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共生、赋能未来: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校本实践*
2025-02-20林琳宁欢
摘 要 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第二小学部紧跟核心素养和教育强国的步伐,基于“惟实惟新、适性生长”的办学理念,构建了社会情感能力学习进阶目标体系,制定了学段侧重结合全面提升、显性教学结合隐性熏陶、面向全体结合特需干预、学校主导结合家社协同的培养策略,从专门课程、学科渗透、班级建设和实践活动四条路径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 社会情感能力;进阶目标;培养课程;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 林琳,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第二小学部副校长),高级教师;宁欢,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第二小学部
社会情感能力是指“非认知方面的软技能,包括目标动机、自我控制、与他人合作和管理情绪等方面的能力”[1]。社会情感能力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影响学生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发展、获得幸福的关键因素[2],也是个人在其一生中取得社会成果的重要驱动力[3]。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教育,这些正是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基于此,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第二小学部积极开展以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为主题的校本实践,希冀从目标构建、策略确立和路径探索三个方面找到一条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提升、开启幸福人生的可行之路。
一、构建进阶式社会情感能力培养体系
设立目标是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起点。学校确立了以自我管理、社交互动和开放创新三大方向为引领的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框架,并设计了以学习进阶为参照的目标体系。
在培养框架中,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分别是任务达成、情绪控制、团队协作、人际交往和开放创新。其中,任务达成与情绪控制共同构成了自我管理的核心,是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和自我发展的基础;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是学生进行社会参与、与他人建立联系与合作的必备能力,也是构建社会资本和人际网络的支柱;开放创新体现了个体的开放性,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基于这五大能力,学校将培养内容进一步细化为15个子目标,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水平,设计出有层次、有重点的进阶式目标体系。
在目标体系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学习进阶分三个维度和三个阶段描述了低年段、中年段和高年段学生应达到的社会情感能力层次。该体系不仅为学校和教师设计课程与活动提供了标准和指导,也为评估学生在社会情感能力方面的进展与成就提供了明确的评价准则。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和能力成长将始终沿着这一进阶路径稳步推进。
二、制定四维度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策略
学校制定了以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对象和培养主体“四维度结合”为基础的培养策略。
在培养目标上,学校注重学段侧重与全面提升相结合。目标设定既要着眼于学生社会情感整体能力的提升,还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灵活选择培养的侧重点。例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低年段学生最迫切的需求是情绪感知与控制、人际关系建立与沟通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小学校园生活的适应和喜爱。因此,学校将“学控情、友群体和有活力”作为小学低年段社会情感能力的重点培养目标。
在培养方式上,学校注重显性教学与隐性熏陶相结合。一方面,学校通过课程建设和实施,对学生进行直接的社会情感教学,深化学生的社会情感认知。另一方面,学校营造了安全且具有归属感的物理环境、信任和谐的人际环境、激励参与的学习环境和自信尊重的情感环境,使学生在隐性的环境建设和文化熏陶中,逐渐喜爱学校、喜爱教师和同学、喜爱学习、喜爱自己,进而将社会情感认知自然转化为社会情感行为。
在培养对象上,学校将面向全体与特需干预相结合。在课后延时服务选修课中,学校开设了帮助一年级学生解决幼小衔接和校园适应问题的少儿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对于在人际交往、学习适应等方面遇到困难的学生,学校则提供了专门的心理团体与个体辅导,并通过心理沙龙、心灵小剧场、沙盘游戏和社会情感小游戏等形式展开干预。
在培养主体上,学校将学校主导与家社协同相结合。一方面,学校通过开展与社会情感学习相关的家庭教育大讲堂、家长读书会、亲子对话美术作品展等活动,为家长提供相应的指导与支持,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重视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充分挖掘社区育人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公益讲座、公益研学、志愿互助社区团体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社会情感能力。
三、开辟多渠道社会情感培养能力路径
为提升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学校探索出了统整德育课程、进行学科融合、强化班级建设和丰富实践体验四条实施路径,为学生打造社会情感能力习得的认知场、环境场和实践场。
(一)统整德育科目,开发专门的培养课程
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将社会情感学习作为统整主题之一,整合各年段的心理、道德与法治、班会等德育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模块化、进阶式地设计教学内容,打造了专门的社会情感能力培育课程。如果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已有相关内容,学校则充分发挥课程功用,并适当在班会、心理课上进行补充;反之,则在心理、班会课程中落实培养。在实施主题课程时,学校注重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水平、生活实际以及技能的练习与运用相结合。例如,针对低年段学生情感波动较大、控制力不足的问题,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情绪感知与控制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综合运用低年级儿童容易理解与接受的绘本故事、情景剧、游戏等多种形式来实施课程。
(二)进行学科渗透,贯彻全学科育人理念
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和理念融入学科课程中,实现社会情感教育的普及化和系统化[4]。社会情感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充分利用各学科教材中已有的社会情感学习内容,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二是重视学科常见教学活动的育人价值。例如,在语文和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课本剧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和开放创新等能力。
(三)强化班级建设,营造正向的集体氛围
学校将班级建设作为重点,持续推动“一班一品”建设,鼓励班主任分析班情,确立本班独有的育人理念和发展目标,并通过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和精神建设等举措,创设正向的集体氛围,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例如,二年级五班“繁星班”基于“将班级打造成文明有爱、合作共驱、理想担当的繁星成长大舞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长为情智共生的星光少年”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文明涵养、团结友爱”“自主管理、合作共驱”和“树立理想、勇于担当”三个阶段性目标,运用正向思维引领班级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让学生在充满友爱与正向支持的班级氛围中获得成长。
(四)丰富实践体验,提供多样的校园活动
学校注重创设真实的交往情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此培养学生的正面社交能力,激发他们的个性潜能。例如,在国庆研学活动中,二年级学生以小队为单位进行红色研学,每个小队成员各司其职,协同合作,最终形成研学成果。在成果汇报会上,二年级学生每个小队一个摊位,以实物、手抄报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学成果,并向三年级学生介绍自己的研学过程与收获。同时,三年级学生通过象征友谊与认可的“豆子”选票,为表现出色的小队投票。这不仅加强了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对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视,彰显了教育从“育分”到“育人”的价值转向。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成绩导向,而是实现认知能力与社会情感能力平衡、协同发展的过程。未来,学校将不忘初心,继续深化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育人实践,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助力,为他们的幸福未来赋能。
参考文献:
[1]黄忠敬.社会情感能力:影响成功与幸福的关键因素[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6):102-112.
[2]黄忠敬等.社会情感能力:理论政策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5.
[3]OECD.Skills for Social Progress:The Power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EB/OL].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226159-en.
[4]张倩,何依儒.小学德育课程的社会情感教育研究——基于统编版小学德育教科书的文本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1(01):25-33.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