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码转译与意义构建

2025-02-08王稚斐张为

新闻世界 2025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综艺晚会为载体,倾注共通情感与审美意趣,搭建了全新的中华古典美学视听场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码进行现代阐释与微观叙事,在化古通今的巧妙腾挪中,实现现代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增容与生机重焕;时间与空间记忆的注入,给予观众深度参与对话的可能性,激活受众深蕴于心的文化基因与民族身份认同。梳理其中的符码转译、叙事逻辑与意义建构策略,有助于为后续文化节目创新提供范式指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码转译;意义构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新技术影像与北京城市形象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SM201910015002)的阶段性成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承载着民族成长发展的基因和印记,是国家软实力的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顺应时代发展中不断拓展表达方式,更加适应当下受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码转译与意义构建的探索,是对河南卫视“新时代、新文化”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通过赋予传统文化一种具有贴近性的、可感知的全新艺术呈现形态,可以最大程度减弱历史的繁冗感、意义的复杂度与文化的凝重性,贯通了民族与世界、历史与现实、个体与集体的多重诉求,可视为一场全新的话语与社会实践。由此来看,河南卫视“返古开新”的媒介实践不仅具备促进文化传播之意义,更为文化强国目标进程中主流媒体何以作为提供借鉴。

一、符码转译:通今达古与微观叙事

(一)古今融通:传统文化与现代语境相勾连

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费斯克认为,电视影像的表达是“将一种意识形态的概念纳入具体形式的过程”。[2]以具象方式来“复现”历史,即是赋予其所蕴含的精神理念与人文内涵以时代性表达,彰显现代意义。传统文化搭载“形而下的器”即具象化的符号载体,使其从象形符码的“能指”转化为图示、体验与情感符码的“所指”,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重要纽带。[3]基于视听修辞的影像表达,富含简要表意、海量复刻与广域覆盖的优越性,有助于观众于多样化时空切片中“窥斑知豹”,最大限度体悟传统文化的独具美感与深刻意蕴。

文化学者阿斯曼夫妇认为,文化记忆是关于一个社会的全部知识,其本质在于可塑性与可构性。[4]以文化人,由人塑文,由此促成文化记忆的持续重构与发展。文化记忆不仅借助具体可感的符号进行建构,更以民族历史与文化史实为脉络。恰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不仅意味着对于历史传统的再诠释,更指向文化更新与现代转向。[5]因此,历史记忆的激活并非唯一指向,更在于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实语境相结合。通过萃取优秀历史资源中的“古代人”的个体经验与故事呈现,结合时下社会议题,将“过去时”转变为“现在进行时”,激活并重构其价值内涵。更要以“人”为核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为人的现实发展所服务”的现代性诠释,重塑“现代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将符号的引申意义指向现实生活,无疑是化古通今的一种巧妙腾挪。对于部分缺乏深度阅读、历史认知较为模糊的现代受众而言,承载着文化记忆的情境重现,有效弥补了这一缺憾。弃绝激昂但无趣的说教,也并非回归传统的形式主义导向,而是在精巧策划、激活传统节日要素的基础上,着眼于专属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的现代转化。选取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艺术素材作为叙事对象,涵盖文学、绘画、医学等多领域,把握细节、多侧面描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精髓;将经典文化、社会热点、历史故事与作品内容相融,进行重新演绎与生动建构。这一实践缩短了受众与历史文化间的罅隙,使传统文化由“沉寂”转向“活跃”,于当下语境中获得更大张力,趋于年轻化、拟人化与情感化。

(二)微观叙事:个体困惑的共同探索

如果说“中国节日”系列的古人哲思类节目旨在回应当代人的共性困惑、触动共通情感,从而实现文化传承,那么现代故事的细化切分,则扮演了时代记录者的角色。通过讲述小家故事,最终传达家国情怀,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现实社会的适应性与延展性。以润物无声之态注入时代底色,实现文化记忆的有机衔接与铺陈,打破横亘于传统文化与当代语境间的隔阂,于不同时空内持续发挥“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之效用。

摒弃宏大叙事,从小切口出发,观照个体的鲜活感知。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微观转向,非但不会消解主题,反而更加凸显文化记忆之生动可触。《2023中秋奇妙游》采用纪实性拍摄方式,聚焦于外卖员、环卫工人、公益人士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并向他们发出参与演出的邀约;关注学者专家、新农民、时尚人士、军人等多元群体类型,全方位、多角度地追问他们心中的“中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家国情怀与俗世情趣。《2023重阳奇妙游》以登山的5个节点,对应人生的5个阶段:“山脚·日月同辉”“山间·该走哪条路”“山腰·向前看”“山谷·我的心开满鲜花”“山脊-山顶·心有大风景”,邀请观众共同回溯过往与探寻未来。“自我更新”是重阳节少有被阐发的内涵,独特的切入点体现主创团队对于生活的深刻体察。

二、表达策略:视觉化审美与情感连续性

(一)情感连续性:视听修辞,降低心理入侵色彩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主题定位于“奇妙游”,其中的“游”字既点明了晚会形态之创新,又凸显其叙事风格的别具一格。节目编排上,推翻过往节庆晚会模式,虽仍保留歌舞、戏曲等传统晚会的板块要素,却采用蒙太奇叙事,为受众建构“第一视角”,消解距离感,便于角色代入。摒弃传统晚会的主持人设置及报幕环节,改由字幕提示及运动镜头进行转场设置,引导观众视角切换。形式结构上,各节目间界限模糊,形成一种流动性、卷轴式的持续性审美体验,使受众获得更多信息。

多样化的视听修辞有别于主流话语的强势侵入,以历史的重新演绎,潜移默化地浸润受众心绪,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心理抵触。有机融合文化性、戏剧性与综艺性等多种艺术手法,一方面,通过“戏剧化结构”营造沉浸式体验;另一方面,带有悬念色彩的传统文化知识输出,使观众感受到“解谜”之趣。此外,整合时间元素,结合当今时代的“快节奏”与受众注意力的“瞬时性”,压缩节目时长,整体节奏抑扬顿挫。在微博、B站、快手、大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切片式呈现,制作成纯享版、周边花絮等多版本短视频进行即时推送,契合受众个性化偏好。

(二)视觉化审美:技术赋能,打造中华古典风格

纽约大学媒体、文化与传播专业教授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指出,原本不具备视觉性的事物渐趋视觉化即是视觉文化的显著特征。”[6]因表意性与阐释性,视听修辞成为形塑价值观的显著手段。“奇观”(spectacle,也译“景观”)由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最早提出,其不仅停留在视觉表征层面,也体现在主题和叙事的内在表达上。传统文化意象虽不完全介入叙事,但或情景交融或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构筑民族的共同想象空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严谨的历史观与社会观,考究服化道、舞美音乐场景等要素,全方位编设民族审美意象,将过去数年间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碎片式(主题、环节与言语)呈现,转变为视觉化与审美化的呈现。传统中国画具有“散点透视”的美学特点,即近大远小、移步换景、均匀分布。借助VR、XR等全息影像和视觉合成等技术赋能,将舞台与多处名胜古迹的实景拍摄形成虚实衔接。以虚拟场景拓展舞台边界,突破演员“独角戏”的舞台空间限制,于山川湖海等多元实景中以舞组景、以景映舞,以情境化叙事烘托氛围。同时,运用蒙太奇剪辑与影像造型突出视觉吸引力,拍摄叠加升格降格、静帧旋转、后期配置背景等方式,打造独具传统国画韵味的影像风格与中华古典美学质感。

艺术美学的注入有助于减少文化隔阂,光影、色彩、线条等视觉要素与文本内容相映成趣,从而有效地建立文化感知,浸润观众心灵。人物造型、肢体动作、神态妆容、舞台美术、音乐灯光、画面镜头组接等作为所指,其深层隐喻意即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2023重阳奇妙游》中的《一画千年》延续《龙门金刚》等前作的成功经验,编舞复刻石窟壁画,舞者通过“绕”腕、“旋”身、“蹲”、“跳”等动作,“乍动乍息”间凸显精妙灵动之感,仿佛画卷般徐徐舒展开。观众或被浪漫与诗意的美学意境所洗礼,亦或对真挚情感产生强烈共鸣,礼赞传统文化。

三、文化认同:黄河文明与家国情怀

(一)在地性:黄河文化表征体系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核心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中原文化与黄河文明博大精深。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跨越时空隔阂、深刻浸润于大众生活,是河南卫视作为省级主流媒体的课题。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传统节日为纲,以节目为媒,汇集成一条表征唐代文化盛景的连续带;选取河南省地标性场景作为取景地,如洛阳龙门石窟、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开封清明上河园、郑州二七广场等,将空间记忆注入其中;以仰韶文化、客家起源等能够代表河南及中原文化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作为历史的“代言人”,邀请河南籍非遗传承人、艺人及网红参与剧情演出,自然景观、人文情感、历史文化与节日民俗共同串联成一幅关于“历史”的生动场景。既彰显了文化节目的“在地性”,又显著区别于历史文化元素的简单植入与强硬灌输,建立了全新的创作思路与表达体系。打造出“唐宫小姐姐”等一系列新颖又饱含文化底蕴的地域文化新表征,有助于增强观众对于黄河文明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

(二)时间性: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

过往研究认为,人对世界的感受无外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如德国文化学家扬·阿斯曼所言,文化发挥桥接历史与现在之效用,将历史场景嵌入当下空间,从而形成时间连续性与凝聚性结构。[7]作为时空凝滞后族群文化的集中阐释,节日映现着人类对于自身存在状态的反思与寄托。超脱于生活之庸常,以仪式化方式重构周身世界,个体得以体悟到生命价值与生存意义。在狂欢美学视阈下,电视文艺晚会作为庆祝性质的、非日常化的节目,承载着节日狂欢的功能。中国节庆文化有别于巴赫金之“狂欢”叙事,媒介展演的同时履行社会治理之功能,表征着中国节庆文化背后的独特时间意识与生命体验,使中华民族对于天地法则、家国命运、个体荣辱的伦理情感得以具象化。

如美国安德森所形容的那般,民族可以由语言建构,使民众成为“想象的共同体”。[8]以传统文化为根脉叙述中国,彰显中华文明历史文化连续性的同时,更蓄力于激活蕴藏于观众心中的文化基因与群体身份,凸显“文以化人,艺以通心”之传播重任。《2023重阳奇妙游》中的《一画千年》,与前序推出的《龙门金刚》《云窟万象》共同构成了中国石窟壁画文化的三部曲,串联河南、山西、新疆三地的文化特色,追溯了我国石窟壁画与佛造像文化由魏晋至明清的历史变迁。而《长城,长城!》以宏大气韵演绎了万里长城所见证的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道路。通过蒙太奇手法、以时间顺序先后呈现张骞出使西域、王昭君汉宫出塞、李白作诗、戚继光驻守长城等历史形象,他们相继于长城颂赞历史诗篇,与以“长城”为意象的现代流行曲伴奏、书法的浮现相得益彰,最终将绵延万里的长城作为坚实厚重的精神符号,深刻注入中国人的骨血之中。

四、结语

正如威廉斯所言,文化感知结构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完全浸润于时代语境与个体的生动体验,寓意着一种驳杂的、难以分割的整体性。[9]而人类文化与艺术则分秒不停地映射着持续发展的感知结构。因此,构建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的具体文艺实践,连接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的民众集体情绪,与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公众热切期许相呼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融合,意在“文化复兴”而非“文化复古”,更彰显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使其跨越不同垂直圈层间界限,并与其他文艺形式共同凝聚着中华民族群体身份认同。旨在持续增进中华民族历史的连续性、社会文化的包容与创新性,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民族自信中重塑文化共同体。

注释:

[1]【每日一习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EB/OL】.https://news.cnr.cn/dj/sz/20240114/t20240114_5265

57276.shtml.

[2]岳宗胜,蒲亚萍.影像表达、创新叙事与价值书写——评电视剧《山海情》的创作特色[J].电影评介,2021(10):84-87.

[3]沈钰扉.作为符码的影像——艾柯影像三重分节理论评析[J].中国图书评论,2019(08):72-83.

[4]冯亚琳.文化记忆理论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8.

[5]方李莉.“文化自觉”与“全球化”发展——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再阐释[J].民族艺术,2007(01):80-87.

[6]顾亚奇,张旭.传统文化觉醒:符码体系与视听场域的再生产——基于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文化观察[J].中国电视,2021(07):30-34.

[7]孙小兵,刘婉秋.影像空间书写的文化记忆——评电影《少年巴比伦》[J]. 当代电影,2017(04):24-26+2.

[8]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40.

[9]张斌,李智.“叙述”中国与“中国”叙述——节庆文化类节目的底层实践逻辑[J].中国电视,2023(09):21-26.

(作者:王稚斐,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张为,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