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公塔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研究

2025-02-13再同古力·阿不都热合曼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5年1期
关键词:教育作用文化传播文物保护

摘 要:为确保苏公塔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文章分析苏公塔的文化传播价值,探讨其教育作用,并提出发挥苏公塔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的三个路径,即深化文脉关联内涵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活力的激活、深化公众参与及教育机制,以期为其他文化传播与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化传播;教育作用;苏公塔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36

0 引言

苏公塔建于1777年,迄今已有247年的历史,距吐鲁番市区2千米,由额敏和卓出资7000两白银建造,由维吾尔族著名建筑师伊不拉音设计建造而成,是新疆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塔,于1958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塔见证了清朝时期吐鲁番市的繁荣与稳定,与此同时,也深刻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对文化的崇敬与传承。在21世纪,大力传播苏公塔历史文化,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苏公塔为载体进行社会教育,可以促进民族和睦,树立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与审美能力等。因此,对苏公塔的文化传播与教育路径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苏公塔的文化传播价值分析

1.1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苏公塔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极富特色。同时,苏公塔周围的自然风光优美动人。文化旅游部门在宣传苏公塔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势必会吸引大量群众前来观光体验,从而推动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创建大量就业岗位,提高当地经济水平,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2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公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教育和公共教育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通过传播苏公塔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可使广大人民群众初步了解苏公塔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达到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2 苏公塔的教育作用分析

2.1 促进民族和睦

额敏和卓与其子嗣为清朝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有八子,除长子努尔迈哈默特因病早逝外,其余七子在平定准噶尔部分裂以及大小和卓叛乱活动中,坚定地站在国家统一的战场上,勇于面对反叛势力,并且屡立战功,多次受到清政府的嘉奖和表彰。其三子茂萨、四子鄂罗木札布先后任伊犁阿奇木伯克,六子伊斯堪达尔任喀什阿奇木伯克。在苏公塔一侧,竖立了一块石碑,上用汉、察合台两种文字刻着“大清乾隆皇帝旧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率(遗失)札萨克苏赉满……以垂永远,可为名教,恭报天恩于万一矣。乾隆四十(遗失)年端月吉日谨立”(图1)。从上述碑文内容不难看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族人民在生存、繁衍的过程中缔结了深厚的友谊。宣传苏公塔历史文化,以苏公塔为载体开展教育活动,使各族人民牢记历史,共同构建敦睦和善的社会风气。

2.2 树立文化自信

建筑是民族、文化个性的体现,其具有彰显民族智慧、传承民族记忆的作用,可帮助群众树立文化自信。苏公塔建筑受佛教文化影响,是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是中华优秀建筑代表之一。其主体为浅黄色,塔基直径10米,顶部直径2.8米,塔高37米。在其不同方向和高度,共留有14个窗口,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苏公塔内部有砖制螺旋式中心柱,共有台阶72级,与塔顶相通。在塔顶处设有1个小阁楼,其面积约10平方米,游客可在此处瞭望,俯视四周壮丽的景色。塔顶为穹隆顶,在该处设有具有装饰作用的铸铁。为提高塔体的美观性,塔身表面由多种不同形状的几何图案砌叠(如三角纹、四瓣花纹、水波纹、菱格纹、团花纹等),充分展现出朴素、庄严、清净的中华传统文化建筑理念(图2、图3)。在宣传苏公塔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使一般群众受到艺术的熏陶,与此同时,亦能够使其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积厚流光,从而树立文化自信,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

2.3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苏公塔的建造者额敏和卓父子,均是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者,他们坚决抵制国家分裂势力,并奋起反抗,展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英勇的抗战精神。雍正四年(1726)时,清军撤出吐鲁番,准噶尔威胁、利诱额敏和卓参与叛乱。此时,额敏和卓势力单薄,难以抵抗准噶尔大军,为维护国家统一,额敏和卓不顾生命安全,面对准噶尔部的无理要求,断然予以拒绝。“大军旋,准噶尔胁徙喀喇沙尔。回拒之,遣使告内附,数乞援军”。在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的过程中,额敏和卓与其所治维吾尔人表现极为英勇,身先士卒,与清军协同配合,数次击退准噶尔部的军事袭击,“吐鲁番屡拒贼兵,贼人啣恨”“将来贼夷切齿于吐鲁番,必思报复,以大力侵凌之”“竭诚内向,遂成不得不救济之势”,雍正帝赞扬道:“额敏和卓与回众等诚心归向我朝,努力奋勇,抗拒贼兵,上年贼众三次围攻,回众与官兵并力抵御,不但全城无恙,且出其不意,乘间击刺,屡挫贼锋,忠勇之气,甚属可嘉。”与此同时,为从根本上解决清军的粮草问题,额敏和卓利用吐鲁番地区气候温暖,土质肥沃的优势,“屯田种地,恭顺效力”,从而为清军的军事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雍正帝赏额敏和卓“缎二十匹,赏其属下维吾尔人银二千两”。乾隆二十年(1755),莽噶里克妄图分裂叛乱。此时,额敏和卓兵少将寡,但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其以鲁克沁为根据地奋起反抗,并遣其子苏赉满“至哈密清兵救援”。最终,击溃了蛮横一时的莽噶里克分裂势力①。由此可见,额敏和卓是一位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英雄。列宁曾经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宣传苏公塔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会深入了解额敏和卓的人物生平,并受到感召,以其为榜样,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

2.4 提高群众的审美水平

《人民日报》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人民群众在享受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也会被社会上的不良文化所影响。因此,需要设计具有一定意义与美学价值的文化内容,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

正如前文所述,苏公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宣传苏公塔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可有效培养群众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极大程度地丰富其娱乐生活,进而避免受三俗(低俗、媚俗、庸俗)娱乐的侵蚀与影响。

3 发挥苏公塔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的路径

3.1 深化文脉关联内涵的传承

在发挥苏公塔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的过程中,应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深化文脉关联内涵的传承,使人民群众能够体验到最为纯正的文化内容,提高传播、教育的感染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1 社会生活与历史风貌的延续

在苏公塔附近均生活有大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同胞,在数百年的繁衍生息中,已形成独特的生活模式,应对其生活方式进行保护,使苏公塔周边地区的文化特质得以延续。为维持苏公塔周边地区的传统生活模式,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对当地人民群众的聚居状态、组织形式、社会结构予以维持、保护,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习惯②;二是确保周边人民群众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基础上,尽量延续其生产、生活方式,保护珍贵的社会生活与历史风貌③。

3.1.2 历史生态环境的延续

为保留历史记忆,为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充足的素材,有关部门应对苏公塔周边地区的历史生态环境予以优化。在此过程中,应以其周边现存的古树名木为绿化关键点,定期进行巡查,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保留历史记忆。与此同时,还应将治理水环境作为工作重点。有关部门应充分调查周边的水文地质特征,查看是否存在污染等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应的治理实施方案,使水质维持清澈见底、晶莹透亮。

3.2 地域文化特色活力的激活

除了传承文脉之外,亦需激活地域文化,为文化传播、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3.2.1 保护景区历史文化功能

在现代化开发的过程中,势必会对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可将苏公塔景区分为文化商业复古区、传统风貌展示区、历史遗址保护区,对不同区域的建筑、园林进行相应的保护。文化商业复古区主要具备商业功能,在该区域中除部分具有价值的文物亟须进行保护外, 可整体进行现代化改造,为前来学习、传承苏公塔历史文化的游客提供游玩、休息的空间;传统生活风貌展示区在进行现代化开发的同时,应当探寻多种方式维护传统生活风貌,保护景区历史文化功能。在历史遗迹保护区,则应严格地进行文物保护,杜绝任何形式的破坏。

3.2.2 定期举办群众文化活动

深入宣传苏公塔历史文化,对人民群众进行历史教育。苏公塔文物管理部门应结合地区文化,开展群众活动。例如:可将额敏和卓抵抗民族分裂势力的故事编撰成曲子戏或十二木卡姆,由当地业余剧团进行演唱,不但能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也能达到传播文化、教育人民群众的目的。对于表现突出的业余团体,则可以给予其一定的物质鼓励,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文化传播、教育活动的效果④。

3.3 深化公众参与及教育机制

在传播苏公塔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不但要依赖政府部门的力量,更要公众参与,让商业群体与一般群众参与其中。这一方式不但展现了政府部门对人民群众权利与利益的尊重,同时,亦使传播、教育工作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与认可,使传播、教育互动渗透到基层,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达到这一目标可采用以下措施⑤。

3.3.1 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

传播苏公塔历史文化并以此为载体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征求人民群众意见,让其参与到传播、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具体而言,有关部门可依托公共咨询平台、民意调查活动与公众研讨会等方式,吸收人民群众与苏公塔景区的故事,或者征求宣传、教育方案。通过该方式不但可以拉近人民群众与苏公塔历史文化的距离,同时,也可以根据人民群众的意见,对现有宣传、教育方式予以完善。此外,可以设置监督渠道,如果存在损害文物等不正当行为,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该渠道进行举报,避免问题进一步严重⑥。

3.3.2 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其三观理念尚未成熟,因此,应将其作为主要的传播、教育对象,提高其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周边学校可与苏公塔管理部门达成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带领学生前往该景区参观、举办活动。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全体师生均应始终保持庄严与肃穆的神态。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则应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科普苏公塔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故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念,并提高其思想文化素质。据凤凰咨询报道,新疆鄯善县二中的150名师生于2016年12月参观了苏公塔景区。在参观过程中,由教师普及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和感恩建塔的故事,并于此地举办了庄严的入团仪式。通过这一方式,不但让该校师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家乡文化的瑰丽、恢宏,与此同时,亦潜移默化地为其树立了爱国主义理念⑦。

3.3.3 利用数字化传播

过去在传播文物故事、文化意涵时,需实地探访,成本较高,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导致苏公塔历史文化辐射面积较少,难以影响外地群众。而在“互联网+”时代,可利用多媒体影像展示技术、人机交互的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数字化博物馆。通过这一方式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以接受教育,从而提高苏公塔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为达到该目的,应收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与不同时期的苏公塔影像资料(外围图、结构图、平面图)。对真实的历史进行总结、概括,并配以通俗、简洁、准确的文本,从而确保数字化展示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并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制作贴图与材质,渲染真实观影环境,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⑧。

3.3.4 依托新媒体传播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我国已正式步入新媒体时代。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火山小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学习、娱乐、生活的重要渠道。在宣传苏公塔历史文化的过程当中,苏公塔管理部门不但要继续传统宣传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利用新疆广播电视台、新疆新闻广播、天山网、吐鲁番旅游、吐鲁番广播电视台等官方新媒体账号进行宣传,从而获得更多的用户。需要重视的是,在进行宣传时,应符合新媒体平台短、平、快的基本特征,内容精悍、画面精致、叙事通俗,从而吸引网民眼球,强化宣传效果,使其宣传、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⑨。

4 结论

总而言之,苏公塔是我国重要的珍贵文物,其见证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宣传苏公塔历史文化,具有促进民族和睦、树立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等诸多作用。在未来,有关部门应继续深化文脉关联内涵、激活地域文化特色活力与深化公众参与及教育机制,从而使其教育价值能够得以充分发挥。

注释

①张琪.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及传播研究[J].收藏,2023(11):98-100.

②李影.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文物信息的解析与利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3(1):225-228.

③徐鹏威,罗彬.文化润疆背景下博物馆文化传播路径探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为例[J].今传媒,2022,30(6):101-104.

④孙以栋,吴洁,项亚量,等.三维动画与体感交互技术结合下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传播实践:以湖州市张石铭故居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3):9-12.

⑤孙玉铖.“一带一路”视角下民族文化传播的新方式:以新疆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5):57-58.

⑥王方捷,宋艺.“保存什么,如何保存”:1949—1980年四川文物保护单位遴选与公布工作探析[J].中国文化遗产,2023(6):80-99.

⑦王婷,罗艳.网络媒体发展与新疆文化传播:以“天山网”为例[J].采写编,2017(2):168-170.

⑧康雪琴,谢晓玲.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23,18(4):114-122.

⑨岳菊,戴湘毅.京津冀文化遗产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J].经济地理,2020,40(12):221-230.

猜你喜欢

教育作用文化传播文物保护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文物保护工作的方法创新初探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浅议有效发挥形势任务教育作用的方法途径
也谈如何发挥好体育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微电影对受众的“隐性”教育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