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学游戏 做好幼小衔接
2025-02-15胡帼卿
[摘 要]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预备单元“数学游戏”为例,在钻研教材内容和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后,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此单元内容的教学结构。这样运用数学游戏开展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数学,又有助于做好幼小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数学游戏;幼小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3-0012-03
“数学游戏”单元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个预备单元,旨在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让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较快地学习数数、比较大小等知识。“数学游戏”单元发挥着幼小衔接的作用,从知识内容角度与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育紧密衔接,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和认识数字;从学习方式的角度与幼儿园阶段的游戏活动衔接,通过多样化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从情感态度的角度与幼儿园阶段的合作交流衔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有助于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
一、内容要求
1.课标要求
对“数学游戏”单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数学新课标”)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给予明确规定。“内容要求”是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学前阶段经历过的与数学相关的活动,唤醒他们学习数学相关的感性认知和学习体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尝试运用与数学学习相关的词语,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业要求”是能比较清晰地描述幼儿园和学前生活中的数学活动内容,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数字、数量、图形、方位等数学知识的理解;能说明或演示已经玩过的数学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在教师的协助下与同伴一起玩数学游戏。“教学提示”要求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周至第二周,组织“数学游戏分享”的主题活动,使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幼儿园生活中经历过的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活动收获和数学游戏经验,并邀请同伴一起玩数学游戏,顺利开启小学数学学习。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游戏”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结合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讲解或演示玩过的数学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和同伴一起玩数学游戏,分享数学游戏中的收获。(2)通过游戏活动,回忆自己在幼儿园里关于数数、图形、方位、比较等方面学习的感性认识和经验。(3)通过游戏活动,能够用数数的方法正确地数出10以内事物的数量;初步体验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的多少,感受一一对应的价值。(4)在数学游戏中,能够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位置;能够运用有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数学经验进行游戏活动,初步感受游戏活动中的图形特征。(5)通过游戏活动,逐步养成做好课前准备、大胆举手发言、善于倾听和沟通、愿意与同学合作等学习习惯。(6)通过在操场和课堂上寻找与描述数学信息的游戏活动,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生活的意识。(7)通过参观校园、认识教室、结识同学等活动,熟悉小学校园环境,消除对小学生活的陌生感,逐渐适应并融入小学生活。
二、教材结构
“数学游戏”单元根据游戏场景和内容设计,共分5个活动:在校园里找一找、在操场上玩一玩、在教室里认一认、在教室里玩一玩、学习准备。
1.在校园里找一找
这个活动融合数学教育与入学教育等内容,不仅能帮助一年级学生建立起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还能促进他们对新校园环境的快速熟悉和融入。在活动准备阶段,要确定活动的具体目标,如认识一定数量的特定物品、找到不同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预定的路线或区域开始探索,鼓励他们仔细观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校园里的“秘密”,如在数数游戏中计算每个楼层有多少间教室等。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介绍校园的历史、文化特色、重要建筑背后的故事等,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现,同时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还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对小学生活产生积极期待。
2.在操场上玩一玩
这个活动将户外游戏融入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拉手”游戏,即学生围成一个大圈,教师随机说出一个数字,如说“4”,学生就要每4人一组围在一起。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计数的概念。“网鱼”游戏,即“渔夫”手拉手形成“渔网”,尝试围住“小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每次捕获“小鱼”后队伍人数的变化,如“现在渔夫有5个人了,比刚才多了几个?”等,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量增减的理解。“跳房子”游戏,即在操场上用粉笔画出不同形状的格子作为“房子”,按照规则跳跃,每次跳到不同的格子时,引导学生识别并说出格子的形状,或者按照特定颜色、图案的顺序跳跃,以此深化他们对图形的识别和序列规律的理解。在“排队回教室”游戏中,可以先让学生两两比较身高,并用“我比××高/矮”来表达结果,然后按照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观察并理解排序的概念;也可以进一步引入简单的加减法概念,如“如果A组有5个人,B组有3个人,现在B组加入了我们,我们一共有多少人?”等。这样教学,既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又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在教室里认一认
这个活动旨在帮助新入学的学生迅速熟悉并融入小学的学习环境。这是一个简单的空间认知过程,也是一次促进学生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方向感全面提升的宝贵机会。在“寻找教室”游戏中,学生为了能清晰地记住自己教室的具体位置,会主动学习和使用如“我们的教室在教学楼的第二层”这样的方位描述,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空间定位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熟悉教室”游戏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教室内的布局,如“老师的讲台在教室的前方”等。通过这样具体而生动的描述,学生不仅学会了使用上、下、前、后、左、右这些方位词,还能在实践中加深对方位词的理解和记忆,增强对教室环境的熟悉感和归属感。在“自我介绍和认识同学”游戏中,每个学生都用简短的话语介绍自己的名字、兴趣爱好,同时指出自己站在教室的哪个方位。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表达能力,还鼓励他们主动与人交流,提高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教师也可以开展“按照方位找朋友”等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前、后、左、右方位的认识与表达,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4.在教室里玩一玩
这个活动设计了四个室内游戏,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教室变成充满乐趣的学习空间,有效唤起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游戏一:利用正、反两种游戏模式,即在相反指令下做出反应,进行左右方位的认知训练。这样能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发展他们对身体左右方位的辨识能力。游戏二:设定几个方位点,根据指令找出正确的目标对象。这个游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还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游戏三:每个学生都分配到一把椅子,要求思考:“每个人是否都有一把椅子?每把椅子是否都坐着一个人?”这样能让学生意识到人与椅子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初步感知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游戏四:提供多种几何形状的积木,探索不同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立体图形可以拓印出平面图形,在比较、分类中初步认识图形的变换规律。
5.学习准备
这一活动旨在通过五个学习场景,培养学生的课堂常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一个完整的学习准备体系。首先,通过遵守时间的场景,强调准时上课的重要性。这样通过日复一日的实践,帮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时间,为开始课堂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其次,通过举手发言的场景,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尊重他人的习惯。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有想法要先举手示意,等待教师允许后再发言。这样不仅维护了课堂秩序,还让学生懂得要耐心倾听他人的观点,理解并尊重不同的声音。再次,通过整理课桌的场景,聚焦于个人学习物品的管理。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合理摆放文具、课本和作业本,确保课桌物品摆放整齐。这样有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寻找学习材料时更加高效,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然后,通过准备学习物品的场景,强调准备工作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最后,通过倾听交流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三、教学建议
1.了解学生的数学经验与知识基础并加以指导
开学初期,教师可以通过访谈等途径,了解学生对数字、形状、颜色等基本数学概念的认识情况。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游戏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当然,教师要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共同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2.加强学生对空间方位的体验
数学新课标准将空间方位的内容安排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描述、辨别方位。因此,教材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的基本应用融入“数学游戏”单元。教师可利用教室内的物品,开展“找位置”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空间方位概念;也可以开展“我是小向导”游戏,让学生轮流扮演导游,指导其他同学按照指定的空间方位移动,增强空间感知能力;还可以利用动画、视频或互动软件,展示空间方位的变化,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开展教学
开展数学游戏活动,教师要先精心制订活动目标,确保活动既符合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还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活动难度、节奏或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交流反馈、讨论发现和分享收获进行总结点评,着重强调活动中的数学知识点,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之,数学游戏在幼小衔接中发挥着多重作用,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还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实现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慧.基于幼小衔接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0):119-121.
[2] 吴梦媛.凭借数学游戏进行幼小衔接[J].小学教学设计,2024(29):38.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