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与推广
2025-02-08马一凡
【摘" "要】本文聚焦水墨画于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与推广,在应用方面,其塑造角色、绘制场景的技法,能够赋予作品独特韵味;于推广而言,传承文化、助力国际传播,借周边产品走进大众生活,推动动画与水墨艺术协同发展,为这一传统艺术的发展注入活力。
【关键词】水墨画;传统文化;国产动画电影;应用形式;推广策略
一、水墨画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现状
(一)水墨画的历史与特点
水墨画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初出现在书法艺术中,后来逐渐成为独立的绘画艺术形式。隋唐时期,水墨画开始独立发展,并在宋代达到鼎盛。在历史上,水墨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主流形式之一,深受文人士大夫和书画家的喜爱。其主要特点为墨韵意境,强调“意在笔先”,追求墨色意境的表现,注重笔墨的韵律和情感的抒发,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干湿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情感,无需依赖过多的色彩,仅黑白二色,就能生出万千变化。水墨画在表现对象时,追求以简约、概括的手法,强调对形象的提炼,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总的来说,水墨画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对中国绘画、书法、文学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
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动画产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早期阶段(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一些动画作品如《大闹天宫》和《铁扇公主》等出现,这些作品多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的启发。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1970年代):一些经典的动画作品如《猪八戒吃西瓜》和《葫芦兄弟》等应运而生,这些作品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受到了广泛欢迎。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代至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私人动画公司涌现,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动画产业的发展,一些优秀的动画作品如《熊出没》系列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相继问世。国产动画电影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蓬勃发展的历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为世界动画电影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从中国动画艺术先驱万氏兄弟的作品中,就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画的图形,如传统的线描,艺术家们尝试将中国传统水墨画融入动画制作中,创作出《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作品,将中国水墨动画推向了高峰。
(三)水墨画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案例
国产动画电影自诞生起就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水墨画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赋予动画电影独特魅力。水墨画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通过融入动画电影得到传播,《小蝌蚪找妈妈》将水墨艺术与科普启蒙融合,伴随影片热映,传统绘画美学、文人意趣走向大众,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受水墨写意文化熏陶,动画叙事节奏更趋舒缓,《山水情》无过多对白,凭借画面的墨色变幻、留白处理,配合悠扬琴音,将师徒情娓娓道来,观众在慢节奏中感悟细腻情感,故事发展与水墨韵律相得益彰。水墨浓淡、笔触疾徐能暗示情节缓急,在《牧笛》中,牧童放牛场景里,水墨渲染的悠然,青山绿水,搭配舒缓笔触,拉长闲适日常;牛走失后,画面墨色加重、笔触凌乱,将观众瞬间带入紧张氛围,叙事节奏与水墨变化紧密咬合。先进软件助力模拟真实水墨效果,动画师能精准调控水墨的扩散、渗透程度,制作软件模拟毛笔笔触,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变身时的周身气焰特效,融入水墨动态质感,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碰撞,带来震撼视觉盛宴。
从早期实验到当下多元创新,水墨画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仅塑造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更承载与传播民族文化精魂,其应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以水墨画为主题的作品,也可以是将水墨画与其他画风相结合的作品,诸多动画作品在国内上映后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由于水墨画的表现方式比较独特,需要艺术家具备较高的绘画技能和创新能力,因此制作成本相对较高。同时,水墨画风格不是所有观众都能够接受,所以需要制作公司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水墨动画电影是文化传承载体,要让传统水墨画走出艺术展馆,以动态亲民形式触达大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际市场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为行业可持续发展蓄能。
二、水墨画增强了动画电影的表现力
水墨画融入国产动画电影,是艺术灵感交织、文化使命共担、产业机遇共创。于艺术殿堂,雕琢视觉、情感和叙事;于文化传播,扬起民族风帆、缔结世界纽带;于产业赛道,拓宽风格、升级技术、抢占市场高地。
水墨画独特的笔墨技法赋予动画电影超凡视觉质感,焦、浓、重、淡、清的色调变化,配合皴擦点染笔触,在动画里勾勒奇幻场景。《小蝌蚪找妈妈》精准临摹齐白石水墨小品,灵动鱼虾、飘逸水草,晕染间似带着生命律动,晕染的灵动性取代机械填色,让画面流淌诗意,角色轮廓似从宣纸自然渗出,为观众呈上流动画展。水墨写意本质契合动画情感传递诉求,《山水情》凭借墨色浓淡,留白疏密,诉说师徒间高山流水的情谊,留白处是未尽话语,是绵长思念,墨韵流动似情绪涌动,水墨含蓄托物言志,赋予动画细腻入微的情绪感染力,其变化自带节奏密码,叙事时而舒缓,淡墨轻染,时而浓墨重彩,笔触加急,瞬间攥紧观众心弦,转场处,墨滴晕染,笔触飞掠,巧妙衔接情节,让故事推进顺滑自然,使动画叙事节奏与艺术韵律同频共振。水墨画承载千年华夏文化基因,儒之典雅、道之空灵、佛之禅意皆展示于墨间,融入动画电影;古老神话,民间传说,借水墨躯壳重生。《大闹天宫》里悟空身姿用写意水墨勾勒,将叛逆无畏的中式英雄形象深植民族记忆,水墨风格是国产动画醒目的身份徽章,国际舞台上,特色鲜明的水墨动画瞬间标注“中国出品”,从《牧笛》的田园牧歌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血传奇,以独特东方美学撬开国际交流门缝,引发好奇与探索欲,成为文化对话的温润切口,消融文化隔阂,为中外思想碰撞、价值互鉴搭建桥梁。水墨灵动虚幻,丰富国产动画类型版图,如《白蛇:缘起》借水墨绘就国风浪漫,激活创作灵感。水墨动画需攻克手绘、渲染难题,从早期逐帧手绘,到如今AI辅助设计,数字水墨模拟,技术瓶颈突破不仅成就了水墨动画,还汇集整个产业,提升制作效率和画质精度。当全球动画市场被3D特效、美式英雄充斥,水墨动画另辟蹊径,小众特色定位吸引受众,水墨动画凭文化附加值、艺术稀缺性,站稳脚跟、拓展盈利空间。
20世纪的思想家阿多诺认为,艺术与技术的结盟是当代艺术根本性的表现。“动画”英文 animation的词根anim,即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将传统绘画元素加入动画影片中会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并能引起共鸣,这是水墨画在动画电影中运用的成功之处。在人物造型设计及场景设计方面,将水墨技法融入动画电影中会增强视觉冲击力,吸引更多观众眼球,达到宣传和营销目的。水墨画对制作材料、题材创新性、表现手法以及内容形式都有着较高要求,在创作中需要不断挖掘新题材,并将其融入作品中。国产水墨动画电影是种综合艺术形式,影片反映的哲学思想给人以意境升华,水墨画的线条和色彩给人以视觉审美,民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给人以听觉享受,将三者结合起来创造出的水墨动画更具有观赏性、想象力和空间性。
三、水墨画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推广方式
国产动画电影融合水墨画元素,不仅承载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重任,更潜藏巨大商业价值。当前,受制作成本、受众认知局限等因素影响,其推广受阻,探寻有效的推广路径,对延续这一特色艺术形式的生命力意义重大。传统水墨动画依赖手工绘制,需画师逐帧创作、反复渲染,人力与时间成本高昂,难以契合快节奏商业制作需求。现代数字技术虽发达,但模拟水墨真实质感、灵动性难度颇高,技术短板迟滞创作产出与更新频率,限制推广素材积累。快消时代,年轻观众偏好强剧情、高刺激度影片,水墨动画含蓄叙事、舒缓节奏与之相悖;海外观众受文化差异影响,对水墨画蕴含的东方美学、哲学思想理解困难,消费意愿低迷,传播动力不足。既精通水墨画艺术,又熟稔动画制作流程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高校相关课程衔接不畅,实践教学匮乏,导致创意难,作品同质化,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为克服这些阻碍,推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技术革新:引入AI智能辅助设计,收集水墨画数据训练模型,实现角色、场景初稿自动化生成,供画师润色优化;开发专业水墨动画制作软件,集成模拟水墨笔触、晕染特效等功能,降低技术门槛,鼓励独立创作者、小型团队投身创作,丰富作品基数,为推广筑牢内容根基 。
内容营销:利用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优势,拆解水墨动画精彩片段、幕后制作花絮、文化科普短视频,借话题标签、网红联动引发热度,吸引流量关注;拓展IP产业链,与游戏、文创、主题餐厅等跨界合作,推出水墨风游戏皮肤、玩偶周边、特色餐饮,以多元消费场景强化品牌印象,驱动口碑传播。
文化交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整合中外资金、技术、发行渠道资源,将水墨元素融入全球题材,参与国际影展、文化节,设置专题展映、工作坊与研讨活动,邀请外国创作者和观众现场体验水墨创作乐趣,拓展海外受众版图。
人才培育:高校优化动画专业课程设置,加大水墨画实践课程比重,邀请行业大师驻校授课、指导毕业设计,搭建校企联合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项目实战机会,加速人才成长。同时,行业协会定期组织培训,提升在职人员艺术素养与创作能力,保障推广人力储备。
水墨画融入国产动画电影的推广之路,需技术、营销、交流、人才协同发力,突破技术困境是前提,拓展营销渠道为关键,国际文化交流是羽翼,人才持续供给作后盾,唯有如此,方能让水墨动画电影收获青睐,续写中国特色动画传奇。
1960年的作品《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水墨动画的开山之作,在推广上堪称经典。它诞生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团队巧妙取材齐白石的水墨画,借大师画作的知名度先声夺人;影片完成后,凭借灵动的水墨画面,科普与艺术兼具的内容,迅速在国内掀起热潮,成为儿童教育与审美启蒙的范例。不仅如此,影片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影展,斩获多项大奖,让全球观众首次领略中国水墨动画的奇妙,打开了水墨动画国际传播的大门,后续几十年间都被当作中国动画独特创造力的标志反复提及。《牧笛》1963年上映,延续了水墨动画的辉煌,它聚焦田园生活,用细腻的水墨笔触勾勒出乡村美景、牧童与水牛,传递出中式田园的诗情画意。在推广时,一方面借助国内成熟的发行体系,走进各大影院;另一方面,它频繁亮相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把中国式的宁静悠远意境输送出去,巩固了中国水墨动画在世界动画版图中的地位,吸引国际动画界对中国传统艺术与动画结合模式的关注。《山水情》1988年推出,是水墨动画艺术高峰之作,影片虽然没有对白,却凭借水墨技艺、深邃的文化意境,在专业领域引发强烈反响。推广中,艺术界、文化界主动发声,影评人撰写大量文章解读影片的艺术价值,助力它在精英圈层快速传播。同时,它在海外艺术电影节频繁展映,向西方观众生动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与空灵的美学追求,进一步提升中国水墨动画的艺术格调。《长安三万里》2023年暑期档热映,影片巧妙融合历史故事与水墨风格,片方在推广阶段,利用社交媒体开展话题营销,围绕影片中的唐诗文化、水墨场景掀起讨论热潮,吸引不同年龄段观众关注,线下联动博物馆、文化古迹举办首映式、主题展,强化文化属性;线上推出系列短视频解读影片背后的历史典故、艺术设计,多维度渗透受众,影片收获高票房的同时,也让水墨风格的历史题材动画愈发深入人心。
四、结语
水墨画与国产动画电影的交融,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更是民族文化在新时代荧幕上的华丽绽放,回顾二者发展的历程,现状、表现力与推广策略各有一番景象,为未来铺就了充满希望的前路。
水墨画已深度嵌入国产动画电影的肌理,早期的经典之作,宛如熠熠星辰,照亮了中国动画起步的征途,奠定了水墨动画的高水准基调。水墨画赋予国产动画电影独一无二的魅力,墨分五色、皴擦点染勾勒奇幻之景。从空灵山水到灵动角色,帧帧似会呼吸的古画,比写实风格多了几分写意洒脱,天然带着东方的典雅气质;叙事节奏也因水墨的介入张弛有度,舒缓处淡墨铺陈,紧张时浓墨疾书,故事推进与水墨韵律共振。推广层面,破局之路正徐徐展开: AI绘图、专业软件降低创作门槛,吸引新生力量汇入,小型团队与独立创作者有了逐梦水墨的底气,作品数量有望攀升,社交媒体成为扩音器,精彩片段、幕后故事在短视频平台“病毒式传播”,撩拨大众好奇心;IP跨界合作让水墨动画从荧幕跳进生活,国际交流合作搭建起世界了解水墨动画的桥梁,消融文化隔阂,为海外传播破冰;高校与企业联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源源不断为行业造血。
水墨画与国产动画电影的结合,是传承也是开创。前行之路虽有荆棘,制作成本与技术瓶颈限制着水墨动画的量产规模,人才的青黄不接也使得创意难以持续,部分作品还陷入风格同质化困境,但应用的深化、表现力的挖掘、推广策略的践行,正合力推动这一艺术瑰宝走出国门,走向大众。
参考文献:
[1]周婧.中国水墨动画电影的艺术特征分析[J].电影文学,2013(17).
[2]王慧如.现代水墨动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孙平,孙立军.多维视野下嬗变的中国水墨动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09).
[4]张晓春,姚琴芳.“形神”与“意象”——动画设计中的国画元素[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5] 周积寅编.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6]李欣悦.浅析中国传统水墨在影视动画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03).
(作者: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