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方面教学策略
2016-12-03谢忠燕
谢忠燕
摘 要:教学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供大量的生活图片,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表象。然后通过动手操作逐步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最后,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活情境;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1.在生活情境中,建立数学表象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是抽象难懂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但数学知识又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采集数学生活实例,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时,老师出示学生特别熟悉的游乐园的主题图,老师问:“你想玩什么游戏?它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用手比一比!”
生1:我想玩旋转木马,它是转圈圈的!(学生用手比划)
生2:我想玩蜻蜓风筝,我觉得它左右是两边一样的。
生3:我想玩观光电梯,它是垂直上下运动的。
……
老师:它们的运动方式是一样的吗?你可以给它们分类吗?
学生小组合作将这些图片分类, 把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分成一类,把小火车、观光电缆车、观光电梯、滑滑梯分成一类,把摩天轮、小兔子钟面分成一类。
这时老师接着问: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风筝这组是左右一样的,小火车这组是直来直去,摩天轮这组是转圈圈的。
这时老师适时讲解轴对称、平移、旋转的定义,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在上面的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图片,让学生用眼看、用手比、用脑想,为学生建构了轴对称、平移、旋转的基本表象。
2.在动手操作中,构建数学模型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动手操作活动。如果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仅靠老师的操作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很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动手实践操作中来,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数学信息。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轴对称”时,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对折,画一画,剪一剪,看看可以剪出什么图形。虽然课堂显得闹哄哄,但是学生兴趣高涨。学生剪完之后,老师没有就此停住,而是把不同的作品展示出来。通过引导观察,让学生描述自己作品的特点,我出示作品的对称轴,并向学生介绍对称图形的概念。老师放手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看一看,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而不是空洞地告诉学生这就是轴对称图形,为学生构建了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模型。
3.在数学游戏中,巩固拓展知识
有趣的数学游戏是将数学知识弄得略为趣味化的很好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进行巩固拓展阶段,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在最后一个练习环节可以设计成T台秀。老师设计如下环节:“下面欢迎各位同学来到2016年创意T台秀,请各位学生用自已的身体,或者几位同学合作,创造几个轴对称图形。”接着老师请几位学生上台来。老师接着说:“先生们、女士们,2016年创意T台秀现在开始!”和着动感十足的音乐,学生像模特一样摆着各种轴对称图形姿势,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这样的设计,比老师出一题学生就做一题的练习设计要好得多。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游戏中,不知不觉巩固了新知,能力得到了拓展。
教学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供大量的生活图片,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表象。然后在动手操作中逐步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最后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进行巩固拓展训练,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正宪,王彦伟.图形与几何若干内容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析之八[J]. 小学数学教育,2012(Z2).
[2]崔银艳.浅谈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