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
2016-06-12罗漫妥
罗漫妥
摘 要: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重大工程,通过对本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提出从资助路径、育人文化、个人锻炼三个维度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以期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功能。
关键词: 协调资助 育人模式 路径分析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求学成本的增长,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国家助学贷款再创历史新高,新增贷款审批人数120万人,由此可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不断增大,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面临新挑战。资助育人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应该在国家相关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探索资助育人新路径。
一、国内外高校资助政策简述
美国根据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为大学生量身定做了“资助包”政策,即资助办把每个申请资助学生的申请材料汇总,提交给联邦、州政府和各高校,然后根据政府和高校的反馈信息,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资助档案,最后反馈给学生可以选择的资助方式,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1]。
我国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经过不断探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特别是200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建立了“奖、贷、助、补、减”为一体的资助体系,切实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我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笔者对广东医学院8个学院共245名同学进行了调研,其中有效问卷为240份,调查对象中有39.13%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学校资助工作的覆盖面、评比程序的公平公开公正性等问题,同学们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针对“你所在学院是否有一套明确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案”这一问题,有17.5%的同学认为没有,同时37.5%的同学表示不清楚。对于“你觉得学院评比奖助学金的程序方法合理公平吗”这一问题,其中认为不合理的人数最多,达到37.5%。由此可看出超过半数以上的同学对学院受资助同学的身份鉴定不了解或者不满意,也有部分同学认为资助体系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或是宣传力度不够大。有过半调查对象认为部分经济困难同学虽然拿过资金资助,但是不思进取,没有起到榜样作用。同时有部分同学反映某些同学得到资助后出现挥霍金钱、购买奢侈品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学校通过资助手段虽然解决了同学的经济困难,但未达到思想教育、价值提升的效果。此外,有三成同学认为奖助学金的发放速度过慢,但也能够理解这一问题受很多条件的限制。综合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出我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仍存在奖助学金评比制度不科学、资金来源单一有限、重经济资助轻精神教育、欠缺学生主体性等问题。
三、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
广东医学院是一所以医学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医学生固有的特点也对本校资助育人手段和方法产生一定影响。如何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上脱贫的前提下实现健康成长和人格完善尤为重要。
1.推进校企协同,完善资助体系。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拓宽资助渠道,实行多元混合资助,保障学生完成学业。引入企业资助模式,扩大资助覆盖面,可以帮助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大学梦。我校经过长期的资助工作实践,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体系,力争学生从经济上和心理上实现双脱贫。到目前为止,我校除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财政支持的各类奖助学金资助手段外,还引进李汉魂助学金、关工委助学金、安琪慈浩助学金等,加大了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扩展了资金来源,以确保更多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基于拓宽资助来源的思维,一来高校可以运用校友的力量、发挥校友的作用支持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学校成立的校友会可以专门设立资助工作组,寻求校友的帮助。这部分资源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及其重要的外部力量,需要巩固和坚守。除此之外,充分挖掘校友的育人效应,利用讲座、经验分享等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在加深学生认知、强化价值观教育、实践能力提升方面能达到较好效果。二来高校需继续开拓企业资助模式,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学生通过社会资助完成学业,感恩社会。企业亦可通过资助宣传企业文化,发现、储备企业人才,签订用人协议,提前把优秀的学生纳入企业人才数据库,并邀请学生参加企业培训和锻炼,掌握相关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2.加强师生协同,共创育人文化。
华东政法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80%以上的贫困大学生心理相对脆弱,主要表现为过度敏感、自卑、焦虑、犹豫等[2]。广东医学院学生资助工作者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举办主题征文活动,成立大学生互助中心等,以达到育人的最终效果。
如何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营造育人氛围是关键。(1)感恩文化。运用学校中层干部、专业教师的力量,开展“一帮二”帮困活动。教师结对子式地引导受助学生感恩学校、感恩社会,使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学校所赋予的关爱和期望,能够正视自己的境况,进而奋发图强、不屈不挠。(2)自信文化。开设自信教育等选修课程,通过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培养贫困生的自信品质,把自信内化为自觉情感。(3)自强文化。资助工作中涌现出来的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可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橱窗、分享会、微信微博等形式进行宣传,在广大同学中起到示范作用,从而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4)责任文化。发挥学生党员作用,用党员的责任使命感感染经济困难学生,使其感受到来自朋友的重视和激励,接受党员身上所传递的责任意识,转化为自身责任感,从而达到朋辈教育的效果。总之,应发挥师生力量,齐抓资助工作,不断丰富帮困助学的内涵,把单纯的经济助学提升为深层的育人助学。
3.促进生生协同,实现自我培育。
《中国青年报》指出,部分贫困生对资助依赖性强,精神贫困才最可怕。为经济困难学生搭建锻炼的平台,增进学生间的协同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给予型”到“励志型”的转变是一项重大工程。(1)设置勤工俭学岗位。设置多元化的勤工俭学岗位,使学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锻炼综合能力。目前我校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以办公室助手、食堂打理等比较简单的劳务工作为主,这类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自我教育的缺失。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通过自己的经营获取经济上的补助。如学校提供固定的场地,让学生自主经营相关产品,通过商业头脑获得经济利润。推广“创业型”助学模式,一方面可以从经济上补助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自我锻炼的平台,享受自食其力的成果。(2)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自行组织和开展系列育人活动,通过爱心帮扶、社交拓展资助等措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资助,从而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信念。高校可定期召开励志学子的帮扶,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其他同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健康成长。广东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2012级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发组织成立本年级爱心基金,每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学生会根据自身情况自愿向爱心基金贡献一份力量,以帮助平时突发情况的学生或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由学生自主发起并管理的爱心帮扶模式促成了学生间互助,集体共进的景象。
大学生资助工作本身就包含经济资助,也承载着育人职能,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高校应该积极从资助路径、育人文化、个人锻炼三个维度建立起协同资助育人模式,使经济困难学生既得到物质的支持,又获得精神的激励和能力的培养,这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文华.国外大学生资助政策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10(2):164.
[2]吴丹,韩铖,张理航.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初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4,2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