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文农旅”研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25-02-09陈钦华张文娟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3期
关键词:设计与实施乡村振兴

摘" 要: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是开展思想政治的重要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旅游业和教育业的要求逐渐提高,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红文农旅”研学实践活动应运而生,通过导向鲜明、形式活泼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能力提升,在潜移默化中感悟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该文以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探讨“红文农旅”研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旨在为类似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红色文旅;研学活动;乡村振兴;通道侗族自治县;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061-05

Abstract: Red culture contains rich educational value and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people's requirements for tourism and education have gradually increased. Study tour, a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Red Culture,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study tour activities came into being. Through practical activities with clear orientation and lively forms,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grate knowledge and action is promoted to improve, and revolutionary history is subtly understood, and the Red gene is inherited. Taking Tongdao Dong Autonomous Coun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d Culture,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study tour activities,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milar activities.

Keywords: Red Cultural Tourism; study tour activities; rural revitalization; Tongdao Dong Autonomous County;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基于这一重要指示,充分发掘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红文农旅”融合的研学实践活动中构建“大思政课”体系,不仅是深化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有效路径。通道侗族自治县,作为革命历史的璀璨明珠,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是活生生的红色文化宝库。深入探究这一地区的悠久历史与革命故事,不仅能够使通道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更加饱满、生动、具有震撼力,还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自信,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与远大志向,激励他们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研学旅行模式促进了思政课从理论讲授向实践感知的深刻转变,使学习内容更加鲜活、立体。然而,当前“红色文旅”研学实践活动虽广受师生欢迎,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地域间发展水平不均的问题,这主要受限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地理分布、教育理念的更新速度以及组织实施能力等因素。因此,如何高效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实现“大思政课”与“红色文旅”研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设计出既具教育意义又富有吸引力的研学活动方案,成为当前研学旅行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

1" 通道侗族自治县“红文农旅”研学旅行的优势

1.1" 地理实践资源丰富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怀化市,是湖南最早成立的以侗族为主体,侗、汉、苗、瑶等多民族和睦共处的自治县。在历史上为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带,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通道县境地处云贵高原与南岭西端的过渡地带,东北为雪峰山余脉延伸地,西南有贵州苗岭余脉,全境山多田少,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复杂的地形和温和的气候作用,境内森林茂密,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此外,通道侗族自治县还拥有万佛山、皇都侗文化村、芋头古侗寨等全国知名旅游景区,为研学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地理资源。

1.2" 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一方红色圣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县溪恭城书院召开的“通道会议”,采纳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作出“放弃原定北上湘西、转兵西进贵州”的正确抉择。中央红军过境通道期间,留下“一盏马灯”“一担皮箩”等红色故事,诠释着浓浓的军民鱼水之情。“通道转兵”是实现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历史开端,这一历史地位得到党中央肯定。学生可以到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地方参观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和精神,感受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1.3" 侗族文化资源保存完好

通道风情浓郁,民风淳朴。拥有侗族语言、服饰、歌舞和饮食等13个方面习俗,独具特色,魅力迷人。全县有侗族芦笙、侗锦织造技艺、侗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项,有侗族大歌、喉路歌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有获得“田汉新剧目奖”的全国首台大型侗族原创歌舞《哆嘎哆吔》,有远赴海外演出的原生态舞蹈《咯啰打打》。学生可以到侗族村落、博物馆等地方,深入了解侗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欣赏侗族舞蹈、歌曲等极具特色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身临其境感受侗族人民的热情和善良。

1.4" 农业农村发展落后原始

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一个农业和农村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但也因此保留了一些原始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游客可以到农村体验农事劳动,了解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这些优势为“红文农旅”研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空间。

2" 通道侗族自治县“红文农旅”研学实践活动设计

2.1" 研学目标的制订

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红文农旅”研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研学目标,以保证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1.1" 复杂地形,揭示长征艰难

在通道侗族自治县这片崇山峻岭间,长征的艰难被赋予了别样的深邃与壮丽。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复杂的地形仿佛天然的屏障,考验着红军战士的意志与决心。雪山巍峨,草地茫茫,每一步都踏在未知与危险之上。红军将士们不仅要克服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与敌人的围追堵截斗智斗勇。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展现了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用双脚丈量着信仰的高度,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胜利的道路。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地形,见证了长征的艰辛与伟大,也永远镌刻了红军战士不朽的功勋。因此,通过研学活动让参与者深入了解并感受红军的长征历程,领略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2.1.2" 艰难抉择,唤醒实事求是

在红军长征的烽火岁月中,通道侗族自治县见证了无数智慧的火花与命运的转折。面对重重困境,红军将士们在此地进行了深刻而艰难的抉择,每一次选择都如同在刀尖上舞蹈,既是对生存智慧的极致考验,也是对中国革命未来航向的勇敢探索。通过沉浸式研学体验,我们重溯那段光辉历程,让历史的智慧启迪今人,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精准研判时局,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从而作出顺应时代潮流、引领革命航向的正确决策。

2.1.3" 交流交融,启发民族团结

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侗族人聚居的地区,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各族儿女共同生活、劳作,语言互学、风俗互鉴,形成了独特而和谐的民族风貌。通道不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心灵相通的纽带,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通过节日共庆、经济互助、文化共享,通道侗族自治县不断激发着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共同绘就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画卷。因而,可以通过研学活动让参与者了解侗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启发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行动。

2.1.4" 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通道侗族自治县发展“红文农旅”研学活动,对当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它融合了红色文化、农业资源与旅游教育,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提升了地区知名度,还促进了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研学活动的引入带动了教育旅游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增长,还加强了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为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研学思路的设计

研学活动是一种融合了实践、探究和体验的教育活动,通过参与者的亲身参与和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红文农旅”研学实践活动中,我们需要精心设计研学思路,以确保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红文农旅”研学实践活动,应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的红色农业旅游资源分析,在地理人文知识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要以革命遗迹和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深入挖掘与地理景观相关的革命英雄故事和革命遗迹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真正将二者有效融合,让学生从多维度了解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能够了解通道侗族自治县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寻长征足迹,探农旅奥秘”研学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3" 研学线路的规划

研学线路的规划需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在体验地方特色中实现研究学习、旅游的多重效果。本研究遵循因地制宜规律,设计了“红色旗帜——重走长征路”红色研学规划路线。研学路线将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景观与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串联,使得学生在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也能深刻领会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2.4" 研学活动内容安排

为增强研学活动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红文农旅”研学活动的热情,研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内容具体安排见表1。

2.4.1" 红军长征历史知识学习

为了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我们将组织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等形式的教育活动。

首先,我们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介绍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他们将从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角度深入解读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帮助参与者理解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和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我们还将组织学术讲座,邀请历史学家和研究者分享其研究成果。他们将通过详细的数据和实例,展示红军长征的战略部署、战斗经验和人民支持的重要性。参与者可以从中获得更加深入的历史知识,增强对红军长征的认识和理解。

2.4.2 红军长征足迹的追寻

为了让参与者亲身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和伟大,我们将组织实地考察和徒步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

首先,根据红军长征的路线,选择适宜的徒步线路。参与者将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穿越崇山峻岭,体验长征壮丽的自然风光和艰苦的行军环境。他们将亲身体验红军长征的漫长征程,感受到红军战士们的坚定意志和不屈精神。

在徒步过程中,我们将安排专业导游进行讲解和解说。导游将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帮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红军长征的战略决策和战斗经验。参与者还可以与导游交流,提问问题,加深对红军长征的认识和理解。

除了徒步追寻,我们还将组织参观红军长征的纪念碑和纪念馆。参与者可以亲自参观红军长征的历史遗址,了解红军长征的具体情况和历史意义。他们可以通过观看展览、文物和图片等,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壮丽,深入领悟红军精神的伟大意义。

2.4.3" 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

为了让参与者更好地体验红军长征的精神和思想,我们将组织实践探究活动。

首先,我们将组织参与者进行体能训练。参与者将进行军事体能训练,如登山、越野跑等,模拟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环境和体力挑战。通过这些训练,参与者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们在长征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增强他们的体魄和意志力。

其次,我们将组织野外求生活动。参与者将学习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如搭建简易营地、野外导航、野外烹饪等。他们将在野外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这些活动将帮助参与者更好地理解红军长征中的生存挑战和逆境应对。

2.4.4 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的推进

为了促进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乡村振兴,我们将组织参与者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首先,我们将组织参与者到当地的农村进行调研和考察。参与者将深入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发展现状,与农民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通过调研,参与者可以掌握当地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为后续的实践项目提供参考和依据。

其次,我们将组织参与者开展乡村振兴规划和产业发展的实践项目。参与者将分组进行实践项目的设计和策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案。例如,可以就当地的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推广,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最后,我们还将组织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参与者可以参加乡村振兴的培训课程,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我们还将组织与专家学者和有关成功案例的交流座谈,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启示。

3 实施反思与启示

3.1" 守住乡土本色,深挖特色思政教学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均衡性,构成了其鲜明的特色之一。针对这些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域,实施“红文农旅”研学实践项目时,必须精准对接地域特色,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以彰显当地的“乡土风情”为核心,深入挖掘并巧妙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至“大思政课”体系之中,实现无痕教育。因此,开发富含地域色彩与乡土情怀的红色研学资源,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此举不仅拉近了学生与红色历史、文化的心理距离,使学习体验更加丰富多彩,更通过生动的红色故事与英雄事迹作为教学实例,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理论内容实践化,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悟中深化理解,增强认同感。

3.2" 优化资源组合,构建全方位研学培养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优势,教师要深入了解研学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和农业旅游资源的现状,并思考如何有效融入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农业文化等,要以思政元素为切入点进行系统的培养目标设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思政资源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传授者,教师在设计研学活动前应该相当熟悉该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和农业旅游资源,也应该提升自身对当地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水平,自觉成为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并在研学旅行中渗透传统教育,推进革命精神传承和各学科知识学习的有机融合,进而使得研学活动提质增效。

3.3" 创新研学形式,激发学生内心的研学动力

研学活动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考察、实地操作等形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所学知识。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研学活动直接影响到活动效果的成功与否,当代青少年见多识广、对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影像呈现、图文结合、虚实结合等形式向学生全方位展示研学内容。教师不仅要从多角度传授教学知识,而且还要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深度。例如,本案例中组织参与者进行体能训练、野外求生等活动,模拟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环境和生存挑战,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红军长征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的坚定决心,深刻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把红色火种播撒在青少年心间,让红色血液流淌在青少年的血液里。

4" 结束语

红色旅游蓬勃生命力的根源深植于红色文化之中,而“红文农旅”研学实践项目则构成了一项综合性工程,旨在深度挖掘、精心整合、有效保护、生动呈现及世代传承红色文化与农业文化的精髓。在红色土地上实施此类研学活动,不仅能够促使区域结合自身特色,彰显其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学习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直观感受与理解,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研学实践案例聚焦于通道侗族自治县,精心规划了研学路线,科学组织了一系列学习内容,力求全面而深入地探索当地的文化瑰宝。此外,鉴于红色文化在我国广袤大地上分布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尚有许多特色鲜明的“红文农旅”研学胜地亟待我们进一步发掘其丰富的教学宝藏。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项目,我们能让红色文化的精髓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与建设祖国的热情,鼓励他们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1.

[3]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2-15.

[4] 许春晓,王祺慧.红色旅游中原真性感知对出游渴望的影响——旅游涉入和收入预期的调节作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8(1):88-94.

[5] 王芸彪,余九月,丁志伟.“地理+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吕梁山地区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9):73-77.

[6] 李静.研学四季:打造学生成长的“行走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11):92-94.

[7] 严玥.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潮州红色研学活动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33):78-80.

[8] 袁志玲.核心素养视角下红色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2):90-91.

猜你喜欢

设计与实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背影》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试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游戏设计与实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Pro/E设计机械零件》学习情境设计与实施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微课设计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