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研究
2025-02-16蒋琤琤韩建民张昕乔华
摘 要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期刊工作,先后制定一系列支持科技期刊发展的举措,强调“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科技期刊是传播中国科技成果和学术话语的重要渠道,是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抓手,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更是国际化发展的主力军、生力军。对于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的研究为期刊社会影响力评价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构建基于替代计量学的评价模型,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建立更立体、更系统的评价体系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 科技期刊;海外媒体;影响力;国际传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而内容和渠道建设是其核心与基石。英文科技期刊作为最前沿研究的权威阐释与传播载体,不但是学术出版“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科技发展软实力的直观体现。
以往对科技期刊的评价大多采用科睿唯安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Impact Factor影响因子、爱思唯尔推出的CiteScore引用分、我国自主研发的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以下简称“ WJCI”)等评价体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期刊的数字化建设已成为趋势与增长点,据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互联网期刊收入达34.89亿元,比2022年的29.51亿元增长18.2%[1],线上传播已经成为资讯传播的重要渠道,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更是首当其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成为一个更复杂的系统性命题,为提升期刊评价的完整性与时效性,期刊基于新媒体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力也应有相应的评价体系设计与开发。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的研究即顺应以上需求的产物,是传统评价方法的补充,也是数字化时代下我国培育世界一流期刊需要重点提升与关注的板块。
1 大力发展英文科技期刊的必要性
学术出版“走出去”最重要的两个载体是图书和期刊。图书传播内容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观点相对稳定,影响深入且深远。但图书也存在出版周期长,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有一定限制等特点。而期刊出版周期短,刊载论⽂的速度快、数量大、内容新颖、发行与影响面广,能及时反映国内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水平和新动向[2]。
1.1 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
期刊具有周期性、连续性的特点,期刊的内容传播不仅有利于最前沿知识与情报的传递,而且其所积累的⼤量⽂献历史性、系统性地记录了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脉络。因此,在科学技术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中,科技期刊是主要渠道且近年呈现越来越重要的趋势。科技期刊的核心价值为知识积累与传播、学术交流以及创新发展驱动,因此,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也是以第一人称讲好中国科技故事和中国发展历程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1.2 科技期刊是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抓手
学术语言是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民族和文化差异的通用语言,科技期刊作为学术语言的重要载体和切入口,对于提升中国科技实力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意义重大。此外,英文科技期刊的传播面向的对象以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为主,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因此,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是我们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中国科技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科研产出国。同时,党和国家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科技期刊的发展,“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有关举措的推进对于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我们必须认清的现实是,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依然未完全匹配高速增长的中国学术影响力。根据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作者SCI发文量为72.87万篇,论文发表数量大,约占全球的1/3;但中国SCI期刊数量少,发表中国作者论文仅3.34万篇,占中国作者SCI总发文量的比例不足5%。因此,强化英文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是未来构建中国科技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提升要素。
2 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研究的现实性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研究是在全球化趋势、数字化影响和产业化需求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科技期刊面对信息时代快捷而复杂的传播环境所开展的有益探索。
2.1 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的学术交流加速了知识流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在我国大力推动英文科技期刊“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让更多的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大舞台绽放光彩,让中国智慧更有效、更有力地推动全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出版国际化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所以,借助期刊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和优化,提升学术机构在国际社会的媒体传播影响力是推动学术出版更好地走进国际社会的有益尝试。此外,学术出版由于学术价值高,叙事方式符合国际背景,更容易走进国外读者群体,对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也有重要意义。
2.2 数字化影响
数字化发展为传统期刊传播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通过电子期刊、开放获取和数据共享等数字工具,学术成果可以快速传播到全球各地[3]。
在现有传播网络中,有一些文章可能还未被正式引用,但已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或形成较大影响力,原有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对于这些网络传播现象而言,相对滞后。新媒体时代,流量是互联网传播中的重要力量,而网络传播中的提及率也是体现学术文章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将其作为社会影响力要素包含进评价体系当中,对原有期刊评价体系做一个补充。
2.4 落地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4]这体现了国际传播分众化表达和传统模式创新的需求。
科技期刊论文只有转换为成果,才真正推动了科技发展。除了传统的传播方式,科技期刊也应该有新的包容产业和其他阅读人群的传播体系。对于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的评价,有助于推动相关体系的发展。
3 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数据采集与模型建构
本研究的统计对象为具有CN号的由中国机构主办的英文科技期刊,所采集数据为这些期刊在2023年发表所有文章的海外媒体传播数据,数据采集的时间节点为2024年10月23日。
3.1 数据来源
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指数基于统计对象所发表论文的媒体提及率进行计算,媒体提及率数据主要来源于替代计量学的数据支撑。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这一术语由J.Priem首次提出,是在网络环境下,使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工具,对学术影响力进行衡量以及评价而开展的一项研究。替代计量学的提出旨在对传统引文指标进行补充,更全面地反映学术成果在信息化时代的传播和影响[5]。因此,项目组采集海外媒体传播数据来自Altmetric.com,该指标体系所包含的数据采集自新闻、专利、政策文件、维基百科、临床指南、Resaerch Highlight Platform以及博客、Facebook、Bluesky、X/Twitter、Reddit、Youtube等社交媒体。由于该研究针对的是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因此只选择新闻和社交媒体的指标作为统计与分析对象。
英文科技期刊的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研究重点关注学术成果通过媒体传播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追踪学术论文在新闻以及社交媒体中的传播和共享情况,包括在社交媒体上的提及、新闻报道、博客文章、学术论坛等平台上的讨论。
本研究采集Altmetric体系中新闻以及社交媒体两个维度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对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进行评估。社交媒体的选择考虑数据的饱满度和客观性,最终选择X/Twitter、Facebook、YouTube和Reddit为主要数据来源。
Altmetric的优势在于能够抓取文献在网络媒体被提及的数据,更快、更直接、更大范围地获知文献的社会影响力,有效弥补了传统期刊影响因子评价等指标时间滞后、指标单一的不足。同时也需要注意,Altmetric只能一定程度地反映文献在媒体层面受关注的程度,未涉及相关内容的文本情感分析,与文献被引用次数的相关性仍有待研究,因此无法直接用来衡量文献的学术价值。
3.2 计算方法
结合替代计量学的计算方法,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百强榜单总分设置为千分制,并结合专家访谈、焦点小组、问卷调研等方式,为不同媒体赋予权重。
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计算模型中赋予海外新闻媒体权重75%,海外社交媒体权重25%;在海外社交媒体中,赋予博客权重5%,其他社交媒体权重20%。单本期刊的媒体提及次数为指定时间段所发表论文的媒体提及次数的总和,期刊按媒体传播提及次数进行排名,单项排名第1的期刊得分为满分,其他期刊单项得分为媒体传播次数与排名第1期刊的比值。如A期刊海外新闻媒体传播次数为1 000次,排名第1,则该项得分为1 000*75%=750分;B期刊海外新闻媒体传播次数为800次,则该项得分为800/1 000*750=600分,各项得分总和(总分)位于前100名的期刊进入百强榜单。
本榜单采用Dimensions数据库FoR学科分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另增加1个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类别。对于交叉学科的科技期刊,如一种期刊发表的文章在Dimensions数据库中涵盖3个及以上学科大类,则在学科分类时归属多学科,如少于3个学科大类,则归属文章数量最多的学科。
4 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研究结果分析
项目组根据以上所设计的计算模型,对具有CN号的由中国机构主办的共430本英文科技期刊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综合指数进行计算并选取排名前100位期刊进行分析。数据显示,排名前100期刊共获得1.5万余次海外新闻媒体传播,占据全部期刊海外新闻媒体传播总量的80%以上;10.7万次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占据全部海外社交媒体传播总量的75%。从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有较为客观、系统的了解。
4.1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整体表现
根据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综合指数得分,中国科技期刊海外传播影响前20强的期刊分别是Light: Science amp; Applications、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等,如表1所示。
前10种期刊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期刊。从数据库收录情况来看,前10种期刊全部被Scopus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除General Psychiatry和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被ESCI收录之外,其余8种期刊均被SCI收录。以上说明,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综合指数排名较高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在海外市场已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对构建中国科学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和提升科技竞争力具有较大助推作用。
在整体榜单中,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办的Light: Science amp; Applications以803.39得分占据榜单首位,被海外新闻媒体提及的次数最多,为1 397次。该期刊创办于2012年,影响因子高达20,在物理和天体物理学科领域表现出强劲的国际影响力和关注度。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6年主办的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以460.12得分排名第2,被海外社交媒体提及的次数最多。医学健康领域的研究可能与一般读者的生活联系更紧密,传播范围也更广,更适合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因此,作为聚焦实验和临床方面的医学刊物,该刊的社交媒体渗透性也更强。紧随其后的是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得分为458.39 ,是中国大气科学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英文期刊之一,被海外新闻媒体提及的次数仅次于Light: Science amp; Applications。
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指数得分在第2梯队,即排名11~20位的期刊包括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等,如表1所示,该梯队期刊总得分在100~200之间,这些期刊之间的传播影响力指数相差不大,但与传播影响力指数排名前10位的期刊形成一定差距。由此可见,中国英文期刊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指数得分断层较为严重,头部期刊与后续期刊的差异性较大。
传播影响力指数总得分在第3梯队的期刊,即表1中未提及的其余期刊,总得分在30~100分区间波动,海外热度相差不大,影响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4.2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
对排名前100位期刊的提及次数分别进行统计,共得到13 476次海外新闻传播次数和92 604次海外社交媒体传播次数。其中,排名前25位的期刊总计有8 590次海外新闻媒体传播次数,占据全部期刊海外新闻媒体传播总量的64%,4.75万次海外社媒传播,占据海外社交媒体传播总量的51%,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所采集数据显示,海外新闻媒体提及次数在200次以上的期刊共有19种,但除此之外,其余期刊的提及次数相对较少,提及次数为个位数的期刊相对较多。
而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在海外社交媒体的传播主要是通过X/Twitter平台进行,Facebook、Reddit、Blog、YouTube平台的热度不高,社交媒体综合传播力指数前100的科技期刊中,有50%以上期刊在Facebook、Reddit等平台被提及的次数是个位数,甚至为0。排名榜首的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X/twitter提及次数高达10 647次,但Facebook、Reddit、Blog、YouTube的提及次数分别不到100次。同样,排名第2的hLife,X提及次数高达8 944次,Facebook、Reddit、Blog、YouTube平台的提及次数只有个位数。由此可见,中国科技期刊要提升海外影响力,X/Twitter平台是较好的宣传推广入口,同时,在Facebook等平台构建影响力面临的挑战较大,需要投入更大精力。
4.3 海外新闻媒体与社交媒体所关注期刊领域存在差异
据统计,海外新闻媒体传播力指数排在前列的分别是Light:Science amp; Applications、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National Science Review,General Psychiatry、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mp; Engineering等。其中,Light :Science amp; Applications和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分别是物理科学、地球科学领域享有盛誉的顶级学术杂志,因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学术内容,被海外新闻媒体提及次数分别为1 396次和759次,海外新闻媒体的关注度要远远高于其他期刊,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在这两大学科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此外,有7种科技期刊紧随其后,海外新闻媒体提及次数在400~600次之间。
海外社交媒体综合传播力指数排在前列的期刊分别有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CCS Chemistry、Chinese Chemical Letters、SmartMat等,这些期刊所属领域主要为生物科学,化学,农业、兽医与食品科学等,这些学科领域在社交媒体的高传播热度也反映出人们对与科技相关的应用型领域保持较大兴趣和关注,中国在医疗健康和化学领域的学术成果在海外社交媒体中得到广泛传播。
就总体传播能力而言,各学科领域在海外社交媒体的传播和海外新闻媒体的传播差异性也较大,如图2所示。
生物学和化学期刊的海外社交媒体传播量最高,刊均海外社交媒体传播次数分别达到1 662次和1 413次,远高于其他学科。而对于海外新闻媒体而言,物理学科期刊的传播次数最多,排名前100期刊中的13种物理学期刊的刊均海外新闻传播次数达到227次。
4.4 各学科均有媒体传播影响力较强的代表性期刊,但内部分布不均衡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排名前100的入榜期刊覆盖了11个学科大类,其中生物医学与临床医学(Biomedical and Clinical Sciences)、生物学(Biological Sciences)、化学(Chemical Sciences)是入榜刊数最多的前3个学科,分别有18种、17种和16种期刊入榜。紧随其后的是物理(Physical Sciences),工程学(Engineering)和地球科学(Earth Sciences),分别为13种、12种和10种期刊入榜。这3个学科尽管入选期刊数量比前3位少,但凭借优质内容和优秀办刊水平,形成了高权威性期刊,在海外媒体的影响力保持领先水平,体现科技期刊的精品化办刊特点。如图3所示。如物理学领域的Light:Science amp; Applications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指数综合得分遥遥领先,位居第1;地球科学领域的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指数综合得分排名第3。
其余5个学科的入选期刊数量皆在10种以下,分别是农业、兽医和食品科学(Agricultural,Veterinary and Food Sciences),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信息与计算科学(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s)和健康科学(Health Sciences)。这几个学科领域虽整体排名不高,学科内期刊两极分化较大,但其中依然不乏表现亮眼的期刊。如多学科的National Science Review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指数总分位居第4名,是综合性科技期刊,农业、兽医和食品科学的Horticulture Research位居总榜单第5名,环境科学中的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mp; Engineering位列总榜单第13名。
4.5 深厚的学术基础与学术品牌是助力科技期刊海外传播的重要因素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主办机构主要包括高校、研究院所和学协会等,本研究主要对以上机构主办英文科技期刊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
高校主办的英文科技期刊依托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发展,学科分布相对均衡,排名前10位的期刊分别隶属于6个学科。其中,排名最高的为四川大学主办的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总分排名第2且在海外社交媒体传播中表现突出,排名首位。此外,在总榜中排名位列前10位的高校主办英文科技期刊还有南京农业大学的Horticulture Research,西安交通大学的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以及清华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合作主办的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mp; Engineering。
由此可见,高校依托学术品牌与学科优势,为英文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农业大学和四川大学都有3本期刊位列前100名,其整体海外媒体传播能力较强。
本研究在对科研院所主办期刊的研究中发现,科研院所由于专注于学术研究,所主办期刊的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整体表现更加突出。科研院所主办期刊排名前10的期刊海外媒体影响力指数平均得分为242.2,高于高校主办排名前10位期刊平均分170.0以及学协会主办排名前10位期刊平均分105.9。
由此可见,深厚的学术基础与学术品牌的建立对于英文科技期刊海外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5 结语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研究项目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和ImpactX公司共同合作完成并在2024年11月发布《2024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海外媒体传播影响力报告》,旨在为评价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提供一个新的参考维度,为中国科技期刊构建国际话语传播体系提供支持。
由于时间和材料所限,该项目尚有待完善之处,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将继续拓展创新,不定期发布相关研究报告,为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责任编辑:郭剑)
参考文献
[1]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崔海教,王飚,等.2023—2024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摘要)[J].出版发行研究,2024(11):29-36.
[2] 曾建林.加快推进地方省市区域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 33(3):354-360.
[3] 韩建民.中国出版走出去数字化模式发展研究[J].中国编辑,2024(10):27-35.
[4] 孙雪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6):52-62.
[5] 李欣阳.媒体融合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的内在机理与时代进路[J].传播与版权,2024(21):52-56.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Overseas Media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Englis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in 2024—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2024 Report on the Influence of Overseas Media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Englis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Zhengzheng Jiang1 JianMin Han1 Xin Zhang2 Hua Qiao3
1.Institute of Integrated Media and Theme Publishing, Hangzho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 zhou 310018,China;2.Chinese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Beijing 100080,China;3.ImpactX Laboratory,
Shang hai 200000,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ar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disseminating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academic discourse, and an important lever for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Especially, Englis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are the main force and driving forc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overseas media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Englis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 has proposed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for evaluating the social influence of journals, and constructed an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alternative econometrics, providing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a more three-dimensional and systemat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Englis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 in China.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s; Overseas media; Effec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