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应用型高校的逻辑机理及对策研究
2025-02-20王幸
摘要:新质生产力赋能应用型高校是推动应用型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具有重要的理论逻辑。文章通过构建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理念契合、角色定位、模式创新、转化机制及目标逻辑的五重逻辑关系,探索推动应用型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的生产工具、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方针,进而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应用型高校的对策和建议,促进二者的良性协同、交互合作、循环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赋能;应用型高校;产学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强调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致力于提升生产效率与品质。与此同时,应用型高校致力于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新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求。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的理论逻辑在于,前者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后者则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前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种逻辑关联使得新质生产力能够赋能应用型高校,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1 新的生产工具: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教育理念契合
1.1 教育目标的共通性
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教育目标的共通性体现在对创新、实践和适应性的共同追求上。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驱动,追求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而应用型高校则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种共通性使得新质生产力能够成为应用型高校教育理念的重要支撑。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科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显示出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与此同时,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提高,特别是在新兴产业领域,这得益于高校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与新质生产力强调的创新驱动不谋而合。因此,应用型高校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现教育目标与新质生产力的有机结合。
1.2 理念调整的同步性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理念正经历着深刻的调整。这种调整不仅体现在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接纳和应用上,更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全面革新。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实践、跨学科融合等要素,这些要素正逐渐成为应用型高校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理念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通过借鉴领先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实践经验,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与交流,应用型高校可以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质人才[1]。
1.3 追求导向的契合性
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理念契合,体现在双方共同追求的创新驱动与实践导向。这种契合使得双方在产学研结合上拥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理念契合还体现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应用型高校通过引入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和方法,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逐步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得创新意识的培养付诸实践。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下提供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不仅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高校的综合力、影响力、辐射力,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1.4 实践应用的转型性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理念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逐步向实践导向转型。这一转型不仅体现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联,也是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效率和实践,这些要素正逐渐渗透到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理念中,引导着高校从传统的理论讲授向实践应用转变。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等措施,应用型高校正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特创新精神和丰富社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新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的应用型高校教育理念向实践导向的转型是一种必然趋势。这种转型不仅有助于高校培养实用性人才,也有助于高校提升科研水平、转变教育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未来,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型高校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这种转型将会更加明显和深入。
2 新的生产关系:应用型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2.1 引领作用
应用型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应用型高校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人口就业、完善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凭借其紧密结合产业、注重实践创新的特点,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和护航员。应用型高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还体现在科研与产业对接方面。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其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2.2 推进作用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进下,应用型高校正积极投身于实践与创新之中。应用型高校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理念,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将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应用型高校正通过实践与创新,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才作出应有贡献。
2.3 孵化基地
应用型高校在新质生产力的孵化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基地,应用型高校不仅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还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2]。这种转化不仅加速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应用型高校在新质生产力的孵化过程中,通过开设创新实验课程、举办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应用型高校在新质生产力的孵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保障。
2.4 对接窗口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应用型高校的服务面向与产业对接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对接不仅有助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更能促进产业发展和创新。应用型高校应在新质生产力的指导下,积极与当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同研发、人才培养等方式,不仅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还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高校的科研水平,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高校也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更好地满足产业界的需求,积极与产业界开展合作,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为产业发展和创新提供对接窗口。
3 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新质生产力推动应用型高校教育模式创新
3.1 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影响
新质生产力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与影响日益显著。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课程设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转化的能力。新质生产力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实现了学生学习机会的多重化和学习平台的多样化。例如,在线课程、慕课等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这些新型教育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选择,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为课程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具时代性和前瞻性。
3.2 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驱动
新质生产力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驱动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新质生产力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这要求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次,新质生产力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数字化和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教学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逐渐普及。这些教学手段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此外,新质生产力还促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新质生产力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驱动正是为了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数字化教学手段以及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
3.3 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探索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探索成为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科研实力,还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发展。以某应用型高校为例,该校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还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得到了更新和优化,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引入还促进了高校与产业界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定期的学术交流、技术研讨和人才培养等活动,高校和产业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双方的合作也更加深入。这种互动与交流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科研实力,还能为产业界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
4 新的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在促进应用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机制与作用
4.1 驱动作用
新质生产力在科研成果转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转化过程中,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作用不可忽视。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高效和跨界融合,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作用还体现在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提升上[3]。传统的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往往耗时较长且成功率不高。然而,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科研成果的转化周期大大缩短,成功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以信息技术领域为例,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使得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此外,新质生产力还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跨界融合。在传统的科研模式中,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相对较少。然而,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不同领域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科研人员开始积极寻求跨界合作的机会。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还能够产生更多的创新点和增长点,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作用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想象力,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2 支持体系
在应用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的支持体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支持体系不仅涵盖了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还包括了市场需求、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4]。首先,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这要求科研团队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实现科研成果向优质产品或优良服务的转化。其次,市场需求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驱动力。应用型高校需要紧密关注市场动态,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策略。同时,高校还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此外,政策支持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也至关重要。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最后,资金投入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需要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以保障研究的顺利进行。同时,还需要积极寻求外部资金的支持和合作机会,与企业、投资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3 转化机制
新质生产力在产学研结合中的转化机制,是推动应用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这一机制的实现,需要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创新。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产学研结合不仅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信息交流,还推动了双方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的重要源泉,其在产学研结合中的转化机制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措施,可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转化和应用,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和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5 新的生产方针: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的目标逻辑契合
5.1 共同价值观
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之间的共同价值观体现在对创新、实践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视上。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驱动,追求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而应用型高校则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种共同价值观使得新质生产力能够赋能应用型高校,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应用型高校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跨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种契合使得新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推动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5.2 创新融合互利
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跨界融合和实践应用,这为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思路。首先,新质生产力推动了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新质生产力则更加注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新质生产力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5]。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新质生产力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此外,新质生产力还推动了应用型高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探索。通过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应用型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产业界也可以从高校中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实现互利共赢。
5.3 成果转化协同
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协同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重要保障,是社会进步的桥梁,同时是新质生产力反哺科研工作的不竭动力[6]。这种协同机制的实现,需要校企双方深入合作,共同探索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而应用型高校则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通过协同机制,可以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具有市场所需要的,具有良好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6 新质生产力赋能应用型高校的对策及建议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综上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在理念契合产生新的生产工具、角色定位把握新的生产关系、模式创新构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转化机制创新新的生产方式及目标逻辑决定新的生产方针的五重逻辑关系,针对该逻辑关系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应用型高校的对策及建议,以引导应用型高校充分挖掘新质生产力的潜力,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升级,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6.1 更新教育理念,强化技术融合
一方面,更新教育理念,培育创新思维。高校应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强调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塑造。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结合前沿科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强化技术融合,打造智慧校园。高校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智慧教学平台,实现个性化教学和智能评估,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将这些技术融入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应用,培养其数字化素养。
6.2 以人才为导向,培养复合型师资体系
新质生产力关键靠人才,培养靠高校师资与教能。首先,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评价体系,导向人才培养。高校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创新、产学研合作等给予充分认可,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同时,评价体系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包括创新思维、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全面要求。其次,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高校应引入跨学科的教师,提供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在新质生产力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与产业界合作,积累实践经验,以更好地将行业需求融入教学内容。
6.3 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特别是应用型高校作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要积极投身本地企业,调研其人才需要,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依据与方向。如共建实习基地、设立企业课程,共创教学-就业对口研习岗位,甚至与企业共同进行科研项目,设立科研基金,以确保应用型高校学生所学知识与产业发展或新质生产力的需要紧密对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6.4 倡导终身学习,适应技术变革
生产力在不断的发展和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也会更新和替换。因此,应用型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鼓励他们主动跟进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高校应当建立毕业生回母校再学习、再培训、再发展的全程培育机制,为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更新技能,以应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挑战。
应用型高校在新质生产力赋能过程中,需通过教育理念的革新、技术的深度融合、评价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优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校企的合作以及技术学习的不断更新,实现与新质生产力的同频共振,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只有这样,应用型高校才能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贡献更大的力量[7]。
7 结语
新质生产力赋能应用型高校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逻辑,要在理念契合的基础上清晰定位角色,寻找二者相互推动、促进的影响关系,以此探索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的契合点,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应用型高校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及对策建议。应用型高校要积极引进新的生产力和创新理念,注重实践教学和应用研究,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应用型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常一青.构建民族高校和谐校园促进各族师生全面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74-177.
[2]翟美荣.科技生产关系与产学研合作本质探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4.
[3]徐高明.应用型高校当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中坚力量[N].光明日报,2024-01-30(14).
[4]陈劲,肖轶群.加快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6):10-19.
[5]励敏.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融合路径[J].教育视界,2024(16):60-64.
[6]陈晨,顾亮亮.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影响因素与实施路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4(17):1-5.
[7]宋慧欣.由“智”及“质”,发展“新质生产力”[J].自动化博览,2024(3):3.
(编辑 何 琳)
Theoretical logic of empowering applied universities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WANG Xing
(Shanxi 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yuan 030062, China)
Abstract: Empowering applied universities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a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logic. The article explores new production tools, new production relations, new production organizational forms, new production methods, and new production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by constructing a five fold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applied universities, role positioning, mode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and goal logic. It then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empowering applied universities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promoting their benign collaboration, interactive cooperation, and circular development.
Key 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mpowerment;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