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武装高中德育助推育人模式转型
2017-02-21王文伟
王文伟
【内容摘要】德育贯穿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育人模式给学校德工作育的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必须与时俱进,利用网络的优质资源,改变传统的德育管理,助推育人模式转型。
【关键词】育人模式 网络环境 德育微课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科目考试已经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网络早已融入到了高中生们学习生活中。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工作更重要的是面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身心发展,所以迫切需要我们改变原有的观念,利用网络的优质资源,改变传统的德育管理,达到育人模式的转型。
德育贯穿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育人模式给学校德工作育的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地适应新时代,多思考,多实践,获得新成效。下面是我对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教育的一点思考与一些实践。
一、学校德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主渠道
高中学生身处丰富信息的网络时代,而高中生虽然对各种活动有兴趣,但意志薄弱,纪律观念淡薄,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①。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强调发展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的自我发展。
学校德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主渠道,要把高中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作为德育的重点,以网络资源开展未成年人德育工作,使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利用网络中德育资源作为开展高中生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一点思考
信息网络有利于我们利用社交软件进入学生的心理世界,选择温和的方法和有效的教育。因为在网络环境下没有约束,没有利害关系,也不用顾虑隐私,在这种氛围下,德育工作就可以在网络中开设。利用学校的网站开辟聊天室,公开心理辅导老师的E-mail,或者用和同学们相同的身份谈一谈身边发生的事情,在交流的同时并及时和班主任沟通,在现实中得到真正的帮助并建立信任。定期开放学校的机房,不定期检查学生的使用记录。另外也要与家长密切配合,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在家长的陪同下与孩子一起关注和学习相关的一些网站,杜绝学生到营业性网吧,让学生在校在家都要正确地、负责任地使用网络。
三、网络环境下德育的一些实践
1.德育微课是“微时代”的“微教育”
为了提高德育的时效性,将教育方面的内容做成微课程。微课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扩充性②。经过研究与实践,在每周一的班会已初步形成了我校特有的德育微课教育模式。例如礼仪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教育这是班会中稳定的专题。在高一新生军训中强调的纪律的遵守是德育的阶段性重点,在做德育微课时穿插一些有关军训内容的热点(比如长征80周年纪录片),结合学校内军训时的每一个感人的小细节,形成相对完整的德育微课。德育微课要求短小,方便制作并容易推广到全校的每一个高一班级,虽然信息量不大,但冲击力却不小。德育微课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直接解决问题。
2.来自身边的德育校本课程
网络学习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而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于我校的学生,让学生直接参与与创编我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资源,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动。利用校文学社在校园网上征稿,说说自己的故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公开的评选,选出优秀的、激励人心的故事例做成德育校本课程并刻录成光盘,或做成PPT,MP3,视频。
3.德育实践作业与学校的网络社区
德育实践作业有利于高中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真切地感染和体验生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了让德育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假期可以安排了德育实践作业记录表,建立班级内部的QQ群、家长的微信群,学校还要建设网络社区并定期发布德育实践作业,根据老师指导学生的完成状况作为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德育工作者的考核依据。德育实践作业的设计一是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布置德育实践作业,提倡重实践、能力为本的求实精神。树立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修养。
四、网络环境下的育人模式转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中生的思想呈现了多元化,传统德育的方式方法相对滞后,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会让高中生理想信念较为模糊,责任意识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放松或降低要求,遇到挫折自暴自弃,身心素质等不能适应高中生活的需要,导致德育目标难于实现。
模式转型的重点是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网络课程,学校要可以吸纳丰富社会教育资源,例如国外的网络课程,TED等优质的教学资源。这些励志的、学术的教育资源,实质上是架起了校园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强调高中生对学习经验的提升和思维的优化。
面对新的教育环境,高中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一定要顺应形势,坚持以“育人模式转型”为目标,以网络教育为手段,主动占领网络德育教育这块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德育主动权,努力营造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以网络下的德育为抓手,助推义务教育的育人模式转型。
【注释】
① 王祖辉. 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激励教育[J]. 考试周刊,2015(12):132.
② 刘忠民. 教育电视应对新兴媒体挑战的发展对策探索[J]. 中国电化教育,2011(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