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走进孩子心灵
2025-02-13陈丹
摘 要:博物馆在儿童社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根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观念,发挥博物馆活动优势,强化非遗文化宣传教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孩子的心灵。基于此,文章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活动为例,阐述非遗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分析非遗教育活动策划思路,并对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儿童非遗教育活动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非遗文化;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34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非遗文化是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表演、传统节日等,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将非遗文化融入儿童教育,有利于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儿童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座依托于史前遗址建立的博物馆,更是海峡文明之根,致力于传播昙石山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应通过不同主体类型的教育活动对海峡文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儿童了解昙石山遗址并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本文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为例,阐述如何借助非遗文化组织实施儿童教育活动,真正让非遗文化走进孩子心灵。
1 非遗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组织实施儿童非遗教育活动,可使其了解、传承昙石山文化,激发其对海峡文明的兴趣,提升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非遗教育活动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有利于激发儿童对非遗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保护、传承、弘扬非遗文化。通过参观博物馆展览、参与非遗技艺传承活动等,儿童可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主动保护、传承非遗文化。
②有利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通过组织非遗教育活动,儿童可以亲身参与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体验,了解更多文化知识,培养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同时,通过实践探索还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儿童参与博物馆非遗教育活动,有机会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交流与互动,尤其是与老一辈传承人或专家学习,可促进不同年龄层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实现跨代沟通的文化传承,有利于打破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鸿沟,强化教育效能。
④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儿童参与非遗教育活动,可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爱国情怀。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应积极组织实施非遗文化教育活动,将昙石山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广大儿童,培养其文化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2 博物馆非遗教育活动策划思路
2.1 传统工艺跨界融合,实施非遗工艺教育
为了提升非遗教育活动的参与性、实践性,博物馆可以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合作,设计不同类型、主题的非遗教育活动,使非遗活动更有趣、互动性更强,激发儿童学习非遗的积极性。
首先,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将非遗工艺与当代流行元素相结合,比如融入动画片元素等,使儿童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非遗工艺,并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利用跨界融合的方式设计互动环节,可结合非遗工艺设置互动游戏、手工制作、实地体验等活动,让儿童亲身参与其中,深入感受非遗工艺的魅力。邀请非遗传承人或工艺大师现场示范操作,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加深其对非遗工艺、文化的理解。最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等将非遗工艺与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相融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以上几点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引导儿童从非遗工艺中汲取灵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既要设计实践环节,更要设立创意作品展示环节,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2 整合课外教育活动,推动非遗活动稳步进行
博物馆可以与学校紧密合作,在课外教育活动方面进行深度整合,促进非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推动非遗教育活动的稳步进行。
首先,博物馆与学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积极联系学校领导或相关教育部门,介绍儿童非遗教育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并提出合作意向,合作组织非遗工艺展示、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让儿童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学习非遗。其次,设计与学校课程紧密联系的非遗教育活动,可以与学校教师合作,将非遗教育内容与相关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比如美术、手工、文化课等,让儿童在学习中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再次,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和场地优势,举办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比赛、展览等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从次,博物馆可以与学校合作成立非遗社团等,定期到校组织实施非遗教育活动,使儿童在校园学习与体验非遗文化。也可邀请非遗传承人或专业人士作为指导老师,定期开展非遗工艺培训课程,帮助儿童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最后,利用学校资源和影响力,扩大非遗活动的影响范围,吸引更多儿童及家长参与。博物馆可以通过学校宣传栏、校园广播、家长会等形式宣传和推广非遗活动,提高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通过与学校合作,整合课外教育活动,增强博物馆非遗教育的影响力。
3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非遗教育活动实践
3.1“做一个小小非遗传承人”拓片制作活动
为更好地发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进一步宣传与保护昙石山文化,2023年6月9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下午,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前往闽侯县实验小学昙石分校,组织儿童参与“做一个小小非遗传承人”拓片体验活动(图1)。
拓片是记录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广义上的拓片是将宣纸蒙在器物表面,以墨拓印器物上的花纹和文字。这一看似简单的图案复制行为,实则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方式。拓片体验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对非遗的学习兴趣,拓展儿童的知识面,在欢乐活动中让孩子们度过一段快乐而有意义的时光,也为孩子们的探知欲和好奇心埋下一颗种子。
拓片体验活动中,工作人员先为孩子们准备好制作工具—白及水、软毛排刷、清洁刷、墨汁、宣纸,然后带领孩子们进行拓片操作。拓片制作前,工作人员首先引导孩子们用毛刷清洁待拓陶片周围附着的灰尘、土垢,以免玷污拓本。随后,指导孩子用软毛刷先在陶片上刷一层白及水,要注意均匀涂刷,以免黏性不匀导致拓纸与拓体的附着力不强而脱落。然后,工作人员将生宣纸袋取出并分发给孩子们,由孩子们用纯棉毛巾吸去多余的水分,用塑料薄膜覆于拓纸上,用棕刷将宣纸平刷在待拓的陶片上。为防止拓纸破裂,让孩子们在第一张拓纸上加垫一张毡子或干净白纸,并指导其用毛刷适度敲打。待拓体纹饰全部均匀凹入且拓纸较干时,引导孩子们先在拓板上倒少量墨,右手执拓包将墨汁在拓板上晕开,然后往拓包上多次捶打,让墨色均匀。先将陶片整体拓上一层淡墨,第二遍至第三遍拓墨时再逐渐加深墨色,直至拓纸上所有拓体纹饰清楚显现即可。最后,拍照展示每一位孩子的作品,并由孩子们选出最佳拓片作品。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通过与学校进行紧密合作,组织实施拓片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对非遗的兴趣,使孩子们学习到非遗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了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
3.2 福建窗花艺术活动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科普及基地,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感受昙石山文化,同时激发孩子们对非遗的兴趣,2023年12月16日上午,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去到闽侯县实验小学昙石分校组织实施了福建窗花艺术活动(图2)。该活动既是游戏式的活动,也是文化、艺术的再次学习,致力于借助福建窗花艺术活动,宣传与弘扬福建窗花艺术文化。
活动前,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帮助孩子们准备好窗花制作工具,分别为红色卡纸、剪刀、手工刀。首先,由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福建窗花的历史和意义。向儿童介绍福建窗花的历史渊源、传统意义,借助丰富多彩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非遗文化的背景历史。其次,展示制作过程和技巧。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邀请了福建窗花非遗传承人向孩子们现场展示福建窗花的制作过程和技巧,演示选取纸张、剪裁纸张、折叠、剪割和黏贴等步骤,通过生动的示范,让孩子们对制作福建窗花的步骤和技巧有更直观的了解。最后,指导孩子们实践操作。由孩子们亲手制作窗花,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一旁辅助指导,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孩子们能够顺利完成窗花制作。孩子们完成了福建窗花的制作后,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请他们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通过展示和分享,让孩子们感受到制作福建窗花的成就感和乐趣,了解福建窗花艺术文化,掌握窗花制作技巧。
福建窗花艺术活动让孩子们对福建窗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传承,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3 端午艾叶香囊制作活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有佩香囊、戴五彩线等节日习俗。为了让儿童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以及蕴含的文化价值,2024年6月8日上午,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于展厅内举办“佩香囊,戴彩绳,庆重午”活动,带领儿童制作艾叶香囊,并免费向儿童发放五彩绳,让儿童体会到了浓浓的端午节日氛围,增进了其对端午文化和非遗手工艺的了解(图3)。
活动开始前,工作人员准备好了材料,分别是竹编香囊材料包、五彩手绳、剪刀、草编筐、端午艾叶香囊、端午盒子。首先,引导孩子们将香料填入小袋,扎好口,放入竹编小笼里;再引导孩子们选取自己喜欢的小配件及祝福布条进行装饰;最后,缀上流苏以及提绳,香囊制作完成。。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通过设计实施端午艾叶香囊制作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及蕴含的文化价值,增进了与博物馆的文化互动。同时,将制作好的香囊送给游客,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更加愿意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为文化传承、发扬出一份力。
4 结束语
博物馆组织实施儿童非遗教育活动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又能促进儿童综合素养的发展,坚定儿童文化自信和增强儿童民族认同感。博物馆非遗教育活动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本地非遗文化资源,合理策划,积极与学校进行合作,切实展现出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江雪,刘丽,李晓丹.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初探:以大连自然博物馆“古兽传奇”特展教育活动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9,5(4):291-296.
[2]冯婉琳.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及路径选择:以“红色传人我来当”系列活动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5):198-201.
[3]何珊云,胡凯悦.让儿童“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线上教学资源的分析[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2,7(6):26-34.
[4]杜林霖.浅谈军事博物馆面向青少年组织开展社教活动: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四个一”活动为例[J].军事史林,2020,52(7):73-78.
[5][佚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搭建博物馆立德树人桥梁 推动青少年社教活动发展”小小讲解员志愿者服务项目案例[J].中国博物馆,2023(S1):135.
[6]马炯,陈赛月,陈曦.博物馆自助式项目化学习活动的策划与实践:以温州博物馆“绘吉祥纹,过欢喜年—文物上的吉祥纹样”项目为例[J].文物天地,2023(S1):118-126.
[7]李南.博物馆文创活动在“参与式展览”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博物院“我是艺术大师”展填色活动为例[J].东南文化,2023(S1):144-149.
[8]张洁.流动的博物馆:旅游民俗表演与文化景观的再生产—以贵州丹寨万达小镇“非遗”展演活动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2):81-87.
[9]王琳.科普场馆开展青少年科创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以上海自然博物馆“青少年科学诠释者”为例[J].科技风,2023(13):147-149.
[10]柳敏钰.上海博物馆特展活动中的教育功能:以“浮槎于海: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太平洋艺术珍品展”为例[J].汉字文化,2020(2):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