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类职业本科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2025-02-09汤狄华项俊华裴蓓杨悦
摘" 要:人才乃兴邦富国之本,亦为乡村振兴之关键。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高校人才培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尤其是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农类职业本科大学生,更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但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育中,农类职业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实践资源、师资队伍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仍存不足,学校应设计相应的教育工作路径,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以服务区域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类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内涵
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151-04
Abstract: Talent is the foundation for rejuvenating and prospering a country, and it is also the ke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is a crucial aspect of talent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for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ho need to adapt to the demands of rural development, they should possess corresponding core competencies such a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innovative thinking, practical abil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However,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aligned with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vocation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till have deficiencies in curriculum design, practical resources, teaching staff, and evaluation systems. Colleges should design corresponding educational pathway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serve regional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vocation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 core literacy; connotation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然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是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2]。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关乎“三农”的未来,亦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契机。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服务乡村的人才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职业本科教育是从职业教育内部延伸出来的教育,人才培养是其稳步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学生核心素养为之极为重要的一环。特别是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农类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应具备相应的核心素养。当前农类职业本科院校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育方面存在诸多挑战,严重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亟需对此进行探索、寻求破解之道。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类职业本科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对人才要求愈发多元化,农类职业本科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更显紧迫。本文基于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探讨农类职业本科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1.1" 专业技术能力与实践操作素养
专业技术能力与实践操作素养构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类职业本科教育的基石,且亦为该类大学生所必备的核心素养,对于培育符合乡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专业技术能力是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根本。其要求学生不仅要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且需将之有效转化为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农业技术、工程管理及市场营销等,以促进乡村产业的升级,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推动乡村经济的整体繁荣。其次,实践操作素养是确保专业技术能力得以最大化发挥的重要素养。乡村振兴的推进,不仅需要理论基础坚实的人才,更需要能够深入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人才。此类人才应能灵活面对并处理乡村发展中的不同挑战,能依据乡村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巧妙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创新思维与跨领域协作能力
乡村地区受限于资源与信息流通的短板,故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跨领域合作能力尤显重要。创新思维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其要求超越传统知识技能范畴,以全新视角和方法迎接环境变迁与各项挑战。对于农类职业本科学生而言,其应锻造独立思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实践新技术与新方法,不断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此外,跨领域协作在乡村振兴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乡村发展涵盖农业、旅游、文化及生态等多个维度,需将各领域的专业知识与资源高效整合。因此,农类本科生需兼具跨学科知识和交流技巧,通过有效沟通与协作,推进多元化发展项目。这不仅要求学生深耕本专业,还需拓宽知识视野,灵活应对各类沟通场景。跨领域的深度融合,将突破传统桎梏,催生更多创新机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1.3" 乡土情怀与社会责任
乡村振兴不仅意味着经济与物质层面的进步,更代表着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复苏。乡土情怀与社会责任,是学生投身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与道德支撑。乡土情怀体现了学生对乡村的深挚眷恋与归属感,其根植于对乡村文化、历史和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尊崇。培育乡土情怀,意在引导学生深入领略乡村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从而唤起其为乡村进步贡献心智的内在驱动力。唯有当其由衷热爱乡村,方能全心投入振兴事业,成为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乡土情怀亦表现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珍视与保护,致力于维护乡村的生态和谐。此外,社会责任亦为其必然担当。学生需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聚焦乡村面临的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经济、教育、文化及卫生等领域的全面和谐发展。
1.4" 信息素养与国际视野
信息素养与国际视野亦为农类职业本科大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信息素养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对农类职业本科大学生而言亦颇为重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信息的获取、处理及应用能力已成为个体成长的重要基石。在乡村振兴的语境下,不仅要求学生能高效搜集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的情报,更要求其能高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率、拓宽农产品销路。同时,良好的信息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网络风险防范能力,确保个人及乡村企业信息安全。其次,国际视野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农科学生亦不可或缺。乡村振兴需立足本土,同时放眼全球,汲取国际先进经验。具备国际视野的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大潮,为乡村吸引外资、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坚实支撑。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类职业本科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
农类职业本科院校,作为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要地,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至关重要。然而,针对乡村振兴的多元需求,当前农类职业本科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仍面临诸多难题。
2.1" 课程设置与乡村发展需求不完全对应
在乡村振兴背景的实施过程中,职业本科的课程规划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课程体系与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其一,现有课程偏重理论和通用技能,缺乏对乡村特定需求的针对性内容,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其二,课程更新滞后于乡村发展的快速变化,未能及时纳入农业现代化和科技进步的新要求。此外,课程设置在深、广度亦存不足,缺乏跨领域的整合,限制了学生的全面思考和实践能力。为解决这些问题,课程体系应更加贴近乡村实际,及时更新内容,拓宽和深化知识领域,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2.2"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对于职业本科教育至关重要,然而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其匮乏问题已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首先,硬件设施不足问题凸显,资金短缺及设备更新迟缓导致学校无法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充足的实践场所,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实践机会,亦阻碍了其技能提升和对乡村实际工作环境的认知。其次,软件资源亦明显匮乏,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及行业专家在职业本科教育中稀缺,导致学生难以获得有效指导和反馈,实践能力提升受限。再者,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也是资源不足的表现,尽管校企合作是丰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但因企业参与度低、合作模式不成熟等因素,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2.3" 教师队伍与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中的师资与教学法的短板日益凸显。首先,教师队伍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虽具备扎实的理论根基,但乡村振兴的实务操作略显不足,这使学生难以从教师这获得贴近乡村实际的专业指导,阻碍学生知识获取和素质提升。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职业本科教育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法,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需求和缺乏跨学科整合能力,过于依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这既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又削弱了其实践应用能力。
2.4" 学生对乡村服务意识的缺乏
乡村振兴需要当代大学生放下“身价”,把爱祖国和建设乡村结合起来,把个人发展与农村农业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乡村调查研究学习之中,加强与农民的交流互动,感其疾苦、听其心声,获得亲身的感知和体验,培植“三农”情怀,这是第一要务[3]。在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发现,部分学生缺乏乡村服务意识,这既影响学生职业发展,也可能会阻碍乡村振兴进程。首先,部分学生对乡村存在认知偏差,视其为落后之地,而非充满机遇之处,导致服务乡村的内驱力不足。其次,学生职业规划多偏向城市及高薪职位,对乡村工作兴趣索然,影响乡村人才配置。再者,当前教育体系在培养乡村服务意识上存在缺陷,相关教育与实践活动未充分融入日常学习,使学生即便有为乡村服务之心,也常因知识与技能匮乏而无所适从。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类职业本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3.1" 课程体系的重构与更新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针对农类职业本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首要举措是对既有课程体系进行深度改革与更新。此过程必须恪守学术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原则,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贴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首先,课程体系改革应以详尽的市场研究和行业需求分析作为基础。深入探究乡村振兴领域的发展趋势、技术革新及人才需求,从而准确界定职业本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担当,明确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和关键点;其次,课程体系改革应强调跨学科整合。鉴于乡村振兴牵涉农业、经济、文化及生态等多元领域,课程设计必须打破常规学科框架,实现多学科交融。如可设立乡村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融合城乡规划、环保及文化传承等知识体系,以培育学生全面解析与应对乡村振兴复杂问题的能力;再次,更新课程内容亦为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革新与乡村发展模式的演变,课程内容务必及时反映这些动态。如应引入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等尖端科技,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同时,结合案例研习与实践项目,引领学生探索乡村旅游开发、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前沿议题,以增强其解决实际挑战的能力;最后,教学方法的革新亦不容忽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难以适应当前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必须采纳行动学习、问题导向学习(PBL)、项目式学习等创新型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进而培育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3.2" 实践教学资源的拓展与深化
实践教学资源的扩展与深耕对于培育职业本科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实践教学不仅起到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实操技能的作用,更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首先,实践教学资源的拓展要求学校打破传统课堂边界,积极与农业企业、乡村社区等实体进行联动,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架构,为学生提供更为辽阔的实践舞台。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不仅能了解真实的职业需求,还能够建立实际的职业网络[4]。例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通过联合望朝村开展“专创融合,科技下乡”主题活动,与当地专业合作社及养殖户深度交流与探讨架子牛饲料配方、疫病防控、繁育等技术,这不仅使学生直观了解农业生产流程,更锤炼了其职业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其次,深化实践教学资源也涵盖对现有模式的革新。传统实践教学多聚焦于技能操作,而在乡村振兴语境下,更应着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对此可引入项目式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新型模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掘、分析及解决问题,进而磨练其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再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虚拟实践教学资源亦属关键。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构建虚拟农业生产与管理环境,供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实践;再次,学校还应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各类农业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大赛,以竞赛促进学习,以学习推动应用。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园林与城乡规划类专业依托专业优势和人才资源,结合多元文化元素,通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师生深入乡村,打造富有特色的乡村微景观,这不仅可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也可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还可提升学生实操技能、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精神;最后,实践教学资源的拓展与深化还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评估实践教学过程与学生成果,可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从而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评价体系的建立亦能激励学生更积极地投身于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3" 师资力量的优化与完善
卓越的师资队伍不仅能传授专业知识,更能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从而为乡村振兴输送合格人才。首先,优化师资结构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基石。学校应积极引进在乡村振兴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同时,应鼓励在职教师持续深造,提升其专业素养,构建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此外,通过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为青年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教学与科研指导;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教师与行业紧密联系的桥梁。通过派遣教师至企业实践、参与实际项目,使其深入洞察行业动态与技术前沿,从而增强其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诚邀企业技术与管理精英担任客座教授或开设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紧贴行业实际的教学内容;再者,构建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也至关重要。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培训与学术交流,以更新其教育观念并提升教学技能。同时,着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鼓励其参与乡村振兴相关课题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例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开设“乡村振兴讲堂”系列活动,邀请该领域的杰出代表分享经验,聚焦涉农产业、人才、文化及生态振兴等关键议题,以多元形式向师生传递权威理论与产业指导。此外,学校还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培养既擅长教学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以有效融合理论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完善激励机制同样重要。如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通过设立教学与科研奖励,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创新精神。同时,为教师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吸引并稳定优秀人才队伍。
3.4" 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人才作为支持,尤其需要改变大学生长期以来对回归乡村就业的“偏见”[5]。而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关键指标,尤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一个科学且全面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乡村观”。首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基于明确的核心素养框架,必须涵盖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要素,且需设计具体且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以客观、精确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表现;其次,实践是检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评价体系中应包含诸如实地考察、项目实操和社会服务等的实践环节考核,这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相关时间活动中,理解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和挑战,和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与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再者,多元化评价方法的运用也是关键,必须采取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方法开展评价,以确保可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教学改进和学生个人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反馈;最后,评价体系的实践应用还需持续改进和完善。通过定期收集与分析评价数据,可发现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不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该体系也应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行业变化而不断更新优化。
4"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和实施职业本科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不仅关乎教育质量的提升,更是对国家战略需求的积极响应。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实践教学资源的深化、师资力量的优化以及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可更有效地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拥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EB/OL].(2021-04-3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30/content_5604050.htm.
[3] 伍俊华.服务乡村振兴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教学体系构建[J].农业经济,2023(4):123-124.
[4] 项俊华,李峥嵘.精准帮扶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归因与消解[J].大学教育,2024(6):143-148.
[5] 徐建丽.乡村振兴视域下国培计划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分析——评《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