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图书插图编校问题及质量提升策略
2025-02-08刘小树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在少儿图书出版中,图书编辑面临的各种与插图有关的编校问题,将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类和梳理,分析在少儿图书的插图中可能存在的逻辑性、知识性和政治性差错,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提升编辑的知识水平、广泛涉猎知识、关注政策走向以及提升艺术素养等,从而减少图书中的差错,提高图书的教育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少儿图书;插图质量;编辑加工
少年儿童是一类独特的读者群体,他们尚不具备对事物与现象的准确辨识能力,因此更容易受到外界产品的影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需要额外的指导和引导,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框架和价值观。
许多少儿图书,尤其是面向低龄段儿童的图书以丰富多彩的图像为主,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较大年龄段的少儿图书也往往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帮助他们建立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这样的设计不仅让阅读过程更加愉悦和具有互动性,也更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和认知水平。在这样的前提下,少儿图书的插图编校质量关系着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在现实的编校工作中,图书编辑所面临的挑战多种多样。尤其是在涉及插图的编辑工作中,虽然文字量不大,内容相对浅显,但涉及的知识点却并不少,遇到的问题比起纯文字书籍更加纷繁复杂,从技术、审美到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都可能存在难题。此外,与少年儿童相关的图书编辑工作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这也给编辑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1]本文旨在梳理图书编辑在进行与少儿图书的插图有关的编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法,以提升少儿图书出版的效率和质量。
一、少儿图书插图常见问题
对于少儿图书而言,插图因其自身信息量比文字更丰富的特点,很可能产生差错,这就需要编辑和插画师都具有风险意识。笔者从自身工作经历出发,总结出少儿图书插图应注意的几点。
(一)逻辑性问题
在文字领域,逻辑性问题主要指在语法上无误但从事理的角度看存在错误的问题。具体到少儿图书的插图问题上,在实际编校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错误。
图文不符:文字描述与图像透露出来的信息不符。单纯的图文不符属于低级错误,可以通过结合上下文推理的方法来发现。比如一篇童话的开头写明了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发生在小熊之家的故事,开始画面都设景在室内,但随着情节的推进,最后一幕是第二天天亮了小熊一家三口走出家门呼吸新鲜空气,插图的背景也随之换到了室外,而这时的画面背景却是花红柳绿的春夏景色,这就明显与故事设定的秋天不符合。
图文前后不一致:一方面是插图中的人物形象、场景等元素需要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这些元素也需要在逻辑关系上保持一致。比如在时间跨度只有半天的故事中,两个小朋友甲和乙的身高应当是不变的,不能一会儿甲高,一会儿乙高。
图片与事实不符:在部分描写生活化的场景中,图像的内容没有贴近生活。比如在一幅描绘学生在教室里上课的插图,仔细来看,有一部分学生正握着笔,而所有握着笔的手都是左手。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人群中还是右利手占比更高。细究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在绘制过程或是排版过程中,为了美观或是其他因素,直接将图像镜面反过来了,这需要编辑在审稿中特别注意。
构图瑕疵:部分插画师水平和经验有限,在绘制插图时忽视细节,造成了构图上的瑕疵。如在一幅描绘猴子捞月的图像中,猴子通过腿和尾巴接力串在一起。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部分猴子的脚掌和尾巴角度奇怪,并不符合正常猴子的生理构造。又如一幅描绘传统水井的图,没有画出水井上方木架构的真实结构,只简单画出了一根摆在架子上的柱子,如果真实的结构像画中这样,是无法提上来一桶水的。要规避这些问题,需要插画师和编辑具有基础的生活和科学素养。
(二)知识性差错
知识性差错是指容易给读者造成知识理解错误的差错类型,它会导致读者对知识的错误记忆和理解,影响深远。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知识性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属于扣分较重的差错类型之一。在少儿图书的插图中,知识性差错常见的种类可分为常识性错误、历史类错误和科学类错误。
常识性错误:一本图书的内容可能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候插画师和编辑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也容易造成配图错误。例如在故事中,文本内容提到小女孩平时很胆小,打预防针的时候也哭哭啼啼,但配图却是一个挂着听诊器的女性在女孩的手背上打针。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预防针是用针筒式注射器打在手臂上的,少部分是打在大腿上;给儿童打预防针的医务人员也大都是专门为儿童注射的护士,并不会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听诊器。
历史类错误:在涉及历史故事、传统文化等内容时,很容易在人物形象、家具服饰、蔬菜水果等方面产生错误。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每个朝代甚至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其服饰、生活习惯都不同,如果不加考证就随意绘画,会给少年儿童读者带来错误的引导。如在以汉朝为背景的故事插图中大量绘制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椅子,不注意服饰的左右衽区分,主角是农民却身着士大夫的广袖长衫等。
科学类错误:首先在少儿图书中,动物、植物出现的概率和频次较高,动物的腿、植物的叶片形状都是易错的内容,作为少儿图书编辑,应该将这些知识视作常识,在编校过程中随时复核。[2]比如爬山虎的叶子绝大部分为三片叶和五片叶,但在一本童话中插画师将其全部画成了四片叶,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另外,虽然在部分少儿图书中,因为趣味性、文学性的缘故,不能要求所有的插图都如同科普读物那样画得十分精确,比如在拟人化故事中,小猫小狗等小动物可能都是穿着衣服和鞋子,像人一样生活,在此场景中要求所有的细节都跟小动物一模一样就有些吹毛求疵了,但每种动物的典型特征还是需要重点突出的,不能把鸡的尖嘴巴画成像鸭一样的扁嘴巴等。还有一些科学类知识有时代局限性,可能会随着最新的理论发展有所变动,比如从“九大行星”至“八大行星”的变化,[3]这就要求编辑能积极主动了解科学前沿进展。
(三)政治性差错
有一些错误其实按规律来说应该列入到常识性错误或者知识性差错中,但从造成影响的角度分析,如果少儿图书中出现此类错误,很有可能被上升到政治层面,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把这一类错误单独拿出来分析。
地图、国旗、国徽、人民币等元素。在图书中,尤其在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少儿图书中,插图中的全部要素所传达的信息要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保持一致。遵照有关规定,准确描绘和呈现党徽、国徽、党旗、国旗,以及具有政治意义的建筑等。准确描绘中国地图,无遗漏地呈现中国的领土、领海。比较常见的问题有:在学校场景中,绘制的国旗、国徽比例变形,国旗上的五角星形状变形,甚至数量出现差错;在教辅中出现人民币,没有使用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样币图案;绘制的天安门城楼缺少关键性元素等。对于图书中出现的地图,需要严格执行《地图管理条例》,将插图中有地图的出版物报送相关地理测绘主管部门审核,或是直接使用国家地理测绘主管部门提供的已通过审图、具有审图号的标准地图,以避免出现一些如错画边境线等问题。
民族元素。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也拥有不同样式的传统服饰和生活习惯。少儿图书中如果出现除了汉族外的其他民族的人物,有可能涉及民族服装、民族习俗的问题,在创作和编校过程中,编辑应注意民族禁忌,体现对不同民族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尊重。另外,部分民族与宗教关系紧密,作为少儿图书编辑,应慎重对待宗教问题,认真辨识跟宗教有关的器物、符号、词语,避免在插图中宣传宗教教义。
导向性问题。少儿图书中的插图和文字及其互动关系的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图书对读者的价值建构。少儿图书的插图质量更是能直接影响少年儿童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尤其是近年来,对于少儿图书插图的价值导向越来越重视,而导向问题时有发生,轻则导致图书质检不合格,重则引发舆情,损害出版社的声誉和形象。[4]这就要求编辑在编校过程中以高度的责任心把好图书的意识形态关,坚持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引导。
二、提升少儿图书插图质量的编辑策略
首先,少儿图书编辑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通过参加相关业务培训,进行专题研讨和学习,积极参与行业内的交流会议、展览和研讨活动,与美术编辑、插画师及业内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沟通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于与专业插画师、设计师的合作更加顺利,确保插图的制作符合专业标准和最新趋势,及时更新新的编校规则和适应变化。
其次,编辑要终身学习,拓展跨学科知识。少儿图书所包含的内容是复合型的,因此少儿图书的编辑应是“杂家”,要在工作中积极拓展跨学科知识,尤其是少儿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以更好地理解目标读者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并有利于处理书稿中的跨学科元素,例如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等。
除此之外,要勤于质疑,善于查阅资料。即便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一个人也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了如指掌,所以少儿图书的编辑在处理书稿的时候不能因为少儿图书的知识较为浅显而掉以轻心,而是要带着问题意识,对插图中出现的元素保持警惕之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不熟悉的事物及时查阅资料,或请教专业人士,核实每一处有疑问的地方。
最后,编辑要保持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敏锐性,紧跟时代潮流。要深入解读国家教育政策,了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对少儿图书出版的影响,[5]并根据政策导向,及时调整图书内容和插图设计,确保与国家教育政策相一致,满足图书的教育需求。
三、出版社提升少儿图书插图质量的实践路径
重视编辑培训与专业发展。设计并实施多样化的编辑培训计划,包括美术基础、审美观念、儿童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以提升编辑团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鼓励编辑团队成员参加行业内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与其他社编辑积极交流,交换前沿观点,拓宽视野,不断学习和进步。
建立专业插画师团队。部分出版社为了降低成本,选用经验较少的新生代插画师或是层层转包的工作室,这就导致了真正绘制插图的人员一方面在规避风险上缺少经验,另一方面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做好核实工作。因此,为了创作出优质的少儿图书,出版社应当积极建设服务于本社的插图作者队伍,邀请优秀的插图作者参与图书创作,借助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提高图书插图的艺术水平和教育功能。在合作过程中,编辑与图画作者要密切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插图设计的创新方向和表现形式,确保作品质量和风格符合图书的整体要求。
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出版社应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明确编辑、插画制作等环节的工作标准和流程,在“责任编辑”“三审三校”“印前审读”等出版流程制度的把控下,规避问题,确保每一本图书都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水平。[6]另外,出版社应成立相关的质量监控部门,对图书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成立插图专项检查工作组,对图书中的插图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总结。
健全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在图书印前出版社应通过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图书质量,在图书出版以后,出版社仍应建立反馈机制,积极收集读者和市场的反馈意见,倾听用户的建议和需求,帮助编辑和插图作者不断优化图书内容和插图设计。
四、结语
总体而言,出版一本优质的少儿图书,不仅需要编辑在策划和创作上下功夫,还需要编辑在编校中带着问题意识,对书稿质量进行把关。因此,编辑需要做到积极提升专业知识,不断学习与拓展跨学科知识,勤于质疑和查阅资料,保持对国家政策的敏锐性。另外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与专业人士交流等方式来及时发现和总结问题。
对于出版社来说,提升少儿图书插图质量的路径包括重视编辑培训与专业发展,提升编辑的综合素养;建立专业插画师团队,从源头保障插图质量;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防止质量问题发生。相信通过以上路径,能够推动少儿图书质量向更高水平发展,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起到积极作用。
注释:
[1]肖惠蕾.以少儿图书为例浅议互联网时代编辑的核心素养[J].互联网周刊,2024(02):18-20.
[2]杨楠.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报业,2023(22):58-59.
[3]杨莉,宋媛.当前童书出版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以0~12岁年龄段阅读类童书为例[J].出版参考,2020(03):73-75.
[4]李峥.关于教辅图书中导向性问题的思考[J].出版参考,2021(05):81-82,87.
[5]夏明媛.严守出版规范底线,保证少儿图书质量[J].传播力研究,2019(35):199.
[6]吴琼.出版流程管理对图书质量的影响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3):223-226.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少儿教育分社策划编辑)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