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2025-02-20彭晓云何燕霞
摘" 要:发挥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应然之举,大力推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深刻把握其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其中既要深刻把握其理论逻辑,也要深刻把握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在这三个逻辑之中,理论逻辑是基础,价值逻辑是支撑,实践逻辑是关键,这三个逻辑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数字经济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目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还存在一定的阻碍和难点,因此,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制度保障、夯实资源支撑,来增效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关键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逻辑机理;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095-04
Abstract: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empowering role of the digital economy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building a modern and powerful socialist country, and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move to build a digital countryside.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digital economy to empower rural revitalization requires us to deeply grasp the logic mechanism of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mong them, we must not only deeply grasp its theoretical logic, but also deeply grasp the practical logic and value logic. Among these three logics, theoretical logic is the foundation, value logic is the support, and practical logic is the key. These three logics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logical mechanism for the digital economy in the new era to empowe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At present,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due to variou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there are still certain obstacles and difficulti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alent training, strengthen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and consolidate resource support, so as to increase efficiency of digital economy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digital economy; empower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logical mechanism; path analysis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有一个主要的表现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同样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本质要求”[1]。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要求,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更快更好地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现阶段就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新引擎和新动能,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成为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广袤天地,但是其实我们也应该看到乡村发展数字经济的巨大潜力,将数字经济融入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通过加强数字型人才培养、强化制度保障以及夯实资源支撑来加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效能。
1"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进路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既有“智”又有“质”,农村电商经济的发展,乡村政务数字化……在乡村的广袤田野上,一幕幕智慧场景正在上演,这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同样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体现了数字经济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动力。
1.1"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复杂概念,它主要指的是理论内部的逻辑结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只有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之间的理论逻辑,才能更好地推动二者之间的关系向现实转化。
1.1.1" 建设数字中国的内在要求
近几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以及信息的高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一大形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被列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建设数字中国包括了“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等,建设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着重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内在要求,对于建设数字化中国具有战略意义,是未来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需要。近些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大力发展,国家对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投入了很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发展数字经济也是顺势而为,目前政府部门和各大企业加大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各大数据要素以及人才资源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这样说,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字经济产业基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适逢其时。
1.1.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解决好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 “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当今数字化背景下,建设数字乡村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强有力措施,也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党中央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继推出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中,建设数字乡村屡有提及。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了“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并有具体的工作部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劲新动能。
1.1.3"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支撑
现代化是一个现在进行时,它有过去时,但它永远没有完成时,它在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内涵和要求。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智能化和科学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要把智能化、科学化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用信息技术赋能农业现代化,为推进现代化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随着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然要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通过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为村民生活提供了便利,让他们能够更加便捷地接收到外界的信息,而且对于乡村产业振兴,治理数字化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更深层次上促进乡村社会结构调整,塑造新型乡村社会关系,有效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加快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1.2"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
价值逻辑是人民在行动和决策中遵循的价值观和原则。它涉及到人们对于什么是重要,什么是不重要,以及如何评价某件事情的认知与判断,价值逻辑是人们行为的基础,它指导了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并影响了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观点。
1.2.1"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增加居民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3]”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给乡村振兴带来动力,同时也能够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乡村的发展带来了新技术和手段,促进乡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发展竞争力,在数字经济的助力之下,村民可以通过电商平台以及网络营销等手段,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村民收入,共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1.2.2"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建设现代化乡村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数字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数字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开辟了独特的优势,它通过构建高效、便捷的乡村服务政务平台,提升了村民办事的效率,同时也使乡村治理更加透明和高效,而且也为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增强村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数字技术的推广使用,不仅推动了乡村技术的全面进步,而且为村民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营造更加美好、和谐的乡村生活环境。
1.2.3" 促进人才回流,缩小城乡差距
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乡村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并且能够衍生出新型产业形态,例如电商产业,村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农副产品售卖出去,但是对于这些所需要的劳动力除了一部分之外,都要是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有些甚至是需要数字素养基础的,并且现在就业形式不太明朗,一些毕业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也为人才回流提供了一个契机,现如今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三农”问题也是极其重视,在上层建筑和顶层设计层面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并且在税收和就业待遇等方面也是有极大的优惠,所以一些数字人才以及企业家也愿意到乡村发展,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乡村在数字经济的加持下,加速发展,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经济收入也大大提高,这样也大大缩小了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为早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尽一份力。
2"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2.1" 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国家加大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对边远山村地区的扶持。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由此可见国家对于乡村的高度重视。目前,数字经济在全国广大的乡村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发展数字经济的程度有差异。发展数字经济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数字化人才的投入,同时也要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比如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同时更加需要科学的制度作为保障,所以发展数字经济亟需建立健全数字化的制度体系来作为保障。乡村数字经济微观主体缺乏活力、市场配置效率不够高、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不够彰显、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协同作用不明显,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体系制度化缺位,市场的有效机制与政府的有为制度还处于脱节状态,且一些激励机制的不合理也会阻碍数字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2.2" 人才支撑不足,数字素养不高
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的是城镇化速度加快、人口流动加速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等问题,伴随乡愁的是村庄日益“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的乡村双重危机,乡村发展数字经济面临的不仅仅是数字技术落后的硬性短板,更重要的一点是面临数字型人才的短缺,因为在目前农村传统的集体经济解体,而新的农村集体经济尚未成型,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乡村待遇不高以及经济利益薄弱等问题,导致很少有人愿意到乡村发展。大量农民因为各种原因只得去到外地务工,使得乡村出现了“空心化”,农村留下的大多是儿童和老人;因教育水平的限制,乡村剩余劳动力对于数字经济的掌握情况很不擅长,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急需的数字人才严重匮乏。乡村民众的数字素养,尤其是乡村领导干部的数字素养,是发展数字乡村的内在要求,只有领导干部的基础理论以及数字素养得到提升,才能带领好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科技发展水平也飞速提升,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地区,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数急剧攀升,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基本都在使用,但是由于年龄以及文化水平的原因,他们对于一些数字信息的处理能力不够,并且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数字素养也有待提升,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鸿沟”,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制约了数字乡村的建设。老龄化、低学历的乡村劳动力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2.3" 数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数字基础设施是乡村数字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依托[4]。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自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较之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基站的建设等,而且与城市相比,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是迭代的差距,城乡之间存在“数字鸿沟”,且不说城乡之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以在我国较为落后的西南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加之各种原因,要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这对村民掌握数字技术也带来了阻碍,阻碍了乡村共同富裕的进程。
3"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3.1" 培育“数智”人才,优化人才结构
数字乡村建设,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5]”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6]”由此可见,人才对于发展经济,振兴乡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充足的数字人才储备能够为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首先,强化对农民的数字化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的数字素养。建立健全培训体系,要把加强社会责任感和团结教育作为农民培育的重点,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要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尤其是要加强对返乡大学生的培养,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教育基础,对于数字以及数据的处理比较得心应手,能够较完整地掌握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使用农产品销售平台,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推手。其次,吸引优质的数字人才投身数字乡村建设。政府要通过制定人才引进战略,实施各类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和企业家下乡创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还有要提升返乡创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和贷款优惠政策,提供优惠的医疗和住房政策,让他们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大展拳脚,建设美丽和谐富裕的新农村。
3.2" 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保障
数字经济不会自主地助力乡村振兴的进程,这需要强化政策牵引和制度规范,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于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首先,要加强法制保障,发挥法律的监督和保障作用。数字经济的发展是能为农民农村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方便和红利,但是在这之中也夹杂着许多的隐患和风险,因此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充分保障不同主体的合法性收入,也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反垄断监管体系,明确数字平台规则,以数字技术加强对数字经济的常态化监管,实现促进创新、强化竞争、增加社会总福利之间的良性互动;建立农民利益维护机制和申诉处理平台,及时妥善解决数字经济发展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行为,且对于村民对法律的了解程度不高,还需要增加普法宣传,鼓励村民通过合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其次,建立合法的激励数字经济发展的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以及第三次分配中都要注重激励数字经济的发展,坚决贯彻好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兼顾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3.3"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夯实资源保障
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是建设数字乡村的重要基础。在促进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继续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首先,要增加经费投入,大力建设基站,提升乡村地区的网速。在不同的地区,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提升网速,提高网络承载能力,保障农村地区的网络流畅,在数量上,要加大基站的建设,保证乡村网络的接入量。其次,要建设好信息化服务平台。各级政府和村委可以加强技术投入,建设服务村民的信息服务平台,村民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到关于农业以及生活方面的信息,比如可以通过此了解各类农产品的价格,获取最好的收益,还有在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的时候,要设置好缴费选项,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够办事,这样既方便了村民,也给政府服务人员减少了工作量。再次,不断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聚力建成 “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7]。最后,要落实好数字设施建设的主体责任制。在建设好数字基础设施之后,政府部分要派相关人员来监测运行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与修正,以便为村民提高更高质量、更优质的服务。
4" 结束语
新时代,数字经济正在飞速发展,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战略性胜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目前已经进入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任务。随着乡村数字经济的推进,实体经济数字化发展,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趋势日益明显,数字经济将会成为助力共同富裕的新动能和新载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2]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23-12-21.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4.
[4] 张文珂,张琳雪,万立全,等.数字经济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J].南开经济研究,2024(5):14-30.
[5]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6]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 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21-10-20.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