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与耕读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究
2025-02-09刘佩瑶刘琳
摘" 要: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农业人才重要基地的涉农高校,肩负着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的重任。该文从阐述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与耕读文化融合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入手,分析当前两者融合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导向,探究数字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与耕读文化融合的理念赋能、实践赋能、资源赋能、评价赋能的实践路径,以期抛砖引玉对涉农高校及社会对传承耕读文化引发些许思考和重视。
关键词:数字时代;劳动教育;耕读文化;乡村振兴;涉农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25-04
Abstract: Farming-reading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talent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farming-reading culture. This paper starts with expounding the contemporary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farming-reading culture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integration of the two, and guided by this,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farming-reading culture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digital era. The practical path of conceptual empowerment, practical empowerment, resource empowerment, and evaluation empowerment, in order to inspire some thinking and attention to the inheritance of farming-reading culture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society.
Keywords: digital era; labor education; farming-reading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这表明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涉农高校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教育和实践,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的产出,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的建设提供支撑[1]。“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中华民族自古强调以农立国、以耕读传家。在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耕读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始于春秋,盛于宋代,传承至今,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形成的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家国情怀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重要体现,更是在纷繁复杂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农业强国的根基所在。因此,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涉农高校积极思考在劳动教育中,如何用数据赋能的“养分”滋养好耕读文化这一传统文化的“根”,是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命题,也是扛牢“立德树人、强农兴农”职责的时代命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与耕读文化融合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耕读文化精神内涵丰富,既有自强不息、勤劳克俭的道德品质,也有修身齐家、知行合一的民族精神,还有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生态思想。因此,涉农高校与耕读文化的融合不仅仅体现在“农”与“耕”简单浅层上的链接,而是在宏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中观更新涉农高校教育理念、打造特色劳动教学,以及微观促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强化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担当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时代和现实意义[2]。
1.1" 宏观层面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1)两者融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举措。目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大国博弈白热化、经济下行常态化、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让未来充满了不可知的变数和挑战。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中华文明本身就孕育着适应不同时代发展和变化巨大的生命力和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因此,要想在国内外环境纷繁复杂下坚毅前行,就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信心和力量,打造自身过硬的软实力。而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与耕读文化相融合,能够让高校学生更加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耕读文化的前世今生,并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其本质内涵和思想精髓,进而促进涉农高校学生将所学内化为坚定“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国家战略的强大思想力量。
2)两者融合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指出,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完善耕读教育体系”;《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因此,作为国家培育高等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涉农高校与耕读文化相融合能够有效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重塑新时代的乡村精神,并通过高素质农业人才的输送,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源泉[3]。
1.2" 中观层面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1)两者融合是推动涉农高校特色劳动教育的有力抓手。顾名思义,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强调“耕”与“读”并举,这不仅体现 “知行合一”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而且与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教育原理相契合,具有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同时涉农高校的相关专业具有十分强的实践性。因此,两者融合不仅赋予了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以文化内涵,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而且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可形成“理论学习—指导实践—深化理论—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让高校学生通过在“学”与“做”的互促中,增强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改变目前大学生普遍眼高手低、只会纸上谈兵的窘状;另一方面,可推动涉农高校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地域特点等因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创新,形成具有自身涉农教学特色的教育品牌。
2)两者融合可有效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耕读文化自春秋时期被管仲提出后,之所以历经2 700多年仍在传承、发展,就是因为其蕴含着崇文尚教、追求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而且教育部印发的《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提出“涉农高校要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因此,将耕读文化融入涉农高校劳动教育,有利于鼓励人们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科技创新中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更了解农业科技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在耕读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精神,进而推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1.3" 微观层面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1)两者融合可强化涉农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和思想担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高校学生多在衣食无忧、众星捧月的环境中长大,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历练,大多缺乏艰苦朴素的精神和积极奋斗的动力。这从对90后、00后当今被称为“佛系”“躺平”的代名词中,就可窥其一般。但通过将耕读文化引入到日常的劳动教育中,让学生在历史文化的浸染中,可以深刻感受到耕读文化是中华儿女的血脉传承,进而响应时代的召唤,正视作为农业人才的社会责任,进而促进其思想观念转变,以饱满的热情和挺膺的担当积极投身到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
2)两者融合可促进涉农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前面所述,作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千年沉淀的、最深层次的价值取向,耕读文化不仅仅是“耕+读”的简单结合,而是“1+1gt;2”的聚合效果。因为通过两者融合不仅可以促进涉农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同时在耕读文化的体验、传承和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乐于奉献、保护生态等美好品德。通过知行合一,提高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2" 目前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与耕读文化融合存在问题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耕读文化其实在高校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并未缺席,长期以设置课程、社团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体现。这一方面是相关学科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与耕读文化进校园的政策支持有关,特别是2021年自农耕文化正式列入“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工程以来,各地涉农高校纷纷将耕读文化与自身教学做了不同程度的融合,例如:2023年9月东北农业大学举办了首届耕读文化节,通过讲座、展览、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展示耕读文化的魅力,在传承和弘扬中将耕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近年来通过举办“耕读讲坛”“传承农耕文化 践行耕读教育”“思政教育入课堂 耕读文化焕新‘声’”主题讲座,结合二十四节气知识开展各类活动及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弘扬耕读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食品药品工程学院在“三月三”五色糯米饭的劳作课中,教师通过对中华农耕文明与稻作文化进行梳理,引出了东南亚地区与广西稻米异同的探讨,让学生们在五色糯米饭染料的萃汁、染色和蒸制的非遗美食制作中,也上一堂思政课。
虽然高校积极将耕读文化引入校园、引进课堂,但目前两者融合还存在一些“融而不合”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题内容的系统性不强
目前随着宏观政策的导向,越来越多的涉农高校将耕读文化引入校园。但通过上面的举例,大家也可以看出,多集中在讲座、展览、体验等形式,虽然在与课堂上也偶有体现,但大多“临时起意”,与涉农高校劳动教育的融合在课程体系方面,缺乏系统性设计和整体性安排,这就导致两者融合难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学生对于耕读文化的了解也就容易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耕读文化融入对于提高劳动教育效果作用也就呈“星星之火难以燎原”的窘状。
2.2 实践环节的深入性和持续性不够
几千来来,耕读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其一直扎根于农业生产实践这片肥沃的土壤。而涉农高校在将耕读文化引入劳动教育多以一些实践课为载体,对土地、工具、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源投入相对不足,且缺乏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这就导致学生“读”的多,但“耕”的机会有限,而且缺乏持续性和深入性。众所周知,农业的实践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过程,如果不能够全过程参与,就无法深入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更无从谈起夯实技能和创新。
2.3 与“三农”的联系性不够
涉农高校既是教书育人的殿堂,又是培育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人才的基地。尤其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粮食安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全,相应涉农高校育人教学也就具有了政治属性和政治导向。但目前无论是耕读文化、涉农高校劳动教育,还是两者的结合,都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三农”实际脱节,缺乏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因此,学生在实践中难以了解现代化农业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导致目前所学与未来所用难以无缝衔接、有机结合。
2.4" 教育观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化
从前面谈到涉农高校弘扬耕读文化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目前耕读文化与学校劳动教育的融合都是以校方为主导,且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厘清耕读文化与劳动教育的界限,仍以“耕读”之名行“劳动教育”之实,也未对两者融合的积极作用思考到位。这样一方面,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因为在学生看来这就是劳动实践课,看不出其中的文化传承;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高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有待进一步转化的问题,那就是目前我们的师资是否能够满足两者融合的教学要求?高校和教师对耕读文化的内涵理解是否足够深入?是否能有效将耕读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
2.5" 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耕读文化引入涉农高校劳动教育的效果如何?目前尚无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而且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往往以知识记忆和书面考试为主,那么耕读文化的引入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创新精神、审美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等方面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也没有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因此,很难全面、客观地评价耕读文化与劳动教育两者融合产生的教育成果。
3" 数字时代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与耕读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并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因此,在数字时代,在促进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与耕读文化融合的道路上,要充分发挥“数字”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通过数据赋能不断提升两者融合的质效。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理念赋能、实践赋能、资源赋能和评价赋能等方面开展。
3.1" 理念赋能方面
大数据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其核心价值是基于对前期大量数据的分析,进行特征的归纳总结和趋势性的预测。因此,针对高校和教师对于两者融合的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的问题,就可以利用数据赋能来解决,即校方根据教学目标,可以设置能够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数据,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这些学习数据,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程度等具体内容。进而根据这些数据,校方就可以结合劳动教育与耕读文化教学内容,事前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事中根据学习数据坚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事后根据数据分析不断优化劳动教育与耕读文化两者融合的教学方案,从而利用大数据建立起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反馈体系,为劳动教育与耕读文化两者融合的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障。
3.2" 实践赋能方面
注重实践、躬身实践是涉农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相比,现代化农业已不再是身体力行的辛苦劳作,而是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赋能农业生产。通过让学生在耕读教育中,切身感受高科技为农业带来的“新质生产力”,可以使其感受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勃勃生机,并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农业现代化建设产生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激发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所学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4]。华中农业大学在这方面已经先试先行,其在校内升级改造基地1 000余亩(1亩约等于667 m2) ,构建智慧型劳动教育平台,让学生实地体验表型机器人、无人机、数字化考种机和前沿表型平台等先进农业技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丰富耕读教育手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目前大多高校限于土地及资金制约,无法构建如此大手笔的校内数字化耕读体验基地。但可以通过运用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农田实际场景,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体验耕种过程,进而对劳动教育和耕读文化两者融合提供创新优化路径[5]。
3.3" 资源赋能方面
好的资源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目前关于涉农高校劳动教育和耕读文化的融合,多数高校都在自己摸石头过河,现有沟通交流,更无从谈起资源分享和共享,从而不利于从更大范围内促进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与耕读文化的深度融合。因此,建议在全省乃至更大范围内,统一建立耕读教育资源库,分类设置优秀案例、成功经验、农田模拟空间、耕读直播等模块内容,通过汇集、整合各地涉农高校劳动教育与耕读文化融合好的经验做法和教育资源,打破地域限制进一步夯实涉农教育的基石,同时打破空间限制,让爱学、肯学、想学的学生拥有一个全天候、高质量的耕读学习资源。
4" 结束语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将劳动教育与耕读文化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理念赋能、实践赋能、资源赋能和评价赋能,可以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理念赋能强调利用数据分析优化教学策略,实践赋能倡导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资源赋能提倡建立共享的教育资源库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评价赋能则侧重于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以客观反映教育效果。这些措施有助于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农业人才,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通过这些实践路径,涉农高校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耕读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丰裕生.耕读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0):12-16.
[2] 王欣然.农类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农业教育研究,2022(3):22-27.
[3] 赵峰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2021(8):45-49.
[4] 刘子然.耕读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教育文化论坛,2020(6):78-82.
[5] 方芸.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21(5):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