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论析

2025-02-09王敬杰

职业技术教育 2025年4期
关键词:教育强国高技能人才产教融合

摘 要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在内涵特征方面,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自主性、融通性、高质性、完备性、实践性、现代性、国际性和可持续性等鲜明特征,遵循政策驱动、教育底层、技能积累、空间生产和实践创造五大逻辑;在属性要求方面,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秉持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和公共属性,具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守教育性、坚持职业性和坚定技术性等本质要求。新时代我国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坚守职业教育特质、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技能积累规律;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多元协同、更具韧性的发展机制;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正向互促;在夯基固本上应坚持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校企同行;强化职业教育有组织科(教)研。

关键词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职普融通;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教育强国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4-0019-0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2]。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这为我国加快建设新时代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事关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和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进程,是“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和“怎样办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从世界范围看,探索建立更加符合实际、更具发展韧性的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普遍共识;从国内背景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需要更具类属性、科学性、系统性和适应性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由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进程中,特别是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下,科学探究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问题,厘清内涵特征、明晰本质要求和探寻建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前提性认识: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讨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何谓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换言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什么样的?具有哪些显著特征?运行逻辑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

(一)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网链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此语境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实则是多种矛盾关系交织的综合体。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从宏观视角来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深嵌于多重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之中,人、物、技术、产业、社会等贯穿于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共同塑造了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轨迹。一是人和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和成就人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终极目的。培养人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二是物和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个健康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受制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社会生产水平和物质财富水平。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离不开教育物质并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3]。三是技术与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此处技术的指向是多维的,既有专业性技术之义,如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极具专业性和规范性,也有生产性职业技术之维,如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等作出的制度性设计和安排,还有科学技术革新升级之要,如数字化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智慧引擎。四是产业与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本质特征,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坚持与产业相结合,“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常态主题,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逻辑主线。五是社会与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应树立更加系统、融合的大职业教育观,做好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主动与不同教育要素开放重组、与各类产业要素互动融合,持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

(二)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体系界定为“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4]。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将教育体系阐释为“教育系统亦称教育体系。为达到一定教育目的,实现一定教育、教学功能的教育组织形式整体”[5]。由此可见,教育体系实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对各种教育机构或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作出的制度性设计和安排。从构词角度来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偏正词语,高质量是修饰职业教育体系的。可见,厘清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核心内涵的关键在于理解高质量的丰富内涵和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一是全面梳理职业教育体系内涵指向的演绎轨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诸多文件,对职业教育体系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6]、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7]、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8]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深刻理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贡献大和国际影响力强,还要能够实现可持续、集约式的发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在重视发展本源的基础上,把培养更多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价值旨归,致力于实现最大多数人的社会效用最大化。可见,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以高质量为目标追求,实现职业教育质量、效益和可持续的系统集成。三是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本质属性。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9],具有鲜明的类型特征和本质属性。基于此,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应秉持市场性、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和终身性等本质属性,这是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可将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概述为“能够满足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更高质量、更具公平、更有效率、体系更加完备、更为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该体系能够更好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激发每一个要素的活力和动能,全面体现高质量发展理念的精髓。

(三)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

在一定意义上,特征是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具有鲜明的类属性和排他性。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项极具专业性的系统工程,也具有鲜明的类属特征和发展特性。一是自主性。建设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体系、怎样建设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显著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当前,部省协同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实行“一省一策”,正是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的生动写照。如黑龙江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中的支撑作用;湖南省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服务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等。二是融通性。融通性和协同性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特征。其既体现在纵向上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贯通性和衔接性,体现在横向上职普发展的协调性和融合性,还体现在职业教育与国家战略、经济发展、产业变革和社会人口结构变化等的紧密结合。三是高质性。高质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核心主线。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强不强,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发展质量高不高。无论是职业教育体系本身,还是职业教育强国,都是以高质量为根基和底座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则表现为建设水平高、结构合理、方法科学高效、适应性强等。四是完备性。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主动聚焦国家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需要,坚持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并重,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横向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职业教育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备。五是实践性。无论是职业教育体系自身价值取向,还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都指向实践性。职业教育行为主体的实践是知识生成和实现的基础。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中,各种职业教育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组织、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轨迹。六是现代性。现代化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的演进过程[10],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标识[11],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要归结为人的发展,并体现和服务人的现代化。七是国际性。国际性是国际化的结果。构建更加公平、开放、包容和可持续的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普遍共识。面对全球发展新形势,需要各国携手并肩、同向同行,用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具韧性的体系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走深走实。八是可持续性。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要求高、涉面广、专业强、难度大和任务重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深化新认识,形成新经验,持续推动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由此可见,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个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动态过程。

(四)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架构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应深刻把握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注重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系统集成,围绕政策、教育、技能、空间和实践等回答“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怎样办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也分别映射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驱动逻辑、教育底层逻辑、技能积累逻辑、空间生产逻辑和实践创造逻辑。一是赋权增能的政策驱动逻辑。在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和建设推进中,要深刻领悟职业教育政策背后的国家意志或政策意图,实现职业教育政策目标追求上的分层,国家、地方、学校、个人和行业企业等均实现针对性发展。这些政策不是约束和限制,而是赋权和增能。二是构造、调节的教育底层逻辑。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连贯清晰的框架,应坚持可塑性原则、主动要求性原则、职业教育转化原则和非等级性原则。其中,前两者为构造性原则,涉及教育实践的个体方面;后两者为调节性原则,涉及教育实践的社会方面。三是占据使用的空间生产逻辑。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空间不是一种物质,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同存在的秩序’”[12],“空间总是被占据性地使用,占据一旦形成,空间就会有自己的边界,就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排他性”[13]。由此,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无论是在教育领域中,还是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始终对所在空间进行占据性使用,并进行着相应知识和利益的生产。四是逐级提高的技能积累逻辑。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终极目的是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这些技能人才的技能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需要较长的准备期、育训期和磨炼期。因此,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推进要自觉遵循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技能积累规律。五是直面问题的实践探索逻辑。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新事物,遇到的都是新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需要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可见,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双元制模式、职教高考、国家资历框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横向技能发展等实践难点堵点,切实打通技能人才向上成长晋升通道。

二、理解性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属性和要求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构建支撑强国建设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既要有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一般规律和共有特征,更要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属性和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前提。

(一)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层维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延续了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设计的体系框架,整体呈现出“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显著特征。该规划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基本架构、建设任务、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等均提出了明确要求[14]。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结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功能完备的管理体系和多元协同的支撑服务体系。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应进一步在职业学校教育体系的层次完备性、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宏观统筹性、职业教育支撑服务体系的多元协同性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一是构建层次更加完备的职业学校教育体系。形成“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专科)—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学校层次结构,中职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专科高职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有序发展。二是健全统筹更加有力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在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统筹指导下,进一步健全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保障体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进一步织密用活国务院统筹多部门协同的国家职业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个部门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深度协同;在党中央的领导和统筹下,进一步明晰优化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强化省级政府职业教育统筹权。三是完善协同更加多元的职业教育支撑服务体系。建立围绕中心、各司其职的职业教育支撑体系,职业教育行政部门、国家级教育智库、高等学校、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应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在职教研究、建言献策、指导实践、赛事组织等方面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15]。四是聚焦升学与就业并重的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在进一步健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同时,深层次聚焦职业教育升学问题(职普融通制度、职教高考制度等)和就业问题(产教融合制度、国家资历框架制度等),推动高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和有序性流动。

(二)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多重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这为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宏观视角来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多重属性。一是政治属性。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对“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怎么办职业教育”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深刻回答。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二是人民属性。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民属性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从人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把人民对职业教育的殷切期望和急难愁盼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并将人民满意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标准。通过不断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让职业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三是战略属性。职业教育既是教育,也是经济,更是民生。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职业教育强国,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强国。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其战略视野、战略思维的体现。在此语境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将进一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战略性支撑。四是公共属性。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既面向人人,更面向终身,其在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能文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公益性、公正性、平等性和普及性。基于此,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在发展机会、资源配置和权利享有等方面显然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

(三)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是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其深刻回答“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怎么办职业教育”这一基础性问题。系统探究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逻辑、深入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叩问何为“本质”。从词语之义来看,“本”为原本,固有之意,“质”为质地、底子,本色之意。综合来看,本质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关键。在此语境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除具备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具备职业教育自身的类型特征,更要彰显中国特色。总体来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根本保证[16]。党的领导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17]。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才能确保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坚守教育性。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判断充分表明: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其具备教育的基本特征。由此,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终极目的是育人,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正确处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升学和就业的关系,必须符合教育目的、遵循教育规律。可见,教育性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之为教育体系的基本特质。三是坚持职业性。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存在差异性,具备自身特有的本质特征。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性主要指其特有的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属性。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坚持的职业性实则是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横向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的集合,在办学定位、育人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开设、考核评价等方面均具有浓厚的职业性。四是坚定技术性。技术性是职业教育的内涵,也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底层逻辑。技术知识、人技关系、技术生产和技术文化等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理念形成、行为实施和文化育人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依托。此处的技术性具有强烈的物理属性(工具性)和社会属性(人文性)。这也充分揭示出技术性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有效旨归。不难看出,党的全面领导、教育性、职业性和技术性诠释了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质的规定性。

(四)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是党和国家立足新时代,着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布局和2035年全面建成教育强国战略布局,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是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那么,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就显得尤为关键。当前,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在顶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聚焦的改革具象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改革方向目标。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两个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如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等[18]。二是改革方式方法。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方式应从“自上而下”转向“国家主导推动+省域创新实施+区域有机联动”,进一步调动地方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此外,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特别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进一步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和协调性发展,在对各项职业教育改革要素关联性进行研判的基础上,进一步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三是改革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应进一步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条块结合”的方式,解决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度不够和与行业企业适配度不够的问题;进一步厘清产业和教育、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关系,真正做到教随产出、校企同行,增强产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主导性地位和引领性作用,提高产业导师在职业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针对性和话语权,持续探索创新多元办学模式。四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一体化设计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型研究生)分段培养或贯通培养,为学生和企业职工接受更高层次、更加优质的教育或培训提供有效路径。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应进一步协同育人,深入推进校企联合招生、协同培养、合作就业,让职业学校学生真正成为企业用得上、离不开、可信赖的高技能人才。五是改革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改革较过去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赋权增能、地方政府有效政策供给、多部门参与管理造成职能重叠、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职业教育过度依赖普通教育办学路径等方面存在局限。这些问题实则是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合理、不适应的问题。由此,应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改革,让其更具“类属性”和“职业味”。

三、探索中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向和路径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借鉴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立足中国国情特色和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其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一)坚守职业教育特质,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技能积累规律,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谋篇布局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类型,终极目的就是要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更多地聚焦于对学习个体的职业综合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转型能力的培养,具有市场性、实践性、技能性、终身性和多元主体参与性等鲜明特质,与普通教育在教育目标、办学模式、育人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类属性差异。由此,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进一步坚守职业教育特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技能人才成长和技能积累进阶等客观规律,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具“职教味”。一是应进一步加大对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和系统规划,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发展要求和战略价值等作出新的科学判断。必须明确的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是对原有体系的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革深化、系统集成,是对原有体系中短板的补长、难点的破解和堵点的疏通。二是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国家部委应进一步加强协同、深化合作,破除体制性区隔和人为性阻滞,最大限度地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凝聚共识、集聚力量和汇聚合力,不断为体系建设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三是科学梳理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和指标体系,使得体系能够对职业教育的类属特质和关键要素等实现有效覆盖,确保建设方向不偏离、关键要素不漏项、类属特质不变味。四是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全社会要树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理念,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跳出职教看职教、立足全局看职教、着眼长远看职教”是建好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规律。

(二)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多元协同、更具韧性的发展机制,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搭架垒台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在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上明确指出,当前职业教育最当紧、最打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概括为“一体两翼”。其中,“一体”就是整省推进,建设省域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新模式;所谓“两翼”,“一翼”就是下沉一级,在市域层面建立产教联合体,另“一翼”就是建设跨区域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此,央地互动、区域联动、多元协同的职业教育改革机制或发展模式,已然成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骨架和建设主线。一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主导推动下,进一步加大央地深度互动,扩大省级政府职业教育统筹权,增强省级政府在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健全充分发挥国家部委和省级政府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由此,需要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建立权责清晰、资源协调、区域协调的中央和地方职业教育事权关系。二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应进一步建强“两翼”,增强区域联动,以“条块结合”的方式解决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度不够、与行业企业适配度不够的问题。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包容性和契合度,增强职业教育适应行业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进而增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变革的“黏合度”。三是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等应进一步协同发力。政府应强化统筹,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支撑产业发展布局体系,加强政策引领、积极搭建平台、强化支持保障;行业应切实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实施行业资源与职业教育资源匹配行动计划,定期发布产业发展报告、人才需求预测和共性技术清单,有组织、成建制、经常性地组织开展行业领域内的产教供需对话等;企业应夯实自身重要办学主体地位,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行动计划,把产教融合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把人力资源建设延伸到培养环节,以人才、资金、设备、技术、标准等参与合作办学;职业学校应全面融入区域和产业,实施新一轮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锻造一批“当地离不开、业界都认可、企业靠得住”的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19]。

(三)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正向互促,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破隘畅路

职普融通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任务目标。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实现职普正向互促,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抓手,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一是政府应进一步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持续扩大职业启蒙教育对中小幼学校及师生的辐射面;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等。二是政府和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成才为要,进一步拓展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学生发展通道。建立更加多样、更具个性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连接通道和培养形式,为学生多次选择和多样化人才培养提供机会和载体;健全高中阶段和本科阶段的融通模式,服务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三是政府和学校应进一步完善职普沟通衔接机制。有序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向“小而特”“少而精”转型。试点建设综合高中等多样化的高中学校。着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校之间的师资共享、课程互选、学籍互转、学分互认。支持各省结合省情教情学情,因地制宜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专科教育(3+2)五年贯通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3+4)七年贯通培养。四是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家部委的统筹指导下,进一步优化“职教高考”等考核评价制度。考试招生等制度应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支持各省因地制宜、自主灵活地设计“职教高考”方案,进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个性化选择路径。五是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家部委的统筹指导和积极推动下,支持高职专科和普通本科联合办学、贯通培养,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的职普融通、协调发展。

(四)坚持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校企同行,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夯基固本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必由之路和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作出了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20]。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愈加走深走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产教融合载体和形式相对单一、产教融合政策受惠面较窄、产教融合各方权责不清晰、产教融合资源使用效能不均衡等问题[21]。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坚持“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校企同行”的发展模式。一是政府进一步增强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相关主体在始终坚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学生高质量就业、多主体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地位和功能。二是政府应进一步协同行业企业和国家级教育智库,加大产教融合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健全完善产教融合制度保障机制,提升产教融合的可操作性和目标达成性;健全完善产教融合统筹协调机制,破除产教融合的体制性障碍和人为性阻滞;健全完善产教融合容错纠错机制,推动产教融合的地方探索和基层创新。三是在国家主导推动下,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标准引领、资源供给等方面的作用,以产引教、以产定教、引导职业学校成建制、成体系、成规模匹配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人群,推动形成同区域发展相协调、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新格局、新范式。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让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能够看得到、收获到产教融合带来的红利,继而调动和激发这些主体更强的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意愿。四是政府应进一步发挥统筹、推动和引导作用,强调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行业产业的“组团式发展”和“实体化运行”,竭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共生共长。

(五)强化职业教育有组织科(教)研,提升职业教育科(教)研能力水平,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启智增慧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在2024年全国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没有或者不大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科(教)研是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22]。当前,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科(教)研更好地揭示本质、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和引领创新。一是政府、职业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等应高度重视和顶格推动职业教育科(教)研工作,持续强化有组织职业教育科(教)研,在职业教育科(教)研的内容选择、平台建设、范式变革、成果生成和转化、队伍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接续发力,为提升职业教育科(教)研能力和水平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和行业产业研究机构等应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系统性、深层次、创变性地推动职业教育科(教)研自我革命。职业教育科(教)研要转变范式、转变认识、转变方式、转变习惯,摆脱对普通教育科学研究范式和路径的绝对依赖,要具有浓厚的“职教味”。三是国家级教育智库、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行业产业研究机构等应进一步聚焦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转型发展等大趋势,强化预研预判,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四是国家级教育智库、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等应进一步聚焦“职业教育是什么、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怎么办职业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增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自信。同时,相关主体还应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实践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从基层实践中寻求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有效策略和办法。

参 考 文 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7.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1).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2.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288.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82.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6-22.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4-06-22.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Z].2022-12-21.

[9]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年修订)[Z].2022-04-20.

[1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

[11]刘军.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及其当代意蕴[M].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5):29-37.

[12]KAITH EMERSON BALLARD. Leibniz’s theory of space and time[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1960,21(1):49-65.

[13]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61.

[1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Z].教发[2014]6号,2014-06-16.

[15]教育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R].2024-11-22.

[16]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9.

[17]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1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Z].2022-12-21.

[19]齐鲁网.政、行、企、校四个主体协同发力!山东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EB/OL].(2024-12-17)[2024-12-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677714508751476amp;wfr=spideramp;for=pc.

[20]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Z].发改社会[2023]699号,2023-06-08.

[21]唐以志.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深入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24(2):5-7.

[2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Z].教政法[2019]16号,2019-10-24.

Discussion on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Wang Jingjie

Abstract"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an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strong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In terms of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a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at can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and has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autonomy, flexibility, high-quality, completeness, practicality, modernity, internationality and sustainability, and follows the logics of policy drive, education bottom, skills accumulation, space production and practice creation. In terms of attribute requirements,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divided into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ort service system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other dimensions, upholding political attributes, people-oriented attributes, strategic attributes and public attributes, with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dhering to education, adhering to professionalism and firm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adher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llow the law of skilled talents growth and skills accumulation, build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central and local interaction, regional linkage, multiple coordination and more resilience;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mutual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production-oriented education, promoting production by education,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organized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

Key words"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highly skilled talents;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Author" Wang Jingjie,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hina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Sciences (Beijing 100088)

猜你喜欢

教育强国高技能人才产教融合
教育发展给力供给侧改革
试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习近平的教育思想
新加坡基础教育特色和启示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