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

2025-02-09黎典明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3期
关键词:翻译标准外宣翻译国际传播

摘" 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具有重要意义。广西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积淀,也在全球化进程中具备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然而,目前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英文介绍严重不足,这制约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该文旨在探讨如何提升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在全球舞台上的认知度。基于文献研究和策略分析,该文识别外宣翻译中的关键问题,包括翻译材料的缺乏、翻译标准的不统一、相关翻译研究的不足以及缺乏系统的翻译评估机制。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制定系统的外宣翻译计划、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加强合作与资源整合、制定统一的翻译标准、培训专业翻译人才和建立翻译评估机制等对策。通过这些策略,推动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增强其在全球的影响力,并为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翻译标准;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H059"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050-07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Going Global\" Strategy for Cultural Promotion, the external promotion and translation of Guangxi's agricultural heritage hold significant importance. Guangxi's abund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not only reflects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and historical depth but also possesses considerable cultural and economic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However, there is a severe shortage of English introductions for Guangxi's agricultural heritage, which limits its international imp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to enhance the global recognition of Guangxi's agri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strategic analysis, this paper identifies key issues in 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a lack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inconsistent translation standards, insufficient related research, and the absence of a systematic transl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such as developing a systematic plan for 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utilizing modern communication methods,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establishing unified translation standards, training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and implementing a transl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Through these strategies, this paper seeks to advance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Guangxi's agricultural heritage, enhance its global influence, and contribute to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China's \"Going Global\" Strategy for Cultural Promotion; Guangxi's agricultural heritage; 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standard;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愈发重要[1]。作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2]。广西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3]。然而,目前关于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英文介绍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通过高质量的翻译与宣传,提升这些遗产的国际影响力。本文提出一系列策略,以有效开展外宣翻译工作,准确传达文化内涵。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潜在策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如何克服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以期为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在全球舞台上的传播贡献力量。

1"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1.1" 背景介绍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国家层面为推动文化全球化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这一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背景包括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战略需求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需要[4]。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政府认识到文化在国家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走出去”成为战略布局的一部分[5]。

1)国家政策背景。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文化“走出去”政策,如《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6]、《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7]、《“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8]和《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9]等。这些政策明确了文化“走出去”的目标、途径和重点,强调通过文化交流、合作和输出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国际形势背景。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文化成为国家竞争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各国纷纷通过文化外交、国际合作等手段提升自身的文化影响力,中国也因此加大了对外文化推广的力度。

1.2" 战略意义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

1)提升国家形象。通过文化交流和推广,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成就,提高国家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文化作为国家影响力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艺术展览、文化节庆等活动,可以增强外国公众对中国的认知和好感[5]。

2)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增长,还能推动相关行业的繁荣[10]。例如,通过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化产品的出口,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

3)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减少误解和冲突。通过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增进国际友谊,为全球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5]。

1.3" 文化遗产在战略中的角色

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11],也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成就[12]。具体而言:

1)展示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国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11,13]。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推广,能够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2)推动文化认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文化认同[13-14],通过对外展示,可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感和影响力。这种认同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也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全球传播。

3)促进文化交流。文化遗产在对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15-16]。例如,通过展览、交流活动等形式,将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介绍给国际观众,能够加深外国对中国农业传统和文化的理解[17]。

1.4"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翻译问题[18]、接受度[19]等。这些挑战需要通过持续的努力和策略调整加以解决。同时,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背景的深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面临着新的机遇,特别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平台来提升文化传播效果[20]。

2" 广西农业文化遗产概述

2.1" 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与范围

广西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世代沿袭的、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21]。这些系统不仅包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还融合了当地的文化习俗、信仰和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

2.2" 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独特性

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广泛,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独特性,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

1)文化多样性。广西农业文化遗产涵盖了壮族、瑶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展示了不同民族的农业技术和文化习俗[21]。通过这些遗产,可以深入了解广西多样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

2)生态智慧。广西农业文化遗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21]。例如,龙脊梯田系统和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展示了农民在山区环境中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历史传承。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这些遗产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技术体系[21]。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可以延续和弘扬传统农业文化,推动农业的创新发展。

4)国际影响力。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22],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农业成就和文化魅力,提升广西乃至中国的国际形象。

深刻了解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独特性,是准确、有效进行其外宣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而诠释好这些价值和特色,也将是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2.3" 7个重要的广西农业文化遗产

本文在众多的广西农业文化遗产中选择以下7个作为代表,主要因为它们在历史、文化和生态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并在2014年至2023年间陆续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2.3.1"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世界著名的梯田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经过世代开垦,形成了独特的梯田景观。龙脊梯田不仅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劳动,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梯田系统包括了水源管理、土壤保护、农作物轮作等传统农业技术,是生态农业的典范[23]。

2.3.2" 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

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位于广西隆安县,这一系统以“那”文化为核心,展示了壮族人民独特的稻作文化。“那”是壮族语言中村落或家园的意思,稻作文化是该地区农业的核心。该系统涵盖了稻田管理、农耕仪式、丰收节庆等多方面内容,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拜[24]。

2.3.3" 广西恭城月柿栽培系统

恭城月柿栽培系统位于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以栽培恭城月柿为特色。恭城月柿因其形状如满月而得名,具有高产、优质、耐储存等特点。该栽培系统包括了柿树的选育、栽培、管理和加工等全过程,是瑶族人民世代传承的农业技术的集中体现[25]。

2.3.4" 广西横县茉莉花复合栽培系统

横县茉莉花复合栽培系统位于广西横县,该地区是中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基地。茉莉花复合栽培系统结合了茉莉花种植和茶叶生产,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模式。该系统不仅包括茉莉花和茶叶的种植技术,还融合了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展示了横县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26]。

2.3.5" 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

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位于广西桂西北地区,该系统是山地农耕和渔业结合的典型代表。通过在稻田中养鱼,形成了稻鱼共生的生态系统,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该系统展示了桂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态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27]。

2.3.6" 广西永福罗汉果栽培系统

永福罗汉果栽培系统位于广西永福县,该地区是罗汉果的原产地和主产区。罗汉果以其独特的甜味和药用价值而闻名,被誉为“神仙果”。该栽培系统包括罗汉果的选种、栽培、加工等技术,是永福县人民世代传承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8]。

2.3.7" 广西苍梧六堡茶文化系统

苍梧六堡茶文化系统位于广西苍梧县,该地区以生产六堡茶而著名。六堡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黑茶,其制作工艺独特,品质优良。该系统包括茶树的选育、茶叶的采摘和加工、茶文化的传播等多个方面,是苍梧县人民的宝贵财富[29]。

3" 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外宣翻译面临的问题

3.1" 相关外宣译本的缺失

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外宣工作存在明显的缺失,特别是译本的制作。一方面,一些主流媒体虽然对广西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的中文介绍,但却没有相应的英文译本,例如,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和广西苍梧六堡茶文化系统,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在中文媒体上有详尽的描述,但这些内容未能及时翻译成英文,导致国际受众难以了解这些独特的农业文化。另一方面,虽然网络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关于龙脊梯田、恭城月柿、横县茉莉花等的英文介绍,但这些介绍大多是从旅游或产品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专门作为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介绍。这些英文介绍往往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未能充分展示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农业技术。由于缺乏系统的翻译和推广策略,这些文化遗产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大打折扣。

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外宣意识和策略不足。相关部门和机构对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外宣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外宣策略和计划。外宣工作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平台进行推广。缺乏明确的外宣目标和有效的执行方案,使得许多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未能得到应有的宣传和推广。

3.2" 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和规范

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和规范。不同译者在处理相同的概念或术语时,往往采用各自的翻译方式,导致翻译结果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性不仅造成译文的混乱,也严重影响了国际读者对广西农业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翻译不一致性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首先,多样的翻译策略导致了不同译者对同一词语或概念的理解和选择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采用音译、直译、意译和释义等多种策略。其次,文化理解差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译者对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背景和内涵理解不一。对文化背景了解深厚的译者可能会选择更贴切的翻译,而对文化背景了解较少的译者可能会选择字面翻译或意译,导致同一概念出现多种翻译版本。以“恭城月柿”为例。在翻译过程中,恭城月柿的不同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式,导致了翻译不一致的问题。例如,Gongcheng Moon Persimmon直接传达了“月柿”的字面意思,但可能未能充分反映其文化背景和品种特性;Gongcheng Yue Persimmon使用了Yue作为音译,但对于不熟悉这一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其具体含义;而Gongcheng Moon Fruit则未能准确传达柿子的品种和文化内涵。这种翻译的不一致性带来的影响主要有2个方面。对于国际读者来说,同一概念的多种翻译版本会造成认知混乱。例如,读者可能无法确定多个翻译是否指代同一事物,进而影响对广西农业文化的整体理解。此外,在学术交流和国际推广中,翻译的不一致性会影响专业性和权威性。学者和研究人员可能因不同译文而产生误解,阻碍了深入交流与合作。

3.3" 相关翻译研究尚未得到重视

目前,关于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翻译的学术研究文献寥寥无几,仅有3篇相关论文,即《“那”文化词汇英译探析》《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背景下我国“那”文化外宣翻译研究》及《翻译目的论指导下跨境电商平台英译规范性研究——以永福罗汉果文案翻译为例》。这表明,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翻译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研究数量的稀少表明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不足。虽然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在中国及东盟地区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但相关翻译研究却没有跟上国际推广的步伐。例如,上述3篇文献中仅有一篇专注于具体的农业文化产品——永福罗汉果的翻译[30],另外两篇则分别探讨了“那”文化的外宣翻译[31-32],而其他重要的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如龙脊梯田、恭城月柿、横县茉莉花、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苍梧六堡茶文化等的详细翻译分析和研究仍是空白。这种研究缺口导致了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在国际传播中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翻译指导。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2点。其一,专业翻译人才的匮乏和研究资源的不足。广西农业文化遗产涉及广泛的历史、文化和技术知识,而高质量的翻译研究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目前,具备此类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稀缺,导致相关翻译研究的开展难度较大。其二,研究资源和经费的有限投入制约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往往更倾向于投入资源到其他更为普及或热门的研究领域,而忽视了广西农业文化遗产这一具有独特价值的研究方向。

3.4" 缺乏系统的翻译评估和反馈机制

当前,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缺乏系统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使得翻译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监控和改进。建立一套完善的翻译评估体系,对译文质量进行系统评估,并通过反馈机制不断改进翻译工作,是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缺乏这种机制时,翻译中的问题往往难以及时被发现和纠正。例如,对于“龙脊梯田”这一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著名梯田景观,其翻译版本包括Longji Terraces、Dragon's Backbone Terraces、Longji Rice Terraces和Dragon Spine Terraces。虽然这些翻译都能大致传达龙脊梯田的意思,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翻译评估,导致不同翻译版本在表达上的差异并未得到系统的改进。具体来说,Dragon's Backbone Terraces和Dragon Spine Terraces虽然形象生动,但可能误导读者对地名的实际含义产生误解,而Longji Terraces作为音译则更加直观准确。如果没有系统的评估机制来分析不同翻译版本的优劣,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这种翻译不一致性会使读者对同一地名产生不同的认知,从而影响对景观的整体理解和对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准确认知。

4" 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对策

针对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外宣翻译面临的4个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以下针对性的对策。

4.1" 针对相关外宣译本的缺失

4.1.1" 制定系统的外宣翻译计划

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制定系统的外宣翻译计划,明确各农业文化遗产的翻译优先级,确保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及时和准确的英文译本。翻译计划应涵盖具体的内容范围、翻译要求以及发布策略,以提高国际受众的认知度。以“联合国粮农组织中文出版计划”为例,该计划由粮农组织与中国农业农村部共同实施,旨在翻译和出版粮农组织的国际粮农知识信息产品,从而促进农业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分享。自1987年启动以来,该计划已持续30余年,翻译出版了600多种粮农组织出版物[33]。这一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制定系统化的翻译计划,明确翻译优先级并设定具体内容范围、翻译要求和发布策略,可以显著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国际受众的认知度。此模式为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和机构更好地规划和实施翻译工作,确保农业文化遗产得到及时而准确的英文译本。

4.1.2" 利用现代传播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平台,如社交媒体、专业文化网站、国际展览等,进行全方位的推广。通过建立专门的外宣平台,将农业文化遗产的中文介绍转化为多语言内容,并结合图文、视频等形式,提高信息的传播效果。例如,陕西省文物局为秦始皇兵马俑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创建了专门的外宣网站[34];江苏的外宣网站——江苏国际在线(GO JIANGSU)则以中英文形式提供包括江苏文化遗产在内的相关信息[35]。

4.1.3" 加强合作与资源整合

与国内外专业翻译机构、文化推广组织、媒体和个人合作,整合资源,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和覆盖面。特别是要与国际组织和文化交流平台合作,共同推动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国际宣传。例如,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全省中英双语种期刊《走向世界》(2022年第6期),以封面主推和《情系古桑,守望故乡》(Caring for Ancient Mulberries,Guarding Hometown)为题,向全球推介夏津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河故道古桑树群[36]。

4.2" 针对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和规范

4.2.1" 制定统一的翻译标准

统一的翻译标准不仅能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还能避免因翻译不一致而导致的文化误解[37]。这些标准应涵盖翻译策略、术语使用和文化背景解释等方面。首先,翻译策略的制定应明确何时使用音译、意译或直译。例如,在翻译广西横县茉莉花复合栽培系统时,选择Jasmine Cultivation System of Hengxian作为直译可以传达出具体地点和栽培对象,但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意译,如Jasmine Intercropping System来突出其复合栽培的特点。其次,术语使用的标准化对于确保一致性尤为重要。对于横县茉莉花复合栽培系统中的关键术语,如“茉莉花茶”(jasmine tea),应统一翻译为Jasmine Tea,避免出现Jasmine Flower Tea等变体。此外,对“复合栽培”(intercropping)的解释应统一,确保在不同文档中使用相同的术语。最后,文化背景解释也是翻译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横县茉莉花复合栽培系统时,需要解释该系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如横县作为中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基地,其独特的茉莉花茶制作工艺。这不仅帮助国际读者理解背景,还能提升译文的深度和权威性。

4.2.2" 培训专业翻译人才

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32]。广西农业文化遗产涵盖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因此,对翻译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不仅能提升他们的翻译技能,还能加深他们对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理解,从而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培训内容应包括相关文化背景、翻译技巧以及统一的翻译规范。例如,针对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的培训,文化背景方面应涵盖该系统的生态智慧、农作技术及其可持续发展理念,翻译技巧方面应探讨“稻鱼复合系统”的多种翻译方式,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其生态农业的特点。此外,还需制定稻鱼复合系统相关术语的标准翻译,确保译文一致性。

4.3" 针对相关翻译研究尚未得到重视

4.3.1" 推动学术研究和资金投入

鼓励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对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给予更多关注和投入。通过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和资助项目,支持相关翻译研究的开展,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广西苍梧六堡茶文化系统”为例,设立专门的六堡茶文化系统翻译研究基金,资助有关六堡茶历史、工艺、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翻译研究,吸引更多的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关注并深入研究六堡茶文化系统的翻译。同时,资助具体的六堡茶文化系统翻译研究项目,支持研究人员对六堡茶制作工艺的传承人进行深入采访和记录,并将这些口述资料翻译成多种语言,向国际社会传播六堡茶文化。此外,通过鼓励广西本地的茶文化研究机构与国外茶文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举办六堡茶文化国际研讨会,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资助出版有关六堡茶文化系统的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论文、专著和译作等,通过学术期刊、出版社和网络平台广泛传播这些成果,提高社会对六堡茶文化的认识和重视。

4.3.2" 促进跨学科合作

在保护和传承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跨学科合作是提升翻译研究质量和系统性的关键举措。通过推动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合作,可以深入挖掘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以“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为例,邀请文化研究专家参与梯田系统的翻译研究,确保翻译内容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历史学家合作,研究梯田的发展历史和变迁,准确传达其历史价值。与民族学家合作,了解当地民族的农耕习惯、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全面呈现梯田的民族文化特色。此外,成立跨学科研究团队,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集思广益和资源共享,提升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龙脊梯田文化遗产,还能通过翻译研究将其文化精髓传递给国际社会,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4.4" 针对缺乏系统的翻译评估和反馈机制

4.4.1" 建立翻译评估体系

通过建立一套包括翻译质量、文化传达效果和读者反馈在内的评估体系,可以系统地评估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确保其准确性和有效性。以“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为例,翻译质量评估包括检查翻译的语言准确性、语言流畅性和术语一致性,确保每个术语和步骤的准确翻译,使文本自然流畅,符合英语母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例如,壮族传统稻作中的“那”指的是稻田,需要准确翻译成对应的英语词汇“paddy field”;对于“那文化”,则始终统一翻译为“Na culture”而非其他表达[32]。文化传达效果评估包括评估翻译是否准确传达了“那文化”的核心内涵,确保翻译文本在保持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做出了适当的文化适应,使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同时确保翻译中包括了所有关键的文化元素。读者反馈评估包括了解读者对翻译文本的理解情况和整体满意度,收集读者对翻译的改进建议,通过反馈,不断优化翻译工作。

4.4.2" 实施持续的反馈机制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作品的质量和效果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确保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持续优化,实施持续的反馈机制至关重要。通过设立多种反馈渠道,包括在线反馈平台、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线下反馈活动等,收集国际读者和专家对翻译作品的意见和建议。然后,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定期编写反馈报告,总结主要问题和改进建议。根据反馈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对翻译团队进行培训,提高其翻译技能和文化理解能力,并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持续监控和评估。以“广西永福罗汉果栽培系统”为例:首先,可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永福罗汉果栽培系统翻译作品的在线平台并设置一个罗汉果专题反馈页面,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将收集到的关于罗汉果栽培系统的反馈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分析读者和专家的主要关注点和改进建议。例如,若反馈中提到某些栽培技术术语翻译不准确,可以与农业专家合作,重新审定这些术语的翻译,并在后续作品中统一使用。再次,对翻译团队进行培训,特别是关于罗汉果栽培技术和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提高他们的翻译准确性和文化传达能力。最后,定期评估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继续收集新的反馈,确保翻译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

5" 结束语

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多方协作与持续努力。通过高质量的翻译与宣传,广西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也能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作出重要贡献。希望本文的研究和建议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广西农业文化遗产在全球舞台上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懿超.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国古代寓言英译探析[J].科教导刊,2023(27):66-68.

[2] 龙玉红,符冬梅.译介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J].语言与翻译,2024(1):57-61.

[3] 盘媛,张潇潇.广西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0(4):178-187.

[4] 杨利英.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意义[J].人民论坛,2014(23):186-188.

[5] 姚琼,张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与推进路径[J].中国出版,2019(21):56-58.

[6]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2-02-16).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2-02/16/content_1461 9573.htm.

[7]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EB/OL].(2017-05-07).http://www.xinhuan et.com//politics/2017-05/07/c_1120931794.htm.

[8]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2022-08-16).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

[9]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文)[EB/OL].(2017-04-21).https://www.sohu.com/a/135521797_505583.

[10] 许婕,李瑞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实挑战及优化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9):36-39.

[11] 杨明月,夏杰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时代要义与体系建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1):105-112.

[12] 马奔腾.赓续中华文脉:新时代文化遗产的文化使命[J].长白学刊,2023(6):139-146.

[13] 张颖岚.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论纲[J].中国文化遗产,2024(2):80-91.

[14] 李颖科,程圩.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与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3(2):130-138.

[15] 马奔腾.论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的思想与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4(1):102-111,185.

[16] 夏杰长,刘睿仪.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国际经验及政策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63-73.

[17] 闵庆文,骆世明,曹幸穗,等.农业文化遗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2,39(05):856-868.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 急需迈过翻译坎[EB/OL].(2009-08-14).https://www.gov.cn/jrzg/2009-08/14/content_1391521.htm.

[19] 李建霞.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路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20] 周燕萍.新媒体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2020(36):122-123.

[21] 张潇潇.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2.

[22] 环球网.龙脊梯田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EB/OL].(2018-04-24).https://m.huanqiu.com/article/9CaKrnK86hO.

[23] 卢勇.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大地史诗:走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J].中国民族,2023(2):67-71.

[24] 韦颖琛.“那”乡有稻 和谐之道:走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西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J].中国民族,2023(4):112-116.

[25] 林清,梁晴,黄云,等.甜蜜“柿”业硕果满枝:探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西恭城月柿栽培系统[J].中国民族,2023(10):81-85.

[26] 文冬妮,钱陆敏,凌亚萍.基于共生理论的农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路径研究——以“广西横县茉莉花复合栽培系统”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1(4):107-114.

[27] 广西桂西北多民族山地稻鱼复合系统[J].农产品市场,2021(23):29.

[28] 肖石明.永福县罗汉果优质栽培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2021,15(20):7-8.

[29] 覃妍.新时代广西苍梧县六堡茶保护利用创新[J].福建茶叶,2023,45(2):149-151.

[30] 邸倩宇.翻译目的论指导下跨境电商平台英译规范性研究——以永福罗汉果文案翻译为例[J].现代英语,2022(22):51-54.

[31] 黄玉华.“那”文化词汇英译探析[J].中国翻译.2020,41(6):138-143.

[32] 黄玉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背景下我国“那”文化外宣翻译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2(11):62-68.

[33] 粮农组织在中国.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助力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研究成果发布[EB/OL].(2021-07-13).https://www.fao.org/china/news/detail/zh/c/1416285/.

[34]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官网[EB/OL].https://www.bmy.com.cn/jingtai/bmyweb/index.html.

[35]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国际在线[EB/OL].https://gjzx.jschi na.com.cn/.

[36] 夏津县融媒体中心.夏津古桑树群“走向世界”:这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得到全省双语重点推介[EB/OL].(2022-02-17).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MzE1MDE2OA==amp;mid=2649749492amp;idx=6amp;sn=965ea43eacaea57944458be9f41b740famp;chksm=83bda543b4ca2c550ba73023c6b6015a9e605d01f146be7515b049fcbfbf31a3526720f25986amp;scene=27.

[37] 高瑞婷,张建英.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标准化初探——以浙江省国家级非遗翻译为例[J].作家天地,2022(22):110-112.

猜你喜欢

翻译标准外宣翻译国际传播
对比浅析中西翻译标准
浅析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翻译标准及策略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浅谈翻译硕士的翻译标准观
翻译条件与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