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5-02-13郑薇薇王文丽徐银权李瑶瑶应瑜
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具有文物实证地、参观目的地和精神象征地的独特属性,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文章以文旅融合为视角,全面调研宁波市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研判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态势,并以天一阁博物院为例,研究总结了“研、护、学、用、游”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文旅融合;宁波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38
0 引言
当前,全球化进程导致不同民族文化和国家文明之间的博弈,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个人文化身份和族群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双向构建①。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深入推进,“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有着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遗产保护、团队建设、科技发展、业态更迭、安全责任等重重压力。文章以文旅融合为视角,全面调研宁波市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研判当前文旅融合发展态势,并以天一阁博物院为例,探索了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1 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概念及分类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下文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和人类文化遗址。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指拥有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博物馆,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文章根据文化遗产等级及其获评的文物保护单位等级,将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分为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省级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及市县级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
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受馆藏不可移动文物影响,大部分为专题性博物馆,如古建博物馆、遗址博物馆或史迹纪念馆等。
2 宁波市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发展现状
宁波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项,进入中国世界遗产申报名单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91处,各级文物保护点1071处,依托各类文化遗产建设的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近1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为中国大运河(宁波段),包括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余姚分段)、浙东运河宁波段、宁波三江口(含庆安会馆),建制为博物馆的为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庆安会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单的为丝绸之路中国段海路部分(永丰库遗址、天童寺、保国寺、上林湖越窑遗址4处史迹)和中国古代瓷窑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建制博物馆的为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上林湖越窑博物馆(上林湖越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建制为博物馆的有天一阁博物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镇海口海防遗址)、宁波钱币博物馆(钱业会馆)和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省级文保单位中建制为博物馆的有浙海关旧址博物馆(浙海关旧址);市县级文保单位中建制为博物馆的有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银台第)。
近年来,随着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宁波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参观热潮兴起,文化旅游热度居高不下。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于2018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类展览、文化活动近百场。“天一夜读”系列活动,用新颖的形式解读藏品,以精彩的视听技术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天一阁每逢假日举办戏曲演出、汉服展示、国乐快闪等,让观众在园林楼阁中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基地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课程《古建文化之旅》荣获全国博物馆百佳优秀教学案例,努力打造成为面向世界的“东方木结构建筑文化遗产圣地”②。河姆渡遗址博物馆2023年通过举办贯穿全年的中国余姚河姆渡文化旅游节,开展“发现河姆渡”沉浸式实景体验活动、“发现河姆渡”全球华人寻根之旅等主题活动,激发出古老文化的青春活力。极具艺术感的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庆安会馆)通过博物馆融入社区,连续举办20届“民俗文化教育节”,成为馆地文化共建的样板;“庆兮安澜”青少年研学系列活动形成文博特色品牌。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将红色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常态化开展“红领巾讲解员”“海防创意小课堂”“博物馆奇妙夜”“东方少年梦想营”等特色活动,将“四抗”历史融入文创产品设计,《抗法战守情形图》长卷、“四小抗”人偶手办、“方寸之间遇见镇海”3D便签盒等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海防海丝红色历史文化氛围。
2.2 存在问题
宁波市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蓬勃发展,观众量持续攀升,但也面临着以下随着社会发展需求所产生的现实问题。
一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形势严峻。馆内不可移动文物通常是暴露在户外环境下的,极易受到环境影响。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影响,馆内的古建筑、遗址、遗迹、摩崖石刻等受到烈日、暴雨、台风等自然现象直接影响,可能存在变形、腐蚀、冲刷、氧化甚至损毁等情况,对文物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人为环境的影响,观众的大量增长、参观周期的不均衡、传统文物保护技术的迭代,深刻影响着馆内文物的永续传承,不可移动文物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考验。
二是观众量增长给管理运营带来压力。在确立文化自信和寻求身份认同等内在需求下,拥有实物、实景、实貌的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因其可满足不同地域、年龄、职业的观众的文化链接诉求成为人们追根溯源的文化重地。观众量周期性增长给场馆建设、安全保障、人员支持和内容展示带来巨大压力,对博物馆运营管理、研究实力、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考验。
三是人文地标品牌面临被削弱的风险。莫高窟之于敦煌、兵马俑之于西安、故宫之于北京,既是文化地标,又是人文精神的象征。天一阁的藏书文化③、保国寺的古建筑文化、河姆渡象征的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④、浙海关的港口文化⑤,汇聚成宁波深厚而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然而,随着现代化建筑的崛起,城市新地标不断涌现,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在城市居民心中的地位是否如故,如何保持对城市品牌的持久影响力,是当今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四是如何保持目的地属性成为新的课题。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具备天然的目的地属性。馆内的文物及周边环境随历史演进而变化,留下了不同时期的记忆,并成为文化内涵一部分。有直接作用在文化遗产上的,如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古建筑上的书法家匾额,浙海关的历史陈列等,有叠加在文化遗产内容上的,如天一阁历年收藏的古籍、保国寺古建筑研究、庆安会馆的历年临展等。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的目的地属性,不断叠加其文化遗产价值,成为此类博物馆面临的新问题。
3 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文旅融合发展态势
3.1 作为人类文明的留存地,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共同关注与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本身就是文化遗产,是文明的见证,它的建筑及周边环境都属于不可移动文物。这一独特特性与现代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文化公园有所区别。因此,此类博物馆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博物馆建筑及附属物和周边环境,以及内部收藏的各类可移动文物,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保护。为了可持续、科学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需要持续发展的文物保护技术、公众持久的关注力度、管理者紧绷的保护意识和资金资源的支持保障。世界遗产协会曾推出“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计划”⑥,该计划认为世界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财产,有着独一无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计划通过增进所有相关利益者的意识、认知和平衡参与程度,来促进世界遗产旅游业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3.2 作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需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国内外观众
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有些位于城市核心区、有些地处偏远地带,但地理区位的不同并不影响其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此类博物馆的意义在于超越实物的文化凝聚力。对于那些难以实地感受历史的居民和观众来说,相比口述、文字、图像等历史资料,具象实物和空间实体所带来的象征意义更为强烈。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观众在此汇聚,从文化遗产类博物馆中获取文明知识,汲取精神养分。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和“普世价值”的代表,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属于全人类,向世界开放有助于文明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过全球首个数字兵马俑沉浸展“平行时空:在希腊遇见兵马俑”线上展⑦,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助力文明交流互鉴国家战略的实现。
3.3 作为文化的传播地,是思想文明展示宣教的重要场所
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一般是某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如故宫是明清皇家建筑博物馆、天一阁是藏书文化专题博物馆、保国寺是古建筑博物馆。它们收藏的文物与博物馆本身息息相关。因此,此类博物馆往往也是某一文化领域的代表乃至象征符号,是了解地域文化、国家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作为实证,是文化传播的实物载体。其阐释文字、陈列物品、讲解人员、宣传视频、相关活动等都是传播媒介,向观众宣传文化、向世界传播文明。如故宫博物院联合北京市60余家博物馆,深入挖掘藏品资源、探索中国文博事业与中国共产党发展之间的联系,通过新媒体平台用音频讲述藏品故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3.4 作为文旅的产业地,具备衍生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
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及其收藏的文物,作为核心吸引物和历史文化品牌,有着天然的市场号召力。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观众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日益增长,此类博物馆市场潜力巨大,且随着时间的积累不断增强。博物馆及其收藏的文物是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核心IP,并延伸出书籍出版、文创销售、研学教育、公益表演等文化产业和观光、住宿、餐饮、交通等旅游产业,成为当地社区文化、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需要妥善引导和协作,以支持文化遗产类博物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保护的目标。如卢浮宫2022年接待了772.6万名观众,是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馆内设置有完善的文旅接待设施,满足文创购物的书店与纪念品店、提供各式食物的餐厅、咖啡厅和外卖柜台等,成为全球文旅发展的标杆。
3.5 作为未来的遗产地,需要永久、持续地保护和利用
文化遗产类博物馆来源于历史、服务于当今、更归属于未来,为了永久、持续地保护和利用,需要在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使用中,充分考虑未来发展潜力和空间使用需求。如需要充分考虑基于未来藏品收藏的库房面积、基于预防百年灾害的设施、基于未来观众数量的容量测算、基于未来信息技术的运营展示等。如梵蒂冈国家博物馆近年来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并拍摄了一部3D影片,将博物馆的54个展厅及西斯廷教堂传递到世界不同角落的电影院,让远方的观众身临其境。同时,由于与周边社区的发展息息相关,此类博物馆建设也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能在社区文明建设、居民素质提高、城市文化培育上能起到积极作用。
3.6 作为文旅融合试验田,主要的着力点在社会服务上
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有着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双重属性,与濒危型文化遗产相比,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在文物保护、馆藏研究两个基础功能外,陈列展示、讲解阐释、宣传教育、信息建设等社会服务功能也尤为重要,向公众开放程度、社会服务质量是其重要评价指标,包括观众量、观众满意度、传播影响等。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文旅融合的着力点主要在社会服务这一宗旨上,为社会大众普及和传播文化遗产类博物馆的藏品文化,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提升观众的精神面貌。如秦始皇陵博物馆通过“优秀历史文化进社区”活动,充分搭建起博物馆和社区群众沟通的桥梁,让文物和优秀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提升居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4 宁波天一阁博物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宁波市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是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⑧。天一阁立足藏书楼不可移动文物的在地性、实证性、象征性,通过“研、护、学、用、游”,不断拓展文物实证地、参观目的地和精神象征地的遗产地属性。自天一阁博物院的“书香”文旅融合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开展古籍研究出版、古籍修复数字化、书香旅游路线及活化利用等一系列工作,开展活动2290场,参与活动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媒体报道近2000次,生动展示了宁波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满足了观众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延展了不可移动文物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4.1 通过深挖遗产地文化核心价值,打造中国藏书文化高地
通过深刻理解天一阁本体文化,充分挖掘古籍价值,追溯文化脉络,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研究。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研究课题,历时五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天一阁名著导读”列入宁波市十大文化研究工程;举办“汉字活字的古今东西国际学术工作坊”“天一阁与流散书籍访归中外学术研讨会”“海上书籍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各类国际学术研讨会,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整理出版科举文献、地方志两大特色古籍系列,尤其是由国图出版社出版的《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收录方志跨度500余年,共计515部,规模达850册,受到学界的广泛欢迎与好评。此外,天一阁作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在古籍修复的专业技能支撑下,研发了《天一阁书画修复装裱技艺》一整套的修复课程,通过范钦的卡通形象,将藏书故事用视频动漫的方式进行充分展现,介绍古字画修复中除旧、修补、全色、镶活全过程,成为深受中小学校、亲子家庭喜爱的文旅产品。
4.2 通过数字科技赋能遗产展示应用,丰富博物馆文旅体验
天一阁自主研发了古籍文字识别系统,对9万页古籍数字影像进行了图文转换,实现了字、词的全文检索,在天一阁古籍阅览室,轻触屏幕,便可对馆藏资源一键速查速览。AI讲解导览,融合了最新的大模型技术给游客提供更丰富有趣的可视化讲解,把书香文化诠释给不同类型的游客,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该项目荣获2023世界数字经济大会“优秀数字应用场景展商奖”。天一阁虚拟现实文旅体验平台项目充分利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方面的技术,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建立了一个天一阁博物馆的数字孪生体,为文化旅游、陈列展览、典藏研究、古建修缮、园林养护、消防安防等多方面创新发展提供较为全面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成为新一代数字孪生博物馆典型样本。
此外,“智享书香—天一阁藏书文化数字展”“风物素影—天一阁藏甬上景观刻石拓片特展”“芸香四溢—明代书籍文化的世界影响”等临展引入AR、VR、MR、环幕投影、裸眼3D等高科技,增强观看趣味性;“公如砥柱—天一阁创始人范钦生平特展”线上展覆盖线上人群超2000万人次;“老范修书记”首次走进地铁站,参观人数超15万人次,大幅拓宽受众面;“信仰·力量·希望”向观众展示了500余种《共产党宣言》中外版本文献,荣获全省精品陈列特别奖。
4.3 通过书香目的地旅游路线设计,让古籍走向大众、贴近生活
通过设计一条集参观游览、沉浸式观影、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精品线路,将藏书人家、护书故事、悦读古籍且上书楼、古籍修复串联在一起,吸引市民游客走进天一阁,听藏书故事、看园林之美、品书中之味。围绕书香做文章,开发天一阁研学精品课程,《诗书传家》通过阅读、朗诵、讲故事、抄写、建阁、会友、辩述等环节吸引青少年走进天一阁,了解藏书家范钦浩然正气、性格刚直气贯长虹的一生;《阁主秘典》通过参观古阁、古籍保存、古籍刻印、书页修复、古建防火、文物修复、古籍装帧七个环节,了解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以及天一阁背后的故事;立足书香特色,挖掘馆藏古籍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怀,天一阁推出了兼具人文价值、创意设计和使用价值的文创产品,如天一阁藏青在堂花笺、藏书印钢笔、状元尺、萌兽护书石虎书立、芸香草香囊等,受到了游客热捧,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博百强文创产品单位。贴心的服务为天一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目前在携程、美团、大众点评等旅游App上,天一阁的评分均在4.9以上,超过90%以上的景区,好评率超过95%。
4.4 通过打造书香类文化遗产IP,实现“书藏古今”文化品牌输出
天一阁博物院以天一阁文化遗产为中心打造文化IP,将自身特色与时下热点相结合,成功让IP“活”起来、“潮”起来。如“天一夜读”天一阁珍藏系列分享会创新尝试以剧场式演绎来解读文物,活动选择夜晚的时间段在天一阁内雅致的场馆内,通过多形态、多载体、多角度的演绎,让馆藏文物以一种更具有新意和活力的方式为社会大众所认知和接纳。从2020年创办至今,已举办了六期主题活动,吸引现场观众逾千人,累计观看量达150万。再如,天一阁论坛自2016年开办已历七届,其间共邀请中、美、日、韩、德、法、西、俄、中东欧各国等30多个国家地区200余位专家学者来甬,就古籍、文字、美学、文学、古建文保等主题开展研讨,国际影响广泛。自2019年起,天一阁论坛成为浙江书展的主论坛,先后邀请了敬一丹、阿来、李洱、何建明、艾伟、马伯庸、阎崇年、熊召政、戴建业、葛剑雄等知名大咖,就“阅读与城市”“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做主旨演讲,反响热烈,逐渐成为弘扬宁波城市文化的金字招牌。又如“Tianyi Talk”是近年创新推出的国际书香文化对话节目,已举办八期,前期分别连线英国牛津大学包德连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美国俄亥俄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瑞士圣加伦修道院图书馆的专家学者,共话东西方藏书文化。特别是2022年成功举办“Tianyi Talk(第六期):书·话—世界现存最古老三大家族藏书楼云端对话”活动,中意三位馆长首次云端聚首,并签署《宁波共识》。
5 小结
近二十年的世界博物馆协会议题中,与文化遗产或旅游相关的有“博物馆与无形遗产Museums and Intangible Heritage(2004年)”“博物馆和共同遗产Museums and Universal Heritage(2007年)”“博物馆与旅游Museum and Tourism(2009年)”“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Museums,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2023年)”。历史文化遗产类博物馆能倡导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的在地性,结合新技术动态阐释文化遗产,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大众对博物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注释
①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3(2):89-100.
②周霖.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以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8):216-217.
③董桂琴.天一阁藏书流布及文化影响研究[J].图书馆,2007(2):124-127.
④魏女.环境与河姆渡文化[J].考古与文物,2002(3):57-60.
⑤龚维琳.浙海关旧址博物馆:凝视宁波港的百年沉浮[J].宁波通讯,2013(18):90-93.
⑥unesco.World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program[EB/OL].[2024-12-06].http://whc.unesco.org/en/tourism/.2017-01-10.
⑦毛若寒,郑宽,程小芳.博物馆云展览的内涵阐释与发展建议[J].中国博物馆,2023(1):38-44.
⑧孟建耀.中国藏书文化的创新:写在天一阁建阁440周年、范钦诞辰500周年之时[J].中国文化遗产,200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