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2025-02-08赵珺彦吴佳
【摘要】" 目的" 探究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 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80例急诊胸痛患者,按照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效率、健康状态及心理状况。结果" 采用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首份心电图报告时间、候诊时间、高敏肌钙蛋白(hs-cTn)报告时间、分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lt;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lt;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lt;0.05)。结论" 急诊胸痛患者经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可提高急救效率,改善健康状态及心理状态。
【关键词】" 危急值报告;链式护理;急诊;胸痛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3--04
胸痛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发生于患者颈部以下、肋骨下缘以上,其原因多样,主要由胸部疾病所致,常见于急诊科重症之一[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人群中约30%~40%的个体一生中有胸痛主诉,年发生率为15.5%,主要发生于老年患者,且随社会发展而趋于年轻化。若不及时治疗原发病可能逐渐恶化,持续性胸痛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痛苦,严重影响患者工作与生活,造成家庭和社会医疗负担加重[3]。目前针对胸痛患者予以常规路径护理进行干预,但操作时可能会出现药物使用不规范、不能根据患者病情实施护理措施等,影响患者预后,为了紧跟时代发展,医院在临床工作中利用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作为干预措施,危急值报告可提示患者及护理人员,患者处于生命危急状态的检查、检验结果复核报告,以保证患者安全的制度,而链式护理将院内各个环节联动,可最大限度保障各个环节顺利进行,缩短各个环节的时间,对急诊科患者生命、肢体功能恢复提供最大的帮助[4]。目前研究多集中于护理方法的描述和短期疗效的评估,缺乏对干预后长期功能恢复的深入分析。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临床对比观察,探讨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4月- 2024年4月医院收治的80例急诊胸痛患者,按照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研究对象一般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gt;0.05),见表1。
(1)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均符合《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检测专家共识》[5]中胸痛的诊断标准;②无肝、肾等器官疾病;③可进行周期治疗;④患者胸痛时间≥10h。
(2)排除标准:①合并抑郁症、狂躁症等精神异常者;②合并老年痴呆患者;③合并梅毒等传染性疾病者;④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护理。患者在入院后,医务人员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胸痛部位、性质,判断有无放射、持续时间、缓解因素及伴随症状,注意患者疼痛程度的变化,以胸痛时表情、是否有面色苍白、大汗等因素作为评判标准,让患者对病情进行初步了解,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并进行心电图检查与检测,给予患者氧气吸入,评估病情判定是否心脏病变,给予镇痛药物或局部冰敷等方法缓解疼痛。
1.2.2" 观察组" 予以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急诊科干预小组:由检验科、心电图室等成员组成,制定链式护理流程,建立有效的岗前培训制度,邀请急症科室预检分诊医护人员进行7d的培训,以《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6]为标准,并在培训后进行理论及分诊演练考核,考核后进行总结,科室组长作为负责人,负责统筹协调,结合科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并定期召开组内会议,总结近期工作情况,分析影响工作开展原因,并予以整改措施。
(2)落实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①干预小组召开组内会议,结合循证证据,优化并确立危急值报告流程、规范、标准,若就诊胸痛患者检测指标达到危急值,需立即通知分管医护人员,并将危急值反馈给主治医师,根据数据予以相应的处理措施,分管医护人员需及时登记危急值报告,其内容包括姓名、接收人员姓名、就医标记及危急值报告内容等。②细化风险评估与预检分诊,患者入院后需给予预检分诊及风险评估,由高年资的分诊医护人员担任,先给予患者病情初步评估,并警惕存在风险,再挂号缴费,按患者胸痛紧急程度划分为低危区:蓝色;中危区:黄色;高危区:红色。仔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便于快速分诊与及时救治,并护送相应区域进行诊疗。③评估急性胸痛危重程度,对候诊急性胸痛患者进行疾病危重度评估,其内容包含病史、年龄、D-二聚体、高敏肌钙蛋白T(hs-cTn)、心电图检查结果等指标对患者急性胸痛进行危重程度评估,采用急诊胸痛患者HEART评分量表[7]进行危重程度评估及分组,该量表包含病史、心电图、年龄、危险因素、肌钙蛋白5个项目,每个项目0~2分,总分0~10分,低危组:≤3分;中危组:≤6分;高危组≥7分,按照分组进行相应的护理。
1.3" 观察指标
(1)急救效率:包括首份心电图、hs-cTn报告、分诊、候诊时间,其中hs-cTn报告时间为接诊时间至出报告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为接诊时间至行床旁心电图时间;分钟时间为危急诊值到患者分诊时间;候诊时间为患者到急诊后至接诊时间。
(2)健康状态:采用自测健康评定表[8](SRHMS),该量表涉及社会支持、正向情绪、心理状况与负向情绪等10个维度,共48个条目组成,涉及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3个方面,总分0~10分,分值与健康状态呈正相关。
(3)心理状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9](SDS),该量表包含忧郁、易哭等20个项目,总分0~100分,其中正常:lt;53分;轻度抑郁:lt;62分;中度抑郁:lt;72分;重度抑郁:≥73分,分值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采用焦虑自评量表[10](SAS),该量表包含焦虑、害怕等20个项目,总分0~100分,其中正常:lt;50分;轻度焦虑:≤60分,中度焦虑:≤70分;重度焦虑:gt;70分,分值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取t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效率指标比较
采用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首份心电图报告时间、候诊时间、hs-cTn报告时间、分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lt;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状态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lt;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lt;0.05),见表4。
3" 讨论
胸痛作为一种常见且危及生命的病症,具有起病急速、症状多样的特征,且造成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常见于急诊科[11]。随病情发展,炎症可能蔓延至周围组织,引起胸腔积液、脓胸等并发症产生,严重者则导致心脏受损,危及患者生命[12]。为防止患者出现不良症状,急诊时,一般予以常规护理进行干预,但常规护理耗时较长,患者病急易造成心理负担及高危患者护理不当等问题[13]。因此,为改善急症胸痛患者最佳就诊时间,稳定患者病情,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孟莎莎等[14]学者研究表明,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可缩短候诊时间、分诊时间等,提高急救效率。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首份心电图报告时间、候诊时间、hs-cTn报告时间、分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可增加急救效率,其原因在于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作为临床新兴护理模式,对医护人员进行合理层级管理,对其进行分层分工,责任细化到个人,缩短心电图报告时间及hs-cTn报告时间,及时发现与处理患者危急病情,避免患者病情恶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其得到救治,保障患者安全,且根据危急值报告的实施,提高医疗团队在紧急情况下的协作力,充分发挥医疗资源的使用情况,促进资源合理配合,缩短患者候诊时间及分诊时间,急救效率提高[15]。有学者认为[16],基于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通过层级分工,缩短就诊相应时间,可改善患者健康状态。本研究发现,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患者通过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可改善健康状态,其原因在于,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将不同环节工作串联在一起,形成整体化的护理流程,减少因环节间信息传递不畅,不仅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减少急诊科工作繁琐产生错误,根据危急值报告制定与实施,医护人员可及时得到检验信息,并迅速给予患者有效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健康状态[17]。本研究还发现,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可抑制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其原因在于,患者出现急诊胸痛,该病具有病情危重、变化快速等特征,患者多为突然发病,并伴有胸口疼痛,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临床通过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进行干预,对其进行层级分工,根据每位患者的危急值报告进行分配,制定其护理计划,以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通过各个层级的紧密合作,以保证患者得到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将有限的医疗资源高效分配给患者,提高护理专业性,患者得到适当的关怀及治疗,从而减少患者不良情绪产生。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仅选取医院特定时段内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纳入样本和时间较为有限;其次,急诊胸痛存在变化迅速特征,对病情产生原因分析仍不够深入,未来急诊胸痛的治疗应同时考虑疾病的产生机制,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设计,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
综上所述,危急值报告的链式护理可提高急诊胸痛患者急救效率,改善健康状态的同时,改变心理状态。
4" 参考文献
[1] 王丹丹,宋莉红,刘海燕,等.基于危急值报告流程的链式护理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急救效率和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5):669-673.
[2] 崔甜恬,童宇平,高玉婷,等.基于HIRAID框架的非创伤性胸痛急诊护理路径的构建[J].护理研究,2024,38(18):3197-3208.
[3] 杨李霞,翁鑫聪,王珺珺.智能护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23):126-129.
[4] 缪志寿,林惠玉,李欣.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4):4535-4538.
[5] 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联合检测共识专家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医学分会.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检测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4):448-458.
[6]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痛分会.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4):413-420.
[7] 卢玲.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0,40(12):3270-3274.
[8] 赵婷婷,潘璐意,万光明,等.智能护理信息系统在胸痛中心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6):167-170.
[9] 王静,杨阳.基于多学科协作的胸痛预警护理培训模式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3,37(3):535-538.
[10] 石玉莲.优化急诊护理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和心理情绪改善的评价[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165-167.
[11] 刘四琴,周丽芳,朱丽利,等.多学科合作优化急诊流程在急诊胸痛患者诊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2):79-81.
[12] 顾莉萍,张宁,方理超,等.区域性协同护理对胸痛中心患者救治效率及满意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7):3224-3227.
[13] 徐东升,李惠萍,张小红,等.基于休克指数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预测急性胸痛患者急诊发生心肺衰竭的研究[J].军事护理,2023,40(1):53-56,73.
[14] 孟莎莎,王咏梅,童晓珊,等.集束化护理模式在规范化胸痛中心护理队伍建设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2,29(3):347-350.
[15] 童晓珊,王咏梅,金建芬,等.基于\"流程再造\"理论优化胸痛中心护理流程应用效果的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2,29(2):213-217.
[16] 张文,李静,周丽.构建胸痛救治单元联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8):1449-1453.
[17] 周璇,郑若菲,简钢仁,等.胸痛患者急诊预检分诊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6):2036-2041.
[2025-01-22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