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乡村全面振兴研究
2025-02-20吕佩卢蒙蕊
摘" 要: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作为广西乡村全面振兴的典范,通过发展葡萄产业和生态治理,实现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该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采取“党支部+理事会+协会+基地+农户”模式,推进葡萄种植,年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同时,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打造乡村文旅融合项目,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毛竹山村的成功经验表明,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为实现广西乃至全国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有力借鉴。
关键词: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广西;乡村全面振兴;生态宜居;乡村文旅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4-0193-04
Abstract: Maozhushan Village, Caiwan Town, Quanzhou County, as a model for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uangxi,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pe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 The village gives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primary levelParty organizations and adopts the \"Party branch + council + association + base + farmers\" model to promote grape planting. The annual per capita net income reaches 30 000 yuan, and radiates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surrounding farmers.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appearance of villages, build an ecological and livable environment, create rural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projec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villager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Maozhushan Village shows that rural revitalization requires coordinated advancement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industrial prosperity, ecological livability, and effective governance, which provides a powerful reference for realiz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Guangxi and even the country.
Keywords: Maozhushan Village in Caiwan Town,Quanzhou County; Guangxi;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ecological livability; rural cultural tourism
在广西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中,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显著成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全州县毛竹山村,对当地葡萄产业发展给予高度肯定,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①。毛竹山村,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通过整合人文与自然双生态,以生态为形、文化为魂、旅游为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1" 毛竹山村总体情况
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的一个村庄,全村总面积约900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毛竹山村因为毛竹而得名,因为葡萄而出名。毛竹山村曾经是一个经济落后、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村落。在过去,毛竹山村因为交通不便、人均耕地少等原因,村民的生活困难,当时存在着“泥砖瓦、生活苦、南瓜汤、有女不嫁毛竹山”的说法,侧面反映出毛竹山村当时贫穷落后的面貌。2002年毛竹山村开始有2~3位村民尝试着种葡萄,这几位村民种葡萄尝到甜头后,其他村民也开始纷纷种植葡萄。2020年葡萄种植面积扩大至320多亩,平均年总产量50万kg以上,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毛竹山村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接待游客数量超过了60万人次。毛竹山村利用葡萄产业,农文旅融合,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变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生态宜居乡村,进一步推进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2" 毛竹山村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1" 葡萄产业不断发展
近年来,毛竹山村通过科技赋能,成功引入了多种高端葡萄品种,包括春光、蜜光、瑞都科美、瑞都红玫、妮娜皇后和阳光玫瑰等。这些品种的引入和改良,显著提升了葡萄的口感和品质,使毛竹山村的葡萄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毛竹山村的葡萄市场表现活跃,葡萄种植户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售葡萄。2021年,毛竹山村成功举办了首届毛竹山葡萄节云上推介会,并与自治区商务厅合作,以“线下展销+线上促销”的形式拓宽销售渠道,推动毛竹山葡萄品牌打造。此外,毛竹山村还与北京鑫福海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由该公司负责产品的打包销售工作,确保了葡萄的销售渠道畅通。毛竹山村的葡萄产业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农户的种植热情,形成了规模化的葡萄种植基地。据报道,毛竹山村葡萄种植实现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3.8万元,远超全国、全区众多村庄的收入水平。2023年,全州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64万亩,年产值超过6亿元,毛竹山村葡萄种植实现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2.2" 农文旅融合发展
毛竹山村依托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这一红色资源,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培育红色品牌餐饮,推动“红+绿”品牌打造。2021年,毛竹山村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振兴之路。毛竹山村在发展葡萄产业的基础上,利用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优势、依托距离湘江战役纪念园仅有8 km、车程只要10 min的优势,将传统葡萄产业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有机融合,创新推出农业观光休闲游、葡萄采摘体验游、红色文化深度游、户外课堂研学游等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当地村民介绍“参观纪念馆,打卡葡萄园,在茂林修竹间散步,感受乡村振兴的新气象,已成为许多游客的标配”。毛竹山村为游客提供了葡萄采摘、农家乐等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这里观赏田园风光,体验葡萄采摘,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全州特色菜肴。此外,村里还计划提上了日程——完善住房设施,开办民宿,为游客提供更深度的农旅体验。毛竹山村鼓励村民参与到农旅结合的发展中来,通过“党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形成了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良性发展态势。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据了解,葡萄成熟季每天吸引参观采摘游客达上百名,鲜果现采单价比批发销售平均提高6元/kg。2021—2022年,毛竹山村共接待各地游客超过50余万人次,先后带动村里30余家小卖部、农家乐营业,生意火爆,为每户村民增收近万元,村民切实享受到葡萄产业增值增效带来的收益。
2.3"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2023年,全州县多方筹措资金对该村及周边9 300多亩山林土地进行了全面综合整治,盘活土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毛竹山村对五里排河进行了2.564 km的生态护岸治理,采用了生态护岸材料和技术,如植被护岸、生态混凝土等,以增强河岸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沿五里排河建设了610 m的沿岸步道,步道采用透水混凝土等环保材料,既保证了步道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又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沿岸步道为村民提供了散步、慢跑、骑行等休闲活动的场所,增强了村民的身体健康和幸福感。同时,通过完善村活动场所、进村公路,以及绿化、美化、亮化和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毛竹山村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生态宜居乡村②。毛竹山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2021年毛竹山村拆除旧房10多座,统一规划新建24座具有桂北特色的居民楼。目前,已建成党群活动中心、文化广场、通村道路和太阳能路灯等公共设施,并且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大幅改善,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卫生村”。
2.4" 文明乡风培育
毛竹山村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通过开展乡村、民俗、节会文化活动等方式,评选出“好邻居、好婆婆、好媳妇”,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毛竹山村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乡村、民俗、节会文化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增强了其凝聚力和归属感。通过参与活动,村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乡村文化和传统习俗,从而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弘扬文明乡风。同时,毛竹山村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机制,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同时,通过主题党日活动、村民议事会、党小组板凳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群众宣传工作,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质和法律意识。
2.5" 基层治理创新
毛竹山村以自然村为单位,积极创建党群理事会,实现了从“村官管理”到“村民自治”的转变。党群理事会以党员为核心,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成员,他们威望高、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理事会采取“党领民办、群众自治”的方式,建立了村规民约、民主议事、矛盾化解等制度,并紧密结合土地流转、新村建设、产业发展、平安建设4项工作,实行“五步议事”法,即广开门路征点子、理事会议定主题、村民大会集民智、集体决策定决议、统一实施抓落实,有效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毛竹山村在村党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小组,协同党员群众形成合力,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社会治安治理无死角,确保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村里还设有一支义务巡逻队,对重点区域、村内交通要道等地方实行一日一巡,对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打击,有效维护了村里的治安秩序。
3" 毛竹山村成功的原因
3.1" 葡萄产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
3.1.1" 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
毛竹山村地处温暖湿润的气候带,地势平缓、土壤肥沃,为葡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是一个非常适合种植葡萄的地方。
3.1.2" 注重市场导向和品牌建设
毛竹山村注重市场导向和品牌建设,通过拓展线上销售、线下零售、批发收购等多渠道销售,组织村民开展线下展销,与贸易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同时,毛竹山村提供设备和场地,鼓励村民尝试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方式来销售葡萄。毛竹山村采取的这些措施,有助于打开销路,提升毛竹山村葡萄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毛竹山村举办葡萄节云上推介会,邀请新媒体项目负责人定点设立直播间开展“乡村振兴兴农直播”,以“线下展销+线上促销”的形式,拓宽销售渠道。引进北京鑫福海公司与毛竹山村签订葡萄收购协议,全程负责产品的打包销售工作。打造毛竹山葡萄品牌,统一使用“毛竹山牌”包装,通过品牌溢价,产品售价比散装市售葡萄提高1元/斤。2021年,毛竹山村所在的南一行政村(葡萄)被认定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借力全州县“客货邮兴农一体化”建设,打造毛竹山快递超市,为葡萄寄递提供运输保障。2022年,毛竹山村平均每天收件50件左右,在葡萄成熟旺季寄递件可达300件以上。
3.1.3" 科技支撑和引入优良品种
毛竹山村通过与广西农科院、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等农业科研单位结对共建,加强技术培训,邀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植关键技术,以科技助力提升葡萄等主导产业品质。此外,毛竹山村还建立了数字化平台,利用5G技术和数字化平台对葡萄的生长、病虫害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科技助农、产业兴农提供了坚实基础。具体使用的设备和系统包括土壤墒情监测站、气象环境监测站、病虫害防治等农业“四情”监测系统,以及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传感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些系统通过精准、实时、动态地信息采集,帮助农户及时了解葡萄园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此外,还有自动虫情监测系统等智能化设备,能够实现对葡萄园中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防治效率。除此之外,毛竹山村根据土壤习性和季节性特点,有序开展葡萄品种改良工作,引入了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新品种,有效提高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
毛竹山村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创新走出一条产业为基础、技术为支撑、品牌为战略、文旅为动力的葡萄产业发展之路,实现了从“毛竹村”到“葡萄村”、从“穷山村”变“富裕村”的转变。
3.2" 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因
3.2.1" 深度挖掘资源优势
毛竹山村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比如苗寨村落风貌和山水文化资源,打造了集观光、民俗风情、休闲度假和特色民宿于一体的旅游经营产业综合体。毛竹山村毗邻“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主战场——脚山铺,这为毛竹山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发展红色农文旅[1]。毛竹山村还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增添了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
3.2.2" 注重生态保护
毛竹山村非常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禁止村民破坏自然环境。毛竹山村还统一规划建设新民居,打造农旅结合新景观,实现了村庄美和环境美的有机结合,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3.2.3" 迎合市场需求
毛竹山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紧密跟随市场需求,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对于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兴趣。例如,毛竹山村的葡萄园不仅提供采摘体验,而且还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在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还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除此之外,毛竹山村还通过建设民宿、咖啡馆等新兴业态,吸引了更多寻求乡村体验的游客。
3.3"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原因
3.3.1" 政府支持
全州县政府对毛竹山村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为了改善毛竹山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对该村及周边山林土地进行了全面综合整治,包括山、水、林、田、路、沟渠、河流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全域的综合整治。这些整治措施为毛竹山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3.3.2" 科学布局
毛竹山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注重规划引领和科学布局。通过制定详细的村庄规划,明确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同时,结合村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布局各项基础设施,确保各项设施能够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3.3.3" 村民参与
毛竹山村的村民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积极参与村庄的整治和建设,通过投工投劳、捐款捐物等方式,为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村民也积极监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各项设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和维护。
3.4" 文明乡风培育成功的原因
3.4.1" 党建引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
毛竹山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党小组的引领和带动,实现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同时,党群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成立,也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推动了文明乡风的培育。
3.4.2" 注重宣传教育,弘扬正能量
毛竹山村注重宣传教育在文明乡风培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积极开展政策法规、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宣传活动,同时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乡村、民俗、节会文化活动等,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了正能量。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还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3.4.3" 评选模范典型,树立榜样力量
毛竹山村通过评选“好邻居、好婆婆、好媳妇”等模范典型,树立了一批文明新风典型。这些模范典型的树立,不仅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引领了文明乡风的新风尚。同时,通过宣扬慈善公婆、孝贤媳妇、和睦家庭和文明庭院等群众身边的典型,展现了榜样的力量,传承了家庭传统美德。
3.5" 基层治理创新的原因
3.5.1" 政府引导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基层创新治理模式,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毛竹山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基层治理创新之路。毛竹山村党支部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共同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党组织的领导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3.5.2" 村民自治推动
毛竹山村成立了党群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式,实现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这种自治模式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基层治理创新。
3.5.3" 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
毛竹山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如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通过发展葡萄产业等特色农业,实现了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同时,将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形成了“党小组+理事会+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了基层治理创新。
4" 结束语
毛竹山村通过挖掘本地的资源,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带领村民们从贫穷走向了富足,实现了穷山村到富裕村的转变。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毛竹山村考察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情况,为了给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学习样板、为了做强、做大毛竹山葡萄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群众更加幸福富裕的目标,同时把全州县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助力创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全州县红色湘江田园综合体,因此将毛竹山建成以葡萄产业为支柱产业的乡村振兴高标准示范点是时代的需要[2]。毛竹山村的葡萄产业不仅在经济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推动了乡村的全面振兴。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区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毛竹山村是广西全面振兴的一个成功案列,毛竹山村的发展模式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
注释:
①综合处.全州县毛竹山村“四个创新”推动葡萄产业做大做强[EB/OL].https://mp.weixin.qq.com/s/-fZ4_T9hv7HsfVOKt9Wbgg.
②张鸿飞.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特色产业兴旺 生活充满希望[EB/OL].https://mp.weixin.qq.com/s/haKUyc8SpjpEORTbQbxlTQ.
参考文献:
[1] 农湘媛,卜秋方,陆杰.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州县毛竹山村农文旅规划整合策略[J].南方农业,2023,17(16):191-194.
[2] 马小萍,邓送银,饶喆,等.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葡萄产业振兴的思考与对策[J].南方园艺,2022,33(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