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2025-02-09周凌云闫师训
摘" 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乎学生的自身发展,还关系着民生福祉和经济发展。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就业市场发生一些变化,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意愿也随之出现新的特点。为探究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意愿情况,课题组成员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为例开展调研。结果显示,学生想回自己的家乡工作占比较高,倾向工作的稳定性,对企业岗位知识和求职方法技巧的了解有待进一步增强。基于此,课题组从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4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愿;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7"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057-04
Abstract: Employment is the biggest people's livelihood issue. The employment issue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students' own development, but also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ll-be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job market has undergone some changes, and new characteristics have emerged in the employment willingness of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mployment willingness of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members of the research team conducted a survey using students and recent graduates of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s an exemplar.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high proportion of students want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s to work, tend to work stability,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orporate job knowledge and job search methods and skills needs to be further enhanced. Based on this, the research team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four aspects: government, enterprises, schools and students.
Keywords: agricultur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willingness; survey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长。2022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大关,202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 179万。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总量压力没有减少,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受世界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就业市场压力增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其就业工作一直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稳就业”摆在“六稳”“六保”的首位,高校毕业生更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是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人才资源的重要力量。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稳就业、保就业的内在需求,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发力,加强协同,引导学生尽早寻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新的就业形势下,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情况,进行分析,为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背景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它关系着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发展。受国际环境影响,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这无形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增加了难度,就业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意愿有了哪些新变化?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学者们开展了相关研究。大多数认为大学生个人能力、对工作收入、福利和社保待遇的自我预期、城市人才吸引力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影响显著[1-2]。而基于微观层面的农业类高职院校就业意愿的研究分析较少,因此课题组在所在学校开展学生的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2" 研究设计和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材料,选取农业类高职院校部分学生为访谈对象,分析可能存在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因素来设计问卷。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通过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
3" 调查结果和分析
3.1" 问卷对象情况
此次调查问卷覆盖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3个年级7个学院的学生。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占比分别为17.19%,36.66%和46.15%。问卷主要发放给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他们的就业意愿比较清晰。7个学院的问卷大部分集中在涉农专业比较多的学院,如农学园艺学院、风景园林学院和畜牧兽医学院,也是与学校各学院学生占比相匹配的。从性别来看,男生和女生填写问卷的比例为47.86%和52.14%,这与学生的男女比例较接近。由于学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将被调查者按照生源地进行划分,江苏省和其他省份的占比分别是54.71%和45.29%。
3.2" 学生毕业后的选择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选择升学的学生是最多的,占比40.61%。经过访谈,选择升学的学生主要是想要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就业竞争力,也有部分同学是想做多手准备,给自己多个选择。毕业后想去企业工作的学生也比较多,占比20.5%。一小部分同学选择参军和自主创业,占比为5.43%和6.34%。其中发现良好的商机、家人的支持、创业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不想给别人打工和工作不好找是影响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选择基层就业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比较接近,分别是5.77%和6%。还有15.36%的同学表示比较困惑,没有考虑清楚,其中大一的学生占比比较高。
对于未来的工作,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45.8%的学生表示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47.69%的同学表示视工作的情况再定。6.51%的极小部分同学表示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
3.3" 学生选择就业的城市及影响因素
在与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城市选择是学生就业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设计了3个相关问题。选择回自己家乡就业的学生最多,占比35.41%;部分学生还是选择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占比分别为22.96%,14.16%和21.59%;选择三线及以下城市和乡镇的比较少,占比3.94%和1.94%。
在问及毕业后是否愿意留在江苏工作这个问题时,57.8%的同学表示愿意,5.88%的同学表示不愿意,36.32%的同学表示视情况而定。其中表示不愿意留在江苏工作的同学绝大部分是非江苏省的生源。
为深入了解影响学生选择就业或者创业地域的因素,课题组从工作的稳定性、就业机会、与家人一起、发展空间、生活成本、福利待遇和家国情怀等几个方面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同学考虑工作的稳定性,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生活条件、福利待遇较好(如五险一金等),占比分别为30.1%、20.56%和20.16%;11.59%的学生选择就业城市时会考虑这个城市是否有更多的就业机会;9.88%的学生会选择回原籍与家人一起;2.28%的学生考虑城市的生活成本;家国情怀也会影响学生就业城市的选择,5.43%表示会考虑回报家乡和回报祖国。
3.4" 学生毕业时可以接受的最低薪资和参考依据
薪资水平一直是毕业生就业考虑的很重要的因素,为此课题组对学生也进行了问卷调查。33.35%的被调查者可接受的最低薪资是3000~3500元,28.16%为3500~4000元。4000~4 500元和5000元以上分别占比20.1%和12.05%,只有6.34%的学生接受的最低薪资是3000元以下。
关于薪资标准考虑的因素,51.51%的同学表示对自身能力价值的评价,30.38%的学生参考人才市场的行情。少部分人考虑用人单位的实力和参考老师、父母或者同学的建议,占比分别为13.48%和4.63%。
3.5" 学生对于就业的态度
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了解学生对未来找工作的态度,也进行了相关调查。56.25%的学生非常积极乐观,认为自己一定能找到工作;31.3%的学生觉得就业形势严峻,要努力寻找方法;11.08%的学生选择走一步看一步,到时再说;也有1.37%学生保持悲观态度,认为自己找不到工作。
众所周知,第一份工作对于毕业生来说意义非凡。从调查中了解到,39.18%的学生很看重第一份工作,会精挑细选;而干什么都可以,主要是为了积累经验的占比29.64%;希望单位氛围好和看中薪水、希望找到高收入工作,占比分别为19.53%和10.68%;持随便找一份工作态度的学生占比0.97%。
3.6" 求职渠道和求职的影响因素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求职渠道主要是参加校园招聘和参加人才招聘市场,占比比较高。亲朋好友推荐、浏览网站招聘和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也是学生寻找工作的主要渠道,也有少部分同学考虑会找人才招聘中介机构。
在学生求职过程中,最令他们困扰的因素有很多,课题组设置了多选题。其中对企业岗位知识了解不够,信息量少,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对社会缺乏了解占比都比较高,也有部分学生觉得学校就业指导比较单一。在求职过程中最看重的因素方面,薪资体系、晋升待遇占比较高,见表1。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课题组总结出以下结论。
1)相较于大一和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就业意向比较明确。在调查问卷填写过程中,女生的参与度比男生高。毕业后选择升学、参军和去基层就业的人数增加,学生更倾向于稳定的工作。对于未来工作是否专业对口,学生的期望值有所下降,更多的是要看毕业后选择的工作的具体情况再确定。这意味着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不再将专业对口作为最重要的标准。
2)本次调查发现,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倾向去一线和二线城市工作的比例有所下降,学生更愿意回自己的家乡工作。另外学生选择就业或者创业地区时,更多的是受工作稳定性这个因素影响。结合学生毕业去向选择,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地域时把稳定性作为首要考虑的选项。
3)学生对于寻找工作的态度比较积极乐观,对于第一份工作也比较认真。虽然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形势严峻,但是学生整体比较乐观,认为自己能找到工作。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考虑的因素也比较多,对晋升待遇、工作的稳定性和落户、补贴等人才引进政策都非常看重,也比较看重薪资体系、专业对口岗位匹配度高、企业培训机会和父母给的建议。
4)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学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也有很多困扰。关于就业创业知识的学习,大部分都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和学校的就业网站了解的。很多班级的就业指导课程都是大班授课,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行业和企业的探究也不深入。在课堂中,老师教授的求职技能,实践较少,学生面试过程很难灵活应用。这些大大影响学生求职的成功率。
4.2" 建议
基于调查和访谈结果,课题组分析影响农业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从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4个层面提出建议,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1)从政府层面上来看,要协调好各部门和各行业资源,优化调整政策措施,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这一群体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第一,根据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岗位需求,尽早组织实施“三支一扶”“乡村振兴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也给学生寻找工作留取更多的时间。同时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加大对市场主体稳岗促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调配各方资源,增加优质岗位的供给量。第二,鼓励各地人社部门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出台一系列就业补贴政策和创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回家乡工作和创业。一方面能确保人才留在家乡建设,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子女孝养父母的问题。第三,政府聚焦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求职意愿,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政策支持,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达到就业岗位精准匹配。
2)从企业层面上,需要挖掘岗位潜力,集中岗位资源,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第一,企业可以根据自己转型升级的需要,开发新型技能人才就业岗位,增加高职学校毕业生的录用人数,填充自己的储备干部队伍。第二,企业人事部门可以将岗位工作内容做成类似“一日职业体验”的小视频,在企业宣讲时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可以直观近距离地了解未来工作岗位内容,明确自己的求职意向。第三,针对应届毕业生,企业在校招时,需要集中岗位资源,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重点推荐合适的岗位。同时,企业在参加线下和线上招聘会时,可以运用直播带岗、远程面试等新型模式,便于学生了解岗位,提高就业的成功率。第四,企业加强与学校合作,与学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成立“订单班”。校企合作要落实到实处,引导学生先接触企业再选择专业方向,进而定制课程、完成学业。实现学生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毕业即就业。如实行校企双班主任制度,在学生管理上实行班级公司化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度体验公司运作的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由双方共同制定,暑假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精准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实现毕业生就业和企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3)从学校层面上,需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利用好课堂教学,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帮扶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第一,学校坚持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开展“访企拓岗”行动,拓展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以求职技能提升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依托线上线下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实现全程化就业指导。第二,利用就业指导课程第一课堂和其他形式第二课堂,在大一学生中强化生涯规划教育,在大三学生中强化求职技巧提升。如将心理团体辅导技术应用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唤醒职业生涯意识,促使他们在校期间提前思考、规划职业道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结合历年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需求等内容,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抓住求职黄金期,主动参加校园招聘等活动。另外,学校可以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生涯规划咨询,提供简历修改、面试指导等服务,帮助毕业生更好展示自己,将就业指导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第三,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搭建平台,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工作岗位的核心技能,开展“玩转就业周”模拟体验,组织简历大赛和面试工作坊等活动。第四,制定“一生一策”,落实精准帮扶,通过班主任和专业教师联合帮助以及实习等环节,增强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本领。有针对性地提供求职招聘、岗位推荐、咨询服务和技能提升等一条龙就业服务。
4)从学生层面来看,毕业生们要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切忌观望,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努力提升求职技巧,主动出击,把握就业机会。第一,要正确解读国家就业政策,把握市场规律,了解行业动态,善于挖掘行业新机遇,适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3]。2023年12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挖掘基层就业空间,吸引更多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就业创业[4]。近几年来,基层公共就业项目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更要抓住这一机会,发挥专业优势,投身于乡村振新的建设中去。第二,学好专业技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和比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企业招聘中,一般比较看重专业对口,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学好专业课程,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参加各种比赛,来提高自己的通用能力。如参加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其中就业赛道中,企业HR根据学生求职简历和就业能力展示给学生发放录用通知书。学生可以通过参赛,提前了解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准备,从而提升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为未来就业做准备。
5" 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至关重要。通过调查了解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意愿,对后期开展就业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调查和访谈结果,政府层面上可以多给些政策的支持和培训机会,地方上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降低创业和营商成本,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存活并发展壮大。企业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境。高职院校则需要传授实用的求职技能,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用心做好就业帮扶工作。政府、企业和高校多方协作,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 韩雪峰,刘洋.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社科纵横,2018(7):81-85.
[2] 周君宇,罗重阳,张若洋,等.大学生就业意愿影响因素[J].商展经济,2021(4):100-103.
[3] 陈国良.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稳就业”对策研究——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10-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2023-12-01)[2024-04-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2312/t20231205_ 1093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