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2025-02-09王作根隋梦园周明星

职业技术教育 2025年4期
关键词:技工教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摘 要 以科技创新为重心与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象征着生产力的显著跃升,是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技工教育已然成为新时代亟须关注的重点议题。从理论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存在认识论逻辑、价值论逻辑与技术论逻辑。从实践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存在理念缺失与新旧思维难融、师资缺位与校企合作乏力、数字缺芯与技数结合不紧等现实困境。为推动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当健全技工教育价值体系、落实技工教育主体责任和激活技工教育数智动力,从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格局和增强新质人才技术素养。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技工教育;立德树人;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4-0040-05

一、问题提出

2022年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全面提高产业工人素质”。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这充分突出了技能人才、产业技术工人在人才队伍中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作用。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技工教育,在培养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加快构建技能型社会、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技工教育已初步形成了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在技能评价、办学规则、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体系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468所,在校学生439.5万人。全年技工院校共招生162.5万人,应届毕业生121.7万人,毕业生就业率97%,面向社会开展培训655.1万人次,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67.7万人[1],在校生规模和开展职业培训规模创历史新高。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要求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2],明确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与新时代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的新型生产力形态[3]。2024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匹配度,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积极孵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及电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为其注入发展新活力和新动能[4],这就“必然要求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厚植人口综合竞争力,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与传统生产力相匹配的主要是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则是高级技工人才,即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6]。因而,新质生产力凭借其“新”与“质”的数智属性,融合技工教育“技”和“工”的育人属性,已然成为育训兼具新技术、新工艺、新科技的产业工人等高技能人才的全新议题。基于此,本文在阐明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课题。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的理论逻辑

要破解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的全新课题,亟须厘清其理论逻辑。当前,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引领创新发展的浪潮[7],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在新阶段把握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理论指导[8],也为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在高质量技工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力量,具有教学体系创新、教学目标质变与教学规范跃迁的优势。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蕴含着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逻辑。

(一)认识论逻辑:营建现代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更高级别的生产力形式,指引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向新道路[9]。作为应对新技术浪潮、新兴产业崛起及新时代变迁综合性战略工程的技工教育,应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契合我国教育生态体系的持续优化需求,构建一套目标科学、互动有序、特色创新的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技工教育发展的认识论逻辑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深入剖析。在宏观维度,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发展的协同参与生态目标。一方面,技工教育发展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支撑技工教育生态的革新与构建,也能为国家推行教育协同创新、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科学评价与完善监管;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多元主体、多元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挑战。在中观维度,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技工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桥梁。新质生产力能够整合产业和教育,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构的重塑,提升技工教育主体适应力与竞争力,引领技工教育治理由传统管理模式向高适应性、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转型。在微观维度,新质生产力为技工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有效促进了技工教育发展生态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与持续优化,通过充分挖掘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特征,激发各参与主体的内在活力与创新能力,推动形成更加自主、灵活的发展方式,强调协同合作,确保各主体间的发展关系既相互支持又相互促进。

(二)价值论逻辑:创建现代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系统

新质生产力作为社会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的产物,强调以关键性技术创新推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这不仅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更是对新时代科技驱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进行了全新定位与深刻解读。因此,作为先进生产力跃迁的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发展的价值论逻辑体现在教学体系创新、教学目标质变及教学规范跃迁等系统革新。首先,教育体系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孕育与兴起,正是对既有生产方式及社会经济结构的一次根本性跃迁,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科技创新特征,要求将科技创新前沿成果应用到产业中,而鉴于技工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性,新质生产力驱动技工教育聚焦于关键与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性创新,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保教育产出精准对接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实现知识与技能培养的时效性与前瞻性。其次,教育目标质变。在新经济、新产业、新职业的发展浪潮中,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特质的集成,标志着生产力在质量维度上的重大突破与飞跃,预示着更加高效、智能、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这一趋势促使政府政策导向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追求教育规模扩张转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最后,教育规范跃迁。在科技进步浪潮中,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凭借其“新特征、新属性”,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公共事务转型,促进新规范与流程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助推技工教育跃迁。

(三)技术论逻辑:构建现代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方法

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一个基本的技术或经济概念,而是一个包含多个层面、多方维度、多个领域和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系。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驱动力,推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变革,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系统的转型升级和新技术迭代的需求日益凸显[10],呈现创新性、融合性、引领性和超越性等技术特征[11]。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发展的技术论逻辑以新方法为核心,具体体现在理念、行动、质量等三个维度。其一,新技术赋能技工教育理念更新。在新技术催化下,现代技工教育孕育出数据应用思维,驱动技工院校转向“高质量发展工作流”,展现了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性、精细化、智能化、弹性化及敏捷性等新理念。其二,新技术赋能多元主体协作。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的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体,汇聚了人社部门、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及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鉴于各主体在技工教育中的定位差异和职责分工,该共同体在协作平台上实施了精细化的数据访问与权限管理机制,不仅促进了数据资源的有效流通与共享,还强化了数字技术赋能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权力的合理分配与适度下放,为构建更加协同、高效的技工教育生态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三,新技术赋能技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一方面,创新、高效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在技工教育活动中予以体现,推动培养高技能、高素质新质人才;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现代技工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前沿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新质生产力必须适应当前趋势,为技工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数字资源和有利条件,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技工教育理念、主体与教学,为推动现代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围绕价值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数智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统筹谋划和精心安排,以真正实现技工教育生产力质的跃迁。当前,技工教育发展面临功能价值、主体关系和技术方法三个维度困境。

(一)功能价值之维:理念缺失与新旧思维难融

新质生产力的“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要素重组和领域交融。技工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类型教育”特质[12],新质生产力视野中技工教育的“新”应当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和技能,从而满足数智时代新技术领域和应用场景的需求。然而,当前技工教育体系在设计和实施上未能充分考虑到新质生产力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课程内容陈旧和教学设计缺乏跨学科整合思维,尤其是面对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崛起,在理念上不能及时跟进和更新,导致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缺乏价值理念层面的充分认同。对于技工教育而言,其专业结构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结构同构,可以在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摆脱地域限制,尤其是由于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导致的技工教育质量的差异化,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或者模拟仿真等方式得到缓解。然而,很多技工院校尚未实现思维方式的新旧转换,依然认为技工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和学校间的共享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不能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进行理念革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质生产力赋能效应的发挥。

(二)主体关系之维:师资缺位与校企合作乏力

师资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介变量,缺乏优质师资的技工教育难以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优质师资不仅是技工教育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与教育创新改革的主力军,更是学校声誉与品牌建设的忠实行动者。《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技工教育师资水平。然而,目前技工教育的优质师资供应仍显不足,集中表现为具备高技能和强实践的教师较为稀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不少优秀师资向发达地区流动、教师培训和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除此之外,由于技工教育十分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也应当成为技工教育师资的核心主体。然而,由于校企合作缺乏有力的政策和财政支持、法律法规的保障和约束作用不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难以协调等因素[13],造成学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和企业参与技工教育的动力不足同时存在,两者之间较少能够实现利益取向一致的深度合作,弱化了新质生产力助力技工院校培养产业转型所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正是由于多元主体在技工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不足,尤其是企业、培训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有限,加之部分劳动者缺乏自我提升的动力,在实践中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需求[14]。

(三)技术方法之维:数字缺芯与技数结合不紧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和更能体现新发展内涵的生产力,其构建路径与实践领域包括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其中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起到了核心作用。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要紧紧抓住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契机,为优化生产流程和创新商业模式提供更多的数字化人才,加强培育学习者对生产系统自主学习、决策与执行的能力,不断促进产业链的协同与资源共享。当前部分技工院校,尚未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改革技工教育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水平不高,难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效果[15]。部分技工教育机构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致使其人文素养、技能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不足,尚未达至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在智能化层面,部分技工院校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充分发挥前沿智能技术在优化教学过程、革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中的积极作用。此外,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地位没有在技工教育过程中凸显出来,技工教育过程与前沿数字技术融合不够紧密,技工院校学生的数字技能有待提高。

四、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面对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技工教育要勇于突破既有困境,不断提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一)健全技工教育价值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对技工教育所遵循的价值理念产生深刻影响,必将引发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综合性重构,让技工教育呈现新的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特征。一是完善政府统筹和价值引导,助力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向而行。建议政府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实现《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到2025年,基本形成技工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布局更加合理、特色更加突出、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更加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良好局面”的目标,为技工院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引导技工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等方面形成创新引领和前沿技术支撑的价值理念,提高技工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技工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弱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对技工教育质量的影响。二是革新技工院校教育思维,推动技工教育顺应趋势和有所作为。技工院校应当将挖掘自身优势与培育新质生产力相结合,勇于突破传统固化思维和拓宽人才培养视野,紧跟要素创新、产业升级和制造转型的契机,实现人才培养由“蓝领”向“金蓝领”转变,为发挥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培育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三是增强技工教育的跨学科整合意识,提升培育复合型人才的能力。技工教育需要实现由“育技”向“育人”、由“单工种”主导向“跨专业”协同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中有效组织生产、协调资源和优化流程。

(二)落实技工教育主体责任,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格局

技工教育师资队伍是连接技能人才培养和新质生产力的桥梁,他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前瞻的教育理念,结合校企共创的价值理念,形成“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格局。一是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大力实施“一体化”教师队伍改革。鼓励技工院校教师向着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兼具实践操作指导能力的方向发展,同时聘任企业一线具备基础理论素养的高技能人才或技能竞赛指导专家,提升技工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以价值共创为目标,引导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培育需要更高层次的开放性和协同性,技工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格局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校企合作的共同目标和愿景,又要建立校企双方的深度信任和沟通机制,促使企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或共建实训基地过程中尽职履责,不断增强校企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和价值共创能力,推动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三是以校企共育为抓手,实施“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技能人才培养与技术演变、教育变革、产业升级、企业发展等共同置于“技工教育生态系统”之下进行审视,推动学校、企业、培训机构等育人主体制订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一体化课程资源、应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和完善一体化教学场所,同时采取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为“工学结合”提供资源支持[16],共同致力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激活技工教育数智动力,增强新质人才技术素养

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要积极适应生产技术数字化、劳动工具智能化、劳动内容复杂化和劳动关系协同化等特点,不断深化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效果,以契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技术角色期待。一是要将数字技术训练、数字技能养成融入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沉浸式数字技术应用中打造数字工匠,激活数智赋能核心动力,更新教育理念,全方位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流程,改造技工教育生态系统。同时,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推动实现数字资源、高端设备和新型专利共享,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数字技术应用和学习环境。二是要全面提升技工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智能化要素,通过引入智能化课程、鼓励跨学科融合、强化智能场景实训等方式,提升学生对智能技术的认识、理解、应用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良好的“新质人才”,这既是在智能化社会形态中更好驾驭智能劳动工具的要求,也是技工教育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应当实现的新的育人目标。三是要将数据能力作为新质人才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治理等各个环节,是否具备数字技能是衡量技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数据要素作为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基础,只有在学生觉醒了数据意识、能够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管理,并且遵循数据道德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作用,培养具备优质数字技能的技工人才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 考 文 献

[1]人社部规划财务司.202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06-17)[2025-01-10].https://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tjgb/202406/t20240617_520366.html.

[2]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纪实[EB/OL].(2023-09-10)[2025-01-10].https://www.gov.cn/govweb/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135.htm.

[3]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EB/OL].(2024-02-01)[2025-01-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402/t20240201_1113828.html.

[4]简新华.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N].光明日报,2023-10-17(11).

[5]初帅,陈玉杰.以人社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EB/OL].(2024-03-20)[2025-01-10].https://mp.weixin.qq.com/s/yWGWhdPhDGwZ4Vlo1-AcDw.

[6]张培,南旭光.伴生与耦合: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24(3):44-52.

[7]崔秋立.着力培养更多建功新时代的技能人才[N].光明日报,2024-09-22(7).

[8]李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教育贡献——来自首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11-14.

[9]令小雄,谢何源,妥亮,等.新质生产力的三重向度:时空向度、结构向度、科技向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67-76.

[10]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51-58

[11]胡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及路径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66-75.

[12]崔秋立,朱金龙,王倩.新《职业教育法》视域下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9):10-17.

[13]姜雨松.职业教育类型论下我国技工教育的类属性、型特质与归转之思[J].职业技术教育,2021(16):55-60.

[14]宋田田,沈琳.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阻碍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12):14-20.

[15]李填,闵学良,周晨萃.新中国技工教育发展历程回溯、问题检视与路径前瞻[J].职教论坛,2024(2):107-113.

[16]韩飞,金琴花,郭广帅.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双向赋能[J].高教探索,2024(3):58-64.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Dilemma and Action Path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nabling Technical Education

Wang Zuogen, Sui Mengyuan, Zhou Mingxing

Abstract"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s the center and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as the dominance symbolizes the significant leap of productivity, which is the key for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how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mpowers techn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key issue that needs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urgently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epistemological logic, value logic and technological logic for the empowerment of technical education by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rom the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empowerment of technical education confronts with various dilemma including absence of concepts and new and old thinking difficult to integrate, the lack of teacher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 lack of digital cor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digitalization is not tight.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alue system of technic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activate the core power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in technical education, so as to better fulfi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nurturing human beings, constructing a pattern of in-depth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the technical literacy of new quality talents.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echn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uthor" Wang Zuogen, senior engineer of Guangzhou Electromechanical Technician College (Guangzhou 510435); Sui Mengyuan, PhD candidate of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 i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art-time researcher of Chongqing Telecommunications Vocational College; Zhou Mingxing, Chongqing Telecommunications Vocational College,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 i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技工教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嫁接”技工教育下的教学传承探究
欲成 “大家”, 先为 “小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