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
2025-02-13裴炳
摘 要:文章分析了北洸乡文旅融合实践的案例,重点探讨了该乡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通过文旅融合,北洸乡不仅有效保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乡村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然而,资源整合和发展平衡问题仍然是制约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文章总结了成功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文旅融合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北洸乡;文旅融合;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3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山西省内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北洸乡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具备了发展文旅产业的天然优势。然而,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旅游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北洸乡文旅融合的现状分析,探讨其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和社区参与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其成功的做法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通过这些研究,旨在为类似乡村的文旅融合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推动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
1 山西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1.1 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可持续原则,既要保持历史风貌,又要探索其转化途径,避免过度开发,确保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保护措施包括定期修复和保护性管理、数字化保存、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以及提升公众文化遗产意识等。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作为新时代中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全面提升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其中,要有计划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文化展示区、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体育产业,推动乡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旨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1.3 文旅融合的作用
文旅融合是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的过程,通过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推动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旅融合为乡村经济提供了新增长点,吸引游客并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和收入的增长。文旅融合有助于保护和创新乡村文化资源,如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既能保护文化遗产,又能推动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播。此外,文旅融合增强了乡村的社会凝聚力,提升了居民的自信和归属感,塑造了独特的乡村文化品牌。它还促进了绿色低碳的旅游模式,推动生态与文化的双重价值。笔者认为,文旅融合在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策略,形成了文化与旅游的双向发展和良性循环。
1.4 协同发展机制
协同发展机制是在多个领域或部门之间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整体发展的模式。在山西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协同发展机制尤为重要,涉及多个方面。政府、企业、社区和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共同参与,政府通过政策引领、资金支持和规划设计推动协作,企业提供投资和市场运营支持,社区则在实施保护措施和文化传承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协同发展机制强调资源共享与互补,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融合中,必须平衡保护与开发,确保文化遗产在不损害其历史价值的情况下得到合理利用。技术和信息共享也至关重要,现代技术提升保护效率,信息流通有助于调整策略,实现动态管理。
2 北洸乡古村落概况与文旅融合现状
2.1 北洸乡古村落概述
北洸乡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东北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村落,保留了大量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呈现出典型的晋中地区文化风貌。现存的古建筑群、老街巷、民居和庙宇等,体现了山西晋中的传统风格,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当地的民间工艺、节庆活动和民俗文化也深深植根于居民生活中。除此之外,自古以来,北洸乡便是山西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其周围的绿水青山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农田和果园数量众多,是山西省优质果品基地之一,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潜力资源。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北洸乡逐渐将其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转化为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北洸乡是一个典型的融合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的古村落,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通过有效保护与利用,以期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之间找到平衡,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2.2 现状分析
北洸乡的古村落在保持传统文化和自然风貌的同时,面临着一系列发展挑战。古村落的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完善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近年来在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但村落内的道路狭窄,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等环境问题还较为突出,这些因素制约了游客的流动性和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北洸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在文旅融合的推进上仍存在一定的短板。文旅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尚未完全实现有效结合,部分古建筑和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保护。同时,缺乏系统的规划和专业的文旅管理人才,导致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
北洸乡的农业发展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效率不够高,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的经济支柱。尽管乡村振兴战略提速推进,但北洸乡的经济发展依然对农业的依赖较强,未能充分挖掘其他潜力资源,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此外,北洸乡的年轻劳动力外流严重,导致村内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劳动力资源匮乏,这也限制了北洸乡发展的步伐。北洸乡的古村落虽然具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仍面临着较多挑战。为推动其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完善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规划,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2.3 发展潜力
作为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北洸乡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传统的晋中建筑风格、古老民俗活动和深厚历史底蕴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素材,合理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可以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游客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政府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改善为北洸乡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障。北洸乡的农业资源和自然景观有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虽然农业仍依赖传统方式,但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推动农业结构转型升级,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农旅融合”模式,可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链延伸。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村民参与度,北洸乡有望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 北洸乡文旅融合的成功实践
3.1 具体实践
北洸乡的文旅融合实践为古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成功的案例。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北洸乡不仅保护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推动了经济发展。北洸乡依托北洸村古村落改造项目对三多堂周边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推进全域旅游新模式。将全乡划分为生态休闲、晋商文化、民俗度假、中医药养生四个功能区,进行分片区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和修缮,确保古建筑群和历史遗址的原貌尽量得以保留,如三多堂博物馆、白城村千年古刹光化寺、中咸阳村圣果观、李顺庭宅院和北洸村明清旧居等。北洸乡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打造了以传统节庆、手工艺制作和民俗表演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使游客能够深入体验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这些项目不仅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还带动了住宿、餐饮和交通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农业+旅游”的模式,北洸乡还将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结合北张村、南张村的红枣,白城村的玉露香梨、苹果,井神村、西山底村的鲜桃,三台村的酥梨,胡家庄村、李家庄村的酸枣、槟沙果等当地特产,推出了农田游、果园游等项目,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此外,北洸乡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文旅产业,通过乡村民宿、农家乐等形式获得收入。
3.2 经验总结
北洸乡文旅融合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保护与利用并重”的路线上。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北洸乡通过科学规划、传统工艺修复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确保了古建筑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与传承。北洸乡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文化主题旅游项目,如传统节庆、民俗表演、手工艺制作等,不仅增加了旅游的吸引力,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此外,北洸乡还成功实施了“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北洸乡在文旅融合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乡村的资源整合不足,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但在文旅产业链条的建设上仍存在不足。例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和公共设施的不足影响了游客的流动性,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乡村发展平衡问题也较为突出,部分地区过度依赖单一的农业或旅游产业,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经济支柱。乡村在人才引进和管理经验方面仍有欠缺,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协调面临一定困难。因此,未来的文旅融合需要更加注重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平衡发展,推动多领域协同发展,以实现可持续的乡村振兴。
4 北洸乡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规划
4.1 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文化遗产保护是北洸乡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北洸乡应进一步加强古建筑、历史遗址和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定期评估和修缮具有历史价值的民居、庙宇、祠堂等,避免过度开发。通过科学的保护规划和现代修复技术,尽力让原貌得以保存。应整体保护村落的传统街巷和老建筑群,避免拆迁破坏文化肌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和地方技艺应得到重视,建立档案、组织培训并积极宣传,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利用数字技术如3D扫描和虚拟现实,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便于进一步传播,扩大其影响力。保护工作应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避免过度商业化,确保历史文化资源的完整性。政策层面,需完善相关法规和法律保障,并确保保护措施的实施。笔者认为,通过综合保护,北洸乡的文化遗产能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基础。
4.2 文旅产业发展模式
北洸乡的文旅产业发展应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载体,并结合当地特色,深入挖掘和创新利用本地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民间文化,如传统节庆、手工艺品和地方戏曲等,打造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和体验项目,如民俗表演、古建筑参观和传统工艺制作等,让游客不仅能欣赏自然景观,还能感受历史文化。北洸乡应使用“农业+旅游”模式,进一步结合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吸引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品尝农产品,同时将农田和果园等资源开发为旅游景点,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文旅融合,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住宿和餐饮等配套设施,提升旅游体验。同时,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增加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为确保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绿色旅游,推动生态和环保型旅游项目开发,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长远发展。
4.3 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
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是北洸乡文旅融合的核心要素,确保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并从中获益,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目标。决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相关领域专家和当地居民的意见,确保文旅项目设计与当地文化特色和居民意愿相符,避免外来资本单方主导,使旅游开发更具可持续性和地方特色。居民的参与能增强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推动传统技艺和文化活动的传承。居民可通过乡村民宿和农家餐馆等形式直接参与旅游服务,获得稳定收入。这些措施不仅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4.4 可持续发展机制
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北洸乡古村落文旅融合的关键。保护与利用并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北洸乡应在推进文旅产业时,优先考虑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消耗。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结合旅游业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控制游客接待量,设立环保标准,推广绿色低碳旅游项目,如生态徒步和乡村农耕体验,确保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社区长期参与和共赢机制同样重要。北洸乡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项目规划、实施和运营,确保他们从旅游发展中持续受益。笔者认为可以将部分旅游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教育培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个人能力。通过技能培训和创业扶持,使居民能够参与旅游服务,促进经济多元化。
5 结语
北洸乡的文旅融合实践表明,保护与利用并重是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关键。然而,资源整合和发展平衡仍是该乡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并推动多方协同发展,确保文旅融合取得长足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泽兵.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的农村食品产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J].食品界,2024(12):77-79.
[2]姜玲芝.系统动力学视角下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J].当代农机,2024(11):80-82.
[3]鹿安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东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C]//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铸魂育人·融合创新:思政、党建与文化文艺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出版信息不详],2024:427-429.
[4]荣振霆,张旭冉.民族非遗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路径探究:以重庆为例[J].包装工程,2024,45(S1):166-169.
[5]丁莹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资源有效整合的协同发展构建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6):41-43.
[6].黄爱兰,赖文燕,陈秀枝.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广东返乡农民工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4,33(5):99-106.
[7]格桑曲珍.迪庆州民族村落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究[J].旅游纵览,2024(8):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