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探索

2025-02-16余强

中国数字出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摘 要 通过回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参加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试点、示范、示范中心项目近10年历程,全面梳理华科社依托复合出版工程成果,构建技术系统、推进技术应用、探索转型升级之路。华科社在实践探索中明确了管理信息化-出版数字化-融合出版-数字产品化转型路径,结合自身实际,依托复合出版工程构建出版数字化技术支撑体系、完善数字化转型机制建设,推动全员参与,实现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包括:遵循出版规律,做好顶层设计;依托复合工程,构建技术支撑;强化政策扶持、做好机制保障;加强服务支持,推动技术应用;加强业内交流、实现协同发展。

关键词 复合出版工程;数字化转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以下简称“复合出版工程”)是列入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以下简称“出版署”)《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重大项目建设规划》[1] 新闻出版科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4月,复合出版工程启动大会在北京召开[2],工程进入软件研发及试点应用阶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华科社”)作为图书类试点单位,与来自全国的30多家研发单位及近60家应用试点单位共同开展需求论证、系统试用、需求反馈及应用推动工作。2017年基于工程V1.0版本成果,完成了首本图书数字化生产工作。2018年底,复合出版工程建设进入示范应用阶段,通过招标方式遴选30项应用示范项目,华科社入选“图书出版数字化流程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同期,华科社开始实施“复合出版工程与云章ERP集成应用示范”项目,通过打通以ERP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及以协编为核心的出版数字化系统,实现业务系统间流程衔接、数据集成,为构建基于网络、覆盖全程、管理规范、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一体化业务系统奠定基础。两个项目先后于2022年2月、2023年7月通过专家评审,获得专家好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出版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是实现华科社“超越传统出版、影响未来文化”愿景的必由之路,华科社领导将复合出版工程视为构建现代出版企业的基础技术支撑,确定了以复合出版工程项目实施为抓手促进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将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试点、示范工作放在战略层面深入谋划、大力推动。

在主管机关的指导与支持下,华科社经过近10年的复合出版工程项目推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管理机关、专家及同行与认可[3]。

1 明确转型路径

作为科技大学主办的出版社,华科社主要领导一直对科技变革出版保持密切关注,主动应对技术挑战,在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明确了技术上以复合出版工程及现有ERP系统为核心,按管理信息化-出版数字化-融合出版-数字产品化推动数字出版转型与融合发展的转型路径[4]。

1.1 转型探索历程

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在中央、地方二级项目资金支持下,华科社累计投入资金近2 000万元,先后策划实施了多个数字出版项目,包括教育类高等教育电子书包、行业类建筑装饰云平台等,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分析原因:一是路线选择问题。这些项目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需求端驱动数字化转型,即通过满足用户对数字化内容或服务的需求实现营收、产生利润,进而带动前端生产数字化转型。在实践中发现这类项目对内容资源要求高、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不确定性高。出版社在体制、机制、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都难以匹配,产生收益十分困难。由于没有收益,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项目也难以持续。通过对业内同行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这条路能够走通的也很罕见。二是内部资源缺乏整合。出版社数字部门与编辑部门两张皮:编辑作为内容生产的主体,没有参与到数字内容生产与运营中来,在收益不明的情况下,也没有动力去做这方面的工作;而数字部门要获得编辑的内容,除取得编辑同意外,还得去做内容归集与格式转化等,成本居高不下。

1.2 转型构想落地

在从需求端推动数字化转型之路较难实现的背景下,从生产端着力,通过创新出版方式、提高出版效能,按照传统出版-融合出版-数字出版路径实现转型就成为现实的选择。出版方式数字化(包括编辑加工、内容管理、发布运营等)的优势包括:①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②增加了相关人员收益、提高参与积极性;③一次生产,多种输出,又为后期发布运营及数字产品化提供了便利;④生产、管理、发布、运营一体化贯通,流程短、见效快、出版社自主可控;⑤上述调整只涉及生产方式变化,基本不涉及岗位职责调整,实施难度相对较小。

为了支撑上述出版数字化系统,需要同步推进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丰富功能的同时,实现与出版数字化系统一体化集成,以便利员工操作、加强过程管控。

由此,华科社在2018年前后提出管理信息化-出版数字化-融合出版-数字产品化的转型路线,并通过复合出版工程示范、复合工程与ERP集成示范两个项目的实施将构想落地。

2 构建技术支撑

技术是数字化转型的必要基础,出版单位在构建业务系统时,面临资金投入、人才储备、需求变化、系统集成等诸多困难[5]。以单体出版社甚至大型出版集团的能力,都难以构建一套覆盖出版全流程、满足主要应用场景的完整数字出版系统。正是看到这种现实及数字化转型的紧迫必要性,才有了包括复合出版工程在内的几项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的立项实施,而这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出版行业新型举国体制的鲜活案例。

华科社抓住这一机会、以复合出版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实施为契机,构建了管理信息化与出版数字化一体化系统并全面投入生产实践,产生了良好效果。

2.1 华科社信息系统技术架构

结合自身基础、业务实践及数字化转型需要,华科社规划了出版社信息化总体架构并在2018—2023年期间分步实施。实现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出版数字化系统一体化集成,初步构建了基于网络、覆盖全程、管理规范、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一体化业务系统建设。华科社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总体分为用户、应用、基础3层。

(1)用户层:信息门户,包含移动、PC两端。其中,移动端采用企业微信[6]+小程序(复合出版工程发布系统提供);PC端采用复合工程图书集成系统+出版社自建官网,实现用户统一认证、单点登录。

图书应用集成是在系统工程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从华科社实际应用需求和业务流程出发,整合本工程中涉及图书出版的相关技术成果,满足和图书出版机构已有系统或服务的衔接需求,对相关软硬件系统、工具软件、网络、数据库及其他应用软件进行集成,形成图书数字复合出版典型应用系统。

(2)应用层:包含两大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出版数字化系统),其中管理信息系统以ERP为核心,出版数字化系统以协编为核心并实现两大业务系统及各子系统间流程与数据对接。出版数字化系统包括协编、发布、运营、在线学习、知识服务5个系统。除在线学习系统外,其他均选用复合出版工程系统(知识服务系统还未上线运行)。

(3)基础层:选用方正资源管理系统,负责图书数据及存档数据管理,为应用层提供数据存取服务,但不对数据的具体内容进行处理。

2.2 图书出版数字化技术架构

针对传统图书生产流程中前端、中端以及后端缺乏有效整合的情况,华科社首先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建立并完善企业资源管理(ERP)、经营数据分析(BI)、办公事务处理(OA)等系统,同时以复合出版工程协编、发布、运营系统及外购方正资源管理系统为基础,围绕图书这一核心业务,建设了从图书选题-协编-资源管理-发布-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系统,并在生产实践中与相关软件研发方密切合作、持续迭代优化。这一系统将传统出版的离散过程集成为一体,即支撑出版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实现协同采编、资源管理、自主发布、运营等流程衔接与数据贯通。

3 推进系统应用

系统建设目的是为了应用,为了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其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业务处理能力,提升用户体验,创造经济或社会价值。为推进系统应用,华科社主要在组织保障、运行机制、服务支持等方面采取措施。

3.1 组织保障

根据复合出版工程管理的要求,华科社于2015年和2018年成立了由总编辑领导、相关社领导参与的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相关分社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项目工作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推进工作。在管理机关的领导下,按月汇报进度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度偏差的补救计划,重大问题报告,需求变更情况,人员变更情况,经费使用、质量状态、风险监控、下月的工作安排等情况,保障项目实施按既定方向、路线及目标稳步推进。

3.2 制度建设

在顶层设计方面,将“依托复合出版工程,推进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列入华科社“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在具体制度方面,先后出台《图书数字化生产流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数字文件管理办法》《数字出版转型与融合发展实施意见》《融合出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在日常执行方面,通过经理办公会纪要等方式进行督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3.3 扶持措施

(1)全员参与:数字化转型不仅是管理层或技术部门的任务,而是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每个人都需要理解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意义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应用新的技术和工作方式,只有上下游联动,数字化出版优势才能得到更充分体现。

(2)专业技能提升:数字化转型要求员工提升一些新的专业技能,如管理、生产、数字营销等。

(3)工作方式转换:出版工作方式由纸质为主向数字化方式为主是一个重大转变,员工需要适应新的工具和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

(4)工作内容调整:数字化转型可能导致某些工作内容的调整或重新定义。一些传统的工作任务可能会减少,而新的数字化相关的工作任务会增加。

针对上述调整带来的加工编辑初期工作效率、质量可能下降,影响编辑收入、考评,长期使用电脑审稿可能会影响视力等问题,华科社出台了提高审校工价标准,建立容错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及更换护眼显示屏等政策,鼓励员工积极参与。

3.4 服务支持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关注用户体验至关重要。这里的用户,主要是指社内外参与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各岗位工作人员。在复合出版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华科社建成社内+社外(软件开发、外包服务)两支队伍,在沟通与文化、培训与答疑、配套能力、优化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支持。

(1)沟通与文化:华科社将数字化转型纳入员工日常培训计划,结合专题、专项培训及分社交流等多种形式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说明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影响和好处,帮助员工认清方向、消除疑虑。

(2)培训与答疑:指导员工安装、使用数字化系统、工具,及时回复用户使用问题,帮助员工顺利过渡到新的工作方式和技能要求。

(3)配套能力:华科社原有排版合作方对学习应用XML排版方式总体态度消极。为此,华科社专门招聘了专职排版人员,经过2022、2023年2年实践破解了这一卡点,带动几家主要合作排版方进入到XML排版支持队伍中来。

(4)优化用户体验:华科社鼓励员工通过公开渠道提出反馈和建议并对各项问题及时反馈、快速解决,不断完善的数字化系统及工具,得到越来越多员工的认可。

3.5 互学互促

同行间的交流与互动,有助于认清趋势、明确方向、发现不足、统一认识、形成合力推进数字化转型。

在推进复合出版工程成果应用的过程中,华科社十分重视学习借鉴同行先进经验,通过互学互鉴优化技术系统及运行机制,引导、推动社内数字化转型实践。先后邀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刘瑞东社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科版)》骆谨主任、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李弘副秘书长等就出版数字化转型来社做专题交流,也就管理信息化、出版数字化等问题调研建筑工业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社、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兄弟单位。

4 进入良性循环

以技术为支撑、管理创新为保障,华科社持续推进系统应用、优化业务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并在业内形成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4.1 运营数据

华科社建成的一体化系统得到普遍应用,2023年底各系统应用数据如表1所示。

数字化系统提供的网络协同办公环境,为2020—2022年3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社生产经营正常进行、主要经营指标快速增长提供了基础支撑。通过出版数字化系统的规模化应用,产品质量可控、提速降耗效果得到验证。2023年,华科社数字化生产产品同比增长338%,到“十四五”末,全社50%以上产品采用数字化方式生产目标有望达成。数字化发布运营系统实现了图书在自主平台快速发布运营,已成为全社数字营销基础工具,受到编辑及营销人员普遍欢迎。越来越多的编辑、营销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开始采用数字化系统及工具,华科社出版数字化转型开始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4.2 专家评价

2022年2月,华科社承担的“图书出版数字化流程创新”示范项目通过中宣部组织的首批结项验收。2023年7月,“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与云章ERP集成应用示范”项目结项验收。专家组肯定了华科社以多种方式开展了项目成果的宣传推介工作,在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以及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成果后续推广方面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希望进一步优化系统、拓展应用,放大示范引领作用。

4.3 学术成果

华科社依托复合出版工程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得到北京印刷学院张志林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姜新祺教授的大力支持。两位教授指导的多位研究生参加了本项目的实践,相关研究成果包括2篇硕士学位论文[7-8]、1篇学术论文[9]。项目主要参与者总结梳理项目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1篇发表于行业核心期刊、1篇入选2022年大学版协优秀论文,华科社多位编辑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引用本社复合出版工程案例。

4.4 示范效应

“图书出版数字化流程创新”项目先后入选2021年中国新闻出版报“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2023年湖北省首届数字经济典型案例[10],2023年,“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应用示范中心”项目入选财政部国资预算。

2017年12月,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应用试点现场会在华科社召开[11]、2018年华科社复合出版工程试点工作成果亮相CCBN2018[12]、2022年华科社在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整体验收会做典型发言[13]。

华科社主动履行示范单位责任,努力推动复合出版工程成果惠及更多同行,先后主办、承办多次各种活动,如2020年12月联手方正电子举办“智能化工具助力图书生产提质增效研讨会”[14]、2023年11月主办湖北省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化助力出版高质量发展”研讨会[15],2023年12月承办大学社融合发展交流会[16]。近50家出版单位来社调研交流。2023年9月,以复合出版工程技术为基础,华科社联合方正电子承建的“楚天科技期刊论文在线开放平台”成功上线[17]。截至2023年12月,签约入驻科技期刊80种,位列全国科技期刊集群第4名。

5 未来计划

展望未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必将给内容生产、管理、传播、应用各环节带来更大变化,科技第一生产力在传媒行业的作用将会更加凸显。需要行业从业者秉持开放心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华科社数字化转型虽已渐入佳境,但还存在技术支撑体系不够完善、系统应用有待拓展、从内容产品向知识服务转型之路需要探索、发挥示范作用助力行业转型方面有待加强4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结合“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应用示范中心”项目实施去着力破解。

5.1 持续完善系统

华科社的技术支撑体系可从3方面加以完善:①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安全建设,补齐计算、存储、通讯能力短板,加快业务上云,构建一流数字化基础设施。②完善出版业务系统。在持续迭代优化现有系统的同时,加快推进数字教材、复合出版管理系统、新OA、人资、预算管理系统建设,夯实网络协同办公业务系统。③探索出版智能化发展。通过运用大数据、AI等先进技术手段,完成对出版选题、加工、发布、运营系统升级改造。

5.2 深入推进应用

加快推进技术应用是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华科社各项业务系统应用成果开始显现,系统应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加快这一进程,正在拟定《关于加快推进图书出版数字化工作的办法》等文件,通过明确任务要求、加强到稿把关、加大扶持力度、提供资金保障、做好服务支持、表彰先进部门等措施鼓励更多部门、人员参与到出版数字化实践中来,力争到“十四五”末期全流程数字化出版品种占比超过50%,各业务系统应用尽用。

5.3 探索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专业出版社由内容产品向内容服务转型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18]。作为以服务科技及教育为核心的大学出版社,依托所在大学优势,华科社在机械、电气、医学等专业领域出版大量高水平学术著作及教材,具有较好的内容基础。

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支撑,基于大模型的轻量级智能出版知识服务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19],为专业出版社探索AI+知识服务之路提供了理论指引与技术支撑。华科社拟结合复合出版工程领域词表、领域本体构建管理、内容动态重组等系统,配合AI能力,重点探索智能制造领域专业知识服务产品,以智能知识服务助力国家智能制造战略。

5.4 助力行业转型

2023年在中宣部信息中心支持下,华科社启动“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成果应用示范中心”项目建设并获财政部国资预算支持。该项目围绕建设出版强国的战略目标,贯彻中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要求,从行业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以国家数字复合出版工程研发成果为基础,有效对接出版单位技术需求,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整合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衔接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致力于打造华中区域重要的数字出版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项目主要建设4个方面内容:①打造出版数字化云平台;②建设出版数字化示范基地;③建设出版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④培育出版数字化服务机构。目前该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计划于2025年完成。

6 结语

现代出版业源自于科技进步,新时代科技进步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只有以开放心态拥抱科技进步、用务实做法面对困难挑战,出版单位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郭剑)

参考文献

[1]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重大项目建设规划[J].中国出版,2011(13):10-13.

[2] 刘宇阳.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启动大会在京召开[J].出版参考,2015(8):44.

[3] 我社在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整体验收会做典型发言[EB/OL].(2022-11-10)[2024-07-10]http://press.hust.edu.cn/info/1038/2789.htm.

[4] 余强.基于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的图书出版数字化流程创新: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为例[J].出版科学,2021,29(5):92-100.

[5] 刘成勇,张琦,邓健,等.以“互联网+”思维打造出版科技精品工程[J].科技与出版,2015(8):4-8.

[6] 余强.基于企业微信的出版社移动办公门户建设实践[J].新媒体研究,2022,8(15):73-81.

[7] 张佳.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推广研究:以出版社复合采编系统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8] 龚兴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图书数字化流程再造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9.

[9] 龚兴桂,刘华坤.提升高校出版社专业类融合教材建设的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9):97-100,126.

[10] 关于公布湖北省首批数字经济典型应用场景的通知[EB/OL].(2023-08-30)[2024-07-10].http://fgw.hubei.gov.cn/fbjd/zc/zcwj/tz/202308/t20230830_4817422.shtml.

[11] 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应用试点现场会在华科社召开[EB/OL].(2017-12-12)[2024-07-10].https://news.hbtv.com.cn/p/1117155.html.

[12] 华科社复合出版工程试点工作成果亮相CCBN2018[EB/OL].(2018-03-22)[2024-07-10].https://news.hbtv.com.cn/p/1282326.html.

[13] 华科社在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整体验收会做典型发言[EB/OL].(2022-11-10)[2024-07-10].http://press.hust.edu.cn/info/1038/2789.htm.

[14] 智能化工具助力图书生产提质增效研讨会[EB/OL].(2020-11-13)[2024-07-10].http://www.founder.com.cn/wx/News/index/show/1475.html.

[15] 湖北省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化助力出版高质量发展”研讨会[EB/OL].(2023-11-22)[2024-07-10].http://press.hust.edu.cn/info/1038/3622.htm.

[16] 我校出版社举办“2023社长代言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交流会”大学社分论坛[EB/OL].(2023-11-22)[2024-07-10].http://news.hust.edu.cn/info/1003/ 50888.htm.

[17] 湖北科学技术学术年会上线全国首家省级科技期刊论文开放平台[EB/OL].(2023-09-26)[2024-07-10].https://www.cast.org.cn/xw/dfkx/HB9987/art/2023/art_1b7dba90295143ccadc2fe1f7ce30306.html.

[18] 李弘.基于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的知识服务浅析[J].科技与出版,2015(8):18-21.

[19] 许洁,袁小群,朱瑞,等.基于大模型的轻量级智能出版知识服务: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J].中国数字出版, 2024,2(1):25-35.

Exploratio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ractice Based on National Digital Composite Publishing System Engineering—Tak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mp; Technology Press as an Example

Qiang Yu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mp; Technology Press,Wuhan 430223, China

Abstract B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HUSTP)in the National Digital Composite Publishing System Engineering, demonstration and demonstration center project, 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s the technology system, promotes th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explores the way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USTP in the practice of exploring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digital publishing-fusion-digital product transformation path, combinative oneself is actual, relying on the composite publishing digital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improv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ion, promote full participation,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cluding: following the publishing law and making top-level design; relying on composite engineering and building technical support;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and mechanism guarantee; strengthening service support and promot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rengthening industry communication and realiz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words National digital composite publishing system engineer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USTP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
浅析传统出版社数字转型模式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美国期刊业数字化转型的渠道分布态势及启示
教材编辑的数字出版转型与实践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研究综述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
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