦学生在文化素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成长。它尤为重视项目式成果、表演与互动、创新与技能这三个方面。项目式成果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文化主题,形成个人见解,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演与互动环节能让文化教育活灵活现,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表达与交流能力;创新与技能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责任感,鼓励他们勇于突破传统,对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表达或突破性掌握,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力量。

学校创新循证评价模式,构建了全面系统的循证维度,从课堂表现、作品呈现及日常行为等多个角度,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该模式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双重视角,以及点线结合的持续性测评方式,确保了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总之,循证评价模式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与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探索基于中华文化育人效果的评价体系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
网络武装高中德育助推育人模式转型
高职院校“双导师”育人模式构建思考
构建育人模式转型下的生物课程体系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农村中学生
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
职业能力业绩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育人模式
全人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团组织育人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