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农业思想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价值
2025-02-09王慧英石建梅
摘" 要:该文通过对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核心意蕴的界定与分析,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融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践的核心内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本主义思想;协调农工商发展与国际市场竞争关系;大力提升农民素质和推广农业科技;农业与政治关系的思想;农业与法制关系的思想;农业生态文明思想等。在定性研究基础上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旨在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謇;农业思想;核心意蕴;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078-04
Abstract: By defining and analyzing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Zhang Jian'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oughts, this paper uses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to qualitatively analyze the core content of Zhang Jian'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oughts integrated into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actice: humanistic thoughts with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on; vigorously improving farmers' quality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politics;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legal system, thoughts on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tc.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iming to more pointedly propose that Zhang Jian'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ough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actic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words: Zhang Jian; agricultural thought; core connotation;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actical value
本文对当前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问题做梳理与分析,用于对本课题理论构建的启示和借鉴。目前很少有把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践结合起来研究。通过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分析,将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着重分析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融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践的核心内容和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践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对中国农业现代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1"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宣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农业农村现代化应是农村的生态、产业、文化、治理、农民生活现代化的有机统一体。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所要攻克的薄弱环节,这也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点和难点。为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解决如下不足:一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二是城乡诸多方面差距仍然较大,农民年收入水平不太高。三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四是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农村公共设施、服务和乡村治理水平有待提升。五是农村生态环境需要治理,不能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农业生态污染,要合理科学种田,污水处理要科学化。在实施中的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从实际出发确定科学发展战略,补农业现代化短板,不断缩短城乡差距,最终走向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融合协调发展,逐步协调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
2" 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核心意蕴的界定与分析
张謇是近代造福桑梓有时代担当的先贤、实业富民强国敢为人先的楷模、江苏南通实业家的典范、中国近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和棉纺织工业现代化的奠基人。张謇的农业现代化思想主要包括其大农业发展观、农业机械化、科教兴农、农艺技术、农业教育、农业经济、现代农业经济资本经营管理及农业改革等一系列农垦思想和社会实践。张謇的宽领域、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坚持以工业、农业为立国之本,经过潜心研究,认识到外洋之强由于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以机器种植、兴水利,引进西方先进农业科技培养农业技术急需人才,仿制和改良适应南通种子的棉种,逐步创新实现近代民族企业的本土化。
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融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践的重要内容阐析。在振兴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成就是多维度的,不仅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科学的大农业发展观、科教与实务兴农等,一整套农业现代化发展和谐理念,并充分利用工、商、教育对振兴农业的促进作用,开放办农业教育事业;他极力主张以“棉铁主义”的重点战略[2],注重农资与人力资本融合利用,融资农业闲散资本,提高产业资本快速运作,提高资本利用率;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作物品种,大力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兴修沿江沿海水利,开发南通滩涂,开放通商往来口岸,积极发展农业产品对外经济贸易,等等。张謇的农业现代化思想的主要特征如下:一是农业农村机械化,既减轻了农民的沉重负担又有效提高了生产力;二是农艺现代化,推行改良农作物种子、栽培植物技术、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技术改革,使农作物的亩产量增加;三是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现代化,包括农业产业化的生产,交通、金融、水利等与农业配套稳健发展,多种小经济农产品经营与小型的城镇经济化发展;四是兴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升农民的务农素质,进行科技兴农、教育兴农和农耕实践等,以果敢的毅力应对种种挑战[3]。张謇的重要农业教育思想:对农民进行农业耕耘合理化科学化教育,并培养出新型的从事农业的科技人才,从而全方位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他们能掌握新的农业科学生产知识,适应新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张謇通过农业试验场、农村农会等组织对农民普及农业技术等科技知识,对农民的农耕生产活动进行技术引导。培养新型的从事农业的技术人才,最关键的是把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大农业现代化生产中去,这些举措是大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事业。张謇办农业学校和中小学正是为了培养具有新的农业科学知识和掌握农业科技技能、从事大农业生产的优秀人才。总之,张謇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垦事业是卓有成效的:第一,张謇成为将漫长的封建社会小农自然经济形态转化为创新型农业现代化体系的“中国第一人”;第二,第一人取得了南通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科学、技术、交通和运输等诸多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诸多成就;第三,他成功缔造了中国第一个农业商品化生产的农业运营公司,并且在农业商品化生产、管理与运营方面的社会实践是卓有成效的。
3" 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实践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张謇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是与农耕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从农垦实践中灵活运用并得到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张謇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以农为本”的民本思想,其“以农为本”的思想又具有近代历史时期的时代内容和特色。他主张学习西方科学原理也要符合中国自身的自然条件,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于中国的农业科学理论,这些正是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特色所在。其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为寻求促进物质生产的高效率模式;探索农科技生产的客观规律;发展大农产品市场运营机制等。
3.1" 张謇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本主义思想
张謇兴办实业富农强国的思想之源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本主义,是人本主义发展到近代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和他的人本主义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从根本上说他的爱国主义的出发点是他的人本主义。他的农业现代化思想与实践的出发点也正是他的人本主义。他聚焦近代国际先进水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提出祈通中西,结合本国国情,创新引领江苏现代化发展。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在南通社会实践中亲力亲为,促进南通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促进南通工业化、城市化,亲历践行现代化思想。他拥有全球视界,始终关注着全球经济与国际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从世界发展大局中寻找贫弱疾苦且偏狭的南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可以用来发展南通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开启南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改变了南通儒商的精神风范,把实业经济用于民营、民生、教育等利国利民的伟大实业中,推进南通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向工业化快速发展、乡村南通走向城镇南通,为中国现代成功转型提供了南通城市模本。
3.2" 张謇的农工商协调发展关系与国际市场竞争
张謇在《为时政致铁尚书函》中对政、学、兵、农、工、商等八项事事关心。举国现代化大事必须统筹全局,农业与其他各行各业密切相关,农、工、商之间的关系纽带更是紧密相连。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农工商一体化协调经营是当代人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从张謇的农垦务实思想中可以找到历史联系,且与农工商一体化协调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张謇农业设计的专业化,张謇一手经营的农垦公司正是周密思虑和设计的专业化生产。他本人无论从自然条件还是从农工商一体化的整天规划来看,都考虑到区域性专业化,使南通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迈向国际市场商品化经营。张謇所提出的农民物质文明的需求“即为世界实业之至大”[4],既是全球经济共同发展问题,世界各国以中国为商品发展市场,中国商品生产也要供给他国而走向国际市场, 世界各国要实行彼此之间经济互助。用现在的说法,张謇早已用锐利的目光观察到“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张謇就率先提出了农业产品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问题,张謇的国际化市场理念是深刻且丰富的。张謇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彰显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时代深邃意蕴。
3.3" 张謇大力提升农民素质和推广农业科技
近代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决定因素是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农民素质现代化。张謇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兴办农业学堂,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机械装备知识及先进的农业科学种植技术,把先进的管理模式应用于农业生产。创办各层次多类别的农科大学、农业学校、农科班和农学堂,普及农业文化教育,培养农业继续的专业人才,加快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用丰富的农业文化知识武装农民,农民才能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张謇所强调的对劳动者进行农业知识普及教育,对今天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更具有历史的使命性和时代的紧迫性,并将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应用付之于实践。张謇在农工商部任职期间和兴办农垦公司都具有的深邃的科技兴农和科技救国思想。他认为各种事业的兴起源于科技,极力主张科学育种科技种田;把科学技术、创建实业和兴办教育紧密融合为一体,处理和协调好农业、科技和教育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对当今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起到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启示和一定的借鉴价值。另外,张謇对农业机械化十分重视,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力且降低了农民的劳作强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把农业机械化列为国之大计之首。他对传统的小农耕种经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设计农垦区土地区域化联片化种植、农民住宅紧密聚居化、城乡道路规范化等,为苏北沿海垦区领先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耕作创造条件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业之本在农业”[5]深刻体现了机械化农业生产实践于大农业发展的农耕思想。
3.4" 张謇有关农业与政治关系的思想
农业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当今政治经济学所关注的重要理论。“地方自治靠实业”[6],张謇非常重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农工商协调发展。张謇认为政治是发展一切实业顺利开展的命脉,一切实业的稳健发展都与政治密不可分,形成了他的近代农业政治理念。张謇不但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而且积极投身于农业发展的管理及合理调控。农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定的影响深远,能够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张謇引领大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合理化建设,充分发挥农产品对工商业的带动作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民的经济收入,推动了南通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保证了人民和政府的粮食安全,引领鼓励农民多种粮食作物和经经济作物,新办各层次的农业教育事业,提高农业机械化运用水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劳动生产力,确保南通经济安全,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准。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资,不断缩小城镇和乡村的差距,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张謇采取多种科技措施进行农业社会实践,对农作物生产农药残留的监督,防疫植物生虫控制,全面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注重对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积极推进,提升农业作物的经济效益和质量,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创新,加强农业产业链的稳健建设,保障民计民生,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全。张謇的近代农业政治思想雏形,引领南通农业的转型与不断升级,为江苏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5" 张謇有关农业与法制关系的思想
张謇对农垦公司的管理层加强普法教育,让管理人员“知法律”,并且详细论述过工农商各种产业经营与法律的关系,明确法律对各种实业有指导、纠正和制裁的作用。当今的农业立法可从张謇的法制观念当中查找可利用和借鉴的观点,加强农民对农业与法律关系的正确认识,增强农业农民农村的意识,等等。任职农商总长的张謇,大力奖励农民发展农业,快速为南通大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 提倡用农业机械化使用,促进农垦生产法制化经营。张謇甘为农民公仆,张謇通过兴办多种实业,把自己所获利润用来为民办教育、为社会广做慈善,通过多种途径,从农民生活资源到社会文教卫体,从黎民百姓到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从城镇到江海滩涂等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宽渠道致力于改善农业风貌和农民生活,体现了甘为百姓公仆,为农人谋福祉、为社会作贡献、为政府担当责任的大无畏精神,体现出张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家国情怀。
3.6" 张謇的农业生态文明思想
张謇的农业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的,强调多种行业并举运营,做到和谐发展立体多种农作物农业,并把农业牧业、商业产业、渔业系统融合发展,这都是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文明立体农业自然生态农业的核心理念。中华民族农业文明思想体系是立体式的,是把整个农业与各业发展作为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网络生态系统,而不是单独发展某一行业忽略了其他因素,导致影响和阻碍其他行业的发展。中华农业文明思想是“循环论的农耕思想”,强调“农作物轮流耕作”,充分利用和改善土壤,提倡轮休耕种,循环利用、废物重用,使人类和动物产生的各种废物都能在大自然农耕中加以循环利用,强调土地的使用和养生,切实保证土壤新旧更新,开发循环种植。农业循环论的思想体系是中华农业文明的集体智慧结晶,在古人农业生产过程中就没有废物之说,各种动物所产生的废弃废料回归大自然中加以重新循环利用,加强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持久保持土地土壤不断更新循环,农业开发是中国农业文明古代文明最重要的思想体系,化解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工业所产生的废物,必须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循环利用。如农村沼气的利用,就是古代农业文明循环利用的重要思想。
张謇在建设实践南通工农商文明过程中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这位爱国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弘扬与传承了中华农业生态文明的精髓。张謇先从实业→教育→交通→水利四项实业[2]入手,创建一个个丰硕的业绩:第一,他创办的大生企业集团是中国工业发展中出现的最早的绿色生态产业链。企业资源结构是一个企业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企业的利用资源,进行废物处理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充分利用和节约了生产资源和自然资源,而且避免了工业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做到经济和生态效益一起抓。第二,创建超前的“一城三镇”完善的城市与乡村结合的空间生态布局模式。第三,创建以植树造林为主体的城市自然生态体系。张謇在南通城市及周围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森林创造,以森林为绿化主体成功打造了近代南通良好的自然生态保护环境。第四,公园中种植花草是对南通生态文明的又一支补给力量。张謇创办众多博物苑、公园和墓园等,广种名木古树和各种异花奇卉,并标注植物名称和种类,供人们游玩休憩的同时还为广大民众进行科普教育;把南通打造成优良的宜居绿色城市环境。第五,曾担任农商总长,在全国进行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首创栽国家保安林,涵养黄河、长江、珠江三大干流,保障了中国三大江河干流的自然生态环境安全,为保护全国的自然环境作出了杰出的直接贡献。保护东三省林业。通过整顿林政、勘测东北三省林区、提倡以林养林,确保全国最大的林业基地自然生态环境安全。首创中国林业法制体系,制订并颁布《森林法》和《狩猎法》,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多项重大贡献。
4" 结束语
张謇务实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及其有效的社会实践,充分证明了他富涵的民本主义思想底蕴。他掌握了遵循客观规律创办实业的真理,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优良作风,具有探索创造、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敢于当地历史使命的实干精神。所有这些优秀品质,都是当代加快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历程中急需继承和发扬的爱国精神。张謇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及其有效社会实践,既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现实意义。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对当下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管理具有启发作用和借鉴价值。张謇的家国情怀和救国务实的社会实践对中国近代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2022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3.
[2] “棉铁主义”以棉为先——张謇的“重点倾斜战略”[J].江苏纺织,1999(Z1):36-39.
[3] 章开沅.论张謇[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251.
[4] 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张謇全集:第2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66.
[5] 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张謇全集:第3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71.
[6] 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张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