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考古学院的公众考古实践分析
2025-02-13阮艳妮
摘 要:受传统观念对死生认知讳莫如深的影响,公众常常将考古与死生相联系,鬼怪类杂谈在公众间的传播由来已久。近年来盗墓类文学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且该类作品广泛传播于网剧、短视频、小说端等新兴平台,考古与盗墓画等号的言论充斥其间。同时,来自考古学者专业的解读又因专业性较强,互动性较弱,反而拉远了公众与考古之间的距离。如何扭转公众对考古的误解,成了公众考古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将以南南考古学院的公众考古实践为例,对其创新之处进行分析,以期为公众考古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公众考古;南南考古学院;互动;分析;创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3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层面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公众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度与参与热情亦随之水涨船高,不断兴起的研学热、博物馆热都印证了这一现象,考古也成了热点话题之一。但长久以来受传统鬼怪文化的浸染,以及盗墓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影响下,部分公众对考古这一话题的关注度聚焦在盗墓、挖宝等猎奇心态,其主体的感受则聚焦在恐怖、刺激等心理因素上。从目前来看,公众受盗墓题材的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影响较深,且我国的公众考古事业尚属发展阶段,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样的认知还将存在于较多的人群中。因此,公众考古的良性推广是改善公众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公众考古如何实践?如何能够扭转长期以来公众对于考古的误解?如何使公众考古走出过于专业的框架,真正地面对大众?南南考古学院的创新公众考古模式,将为这些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以供参考。
1 我国公众考古概述
1.1 我国公众考古的发展历程
公众考古一词,最早由查尔斯·马克吉姆西在其著作《Public Archaeology》中提出,该理念最早引申为由公众支持来对考古与文化遗产事业进行保护利用,逐渐演变为引用多学科来对考古学进行完善,使多领域的公众参与到其发展进程中。公众考古的提出,使传统意义上的考古学从单一的学术范畴中剥离出来,迅速得到了公众的关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西方的公众考古实践已趋于成熟。
我国对公众考古的探索由来已久,苏秉琦先生于1950年在《进步日报》发表了《如何使考古成为人民的事业》,该文首次提出了“考古是人民的事业”的观点①。这个观点的提出即被视为我国公共考古事业的开端。经过短暂的沉淀与完善,苏秉琦先生的人民考古理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趋于成熟,其观点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该理念也逐渐从探索阶段迈入实践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考古成了各大考古主题会议无法绕开的议题,一些高校与地方考古所也分别开设了公共考古研究中心,各地的公共考古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对公共考古教育的解读也成了学界讨论的话题。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制的《“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中提出:“考古成果转化,是考古科学普及的过程,也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公众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由学者自发转化为学科自觉。”②冯莉、马生涛认为,公众考古教育是对考古学的阐释,是一种涉及切身体验的理解、一种现实对过去的解读、一种对过去历史意义的阐述③。由此可见,尽管西方的公共考古概念传入我国时间较晚,但我国的公共考古事业的发展一直在保持自己的特色上逐步前进。
1.2 我国公众考古的主要实践模式与存在问题
高蒙河将我国目前公众考古的实践模式划分为四种模式,分别是:以图书报刊、影视与新媒体为代表的传媒考古;以大学通识考古教育、社会讲座、考古遗址博物馆教育为代表的教育考古;以考古夏令营、考古探险活动为代表的考古活动;以考古展览、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营建为代表的考古展示④。这四种类型基本构成了我国公共考古实践模式的主要框架,总体来看,该框架的模型更像是一种金字塔形。四种类型为主导的公众考古实践模式无一例外都来自一个发起点,即专业的考古学者,同时四种类型又以自身作为辐射点,对公众进行传导。
这种金字塔形的传播模式优点在于辐射范围广,形式丰富,为不同人群提供了不同的模式。而公众在接受传导后自身也可以作为一个辐射点,对周围人产生影响。但同时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定不足。在这种模式下,发起点由专业的考古学者来承担,传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活动实施的效果,均取决于这个发起点。发起点的传播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公众的参与与感知程度。此外公众的受教育程度与年龄也都制约着公众考古的实践效果。考虑到我国公众考古发展尚属起步阶段,这样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
金字塔形的传播模式同时也注定了专业的考古学者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是种自上而下的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类似于学校里老师与学生的角色,课程的制定由老师作为主导,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传播模式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考古为中心的思想延续,同时过于专业化的内容也直接导致公众对考古只有提及的兴趣,而无深入了解的动力。考古与公众的关系,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2 南南考古学院的创新模式分析
2.1 南南考古学院简介
南南考古学院是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5年创立的教育实践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等一系列活动来调动大众的参与兴趣,来达到扩大公众考古参与度,传播文物保护与考古的相关知识的目的。同时以此为平台将公众考古与传统文化进行联动,使其兼具了教育意义与文化传播的功能。
2.2 南南考古学院公众考古实践模式与分析
南南考古学院目前共有以下四种公众考古实践模式,分别为考古时光机、蒲公英计划、考古夏令营、衍生文创与线上宣传实践模式。
2.2.1 考古时光机模式与分析
考古时光机模式是以情景再现为传播方式,旨在通过举办家庭互动项目来增进公众对考古的认知。参与的主体以家庭为单位,通过亲子共同参与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实现对公众考古的传播。在该模式下,家庭的因素是影响传播的一个重要变量,家庭往往融合了社会上各个领域与年龄段的人群。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受教育水平,对考古的认知都会不同。因此,对于内容的把控是该模式的重中之重,内容过于深奥则响应者寥寥无几,无法实现传播的目的,内容过于浅显则令公众对内容产生无聊之感,难以对其产生共鸣。针对这一从受众者不同而导致传播冲突的问题,南南考古学院采用的方式是以青少年的视角来接触考古,将目标人群的定位集中于青少年之中。处于塑造人格、培养技能和开发兴趣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其知识体系和行为模式尚不稳定,对考古和文化遗产方面的认知还处于构建期,他们应该成为公众考古教育传播的重要关注群体⑤。因此将切入点设置为青少年是很有必要的。该模式将某一时期的历史场景进行还原(图1),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令参与者与历史场景进行互动,使其对青少年产生吸引力。在将青少年作为传播的第一因素下,使家庭的辐射点聚焦在青少年身上,通过吸引青少年从而吸引家庭参与到公众考古。将原本因人员构成不同而无法达到统一的家庭因素,巧妙地转化为了两点之间的良性互动,即将专业的知识面集中在场景复原这一通俗易懂的点上,再借青少年这一切入点发散到家庭面上,从而达到引导公众参与的目的。青少年通过该模式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当今提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皆重要的前提下,该模式还从侧面补齐了学校教育无法深入社会的不足,使青少年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要想使公众考古得到长远的发展,青少年的参与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2.2.2 蒲公英计划模式与分析
蒲公英计划模式以讲座作为传播方式,其主要传播地点在校园。讲座模式(图2)属于传统的公众考古传播方式,通过专业人士的知识传递与受众者的互动,从而达到传播公众考古的目的。蒲公英计划的特点在于不以知识的传播者的身份自居而与受众者产生身份疏远,通过引导与交流,达成一种类似朋友间的交流互动的传播方式。
青少年群体的个体差异化明显,常以兴趣为接收信息的出发点。同时,该群体对集体活动具有趋同心理,但在该模式进行过程中的反馈往往不如成年人直观。如果不能准确切入其兴趣点,在由好奇心产生的参与热情消散后,就可能出现后续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能否准确把握青少年的兴趣度,是判断该模式下公众考古传播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关键。
受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智影响,其对某一事物不能保持长久的专注度,年龄越低,这种现象越明显。该群体多数为处于塑造人格、培养技能和开发兴趣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其知识体系和行为模式尚不稳定,对系统的诸如历史与文化方面的认知还处于构建期。因此,在准备环节上需要提前吸引其兴趣点,在研学过程中观察其参与感,并在活动中进行积极的调动。如果在准备环节未能产生兴趣,青少年在讲座时就可能完全游离于外。如果不能及时根据参与者的反馈进行调整,整个讲座过程就可能变成换个场所进行的教学。
公众考古的传播不应是一种枯燥的学习过程,而应是一种交流互动的沟通过程。因此,该模式侧重于引导青少年群体,通过提前建立联系,进行多方面的准备。传播内容不仅限于宣传者的口述表达,还应通过一定的体验活动和实物展示来支撑内容。例如,可以借助音乐、实物等让青少年对抽象的概念形成具体认知。同时,学校作为当地教育资源集成的载体,其本身更适合进行公众考古的传播。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的了解,又增强其文化自觉与自信。这也是公众考古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核。
2.2.3 考古夏令营模式与分析
考古夏令营模式将青少年与考古发掘紧密相连,使参与者能够全面参与到考古发掘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考古发掘所需的工具与知识,从而深化他们对考古的认知。相较于考古时光机模式,虽然两者都以青少年为主要传播对象,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考古时光机聚焦于体验,考古夏令营则侧重于实践。
考古夏令营通过数天或一周的全程参与方式,对参与者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从考古勘探到发掘整理,从发掘工具的使用到模拟发掘,参与者能够完整了解并体验考古发掘的流程。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该模式也面临一定的难点。考古发掘现场本身就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天气变化、往返路程的远近、住宿条件的优劣以及安全问题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制约该模式发展的客观因素。
同时,如何对参与者进行积极的引导与交流,也是对考古工作者的一大考验。因此,场地选择成为限制该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南南考古学院依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支持,对活动地点进行精心筛选,对现有考古工地进行比对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且设施完备的工地作为活动地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地体验考古发掘的流程(图3)。
此外,南南考古学院还安排专业的考古工作人员带队,提前对路线、环境以及讲述内容进行模拟和规划,从而营造良好的体验氛围。这使得该模式能够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完整的发掘流程,使考古这一“神秘”的行业直观地呈现在青少年眼前。同时,对于参与者的家长而言,这也是一种参与公众考古的过程。
2.2.4 衍生文创与线上宣传模式与分析
衍生文创与线上宣传模式同样是宣传公众考古的重要传播途径。文创已经被证实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播载体,近几年产生的爆款文创无一例外地为它们的原型带来了大量的关注和流量。公众考古也可以借助文创的热度来达到宣传自身的目的。南南考古学院(图4)在诞生之初,就以南南考古的相关图书作为宣传载体,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线下的公众考古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线上的公众号则成了公众了解考古的另一重要平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工作的繁忙,线上内容逐渐成了一部分人群认知公众考古的主要窗口。线上宣传可以有效利用当下上班人群产生的碎片化时间(如交通途中、睡前、休息时)进行知识传递。由于线上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能够获得比一场线下活动更广泛的关注度。因此,这种模式可以打破地理条件的限制,吸引更多人参与公众考古的讨论中。在这一模式下,衍生文创与线上宣传不仅实现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传播,还凭借其带来的流量反哺线下活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共同为公众考古的宣传做出了贡献。
3 结语
南南考古学院自从成立之初,便以青少年公众考古宣传作为切入点,其打造的公众考古实践模式逐渐在当地生根发芽并辐射到更远的地方,成了宣传公众考古的一个窗口。通过对其实践模式的分析,有助于解决公众考古当下遇到的问题,使公众考古的理念实践真正面向大众,改变公众心中对考古的错误认知。
公众考古的概念自从被提出来的那天起,其受到的关注便与日俱增。当下的公众考古热潮并不会消退,反而会随着传播的范围扩大从而吸引到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在此大环境下,做好引导不仅是对考古的尊重,更是对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公众考古作为出发点,为文化自信之树奠定根基,使其枝繁叶茂,不仅是每个考古人的殷切盼望,更是民族与国家的未来所在。
注释
①苏秉琦.如何使考古工作成为人民的事业[M]//苏秉琦.苏秉琦文集: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89-95.
②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的通知[EB/OL].(2022-04-22)[2023-08-20].http://www.ncha.gov.cn/art/2022/4/22/art_2318_45488.html.
③冯莉,马生涛.公众考古教育馆校合作模式与合作路径探析: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8):61-64.
④高蒙河.中外公众考古教育比较[C]//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文学院.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
⑤秦存誉.公众考古教育融入中小学教学探析[J].北京文博文丛,2017(4):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