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防返贫机制研究
2025-02-20梁绍才李庆萍
摘" 要:建立防返贫机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云龙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虽已脱贫摘帽,但仍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仍然有返贫的风险。为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云龙县通过加强预警监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加强就业帮扶和技能培训等举措积极构建防返贫机制、对云龙县防返贫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和对策,对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现实启示。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防返贫机制;脱贫攻坚;云龙县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177-04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echanism for preventing the return of poverty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no ethnic group should be left behind\"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an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consolidating the results of poverty eradi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thnic areas. Yunlong County is a multi-ethnic area, although it has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it is still affected b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conomy, policy support and other factors, and there is still a risk of returning to poverty.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large-scale return to poverty, Yunlong County actively builds the anti-return to poverty mechanism by strengthening the early warning and monitoring, improv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reinforcing the industrial support, strengthening the employment assistance and skills training, etc. The study on the anti-return to poverty mechanism of Yunlong Coun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inspiration to promote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anti-poverty struggle and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ethnic area; anti-return mechanism; poverty alleviation; Yunlong County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作为党和人民勠力同心奋斗的三大历史性胜利之一。脱贫攻坚的胜利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党带领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征途上迈出坚实的步伐,还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尽显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然而,已经脱贫的部分民族地区和群众依然面临着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返贫与致贫风险并存、绝对贫困少,相对贫困突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巩固党和人民在脱贫攻坚事业上取得的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为此,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并作出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扶贫、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等政策安排,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云龙县虽于2020年被云南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但仍然面临着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双重任务。对云龙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措施和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为完善贫困治理体系提供经验借鉴和现实启示。
1" 民族地区建立防返贫机制的重要性
1.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必要要求
民族地区是国家辽阔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与繁荣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建立防返贫机制不仅关乎人民群众民生福祉,还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开展。大理州云龙作为典型的多民族地区,境内居住着彝族、傈僳族、白族、回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与大理州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人口基数大,呈现出“脱贫基础尚不牢固,抗风险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还不强”[2]的现实情况。因此,构建民族地区防返贫机制,是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1.2"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客观要求
云龙县脱贫摘帽后,仍然存在“返贫率高、边缘人口多”[3]的情况,巩固全县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取得的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云龙县面临着恶劣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等现实挑战,建立防返贫机制有利于该地区在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能够持续稳定地巩固成果,防止贫困现象的反弹。同时,建立科学的防返贫机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确保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同样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1.3" 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民族地区防返贫机制的构建不仅关乎当前的贫困问题,更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即“提高农村财富内生能力”[4]是构建防返贫机制的主要目标。通过政策扶持、社会保障、教育提升等多维度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因病、因学、因灾等原因导致的返贫现象,改善民族地区民众的基本生活,也为民族地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构建民族地区防返贫机制还有利于激发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当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增强民族地区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云龙县返贫风险分析
云龙县脱贫前是一个“集边远、山区、贫困、民族四位一体”[5]的地区,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云龙县取得显著的脱贫成效,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和进步,但由于脱贫难度大、任务重、时间紧的原因,防止返贫的任务依然艰巨。云龙县返贫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环境
云龙县地处云南省大理州、保山市、怒江州三州市的接合部,全县90%的地区属于山地地形,自然因素成为导致返贫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地貌环境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由于云龙县地处偏远山区,导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极大地影响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增加了农户的返贫风险。二是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受到限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当地农业生产易受干旱、洪涝等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相联系。三是资源开发难度大。云龙县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矿产资源,但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导致交通不便,资源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四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导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着较大矛盾,保护生态虽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但也给当地民众的生计带来影响。
2.2" 社会经济
云龙县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双重限制,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导致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本地区就业岗位有限且薪资水平不高,难以抵御外部风险,增加脱贫户脱贫后返贫的风险。同时,当地产业结构单一,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只有少部分轻加工业,这些产业易受自然环境和市场波动的影响,使得居民收入呈现不稳定的状态。加之,该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不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较低,极大地限制了脱贫户发展经济的机会。最后,云龙县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健全,覆盖面有限,保障水平较低,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重大疾病时,增加脱贫户返贫的可能性。
2.3" 政策支持
扶贫政策的力度、针对性和落实情况直接影响返贫风险。云龙县在脱贫前是云南省8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大理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攻坚时党和政府的众多政策向民族地区倾斜,使得云龙县在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教育水平等方面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帮助,极大地发展了云龙县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但随着脱贫任务完成后,帮助该地区加快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政策和资金减少或取消,“政策力度减弱或未能适时调整可能引发易返贫群体出现政策不适应,进而落入绝对贫困线以下,诱致规模性返贫”[6]。云龙县更多地依靠自身努力和当地资源来推动发展,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当地贫困户返贫的风险。
2.4" 人口因素
民族地区的人口结构,教育水平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云龙县部分脱贫人群一方面存在“劳动力素质不高,缺少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能力”[7]的情况,限制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影响其就业能力和创业机会,部分脱贫人群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生育观念落后,出现了一个家庭多个子女的现象,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加了返贫的风险。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迁徙也是影响民族地区返贫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导致云龙县出现人才流失和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加剧地区发展不平衡,使得当地更加贫困。
3" 云龙县构建防返贫机制的主要举措
3.1" 加强预警监测
完成脱贫攻坚后,云龙县主动织牢群众返贫致贫“安全网”,一是贯彻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出台《云龙县防止返贫风险预警机制(试行)》《云龙县防止返贫快速反应机制(试行)》《云龙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责任追溯机制(试行)》等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的系列文件,加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群体的监测和帮扶;二是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划定防贫预警线和保障线,实施动态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返贫风险,建立信息共享和互联机制,会同教育、医疗、民政等多个部门,加强数据共享和对接;三是加强日常入户走访和跟踪监测,掌握农户基本情况,健全完善镇村组三级返贫预警监测机制,每月排查核查并适时组织信息比对核实,及时掌握因病、因灾、因学等导致返贫致贫风险户信息情况。
3.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除加强对脱贫户的监测和预警外,云龙县还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制定《云龙县精准防贫保险方案》,为脱贫户量身定制“精准防贫保险”等保险产品,保险公司负责保险金赔付,形成了政企合作的良好模式。二是加强特殊群众保障。加强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保障工作,在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特殊关照,确保建档立卡户、低保户、残疾户、特困供养户百分百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是补齐基础设施领域短板。加快各地区供水、供电、通信等民生工程建设,加强各乡镇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3.3" 强化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8]。在发展产业过程中,云龙县一面依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本土特色诺邓火腿、麦地湾梨、云龙矮脚鸡、大栗树茶等传统特色产业绿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开发力度,提升富有地域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如种植工业辣椒、肉牛养殖、种植中药材。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沪滇协作机遇,引进龙头企业,探索市场、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主体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企业租赁村集体资产的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
3.4" 加强就业帮扶和技能培训
要防止脱贫户返贫,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保障脱贫家庭拥有稳定收入,即“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9]。云龙县在建立防返贫机制过程中,注重对脱贫户的就业帮扶和指导,加大生猪养殖、畜禽养殖、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脱贫人口的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拓宽脱贫户的就业渠道,通过设立乡村保洁员、河道管理员、护林员等多个公益性岗位和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等举措,增加脱贫人口的就业途径,对于有自主创业意愿和能力的脱贫户,鼓励其开展自主创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3.5"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在构建防返贫机制过程中,云龙县积极培养能带富、善治理的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战斗力、凝聚力。同时注重乡村治理人才的培育,开展“干部回家规划家乡”活动,动员国家公职人员回乡参与村庄规划,广泛宣传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和优惠条件,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队伍。
3.6nbsp; 改善人居环境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稳步解决好“垃圾围村”和乡村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打造天蓝、地绿、水清、屋洁的人居环境。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治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象,倡导村民文明嫁娶、白事简办,红事新办,其他喜事不办或者少办,抑制封建迷信和攀比等不良社会风气,树立文明新风。
云龙县防返贫机制的构建,不仅体现了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还通过多方合作与精准施策,有效提升了防返贫工作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4" 云龙县防返贫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云龙县在防返贫机制的建设上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若干问题亟待解决。首先,预警机制尚不完善。当前,云龙县的防返贫预警系统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数据收集和人工排查,存在信息滞后、覆盖面不全的问题。特别是在面对突发的因病、因灾等返贫风险时,难以及时准确地做出预警和干预,导致部分农户在风险发生后才被发现,影响了帮扶效果。其次,扶贫政策缺乏精准性。虽然云龙县在扶贫政策上做了大量工作,但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现象,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未能充分考虑不同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和特殊情况,导致扶贫资源未能精准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极大地降低了扶贫效率。再者,扶贫产业支撑不足、云龙县虽然已经扶持和引进一部分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面临组织化和科技化水平低、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小散弱、产业扶贫与带动能力弱等诸多挑战。这些问题导致扶贫产业难以形成稳定的市场竞争力,难以持续带动贫困户增收,增加了返贫风险。此外,基层扶贫组织能力和资源有限。云龙县虽然已经动员部分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工作和创业,但基层扶贫组织在人员配备、专业技能、薪资待遇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回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回乡时间较短,难以在防返贫工作中有效发挥作用。最后,基础设施仍需完善。虽然在党和国家政策和资金帮扶下,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受到历史和地理条件限制,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部分地区道路硬化标准仍未达到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4.2" 对策建议
针对云龙县防返贫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促进其进一步完善与可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精准识别与动态监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贫困人口信息的动态更新与精准管理,加强返贫风险预警机制。同时,加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及时性,根据监测对象的特殊性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实施精准帮扶。
二是深化产业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结合云龙县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强技能培训,引导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同时,注重产业的长远规划与环境保护,确保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农村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水平,减轻因病、因残、因灾等导致的返贫风险。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及时为遭遇突发困难的群众提供救助。
四是加强教育与技能培训。“教育是贫困者赋权增能的基本方式和途径”[10]。应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稳定脱贫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激发内生动力与社会参与。处理好“富口袋”和“富脑袋”的关系,开展“扶志扶智”教育,克服“不以贫为耻,不思进取,穷人心态比较浓”[11]等思想,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5" 结束语
防返贫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复杂和动态调整的过程,既需要识别潜在风险、采取有效帮扶举措,持续投入和不断完善,也需要多主体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即政府制定科学精准的扶贫政策,并推动政策的贯彻落实,社会加大关注并积极参与防返贫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返贫工作的良好氛围,市场为脱贫人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构建防返贫机制也会因为地区和群体的差异而有所区别,需要各地区结合本地区和工作实际制定合理的方案,采取对应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
[2] 贾晋,刘嘉琪.防止规模性返贫: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现机制[J].农业经济问题,2024(3):128-144.
[3] 包兴荣.云南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经验[J].创造,2023,31(4):62-64.
[4] 陈茜,汪三贵.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评判、潜在风险与防范机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2):39-48.
[5] 陈宸,杨瑜.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边境村脱贫户返贫风险对策研究——以临沧市镇康县边境X村为例[J].村委主任,2022(8):139-141.
[6] 黄锐,王飞,章安琦,等.民族地区防返贫机制研究——基于多维返贫视角[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1):119-129.
[7] 冉秋霞.后扶贫时代防返贫的机制构建与路径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21(5):222-228.
[8] 包兴荣.建立云南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探析[J].创造,2020,28(12):46-53.
[9] 于楣.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反贫困问题研究——以德宏州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11):111-114.
[10] 杨祥永.云南大理云龙县金银花产业助力精准脱贫[J].中国花卉园艺,2019(5):40-41.
[11] 何华征,盛德荣.论农村返贫模式及其阻断机制[J].现代经济探讨,2017(7):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