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价值、堵点与纾解
2025-02-09祖力亚尔·祖卡尔
摘" 要:强国须先强农,强农方能强国。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农业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生产韧性、扩大农业生产收益,但与此同时也在人才和技术、资源禀赋和资金缺口、顶层设计和统筹机制等方面存在实践堵点。因此,当前要积极构建“科技人”与“新农人”联动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农村数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和激活农业资本投入;深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完善农业科技管理制度机制等方面协同发力进行改革和完善。以期更好地发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
关键词:农业强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赋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4"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074-04
Abstract: A strong country needs to strengthen agriculture first, and only by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can we strengthen the country.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with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s the core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ealizing the goal of becoming an agricultural power. On the new journey,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will help improve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xpand the incom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practical blockages in talent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endowment and funding gaps, top-level design and overall planning mechanism. Therefore, at present, we must actively build a linkage mechanism betwe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ople\" and \"new farmers\" to improve the conversion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 increase and activate agricultural capital investment; deepen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new agricultural quality productivity, so as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chanisms and other aspects to work together to reform and improve and better play the enabling role of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Keywords: agricultural power;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mpowering role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并随之在多个场合对其进行了阐释。概括来说,新质生产力就是以创新为主导,在发展路径和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与传统生产力相区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是其显著特征,其具体体现在农业领域即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和改革为双轮驱动,其主要依靠创新整合技术、设备、资本等生产要素,致力于催生新动能,打造新业态,进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实现农业强国是其目标,推动农业数智化发展是其主线。新征程上,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地开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指引和动力引擎。因此,有必要对其价值、困境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1"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价值意蕴
1.1" 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在质和量上确保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安全稳定,稳步提升其供给保障能力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强国战略的首要目标。当前,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推进发展,为打破我国农业生产率偏低之困境提供了重要破局之法。
首先,引入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人力成本的进一步解放,而且有助于减少因操作失误带来的系列风险。其次,提高农业精准化生产。物联网、大数据的推广和应用为农业生产的过程插上了数智“翅膀”,对农业生产所需环境、条件等进行精确监测和调控,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智能把控农业生产过程,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精确性。最后,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利用GIS、GPS、无人机等监测,便于对因劳动力老龄化、违规占用耕地、自然灾害损坏等原因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情况进行智能监控管理,并及时采取配套措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把有限且宝贵的耕地资源用到农业生产这个“刀刃”上。
1.2" 有助于增强农业生产韧性,推动农业生态化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是增强农业生产韧性,推动农业生产生态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符合新发展理念,依托先进科技并致力于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共生和谐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大突出特征。该特点禀赋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韧性的重要支撑。
首先,培育优质农作物品种。习近平总书记曾将自主掌握良种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说:“我反复思考,感到有一条必须明确,就是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1]”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依靠生物技术对植物基因进行编辑,在育种阶段进行优良品质的选择和把控,进而培育出更能适应环境条件变化、抗病虫害能力更强、优质高产的农作物品种。这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增强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其次,强化土地资源的保护。“‘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以新研发的具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新型肥料代替传统化肥的使用,加之秸秆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土壤肥力退化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利用先进农业监测设备对耕地土壤进行实时跟踪监测、检测和评估,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壤健康状况,并对其进行专业修复。最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借助数智化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可有效避免传统漫灌对水资源造成的浪费现象。总之,农业新质生产力所依赖的新品种、新型土壤改良剂、新农(兽)药、新型肥料、新型农业机械和新型农艺技术等新型农业科技成果和生产模式的应用推广,是提高农业生产韧性,增强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核心要素。
1.3" 有助于扩大农业生产收益,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1]”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收益,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追求。一般来讲,农产品的真正收益并非来自自耕阶段,经过深加工、市场化营销后的巨大附加值才是其真正收益。因此,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农民增收的底层逻辑即为借助新兴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附加值进行增加或截留。质言之,就是借助农业科技赋能,将农产品在流出生产者农民之前转化成更高级别、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截留更多的附加值到农民一方。
具言之,首先,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业新质生产力依托电商和新兴农业技术赋能农产品产销链。一方面,大大增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转化率。另一方面,打造品牌化、差异化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利用品牌溢价获取更多的产品附加值,从而达到农业生产增收之目的。其次,有助于拓展农业产业链,挖掘乡村“沉睡价值”。利用全息影像技术、VR、AR等数字化先进技术技术在农业生产与当地文旅产业之间架起一道密切勾连的产业链,打造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打破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延伸和延展农业产业链。简言之,就是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依托,对农业、旅游业、文创业等实现跨界融合,利用科技制造新的农业生产创收点。最后,促进农村就业。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堵点
2.1" 人才欠缺和技术创新不足
首先,劳动力能力与高技术水平要求严重不匹配。高素质技术劳动力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动力。现阶段,我国农村整体基础设施、教育就业环境以及配套医疗条件等依然落后,造成的结果即农业专业人员吸引不来,青年农业人才留不住。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过程要求数智农业技术等覆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广领域。相应地,农业生产劳动力也应具备较高的思想认知能力、新型劳动工具驾驭能力。而这与我国目前以“60后”“70后”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中老年农业劳动力主体特征极为不匹配。农业劳动人口老龄化、青黄不接、知识水平低等显然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阻碍。另外,即使少部分发展较好的地区,也存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培训力度不足、方式方法难以专业化和体系化等问题。
其次,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底子薄弱,虽然现阶段大数据、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等虽有快速的发展,但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成熟型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我国在这方面总体上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前沿性科学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与创新支撑,况且现有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创新效率以及真正针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都偏低。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数据,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62.4%,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差距较大,在2002年美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近70%[2]。
2.2" 资源禀赋不均和资金缺口大
首先,发展资源禀赋不均。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作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自然资源条件,其在质和量上的现实禀赋如何同样也是影响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我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相对匮乏,且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特别是西部高原地区,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土质肥力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加之城市化进程中因监管不到位造成的优质农业用地被占作他用以及工业废物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现象等。这些皆与农业新质生产力所遵循的新生产理念和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禀赋明显相左。另外,农业新质生产力所需的网络、电力、公路、水利、生产加工和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数智化条件发展仍不平衡和不充分。这些脆弱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禀赋是当前限制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拦路虎”和“绊脚石”。
其次,充足的资金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保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对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灌溉、排涝和病虫害防治等皆赋以科技动能就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然而,由于我国农民长期收入低,自有资金远无法支撑科技类生产工具成本。加之受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及市场风险的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吸资能力长期不足。此外,不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也使得我国农业金融融资能力尽显疲态。
2.3" 顶层设计不足和统筹机制不完善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其具备高技术门槛、高投资成本、强规模效应以及高相关配套要求等特性,其在推进实施过程中涉及农业、科技、教育和环保等各部门。但现实中,由于缺乏全局性、系统性的制度机制保障,各地自身也并未从国家战略全局与地方协同发展的角度去考量,随之出现一些地区忽略自身实际情况,粗放式照抄照搬他处实践经验,“一窝蜂”地引入和试点新质生产力农业,盲目放弃了自身的传统优势。其必然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实践过程中出现“大干快上”“单一化”等问题。
一般来讲,宏观战略规划、中观政策文件以及微观具体实施计划共同构建组成科学系统的制度规划。只有将这3个层面统筹起来考量,并协同推进才能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制度优势。目前,各地之所以在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问题上屡见各种偏差,究其缘由,就是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支持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政策,但是针对如何推动中央性、全局性的战略政策与地方具体实施政策协同发展,如何推进宏观、中观、微观制度层面的有机衔接,如何推进宏观理论政策与具体实践的密切联动等方面并未形成有效地统筹规划。科技创新合作机制、跨部门合作机制等欠缺,这些势必造成信息沟通不畅、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3"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纾解之策
3.1" 构建“科技人”与“新农人”联动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3]”劳动力是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生产力组成要素的一部分。以新技术、新产业等为出发点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和多质性发展,必须要以培育“科技人”和“新农人”为前提保障。通常情况下,农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也应始终遵循“现实需求—科技创新—应用实践”这样一个闭环逻辑。而“科技人”和“新农人”正是连接这个闭环并决定其成效的2个关键变量。因此,我们当前应重视积极构建“科技人”与“新农人”联动机制。
具言之,一是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着力打通“科技人”与“新农人”联通机制的各环节堵点。从农业技能、管理到农业经济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全方位对“新农人”开展专业化培训,打造一批综合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人才队伍。二是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对农业发展的反哺作用,将实验室与农田形成有效勾连。依托农业科技小院等方式着力推动当地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与农业生产管理深度融合。以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着力点,聚焦农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与“卡脖子”技术,重点攻克一批“从0到1”的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农业科研的针对性和效用性,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2" 加强农村数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和激活农业资本投入
数智基础设施是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当前应继续加大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面加快建设和布局。具言之,一是持续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升级。在实现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以加大农村网络的优化升级为着力点,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的研发和推广。着力打造“数字+生产”“数字+物流”“数字+水电”等模式[4],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二是推动农村其他数智基础设施建设。譬如,推进农村公路“一路一档”信息化试点建设,以“一张图”模式管理农村公路;稳步推进有条件地区农村电网数智化转型,提升农村供电能力和质量;对基础水利设施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持续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冷链云仓、零担物流、共同配送等模式,提升农产品冷链流通效率等。
当然,上述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解决好农业资金投入这个关键前提。譬如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对农村数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减轻农户和企业的负担;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机制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参与农村数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积极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金融服务,以推广“三农”金融服务模式为农业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保险等金融服务等。
3.3" 深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完善农业科技管理制度机制
新质生产力作为时代变革下的新理论新动能,其赋能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已成不可逆的趋势。作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存在物,只有结合实践不断加强其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其理论要点,才能形成科学有力的实践指导。因此,一是要积极从与传统生产力的对比中厘清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二者共性和异质性出发准确把握其理论外延。二是积极构建差异化的、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必须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即便是农业生产领域,不同区域、不同种植片区之间也应具备不同的评价指标。不能搞一刀切的评判标准。要积极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加强配套要素的研究。从疏通体制机制堵点处着手,以创新为抓手着力优化要素配置方式,加强引导生产要素畅通流动。
当然,理论贯之于实践,必须有一套规范化、体系化的制度机制作保障。因此,必须要注重加强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从农村土地的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的投入、评价体系、推广应用、知识产权保护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下功夫完善和健全。譬如,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体系,有效集中分散的土地资源,为土地规模性经营创造条件,进一步优化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禀赋。
4" 结束语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宏伟目标,也是“大国小农”到“大国强农”历史性跨越的内在驱动;以创新引领为导向,以科技赋能为内核的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现代化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新时期,我们必须要从人力、科技、制度等层面把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各环节堵点,并赋以切实的纾解行动和解决方案,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和作用,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乡村振兴,2022(4):8-15.
[2] 马爱平.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N].科技日报,2023-02-10(005).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3.
[4] 李玉梅,宋玉茹,高鹤鹏,等.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农业经济,2024(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