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进路探析
2025-02-20陈钰张衡
摘" 要:文化作为乡村的“灵魂”,文化兴则乡村兴。大力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当前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着主体、存续、发展等多重困境,要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现状进行分析,增强文化自信、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破解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所引起的弊病,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249.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185-04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prosperity of culture will lead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rural areas. Vigorously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local culture is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present,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still faces multiple difficulties such as main body,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continu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mprove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nd solv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tradition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The shortcomings and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Keywords: rural cultur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Chinese modernization; difficulty; practical path
乡村振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中国式现代化成色与品质的重要体现。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2]。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发展助力赋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推进,如何避免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侵蚀”,实现文化振兴并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演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仍是目前乡村文化振兴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因此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渊源、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梳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渊源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乡村文化振兴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萌芽。一方面,关于文化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文化的本质,指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指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也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乡村文化亦是如此。另一方面,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鲜明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3]。只有把人民群众从压迫中解放出来,才能够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思想的解放和精神的认同,并且只有加强文化领导权,才能最终获得胜利,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苏俄农村现状,对于乡村文化建设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一方面,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列宁指出“应当知道和记住,当我们有文盲的时候是不可能实现电气化的[4]”“只要在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这并不是政治任务,这是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谈不上政治”[5]。强调文化建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提出一系列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如“城乡互助”理论,“应当利用我们的政权使城市工人真正成为在农村无产阶级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人”[6];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强调“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7],针对农村文盲众多的实际情况,成立扫盲工作委员会、成人学校、识字学校、讲习所,提高教师国民地位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
毛泽东同志十分注重农村问题,提出了很多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及措施。强调文化在政治、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当时我国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实际国情,提出必须要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因为“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8];认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提出在乡村开展扫盲运动、适龄儿童上学等多种措施,提高农村文化水平;还明确提出“城乡互助”,使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交流联系,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进步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以来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措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十分注重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而在进入新时代以后更将其提升至一个新台阶,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为其提供内生动力,从国家层面明确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关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内容,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也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从改善农村地区经济结构、加强农民政治保障、完善农村教育体系等各个方面,时刻保障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和对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
1.3" 乡村文化振兴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根基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2]。农耕劳作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孕育出的农耕文化、民本思想及生态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也对乡村文化振兴有所助益。
第一,农耕文化。中国古代文明史也是一部农耕文化史,从三皇五帝教导人们播种、渔猎,到封建社会时期的历朝历代无不以农业作为立国之本,推崇“重农抑商”。农业成为人们安身立命之根本,农耕文化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如在农耕生产过程中互帮互助行为方式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处事原则紧密相连。第二,“民本”思想。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历朝历代无不重视农民的地位,也从中凝结出“以民为本”的优秀传统思想。如孔子以“富民教民”为治国理念;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古人的这些思想无不体现出“民”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性,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亦是如此。第三,生态思想。中国古人十分强调“天人合一”,敬畏天地、重视天地对人的影响,在农耕方面更是如此。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等。古人的这些思想,无不与当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思想相一致,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2"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2.1" 主体困境:村民主体意识淡薄、文化认同意识淡化
农民是乡村文化的主体,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振兴者,其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同及态度直接影响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乡村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由于乡村环境的变化、城市文化的冲击等各方面的影响,村民主体意识淡薄、文化认同意识淡化等问题逐渐暴露。
第一,农民的主体意识淡薄。一方面自身的局限性和传统观念的桎梏。农民自身文化素质水平偏低以及缺少正确价值观念的引领,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政府的职责与自己无关;有些基层干部,只注重经济发展,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少有建树。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村民背井离乡“逃离”村庄已成常态,导致传统的乡土情结逐渐淡化,村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主体意识淡薄成为必然趋势。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影响下,农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主体能动意识逐渐淡薄。
第二,农民的文化认同意识淡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的经济结构也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冲突日益凸显。如农民往往认为城市文化比乡村文化更加先进,在文化选择上就会出现价值观错乱、自我矮小等现象;城市中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冲击着传统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农村传统观念中如大操大办、攀比心理等等陋习依旧不断滋生。这些无不侵蚀着村民的思想,淡化着村民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
2.2" 存续困境:文化主体“断档”、文化载体“式微”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工业化及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大规模的合村并镇使传统的村落愈来愈少。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乡村人口减少约16 436万人。大量的农村人口被城市所虹吸,造成农村人才骤减、村庄衰减,导致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存在着文化传承“后继无人”、乡村文化“无处依附”的问题。
第一,文化主体“断档”。农民主体的流失及文化主体的衰弱,共同导致主体力量的衰弱,造成文化传承的“断档”。一方面“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9],同样青年也是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生力军。但是现代化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城市比农村生活好”的传统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导致青少年群体流失严重、乡村文化传承中出现“后继无人”。另一方面中老年群体精通乡土文化,对乡村非遗文化及当地特色民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承担着传播者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环境改变以及城市文化的冲击,使传统价值观不断解构,乡村文化的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小,使这一群体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继承和弘扬中也表现得有心无力。
第二,文化载体“式微”。乡村文化振兴的载体是指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的媒介和工具,也是乡村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的载体“式微”现象凸显。一方面,村落作为乡村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认同、价值观念、历史风貌等不同程度的所有解构,一度出现衰落现象。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具有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在2004—2010年间消失3 998个,自然村庄在2000—2010年间骤减90万个,以及农村人口大量单方面向城镇的流动,村落衰弱萧条的现象仍在加剧。另一方面,传统器物作为乡村文化的又一重要载体,如簸箕、箩筐、石磨和二胡等,逐渐退出乡村生活的舞台,使乡村文化的活力逐渐瓦解,乡村文化振兴难以维继。
2.3" 发展困境: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不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强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文化建设也日益完善。但是,相比城市还不够完善,对满足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仍有一定差距。
第一,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不足。落实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不断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新时代以来,我国非常重视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但是相比其他行业仍有一定差距。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仅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0.46%。一些基层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只注重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而忽视了对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滞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下,基本实现了乡村文化设施全覆盖、满足了基本的精神需要,但仍有不足、相对滞后。如设施主要是图书室、文化广场等,对于青少年吸引力较小;设施陈旧、缺乏数字化现代化,不能满足农民的个性化精神需要。
第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强。一方面,乡村文化管理机制不完善。如有些地区考核标准不够健全,仅仅以乡村公共文化硬性设施纳入考核,忽视了农民精神生活的满意度以及文化设施的利用率等。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服务内容“千村一面”。一些村庄只注重文化建设的“外表”,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地位,缺少对于当地特色文化的挖掘利用,导致文化公共服务形式枯燥、内容单一,失去了文化铸魂的价值本位。如一些乡镇文化站、文化广场等,缺乏乡村本土特色,对村民毫无吸引力,被村民用作他处,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利用价值。
3"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3.1" 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破解主体之困
乡村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凝结着劳动人民的集体记忆,如今却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七零八落。所以必须进行现代化重构,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价值导向,自塑文化价值、强化文化自信、增强主体意识,破解主体之困。
第一,自塑乡村文化价值,实现乡村文化自信自强,增强文化认同意识。在现代化乡村转型过程中,要始终牢记农民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农民在乡村文化价值选择中的决定性作用。首先,自塑乡村文化价值要以现代化发展中精神文明需要为导向,深度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内涵,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宣传。其次,自塑乡村文化价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摒弃庸俗文化。最后,“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自塑乡村文化价值要以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为前提,打造“文化+”产业,增加农民创收,提升农民文化自信。
第二,树立村民主体意识,厚植乡村文化自信自强,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农民精神文化需要放在首位。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真正了解农民的文化需要;结合当地不同特色传统文化,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特色的文化活动。其次,乡村学校应该承担起主要职责,在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碰撞中找到平衡点,强化青少年的主体意识。一方面,学校可以在国家课程基础之上,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开发乡土特色课程,将乡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呈现课堂,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主体观念。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组织学生走进各类乡村文化活动中,使学生领悟乡村文化的特色美,提升青少年对于乡村的根脉认同和主体意识。
3.2" 赓续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破解存续之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0]。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振兴既需要吸引优秀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也需要保护文化载体传承乡土文化。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保障乡村文化传承“后继有人”。培养乡村人才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乡村文化振兴道路上需要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一方面,吸引高素质文化人才,以人才促“乡兴”。如政府出台人才激励政策,吸引大学生、青壮年返乡就业,引进优秀文化人才促进“乡兴”;建立乡村人才发展评价体系,对于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青年在乡村文化振兴的道路上大展拳脚。另一方面,弘扬乡村文化传承精神,以传承续“乡兴”。在现代化进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利用网络媒介对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大力宣传,使青少年耳濡目染、激发其兴趣,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还要为“青、老”搭建好交流学习平台,使传统文化、民风民俗、非遗技能能够后继有人。
第二,保护传统文化载体,打造乡村文化传承良好空间环境。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对于辖区内的珍稀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特色民风民俗等具有当地乡土文化特色的载体开展专项保护,积极鼓励基层村党支部探索乡土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另一方面,合理开发利用。在现代化进程中,依托现存的乡村文化资源,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以及社会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如对于传统村落的改造,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利用现代手段进行还原,重塑村落原始风貌,让“乡愁”重生。
3.3"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服务,破解发展之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2]。这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有效扶手,也是深入开展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重要依托。
第一,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方面,提高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各地乡村的不同情况、需求程度的不同,提高财政投入的占比;“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11],拓宽基础设施资金渠道,增加供给总量。另一方面,加大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对于祠堂、老屋等承载乡村特色文化、留载“乡愁”记忆的文化设施进行修复、改造,增加文化“生存”空间、发挥文化传播作用,满足村民的文化诉求;增加数字化设施建设,利用网络数字媒体,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数字现代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第二,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健全乡村文化监督考核制度。各级政府要健全文化考核指标,将是否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要纳入考核;建立目标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建立监督巡查制度,对于各地乡村文化服务质量不但要经常定期抽查,而且还要不定期“回头看”。另一方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对于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利用数据平台把握个性化需要,并结合特色乡土文化,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举办“村超”、拍摄乡土文化的短视频等。
4" 结束语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给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围绕乡村文化的主体、客体、存续等关键因素,不断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道路,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中华现代文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蓄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 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列宁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 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0]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1] 杨志玲,赵阳.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因素、路径与发展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22,30(12):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