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2025-02-13王治青戴梦青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5年1期
关键词:品牌塑造传播路径红色文化

摘 要:南京作为一座红色之城,一直在革命文物资源利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调研方法,发现南京红色文化在传播人员、力度、范围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结合国内多地红色文化传播丰富经验,理论联系实际,试图探求新时代背景下南京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品牌塑造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37

0 前言

革命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镌刻着党和人民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辉煌篇章,是国家和民族的珍贵记忆,更是革命精神与文化的璀璨瑰宝。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①。党和国家也陆续出台系列法规文件,尤其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文件,为南京红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和要求。

南京红色家底丰厚,是全国知名的红色之城。2021年,根据携程平台显示,在全国最热门红色旅游目的地“TOP10”中,南京排行第四,仅次于北京、延安和长沙。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始地和蒋家王朝的覆灭地,南京被党史和文物主管部门认定的革命遗址遗迹等就有165处,整体资源呈现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价值高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生动缩影。

本文以南京红色场馆作为研究对象,以点带面,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当前南京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出发,分析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寻找新时代背景下南京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1 概念界定

1.1 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革命性和社会主义特征的文化,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结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红色文化传播内涵

红色文化传播则是指传播主体借助一定的媒介平台、采用一定的传播手段,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将红色文化所承载的革命历史、理想信念和精神价值等加以呈现、引导和宣传,增进受众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使受众能够由衷地接受并内化于心,形成一种精神信仰,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文化传播活动。

2 当前南京红色文化传播现状

2024年4月开始,笔者走访了南京市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点,与红色文化资源点相关工作人员及游客进行访谈,同时配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南京市民发放,全面了解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在传播、利用等方面的情况。

①健全体制机制,推动红色文化传播高位高效。为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南京用地方立法为红色文化发展保驾护航。2021年,南京颁布了《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在红色文化资源鉴定、保护、传承与利用等方面提供法律依据,也为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营造了绿色健康的传播环境。2022年,《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与先前的《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形成了紧密的立法联动,构建了南京独有的“点面结合、协同增效”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②融合线上线下,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出彩出圈。南京红色文化线下传播主要有实地参观讲解、红色旅游、主题党课、党日活动、红色宣讲等途径。2018年,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点寻访阅读行动启动,受到全市各基层党团组织和市民的欢迎和响应;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宣讲团,通过实地授课、联动宣讲等形式(图1),使受众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的“红领巾红色印记寻访活动”等系列主题活动(图2),让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红色李巷重走新四军当年的“越野行军路”,在六合倾听新四军小战士根据当地民歌加工成的名曲《茉莉花》等创意红色游线实力“圈粉”年轻人。

红色文化线上传播主要集中在微信、微博、网站、红色文化App、抖音、快手等线上传播渠道。“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平台充分发挥整合功能,成为宣传展示南京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图3);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立足“互联网+”思维方式,以1个官方网站为中心,全面统筹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打造“中国雨花台”综合媒体品牌,构建红色文化传播矩阵;“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微信公众号推出3D虚拟展厅,受众可以足不出户,线上纵览红色文化。

③丰富文艺精品,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入脑入心。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逐渐多元化,红色文化传播也紧跟潮流。近年来,南京以“红色+文艺”形式,推动南京红色文化“花”开群众心中。话剧《雨花台》自2015年9月首演以来,得到众多观众的热捧,曾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在全国高校巡演100余场;沉浸式戏剧《代号1921》打破了以往传统观剧模式,让观众成为戏中人;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通过戏剧化的元素融入交响乐和合唱艺术(图4),向观众传递信仰的力量;动画片《丁香花》通过数字动画与手绘形式,让雨花英烈丁香的革命故事“活”起来(图5);纪录片《雨花台家书》《绝笔》《北平五烈士》《青春之歌》(图6),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累计触达量超5亿;大型原创杂技剧《渡江侦察记》,以杂技艺术形式,带领观众走进那段峥嵘岁月;现代京剧《梅园往事》、舞蹈剧《雨花台的等待》、话剧《长明》等一批红色精品,不遗余力讲好红色故事。

此外,南京还利用全媒体平台,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在央视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的舞台上,青年偶像王俊凯与张艺兴以他们独特的魅力与影响力,深情朗读了雨花英烈的家书,让“00后”的年轻观众耳目一新;一段不到10秒的抖音短视频“我今年107岁了,再来雨花台看看战友”,一夜之间成了“爆款”,全网阅读量超2亿,并获得260多万次的点赞。

3 目前南京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南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其红色文化具有极高的传播价值。各大传统媒体及新媒体虽不断借助重要时间节点传播南京红色文化,但还未达到理想效果。下面将从三个部分分析南京红色文化传播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3.1 传播人员参差不齐

通过访谈各大纪念馆相关工作者以及往来游客,笔者了解到,首先对当前红色场馆讲解员来说,他们的学历水平的不均衡导致讲解深度与专业度受限,难以满足部分游客对高质量讲解的期待;其次,政治面貌的多样性虽带来多元视角,但也存在潜在风险;最后,研究型讲解员的匮乏,使深入剖析红色历史、挖掘文化内涵的讲解服务供不应求,限制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3.2 传播力度差距较大

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访谈等调查形式,笔者发现在规模较大的红色场馆中宣教活动开展得较为充分,吸引了大量关注与参与,使这些场馆及其承载的红色故事广为人知。然而,一些规模较小或相对不知名的红色场馆却面临着传播困境,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未能得到应有的展现与传承。

3.3 传播范围有待扩大

根据目前调查问卷显示,红色文化线下传播以单位、学校等组织传播为主,线上传播覆盖各行各业群体,但受众对红色文化的持续关注度偏低,仍存在了解程度不深、被动接受等问题。此外,南京红色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占比较小,向国际友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迫在眉睫。

4 未来建议

4.1 加强顶层设计,打通红色文化传播渠道

①做好引领协调工作。政府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中首先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通过跨部门协作,整合党史、文旅、网信等领域资源,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其次,需制定激励措施,激发行政部门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最后,应进一步强化考核评估,确保红色文化开发工作的质量与效果,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②加大政策经济扶持。首先,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需要一定的资金,政府应进一步满足各区推广宣传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需求,对红色文化发展加大经济扶持。其次,通过政策引导,加强馆校合作、馆社合作、馆馆合作,打通红色文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将优秀的红色文化产品送进课堂,送进社区,送进每一个人的心田。

4.2 增强传播意识,打造高素质传播队伍

①深化认识,提高红色文化自觉。首先,红色文化传播主体要加强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讲解作为一种公共教育活动,不能仅靠‘耍嘴皮子’,背后依靠的是文化知识的扎实储备和对史实的尊重,在讲解的内容上不能有事实漏洞。其次,红色文化传播主体要加强锻炼,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生动的讲解能使无声的文物“活”起来,而一场语言生硬的讲解却能将原本感人的革命故事变得毫无色彩。

②立足受众,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针对传播受众过于局限等问题,传播者需精准把握受众需求,实施定制化策略,无论是情感共鸣还是审美体验,都应贴合大众。同时,实施分龄分众传播,党员与体制内采用组织传播,非党员与非体制内则加强新媒体运用,结合热点,打造个性化内容。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可借助“名人效应”,邀请知名人士推广红色文化,以此增强吸引力,拓宽传播范围。

4.3 创新传播内容,深挖红色文化深厚内涵

①深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首先,在海量信息、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时代,“内容质量”依然是传播的灵魂。在深挖红色家底方面,还需党史专家与高校教师的深度合作,借助名城的文化底蕴与名校的学术力量,共同挖掘红色家底的深厚内涵。其次,通过建立专家资源库,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跨界共享与动态更新,确保传播内容既具历史深度,又紧跟时代步伐。

②打造传播精品,做好品牌建设。南京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三大联盟”②的协同效应,即资源点联盟提供丰富素材,志愿者联盟搭建桥梁纽带,新媒体联盟创新传播形式。通过这三大联盟的紧密合作,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以更加专业、通俗、严谨且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产出更多文艺精品,做好红色文化品牌建设。

4.4 转变传播方式,多措并举满足受众需求

①融入休闲元素,寓教于乐式传播红色文化。每一个红色资源点都是一个思政大课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道德滋养。依托红色资源点发展红色旅游,能在潜移默化中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种,一是开发红色游戏或开展沉浸式演绎活动等,让青年人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先辈们为拯救国家与民族不畏强权、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二是推出旅游路线。相关部门可整合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点,推出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并与去哪儿、携程等旅游网站合作,上线“红色旅游”专栏,从旅游市场提升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及曝光度。

②注重互动设计,身临其境式传播红色文化。根据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红色文化传播要营造线上、线下互动场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红色文化插上融媒翅膀。一方面,线下可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突出声、光、电、形、色等方面的流动效果,增加传播者与参与者、参与者与参与者的互动环节,让红色文化在动态、活态传承中增强感染力和传播力。另一方面,可通过网络直播,邀请讲解员带领观众“云游”红色资源点,并与网友在线互动,及时解答相关历史知识、讲述历史故事等方式进行“云游览”,同时鼓励人们利用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分享参与、学习的感受和体会。借力新媒体的传播效能,实现由点到面的几何传播、倍增传播,让更多人在参与传播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5 结语

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相信通过诸方努力,未来,南京将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南京这片红色热土上落地生根,让红色基因、红色血脉、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注释

①[佚名].习近平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1-03-30)[2024-09-1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30/content_5596770.htm.

②南京红色文化“三大联盟”包含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点联盟、南京红色文化志愿者联盟、南京红色文化新媒体联盟,其中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点联盟致力于通过实地探访、阅读讲述等方式,不断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社会显示度;南京红色文化志愿者联盟致力于广泛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挖掘、展示和保护等志愿服务;南京红色文化新媒体联盟致力于搭建新媒体交流平台,为各资源点提供整合性传播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正昂.“跨媒体叙事”:“融媒”语境下城市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以合肥“延乔路”为例[J].教育传媒研究,2022(5):67-69.

[2]杨洋.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现状与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7):101-103.

[3]张静.河南红色文化剖析及网络传播策略研究[J].传媒论坛,2022,5(16):26-28,60.

[4]陈艺.自媒体时代红色文化教育困境与对策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2):62-64.

[5]易魁,谷思佳.红色文化记忆“智慧”的传播作用[J].东南传播,2024(6):128-131.

猜你喜欢

品牌塑造传播路径红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论公关与品牌形象的塑造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