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研究
2025-02-20颜双波田晓娟
摘" 要: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内部逻辑是村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外部逻辑是村民行动团结一致,这也是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延续,其承载着历史和传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促进村民新思想观念发展。为进一步分析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困境,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和政策支持,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文化与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协调发展,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乡村振兴;内生发展;乡村文化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0.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181-04
Abstract: For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internal logic is the villagers' identification of their own culture, and the external logic is that the unity of villagers' actions is the key to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e is a continu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 carries history and traditions and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rs' new ideas and concept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analyze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difficulty of cultur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e can achieve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through cultural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policy support, thereby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timulating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endogenous development;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不仅追求经济的增长,更追求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尽管中国乡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内生动力的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文化在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作用,分析当前乡村文化资源的利用状况,探讨文化与乡村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可行的策略。
1"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必要性
1.1"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城市现代化,还包含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基层建设的中心环节在于乡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它。乡村文化代表着一定地区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思维方式,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可以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乡村振兴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1.2" 乡村振兴内生式发展的本质与逻辑
内生发展由来自瑞典的达格·哈马尔财团于1975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提交的《另一个发展》报告正式提出[1]。内生发展强调一个社区发展要依赖内部资源能力等多方面,而不是仅依赖外部资源。内生发展理论认为每个社区都有属于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发挥传统文化优势突显内部资源可利用价值的方式,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内生发展并不是独立和封闭发展的,其是以一种开放形式吸收外来经验、资源,为本土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乡村振兴需要依托乡村自身资源,其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等,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地方特色的产业和经济模式。例如杭州临安区,其通过“乡村运营”模式,运营商与村委会合作,盘活闲置资产,吸引外部投资,动员村民参与,打造开放式乡村旅游目的地,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1.3" 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乡村振兴内生发展能够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乡村全面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内生式发展有助于激发乡村的内在潜力,实现乡村自我发展。内生发展有助于抑制过去过度依赖的发展方式而造成的险境和问题,创造有利条件使得乡村主体、资源和要素有意识地推动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来实现乡村地区持续健全发展。在挖掘乡村“沉睡资源”效果突出,抓住“沉睡资源”的创造性利用和开发,实现社会不仅是经济发展还有发现乡村美的发展[2];另外,一些成功的案例也展示了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有效途径。比如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的明月村,依托其陶艺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通过农旅融合和文创产品的开发,成功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
2" 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价值阐释
2.1" 乡村文化的内容与本质
乡村文化代表了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水平、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面貌,乡村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生产文化和思想文化等。乡村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根源,也是乡村的精神,其由人所创造,为人所持有。所以,乡村文化的传承和收获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对改善农民精神生活也有影响。农业生产是乡村文化的源泉,继承了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的精髓。现阶段,当务之急是保护村庄的历史记忆,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把保护和传承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这包括对传承农耕文化、乡土建筑文化、乡村节庆文化、乡村民间艺术文化以及乡村道德伦理观念的挖掘和保护。
2.2" 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价值与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民族回忆。乡村文化有乡村振兴这个平台,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机会[3]。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活力,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进行创新融合激活发展动力。乡村发展要根据乡村内部条件出发,以当地现有的特色资源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挖掘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体验和文化旅游,促进乡村的多样化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外来人才的加入。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教育和实践来提高乡村村民素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可以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进程促进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以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开设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等,为村民提供社区学习娱乐中心促进文化交流。
2.3" 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式发展的具体形式与逻辑
2.3.1" 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民族和国家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其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和标志。文化自信本质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中华文化根基深厚的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农民通过实践,创造属于农村特有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在经历了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沉淀下来,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和乡土性。文化自信源于对本民族文化深深的依恋和认同,也源自以文化为支撑的国家发展。想要激发农民的热情就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现自我,在文化活动中树立信心。在村里多开展农村艺术活动,鼓励农民创造艺术作品,为其保留原始材料,可设立乡村资料馆,还可以通过教育和媒体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2.3.2" 建构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是文化认同的基础。通过教育、艺术等形式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神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用跨文化交流的方式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例如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商贸之路也是东西文化交流之路。在1986年,贵州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亮相,惊艳四座。在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主体,农村文化自主可以提高农民对乡村文化认识。文化自主促进农民文化意识和主观意识,乡村文化自主组织是让农民有意识地将自己视为文化建设主体所形成的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群众性的文化组织[4]。文化自主是不同类型的社会自主团体,例如有歌舞团、书画社团等把有才艺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农民参演的形式反映新时代乡村社会发展的公共文化活动,沉浸式体会到乡村文化的魅力,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实现对乡村文化的认同。
2.3.3" 推动实现现代化治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现代化治理的最大优势。现代化治理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活力来源于人民群众,所以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够激起内生动力的持久动力。首先,加强完善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增强干部队伍政治道德建设。为了给乡村社会治理供给良好的干部示范效果,在培养乡村干部过程中,融合传统文化政治道德要素,将职业道德与道德修养建设结合起来。其次,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是现代化治理的支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最后,鼓励社会组织多元参与治理,根据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组织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3" 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现实困境
文化为乡村振兴内生发展激发了动力。乡村振兴成果显著,然而在内生动力发展的同时,也有许多的不足。积极探索有效的措施,逐步解决问题,加快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进程。
3.1" 乡村文化的虚化
乡村文化的虚化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价值和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淡化、边缘化甚至是消失。这是在乡村人口流失、政府政策不足、市场冲击下形成的。乡村的青壮年大多数都外出务工,乡村的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导致乡村文化发展停滞。外来文化的冲击让当地村民对自己文化不自信降低了文化认同,所以乡村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在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基层政府,但由于乡村文化传承的方式不科学导致乡村文化传承效果不佳,对农民以及本地文化的情况了解不够充分,大多数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导致乡村文化传承无法实现。另外,基层政府对于大众传媒未能正确引导,乡村文化价值受到影响。随着互联网发展迅速,为了博眼球,大众媒体拍摄的内容有些存在虚假,乡村文化被商家利用,只是作为赚钱的工具根本不顾内容。
3.2" 乡村文化的弱化
导致乡村文化弱化的因素有很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农耕文化和乡村生活受到影响,年轻一代更喜欢城市化的方式,导致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人口减少文化传承困难。许多传统村落、古建筑因缺乏保护而逐渐消失,乡村文化的象征也在减少。乡村的公共文化设施比较落后,农民缺乏文化活动和教育资源,这限制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过程中,乡村文化价值被忽略,导致了文化与经济发展得不到联系。村民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受到挑战。政府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未发挥出来,对乡村文化工作调配不足和政策力度不够。乡村公共文化生活逐渐败落,在本就缺乏优秀文化娱乐活动的地区,不正之风和旧有陋习乘虚而入,封建迷信、黄赌毒等恶习起死回生[5]。
3.3" 乡村文化的边缘化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动性变大渐渐削弱了乡村地区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6],有些自然村落逐渐没落和失传。乡村传统文化面临存续危机,农村对于民俗节庆越来越淡漠,许多农耕生产方式和传统技艺逐渐消失。由于农村社会责任道德意识淡化,有悖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的现象增多。乡村传统文化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减弱,一些乡村宗族组织甚至成为乡村自治的阻碍。乡村文化传承环境遭到损害,内生性发展失去了天然的发展土壤。现代文明多元发展观念冲击着乡村社会的传统观念,导致乡村文化价值受到冲击。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乡村文化常被视为非主流的文化,其价值被忽略,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引用只是简单地“复制”加剧了乡村文化边缘化。
4" 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实现路径
4.1" 推动乡村文化的主体认同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人才培养也是促进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有效举措。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乡村文化传承的核心更是需要他们。乡村学校是乡村重要的文化场所,承担着传播乡村本土文化的使命,在教育中培育村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村民参与文化传播。贵州榕江县将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侗族大歌引入课堂,既培养了青年的责任感又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由于乡村发展环境、资源、政策各种局限,青年担心无法发挥自身优势,所以完善乡村相关政策,开拓人才发展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加快人才的发展,各地区的政策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为人才提供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支持。老一辈中潜藏着许多专家,深入挖掘这些人才,要鼓励他们发挥领头作用,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并着重培养传承人。通过政府出台政策引导,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产业多功能价值的带动作用,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4.2" 强化乡村文化的载体建设
乡村历经悠久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体系,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通过创新的方式比如文创产品的开发、数字化融合等焕发乡村的活力。乡村文化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适合自身创新的发展道路。教育是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途径,培养青少年对本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可以延续乡村文化的寿命。设立公共文化设施比如文化馆、博物馆等,开设文化讲座、演艺活动等,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乡村明星可以激发乡村振兴文化传播内生发展动力,使得农民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资深参与者,在这种方式的助力下,乡村进入内生发展阶段会发展得更好。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来到乡村,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4.3" 加强乡村文化的要素保障
通过开展主题文化活动鼓励乡村文化传承者举办乡村节日活动以及群众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文化活动常态化。我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为乡村文化遗产的长效发展,应加强法律制定,完善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非物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加强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的建设,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的发展下农民用大量时间处在劳动生产的情况将会消失,而处于休闲生活的时间会逐渐增多,尤其是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会大幅增加。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吸引社会人才加入乡村文化建设,带动科技进入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提升村民文化素质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让村民自身认识到受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好学的社会风气,应提升教育资源和改善教育条件,为乡村文化振兴储备人才。
4.4" 促进乡村文化的融合发展
促进乡村文化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其触及到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城乡文化互补、文化资源的保护等。首先,在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方面,如今已有不少乡村旅游景区与乡村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文旅产业,立足于实际情况,依托这些乡村旅游景区来规划乡村艺术场馆,如以乡村传统音乐为主要内容的音乐厅、展览馆等。以广西民族音乐《刘三姐》的发展传承为例,其来源于神话传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迎接国庆十周年的礼物,刘三姐的故事原型经过艺术创作,形成了彩调剧。经过逐步地推广,刘三姐的故事被搬上了银幕,通过主流媒体达到了广为人知的文化传播目的。创意设计、演出、节庆会展等文化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4.5" 推动乡村文化的多元发展
打造“村”字号文化活动品牌,提供优质的农村文化服务,引导优质文化下乡,以及发展农民体育,满足村民多样化需求。例如贵州省榕江县民间足球赛事“村超”,成功将足球运动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比赛期间,这里不仅有激烈的足球对抗,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表演,如侗族大歌、苗族舞蹈等,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和相关的产业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虚拟公共艺术空间更好地宣传文化艺术,手机的使用突出了公共文化空间独立性特点,乡村作为媒介可以建立起公共文化空间。乡村有古村落、传统习俗、传统手艺等可利用信息技术创立“数字艺术馆”“非遗传承数字虚拟展厅”等智慧化公共艺术空间。在各地区基于乡村文化特色基础上,打破地理空间限制,利用视频解说、实景模拟、活态传承等方式为村民提供沉浸式体验机会[7]。通过构建多元化乡村文化发展体系,提升村民的积极性以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5" 结束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环节,结合实际情况,寻找符合中国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内生发展的路径。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在乡村发展中出现内生动力不足或者文化资源开发的不完善等相关问题时,应通过科学的政策制度引导,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从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未来发展必然是多元化的,既认同本土文化又适应多样性发展是乡村文化发展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伟,刘凤翔.乡村内生发展背景下的乡村学校教育:实践偏位与价值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22(6):45-51.
[2] 张乐乐.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20.
[3] 苏静,戴秀丽.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再认识[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7(5):34-40.
[4] 闫少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自信提升策略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6):129-131.
[5] 黄玲,郝明君.轮岗教师乡土情感的缺失表征、根源及文化形塑[J].教师教育学报,2024,11(1):22-31.
[6] 欧阳雪梅.振兴乡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5):30-36,107.
[7] 王雨婷.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土文化内生性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