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稳就业的影响
2025-02-12颜恩点何翀宇
[摘 要:在经济下行加剧和突发事件频出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作为“经济稳定器”如何筑牢民营企业“就业蓄水池”的关键作用愈发凸显。文章基于供应链的视角,选取2016—2022年中国A股上市民营企业及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稳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链中存在国有企业会显著促进上下游民营企业稳就业的效果。机制分析表明,上述效果主要通过民营企业调整业务模式、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薪酬比例予以实现。异质性分析显示,资本密集型、高成长性、金融化程度低区域内的民营企业稳就业效果更明显。研究为政府如何稳定和保障就业提供企业层面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供应链;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稳就业;业务模式;融资约束;薪酬比例
中图分类号:F276.1;F276.5;F249.2;F27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7-5097(2025)02-0001-12 ]
Impac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n Employment Stability in Private Enterprises:
A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YAN Endian, HE Chongyu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intensified economic downturns and frequent unforeseen events, the rol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s \"economic stabilizers\" in bolstering the essential func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s \"employment reservoirs\" has gained increasing prominence. From a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this essay utilizes panel data from private enterprises listed on China's A-share market, along with their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upply chain partners, spanning the period from 2016 to 2022. Employing a fixed-effects model, it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n the employment stability of private enterprise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prese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thin the supply chain substantially enhances employment stability among both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private enterprises. Mechanism analysis reveals that such an effect is primarily achieved through private enterprises' adjustments to their business models, alleviation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an increased proportion of compensation. Heterogeneity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private enterprises located in regions characterized by capital intensity, high growth, and a low degree of financialization exhibit a more pronounced effect on employment stabilization. This research offer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actionable guidelines at the enterprise level for governmental efforts to stabilize and secure employment.
Key words:supply cha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rivate enterprises; employment stability; business models; financing constraints; remuneration ratios
一、引 言
党的十六大首次将就业是民生之本写入党的报告,稳就业作为“六稳”政策之首是保障民生和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首要任务。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新冠疫情暴发下,就业面临数量、结构、质量等多重压力,2020年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创历史新高,达到6.2%(1)。2022年4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再次突破6%,其中,16到24岁年轻人失业率首次升至18.2%(2)。因此,中央制定了涵盖保就业在内的“六保”政策,“十四五”规划、党的二十大报告也相继将稳就业提到历史新高度(3)。创造高质量岗位并实现充分就业,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1]。而民营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最庞大的微观需求主体,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贡献了90%以上的新增就业(4),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民营企业更应该充分发挥稳就业的“蓄水池”作用,积极破解“用工荒”,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和“压舱石”,承担着“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逐渐从传统的买卖双方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关系[2]。疫情后期,政府多次强调国有企业在推进复工复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以“点”带“链”,促进上下游企业稳步恢复[3]。2020年4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中央企业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会议中指出,“中央企业要发挥好龙头牵引作用,打通供应链、协同上下游,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5)。2023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指出“要加大清理在供应链上与民营企业有合作的国有企业拖欠账款的力度”(6)。在国家力挺国有企业“经济稳定器”和民营企业“就业蓄水池”的背景下,基于供应链视角研究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稳就业的效果具有深层次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上来说,供应链中国有企业可以提升民营企业稳就业的效果。信息效应视角下,国有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外部信息[4],并依托供应链内的信任体系,提高信息在供应链各环节间的流通速度和传递效率[5-6],向上下游民营企业及时共享未来发展的利好信息以及突发事件的危机警告,从而使民营企业适时调整经营结构和业务模式,实现雇佣规模的稳步提升。资源效应视角下,国有企业强政治关联、高商业信用的资源优势能够通过供应链影响上下游的民营企业[7-8],使其获取包括政策、贷款或商业信用融资上更多的资源支持,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9-10],进而持有更多的现金流,扩大企业营运规模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劳动力需求,进而提升雇佣规模[11]。治理效应视角下,民营企业在与上下游国有企业合作时,能够提升自身经营业绩[12-13],增加职工薪酬[14],缓解企业与员工间的代理成本,促进民营企业内部治理成效,以提供更好的待遇和稳定的工作环境,进而吸引更多劳动者就业。
为验证上述推论,本文选取2016—2022年中国A股上市民营企业及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面板数据展开一系列实证研究,以解答供应链中国有企业是否真的可以提升以及如何提升民营企业稳就业效果?且这一效果在企业要素密集度、成长性、所处地区金融化程度等约束性条件下是否会存在明显的差异?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深化了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正向影响的微观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纵观以往文献,多数主要聚焦于国有企业在宏观层面的经济后果研究[15-20],且对民营企业的影响研究多偏负面[15-17]。基于供应链视角,手动搜集并判断上下游企业的所有权性质,从信息、资源和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稳就业的积极效果和作用机制,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第二,拓展了影响劳动力市场中有关稳定就业的相关研究。已有文献主要基于技术革新[21-23]、政策变化[24-30]的角度考察了影响企业就业稳定的因素,但基于供应链网络关系视角探讨企业就业情况的文献鲜有存在。研究能够为企业在面对突发性风险事件时提供全方位、宽口径稳定就业的选择方案。第三,基于中国特色情境研究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决定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研究为这一合作成效提供了预见性成果。
二、文献综述
本文与以下两类文献紧密关联。第一类文献探讨了国有企业的经济后果。在宏观层面,国有企业作为政府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能够稳定经济波动[18]、促进经济发展[19]、带动共同富裕[20]。但同时由于控制人缺位,国有企业面临高昂的代理成本,存在着经营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16]。在微观层面,国有企业因与政府间存在紧密关联而获得的倾向性资源会对民营企业产生资源、效率上的“挤出效应”,阻碍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创新[15,31]。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国有资本的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效率上有了明显的改善[32],促进了企业现金持有水平[33]、内部控制质量[34]、创新能力[35]、就业吸纳效应[29]等。尽管混改后的国有企业在微观层面的积极效应不断涌现,但基于供应链视角研究国有企业对上下游民营企业经济后果的文献依旧鲜有存在,且在不同情境下影响结果不同。钱学锋等(2019)[17]基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垂直结构,发现上游大型国有企业会影响下游竞争性民营企业投资和进入,进而导致资源的错配和误置。曾嶒和唐松(2023)[3]发现,在新冠疫情期间民营企业供应链上存在的国有企业具有扶持作用,能够提升其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的基础。
第二类文献探讨了当下热点和痛点并存的就业问题,多数文献基于技术革新、政策变化的角度考察企业就业的作用机制。在技术革新上,冉光和和唐滔(2021)[21]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角论证了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增加社会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后劳动力的就业数量会得到显著提升,就业结构也会向高质量发展[22]。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劳动力需求会随着数字化转型放缓甚至下降[23]。在政策变化上,新政策的实施会造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劳动力雇佣规模的提升或削减。比如,美国2000年贸易政策导致制造业就业人口的急剧下降[24],而中国2011年碳排放权交易政策[25]、2015年环境保护税改革政策[28]实施后,企业就业人口得到大幅提升。税收政策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就业决策,还会通过供应链对上下游企业的雇佣规模产生连锁效应。较低的税率能够显著促进上下游企业劳动雇佣的规模,且这一促进效应在上游企业中更加明显[30]。中国贷款利率管制放开政策[27]则使企业在获得更优惠、多元的融资方式后,也扩大了劳动力雇佣规模。除此之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国有资本参股的民营企业还是非国有资本参股的国有企业在就业吸纳人数上都有所提升,实现了稳就业的效果[26,29]。
目前,学术界对国有企业经济后果和企业稳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都较为丰富,为本文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尽管已有研究关注了利用逆向混改引入国有资本的方式去提升民营企业的稳就业效果,但基于供应链的视角研究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稳就业影响的文献鲜有存在,这使得研究更具探索意义。且民营企业在面临突发性事件时抗风险能力弱,易陷入困境进而影响稳就业效果。同时国有企业存在的信息、资源和治理优势,究竟能否通过供应链影响民营企业稳就业的效果,本文的研究及结论对解答这一疑惑并解决当下就业矛盾具有理论层面可供参考和推广的价值。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供应链中存在国有企业会对民营企业稳就业产生积极的促进效果,这与国有企业自身在信息获取、资源倾向、薪酬治理上的优势密不可分。因此,本文将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关系型交易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分别从信息、资源以及治理三个视角探讨供应链上的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稳就业效果的多维影响机制。
(一)信息效应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从信息角度审视供应链上民营企业的稳就业效果。目前,我国处于信息披露不成熟资本市场的初级发展阶段,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交易对象在经营中难以获取非量化的外部“软信息”,这对市场交易行为和运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3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37]。相对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外部信息[4],供应链中有效契约模式下产生的信任能加强与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信息的沟通和共享[5]。这使得国有企业在与上下游民营企业合作中,对未来发展重点和热点的信息传递更加敏锐,能够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反应速度和效率,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和危机时的应变能力,为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竞争优势[6]。在这样的信息传递下,一方面,民营企业能够根据利好信息拓展多元化业务,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进而雇佣更多员工。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面临诸多困难和突发性风险事件时能够及时调整业务分散风险,并获得上下游国有企业的支持,减少裁员,稳定员工人数。
(二)资源效应
基于关系型交易理论,从资源角度审视供应链上民营企业的稳就业效果。企业需要通过外部环境交换资源以维持稳定,而供应链联盟合作关系是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渠道[38]。供应链关系本质上是中游企业对上下游大供应商、大客户资源的依赖程度[39],这种资源上的相互依赖会促进上下游企业长期合作,形成捆绑效应[40]。国有企业具有强政治关联[4]、高商业信用[7]的资源优势,能够通过供应链对民营企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8]。
一方面,国有企业能够通过直接和间接双重效应获得更多资源,通过供应链提供给上下游民营企业进而缓解其融资约束[9]。在直接效应上,国有企业依靠政治关联更容易获得贷款;在间接效应上,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源倾斜,这些都为中游的民营企业提供了融资的渠道。另一方面,供应链上的国有企业能够向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3],缓解上下游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10]。上游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高,会增加应收账款规模或延长收款周期;而下游国有企业在政府要求尽快清理和民营企业间拖欠款业务的宏观政策指引下,也能加快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为民营企业提供基于信用的另一种融资方式。
因此,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可以为民营企业带来更多的资源支持,有效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民营企业在拥有较多的现金流后,一方面,扩大企业营运规模;另一方面,增加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而增加劳动力的需求量,扩大雇佣规模。
(三)治理效应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治理角度审视供应链上民营企业的稳就业效果。企业与员工间存在的代理关系会在员工对薪酬不满时消极怠工、引发离职进而增加了代理成本[41]。供应链上当民营企业与具有政府背景的客户合作交易时,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经营业绩[12-13],带动职工薪酬的提升[14],从而缓解企业与员工间的代理成本,促进民营企业内部治理成效。除此之外,在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国有企业相对稳定的就业环境、较高的薪酬福利以及低发的劳动冲突吸引着大批就业人员[42]。但面对国有企业能提供岗位的数量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求职需求,求职者会更愿意转向进入那些供应链上下游与国有企业有合作的民营企业,这部分治理成效显著、经营业绩良好的民营企业能够提供更好的待遇和稳定的工作环境,吸引劳动者就业。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在供应链上分别通过信息效应、资源效应和治理效应让民营企业能够及时调整业务模式、缓解融资约束、提高薪酬比例,进而促进稳定就业的效果。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供应链中存在国有企业可以提升民营企业稳就业效果。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
本文选取2016—2022年中国A股上市民营企业作为初始样本,主要使用了两套数据。第一套是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中上市民营企业的财务信息和所在地经济水平数据。第二套是基于CSMAR数据库中上市公司供应链信息表的前五大供应商和客户信息。由于存在大量缺失数据,本文通过爱企查、天眼查进行手工搜集,在填补部分明确披露具体名称公司数据的同时,参照《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7)中国有企业的判定标准,根据股权穿透和结构图判断前五大供应商和客户的实际控制人以确定存在国有企业的数量。在匹配相关数据后,最终获取了890家民营企业2 375条企业—年份观测值,包括7 150家上游供应商、4 978家下游客户的有效数据,各年份具体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所列。
为保障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对初始样本进行如下处理。对于中游企业:①剔除披露不完整且难以查全前五大供应商或客户的上市民营企业。②剔除金融业和特别处理(ST)类的上市民营企业。③剔除主要变量缺失和明显异常的上市民营企业。对于上下游企业,剔除无法确定企业产权性质的企业,并参考曾艺等(2023)[30]的做法,剔除与中游企业存在关联且关键变量存在缺失和错误的样本。同时,为了避免异常值干扰,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前后各1%水平的缩尾处理。
(二)变量与模型
1. 被解释变量
民营企业稳就业效果(lnEmploy)。借鉴现有研究[11,26],本文采用企业雇佣人数的自然对数度量民营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和稳就业效果。
2. 解释变量
供应链中是否存在国有企业(If)。借鉴曾嶒和唐松(2023)[3]的做法,本文采用民营企业上下游主要供应商或客户中是否存在国有企业衡量国有企业在供应链上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3. 控制变量
借鉴既有研究[11,30,43],本文选择加入企业层面的规模结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代理能力和地区层面的经济形势、经济政策、行业发展等可能影响企业稳就业的变量。相关变量定义和说明见表2所列。
4. 模型设定
为了研究民营企业稳就业效果是否会受到上下游企业产权性质的影响,进而检验H,本文设计如下基准回归模型:
[lnEmployit=α0+α1Ifit+α2Controlit+φit+μit+εit] (1)
其中:下标i、t分别表示企业和年份;被解释变量lnEmployit表示民营企业i在t年员工人数的对数形式;核心解释变量Ifit表示民营企业i在t年前五大供应商或客户中是否存在国有企业;Controlit表示一系列企业层面或地区层面的控制变量。此外,本文还控制了年份固定效应φit和行业固定效应μit,εit为随机扰动项。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3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样本中有44.4%的上市民营企业在供应链上存在国有企业。供应链上存在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lnEmploy均值显著高于不存在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这初步说明了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稳就业的促进效果。其他相关变量均与已有研究变量分布近似,但包括资产规模、营收规模、成立年限、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代理能力、经济形势、产业结构在内的控制变量均存在一定显著差异,后文将通过倾向得分匹配(PSM)的方法进一步支持研究结论。
(二)基准回归结果
表4报告了供应链上是否存在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稳就业影响的基准回归结果。其中,第(1)列是在控制年份固定效应和行业固定效应后只加入核心解释变量回归的结果。第(2)列是在此基础上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If前的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相较于供应链上没有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存在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就业吸纳能力效果更好。其中,第(2)列中If前的系数为0.191,从经济意义来看,在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供应链上国有企业的存在为民营企业稳就业带来约19.1%的提升,由此H得到支持。
(三)内生性处理
1. Heckman两阶段模型
采用Heckman两阶段方法进行回归可以缓解存在的样本自选择问题。在供应链中国有企业是否会对民营企业稳就业产生影响的问题上,民营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在供应链上是否与国有企业进行合作,且这种合作在规模更大、能力更强、体系更全面的民营企业中更容易实现。因此,本文使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来缓解这一问题带来的潜在影响。在第一阶段,本文将“供应链中是否存在国有企业”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以模型(1)中的控制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进行Probit回归,然后将第一阶段得到的逆米尔斯比率(IMR)放入模型(1)中进行第二阶段回归,结果见表5所列。第(2)和(3)列中If前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
2. 倾向得分匹配法
采取PSM方法可以进一步消除由于样本选择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描述性统计显示,在供应链中存在国有企业组和不存在国有企业组在各自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较难判断被解释变量变化是否是由于供应链上存在国有企业还是两组间本身差异而造成的结果。因此,本文采取PSM中一对一最近邻的匹配方式以缓解这一问题带来的潜在影响。PSM模型中相关预测变量包括基准回归中的所有控制变量,所有变量均通过平衡检验,最终1 055个实验组数据经过匹配获得2 110个观测值,再用匹配后的样本在固定年份和行业效应的基础上进行检验,回归结果见表6第(1)列,If前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本文还进一步采用核匹配的方式,其结果见表6第(2)列,依然成立。
3. 滞后解释变量
采用滞后解释变量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互为因果的内生性问题。在供应链网络中上下游存在国有企业会促进民营企业稳就业的效果,而稳就业效果好的民营企业也可能更倾向于和上下游的国有企业形成网络关系。因此,本文采用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和两期的方式缓解此类内生性问题,回归结果见表7所列。第(1)列滞后一期的解释变量If前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第(2)列滞后两期的解释变量If前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均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
(四)稳健性检验
1. 改变样本容量
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同时考察供应链上下游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稳就业效果的影响差异,本文分别以上游供应商存在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和下游客户存在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作为新样本,对模型(1)进行基准回归检验,其结果见表8所列。其中,第(1)列和第(2)列If前的系数分别为0.192、0.304,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说明无论国有企业是作为供应商位于供应链上游,还是作为客户位于供应链下游,对民营企业稳就业的效果均会产生促进作用。
2. 替换核心解释变量
为检验核心解释变量的度量方式是否会影响基准回归结果,本文采用供应链上国有企业的数量(Number)这一连续变量代替是否存在国有企业(If)这一虚拟核心解释变量,对模型(1)重新进行回归,其结果见表8第(3)列。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依旧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基准回归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3. 替换模型
考虑企业雇佣人数分布具有明显左截尾特征,为克服估计模型选取偏差对研究结论造成的干扰,本文使用左侧截尾分布的Tobit模型来替换基准回归中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模型(1)重新进行回归,其结果见表8第(4)列,If的系数依旧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结果具有稳健性。
4. 控制地区层面固定效应
为进一步控制地区层面不可观测因素对民营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影响,本文引入省份固定效应,形成年份×行业×省份的高维固定效应,对模型(1)重新回归,其结果见表8第(5)列。If前的系数为0.197,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基准回归结果稳健。
综上,无论是改变样本容量、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替换模型还是控制更高维度效应,回归结果均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仍支持本文假说。
(五)机制分析
本文在理论分析部分指出,相较于供应链上没有国有企业作为供应商或客户的民营企业,供应链上存在国有企业作为供应商或客户时产生的信息效应、资源效应和治理效应能够让民营企业达到更好的稳就业效果。然而,这三种作用渠道是否真的存在有待进一步考察,基于此,本文参照江艇(2022)[44]的研究,首先,建立机制模型,从实证上检验供应链中国有企业存在的信息、资源和治理这三大效应;其次,阐述中介变量(Medium)影响民营企业稳就业的内在逻辑。
[Mediumit=β0+β1Ifit+β2Controlit+φit+μit+εit] (2)
1. 信息效应
如果供应链上下游的国有企业通过信息效应的中介提升民营企业稳就业的效果,那么其作用渠道会表现为民营企业利用信息进行经营业务和模式的多元化转变。首先,检验供应链中国有企业的信息效应,本文借鉴杨兴全等(2018)[45]关于中介变量的选用方法,分别采取经营行业个数(Divnum1)以及多元化经营倾向(Divnum2)即企业跨行业经营单元数,大于1时Divnum2取1,反之取0,以衡量民营企业接收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结果见表9第(1)列和第(2)列。对Divnum1的回归中If前的系数为0.096,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而对Divnum2的回归中If前的系数为0.019,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两者均表明,供应链中存在国有企业显著提升了民营企业接收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即国有企业存在信息效应。其次,本文将阐述民营企业在接收到相关信息后影响其就业吸纳能力的逻辑。民营企业在接收到有关未来发展的利好信息以及突发事件的危机警告时,能够及时调整经营结构,拓展多元业务模式,进而实现雇佣规模的稳步提升。赵宸宇(2023)[22]就证实了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展有助于扩大企业的就业规模。因此,供应链上存在国有企业能够有效发挥其信息效应,扩展民营企业多元化的经营业务和模式,进而促进其稳就业的效果。
2. 资源效应
根据前文所述,在供应链上存在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能够减少因政治关联不强而在政策支持、贷款或商业信用融资等方面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如果供应链上下游的国有企业通过资源效应的中介提升民营企业稳就业的效果,那么其作用渠道会表现为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首先,本文选用WW指数和KZ指数度量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结果见表9第(3)列和第(4)列。对WW的回归中If前的系数为-0.050,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而对KZ的回归中If前的系数为-0.151,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两者均表明,供应链中存在国有企业显著缓解了民营企业在融资上的约束,即国有企业存在资源效应。其次,本文将阐述民营企业在缓解融资约束后影响其就业吸纳能力的逻辑。当民营企业在融资渠道和数量得到拓展后,经营过程中会持有更多的现金流,从而扩大企业营运规模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劳动力需求进而扩大雇佣规模。毛其淋和王玥清(2023)[11]证实了企业融资环境改善后有助于扩大企业的雇佣人员规模。因此,供应链上存在国有企业能够有效发挥其资源效应,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进而促进其稳就业的效果。
3. 治理效应
如果供应链上下游的国有企业通过治理效应的中介提升民营企业稳就业效果,那么其作用渠道会表现为企业业绩和职工薪酬的提升。首先,本文借鉴赵健宇和陆正飞(2018)[46]关于职工薪酬的选用方法,采取应付职工薪酬(lnEpsalary)和员工平均工资(lnEpsalary)的对数形式衡量企业治理成效、待遇环境,结果见表9第(5)列和第(6)列。对lnEpsalary的回归中If前的系数为0.275,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而对lnEpsalary的回归中If前的系数为0.031,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两者均表明,供应链中存在国有企业显著提高了民营企业职工的薪资水平,即国有企业存在治理效应。其次,本文将阐述民营企业员工薪资提高后影响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逻辑。当民营企业自身经营业绩和职工薪酬得到提高后,能够缓解企业与员工间的代理成本,促进民营企业内部治理成效,从而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待遇和稳定的工作环境,进而吸引更多劳动者就业。罗艳梅(2020)[47]的研究证实了员工高水平激励薪酬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治理成效,减少员工离职,促进企业雇佣规模。因此,供应链上存在国有企业能够发挥其治理效应,有效提升民营企业职工薪酬,进而促进其稳就业的效果。
(六)异质性分析
上述研究表明,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存在的信息、资源和治理上的优势,一定程度促进了民营企业稳就业的效果。那么,对于不同要素密集度、不同成长性以及处于不同金融化程度区域的群体,哪一类能够更充分地获取供应链上与国有企业合作带来的便利,获得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呢?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从政策层面给出相关建议。
1. 企业要素密集度
为了考察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稳就业的效果是否会受到民营企业要素密集度的影响而产生差异,本文分别从企业和行业两个层面进行探究。从企业层面上,本文借鉴毛其淋和王玥清(2023)[11]的做法,采用固定资产净值除以员工人数的自然对数来衡量企业的资本要素密集度,并将资本要素密集度大于中位数的样本划分为资本要素密集型企业,小于中位数的样本划分为劳动要素密集型企业。从行业层面上,本文借鉴鲁桐和党印(2014)[48]的做法,根据企业所处行业将其划分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类。表10第(1)列和第(3)列分别展示了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对资本密集型民营企业及其所处行业稳就业的影响效果,第(2)列和第(4)列分别展示了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对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及其所处行业稳就业的影响效果,发现If前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无论是在企业层面还是行业层面,资本密集型If前的系数均大于劳动密集型,且费舍尔组间系数差异检验的p值分别为0.025和0.075,两组间的差异分别在5%和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对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的稳就业效果均具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效果在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中更明显。这与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是当下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量大有关。同时,相比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营运和发展高度依赖于资本的投入,而国有企业具有较强的资本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能够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确保这些企业在经济波动中维持稳定的生产和就业水平。
2. 企业成长性
为了考察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稳就业的效果是否会受到民营企业成长性的影响而产生差异,本文借鉴叶永卫和张磊(2022)[26]的做法,采用营业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的指标来衡量企业成长性,并将企业成长性指标大于中位数的样本划分为高成长性企业,小于中位数的样本划分为低成长性企业。表11第(1)列和第(3)列分别展示了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对高营业收入成长性和高资产成长性民营企业稳就业的影响效果,第(2)列和第(4)列分别展示了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对低营业收入成长性和低资产成长性民营企业稳就业的影响效果,发现If前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总资产高成长性民营企业If前的系数均大于低成长性民营企业,且费舍尔组间系数差异检验的p值分别为0.075和0.070,即两组间的差异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对高成长性和低成长性民营企业的稳就业效果均具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效果在高成长性民营企业中更明显。这与高成长性民营企业在高速发展阶段对劳动力需求更大有关。高成长性民营企业处于快速扩张或转型升级的阶段,具备较强的资源吸收与利用能力。在与国有企业的供应链合作中,高成长性企业更能够充分利用国有企业提供的资金、技术等,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能够在短期内显著增加就业需求,尤其是在高技能岗位上,从而提升稳就业效果。
3. 地区金融化程度
为了考察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稳就业的效果是否会受到民营企业所在地区金融化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差异,本文从企业所属地区和要素市场发展程度来衡量企业金融化程度。本文借鉴王小鲁等(2021)[49]提供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21)》中“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这一指标衡量地区间的金融化差异,大于中位数的样本为金融化程度高的地区取1,其他地区为0。表12第(1)列和第(3)列分别展示了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对东部和高要素市场民营企业稳就业的影响效果,第(2)列和第(4)列分别展示了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对中西部和低要素市场民营企业稳就业的影响效果,If前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中西部和低要素市场民营企业If前的系数大于东部和高要素市场民营企业,且费舍尔组间系数差异检验的p值分别为0.077和0.079,即两组间的差异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对高金融化程度和低金融化程度民营企业的稳就业效果均具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效果在低金融化程度民营企业中更明显。这与低金融化程度地区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民营企业更难以通过传统的金融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有关。国有企业通过供应链能够为这些民营企业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和市场保障,填补了金融市场的空白,从而显著促进稳就业效果。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突发性风险事件频发,就业问题极其严峻。民营企业作为创造就业岗位的主力军,对稳定当下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稳就业的能力是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基于供应链视角,本文考察了供应链中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稳就业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本文使用2016—2022年中国A股上市民营企业及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面板数据开展一系列实证研究验证上述假说。实证结果表明,供应链中国有企业可以显著促进民营企业稳就业的效果。其中,信息效应、资源效应、治理效应这三个效应是供应链上国有企业提升民营企业稳就业效果的重要影响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当民营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以及低金融化程度地区的企业时,供应链上国有企业对其稳就业的效果更明显。
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得到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辅相成,依托各自优势可以构建一套中国特色的协同发展模式。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统筹推进包括保障就业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内的“六保”方案。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供应链中的稳就业作用,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在民营企业上下游的合作模式,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扩大合作,依托业务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带动民营企业实现“稳就业”“保就业”的双重目标。
第二,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信息获取、资源倾向、薪酬治理上都处于弱势地位,这极大阻碍着作为劳动力吸纳主力军的民营企业实现稳就业作用的发挥。特别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突发性风险事件频发的当下,民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要想进一步解决中国当下的就业矛盾,政府部门应该着力出台帮扶民营企业经营的政策,如及时向民营企业传递关键的市场和政策信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在资源分配过程中更加注重倾斜民营企业,确保其能够获得足够的金融、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同时,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效应,促进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的优化,让民营企业更充分更有效地带动地区就业,稳定就业,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劳动力基础。
第三,在供应链体系中,民营企业在推进稳就业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自身的独特优势以及所在地区的差异性,积极有效地利用与国有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合作模式,增强其就业吸纳能力。政府部门在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时,应因地制宜、灵活调整政策策略,以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特性和区域特点,多层次、多维度推动稳定就业,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注 释:
(1)资料来源于《中国就业大局保持稳定》,https://www.gov.cn/xinwen/2021-01/29/content_5583429.htm。
(2)资料来源于《国务院新闻办就2022年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17/content_5690866.htm。
(3)资料来源于中国政府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
(4)资料来源于中国日报网《“56789”:民营经济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生力军》,https://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307/21/WS64ba3e82a3109d7585e45ecf.html。
(5)资料来源于中国政府网《国资委通报中央企业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并同中央企业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http://www.sasac.gov.cn/n2588025/n2643314/c14369776/content.html。
(6)资料来源于中国政府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308/t20230801_1359007_ext.html。
(7)资料来源于中国政府网《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15848.htm。
参考文献:
[1]赖德胜,莫荣,李付俊,等.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笔谈[J/OL].人口与经济,2023,43(2):1-32.[2024-06-1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115.f.20230324.1706.002.html.
[2]KOTABE M,MARTIN X,DOMOTO H. Gaining from Vertical Partnerships:Knowledge Transfer,Relationship Duration,and Suppli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 the US and Japanese Automotive Industr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4):293-316.
[3]曾嶒,唐松.新冠疫情下国有企业的经济稳定器作用——基于供应链扶持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3,58(3):78-96.
[4]张文魁.我国企业发展政策的历史逻辑与未来取向[J].管理世界,2021,37(12):15-24,40,25.
[5]叶飞,徐学军.供应链伙伴特性、伙伴关系与信息共享的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9,12(4):115-128.
[6]LAAKSONEN T,JARIMO T,KULMALA H I. Cooperative Strategies in Customer-Supplier Relationships:The Role of Interfirm Trus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120(1):79-87.
[7]张新民,王珏,祝继高.市场地位、商业信用与企业经营性融资[J].会计研究,2012(8):58-65,97.
[8]谢莉娟,王晓东,张昊.产业链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效率实现机制——基于消费品行业的多案例诠释[J].管理世界,2016(4):150-167.
[9]于蔚,汪淼军,金祥荣.政治关联和融资约束:信息效应与资源效应[J].经济研究,2012,47(9):125-139.
[10]孙浦阳,李飞跃,顾凌骏.商业信用能否成为企业有效的融资渠道——基于投资视角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4,13(4):1637-1652.
[11]毛其淋,王玥清.ESG的就业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3,58(7):86-103.
[12]COHEN D A,LI B. Customer-Base Concentration,Investment,and Profitability:The US Government as a Major Customer[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20,95(1):101-131.
[13]窦超,王乔菀,陈晓.政府背景客户关系能否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J].财经研究,2020,46(11):49-63,168.
[14]SEIP K L,MCNOWN R. Does Employees′ Compensation Vary with Corporate Profit?[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5,37(2):281-290.
[15]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45(1):127-137.
[16]ZHAO J. Chinese State-owned Companies,Misallocation and the Reform Policy[J].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9(4):28-51.
[17]钱学锋,张洁,毛海涛.垂直结构、资源误置与产业政策[J].经济研究,2019,54(2):54-67.
[18]郭婧,马光荣.宏观经济稳定与国有经济投资:作用机理与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19,35(9):49-64,199.
[19]林毅夫,文永恒,顾艳伟.国有企业与经济增长:基于基础设施的视角[J].社会科学辑刊,2022(6):15-26,209.
[20]魏益华,周雯.国有企业改革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23(5):46-56.
[21]冉光和,唐滔.数字普惠金融对社会就业的影响——基于企业性质和行业的异质性考察[J].改革,2021(11):104-117.
[22]赵宸宇.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3,41(2):241-252.
[23]余明桂,马林,王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与劳动力需求:创造还是破坏?[J].管理世界,2022,38(10):212-230.
[24]PIERCE J R,SCHOTT P K. The Surprisingly Swift Decline of U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6,106(7):1632-1662.
[25]YU D J,LI J. Evaluating 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Policy: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Spillover[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1,292:126052.
[26]叶永卫,张磊.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稳就业?——基于国有资本进入与民营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讨论[J].产业经济研究,2022(2):57-70.
[27]杨来峰,熊家财.利率市场化、劳动力雇佣与“稳就业”效应——来自贷款利率完全放开的准自然实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9):31-44.
[28]赵振智,程振,吴飞,等.中国环境保护税法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1):61-73.
[29]黄晓珊,马新啸.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稳就业效应[J].财经科学,2023(1):111-123.
[30]曾艺,周小昶,冯晨.减税激励、供应链溢出与稳就业[J].管理世界,2023,39(7):19-29,45,30-36.
[31]CHENG L,LEI Z. Does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ffect the Innovative Behavior of Private Enterprises?[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amp; Economics,2015,22(1):24-54.
[32]黄速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J].经济管理,2014,36(7):1-10.
[33]杨兴全,尹兴强.国企混改如何影响公司现金持有?[J].管理世界,2018,34(11):93-107.
[34]刘运国,郑巧,蔡贵龙.非国有股东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吗?——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6(11):61-68,96.
[35]朱磊,陈曦,王春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9,41(11):72-91.
[36]尹筑嘉,曾浩,毛晨旭.董事网络缓解融资约束的机制:信息效应与治理效应[J].财贸经济,2018,39(11):112-127.
[37]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J].中国工业经济,2006(2):68-76.
[38]王渊,张彤,陈立军,等.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供应链联盟成因分析及其发展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4):173-176.
[39]单文涛,赵秀云.独立董事治理、供应链关系与股权资本成本[J].财经论丛,2018(6):55-64.
[40]PAULRAJ A,CHEN I J.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Strategic Supply Management: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7,43(3):29-42.
[41]夏宁,董艳.高管薪酬、员工薪酬与公司的成长性——基于中国中小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14(9):89-95,97.
[42]刘洋.改制后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现状、问题与协调治理路径[J].教学与研究,2018(7):33-43.
[43]黎毅,漆银.“双碳”目标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就业的影响效应[J].华东经济管理,2024,38(2):96-106.
[44]江艇.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22(5):100-120.
[45]杨兴全,尹兴强,孟庆玺.谁更趋多元化经营:产业政策扶持企业抑或非扶持企业?[J].经济研究,2018,53(9):133-150.
[46]赵健宇,陆正飞.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会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吗?[J].经济研究,2018,53(10):97-112.
[47]罗艳梅.员工薪酬激励、知识能力与内部控制质量——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0,17(5):51-60.
[48]鲁桐,党印.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分行业比较[J].经济研究,2014,49(6):115-128.
[49]王小鲁,胡李鹏,樊纲.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叶红艳,陶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