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场与延伸

2025-02-08丁佳蓓

新闻世界 2025年1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短视频

【摘" "要】随着“文旅热”的不断发酵、“网红”旅游城市的不断“出圈”,文旅短视频为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借助媒介“具身性在场”与“媒介即人的延伸”双向视角,本文尝试探讨宁夏文旅类短视频城市形象建构的策略与特性,以期通过创作者的“在场”与受众的远程“在场”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进一步呈现技术视阈下知觉与行为是如何统一的,寻求短视频助力文旅城市形象传播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短视频;城市形象;具身性在场;媒介延伸

【基金项目】本文为宁夏大学新华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在场与延伸——宁夏文旅类短视频城市形象视觉传播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XHKY16)。

20世纪初,胡塞尔创立现象学,提出“自我-认识-世界”的表征认知,强调了身体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海德格尔在后续也提出了转向具身性的实践行为认知,揭示了知觉与行为的统一性。继而,梅洛-庞蒂在其《知觉现象学》中将“身体现象学”推崇为重要的哲学命题,强调“身体-主体”的“具身的主体性”概念,进一步揭示了具身性是直觉与行为的统一。西方哲学界对“身体”问题的探讨涉及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主要关注精神和意识层面的主流传播学也开始关注具身性问题。

喻国明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的最初发展阶段,人们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直播互动交流,实现了远程“在场”,媒介隔绝了身体与世界的直接触碰,远程“在场”取代了身体的实际在场。[1]胡翼青等指出,当下具身性从传播和媒介的两条路径出发,传播具身性关注在场与缺席,而媒介具身性则看到媒介与人和世界通达过程的显现和退隐。

社交媒体平台兴起后,短视频成为城市文化旅游网络传播的主要手段,城市文旅体验通过镜头运用,将沉浸式“身体”在场体验通过剪辑等手段展演城市图景。以运镜、航拍、第一视角等视频叙事方式传达传播者的“在场”视角,以更亲密、幽默、萌态化的语态契合不同圈层的媒介喜好,将城市人文、自然风景与美食娱乐恰到好处地融合,提升了城市曝光率,建构了城市形象的意蕴,丰富了城市形象传播的话语手段。这种“在场”,是在技术调节的过程中,身体对存在于具体地方的远程感知。因而对文旅短视频的具身性研究,是在动态关系下研究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中介,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间不断发展的关系。

一、场景:城市形象短视频的多样化呈现

近年来,宁夏文旅短视频内容由宁夏文旅牵头,带动个体账号,借助短视频沉浸式体验拍摄不断向外界输出新的形象定位,例如“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星星故乡”“大漠黄河”等,这些定位在宁夏文旅的相关账号以及各类短视频当中都有所体现。

展现宁夏文旅城市形象,多是通过互联网传播技术,借由城市文字介绍、图片、音视频呈现。近几年,宁夏文旅建立了多个短视频账号,同时带动个人、企业、组织短视频账号的运营,催化短视频成为展现城市图景与文旅体验的主要媒介。

短视频创作者多基于自身实际旅游与感官体验创作文旅短视频,将个体感知借助媒介传播,让短视频的个体互动通过网络延伸至对城市文旅体验的群体互动与传播中。在跨媒介、跨地域的文旅共融、媒介互融的背景下,短视频通过镜头快剪、深度体验、视频日志等方式与城市形象传播相辅相成,带动了如怀远夜市、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贺兰山·1958等一批网络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网红景点,用户的“氛围照”与沉浸式体验短视频,通过网络影响着网络用户的出行选择,而这一类“网红”景点也同时影响着用户对于城市形象的基本认知。当下,如何借助网红景点、网红视频以及网红打卡的方式对宁夏城市文旅进行正面引导,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实践总结的课题。

首先,文旅短视频第一视角呈现出的生活化影像,与城市文旅形象营销相辅相成,从而不断影响用户对于城市的态度与行为。个人短视频账号,多以视频日志(Vlog)为主,这种同时具备时效性与真实性的视频,为网络用户带来了全方位的旅行生活场景。从城市风貌到文化风俗,从美食体验到人文地貌,将各种城市文化元素融入镜头中,创造了一种真实的、在地化的“在场”,为用户营造出了真实旅行生活场景氛围。通过第一视角镜头的体验,真实且具有“网络打卡”的互动性短视频,让观众获得“在场感”,营造一种生活化的景观。第一视角镜头更容易呈现对城市的细节体验和整体感受,促使“种草”行为的发生,影响用户对于城市形象的感知与消费态度。

其次,短视频平台与用户间的互动有利于城市形象的传播。创作者在视频平台与网友情绪互达、信息共享,让用户从城市空间的虚拟在场中获取经验。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个体”,通过网络互动实现了网络媒介“在场”,逐渐通过网络“表演”再到社交平台分享最终实现群体认同,为城市形象形成由点及面的符号化认知。

最后,短视频的普及,降低了城市宣传的成本,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也让城市形象传播变得高效。专业技术与摄影器材的“去精英化”使得短视频创作更加大众化,弥补了文旅宣传片拍摄成本高、周期长的不足。传播主体也开始从官方媒体走向全民参与,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将城市日常的“随手拍”呈现于视频平台,碎片化的短视频将城市形象的多元魅力细腻呈现,使得城市形象传播成为公共话题。

综上,文旅短视频以第一视角体验增强互动性,强化“在场”感,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有力手段。短视频突破媒介时间轴,通过媒介技术的可供性,使得用户将对城市文旅的体验通过媒介进行互动传播,将网络空间的“在场”延伸至城市文旅消费的实际体验中,突破了城市形象传播维度。

二、在场:宁夏文旅短视频的城市意象表达

美国传播学者彼得斯在其《对空言说:观念的传播史》中,提出身体“在场”与“缺席”的意义问题,为传播学研究“身体问题”的具身性“在场”定下基调。

“在场”指显现的存在,即主体的“存在”,在具身传播中指身体与媒介的存在。[2]“在场”中的“场”,则强调了主体的直观性、时间的即时性与空间的在地性。短视频在宁夏文旅的城市形象传播中,是一种具身性的在场叙述。当受众看到文旅短视频时,视觉感官即与媒介产生联系。同时,通过其他感官与视频中第一视角展示的周遭环境以及身体发生了紧密联系,在场表达就产生了现实意义。

(一)身体的“在场”

在城市形象传播中,以短视频方式借助镜头再现身体,将身体叙事作为短视频叙事主体,借助身体体验的叙事符号,最终达到表述、交流、沟通和传播的目的。这种具身性的表达,在很多探店、沉浸式体验的视频账号中都有呈现。例如传播与宁夏文旅相关内容的抖音账号莎莎爱学习、闲公子、九州Allin、禾子酱等,都以视频方式再现身体体验,将身体置入环境进行拍摄,借助第一视角塑造感官体验镜头语言,与远程用户进行交流互动,最终形成一套有效的城市形象视听语言叙事模式。“身体”作为影像叙事主体,通过置身城市场景中“在场”体验以视听方式呈现。短视频中主体在城市中的运动轨迹、知觉感官的语言描述,以及第一视角呈现的景观都挑动着远程用户的知觉神经。这种再现式的“在场”,通过强有力的视觉效果冲击受众的知觉,从而激发用户的“在场”体验。

借助视听语言的感官冲击,受众通过媒介实现“在场”,随视频中的时空结构前往未曾去过的空间,领略视频中的城市风貌与人文景观,这属于身体借助媒介的远程“在场”。

(二)时空的“在场”

在具身性传播中,“在场”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主体存在的场域。通过城市的自然景观、媒介的多层面传播以及受众的主观认知才能构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形象。宁夏文旅类城市宣传短视频聚焦城市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美食社区等。抖音账号闲公子、莎莎爱学习等,多以第一视角展现宁夏文旅,这类视频多以探索类和参与感结合,形成一种纪实性与个性化共存的场景凝视,使观看短视频的受众积累对城市的知觉经验,通过场景感知与视频展现城市风景。而多视角的短视频呈现,以“眼见为实”的特征,让用户天然地信任视频中的城市风貌是客观存在的。同时,网络短视频中的多维互动性,也为城市形象宣传提供了更多新内容,在网络短视频平台的互动及评论中,能看到文字、图片对于城市形象的再叙述,展现了更多体验者的多时空“在场”。

当然,文旅类短视频不仅仅需要建构身体的在场体验,还需要关注城市形象中的审美体验,在“在场”的创作中,注意展现城市形象中的独特性景观。在频繁互动的场景下,注重叙事方式、关注传受主体的互动场景营造,以期能更好地将短视频生产从场景体验提升到审美感悟的叙事闭环。

三、延伸:城市形象塑造的技术与通达路径

以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参照,我们重新思考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媒介即人的延伸”。在媒介技术快速演进的进程中,媒介的延伸不再仅仅是感官的延伸,而是嵌入媒介背景下身体借由技术的无限延伸。在短视频等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中,人的移动不完全是肉身运动,还体现为文字、口语、影像和信息等作为身体之延伸的虚拟移动。[3]延伸论已经不仅仅表达媒介作为人的延伸,而是“媒介-人-技术-生态”的无限循环与延伸,技术与媒介不仅会作用于个体的感官和认知经验,还将改变人们的思考与行为方式,进而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媒介技术由技术融合、机构融合转向生态与人的融合。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媒介即人的延伸”有了更丰富的含义。文旅类短视频将远程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人通过媒介技术而被延伸的过程,也是人借助技术通达世界的过程。经由技术的延伸,人们将复杂多样的经验编织为直观的感受,并在感知的基础上描绘着周遭环境。

将问题回归到文旅类短视频的城市形象构建上,信息传播从用户的体验与感知出发,通过技术手段达到“远程在场”,传播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用户自身诉求。

首先,用户在互联网中是分布式的节点化的存在,通过对于视听内容的接触与沉浸式的消费,建立了私有的场景空间,通过社交网络及高频互动实现人的联结与场景的“共在”。“节点化”生存的用户更需要紧密连接的社交传播策略。因此,文旅类短视频的生产,通过“在场”体验,根据内在经验与外在体验的叠加,最终需要落到社交层面中,借由社交场景的转化实现内容互连。因此,宁夏文旅短视频的“在场”化,最终要通过受众都关注的生活话题转化,找到媒介与受众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纵观近年来爆火的旅游城市,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化的在场体验大多由美食出发,由味觉感官上升到知觉经验,再通过互动连接实现互联网短视频的城市场景“共在”。

其次,文旅短视频沉浸式体验给予了受众强烈的临场感,通过多重媒介符号融合,激活了整体性的感官知觉,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与自我感知。“临场感”作为一种心理的主观认知,需要体验类短视频为用户建立一种真实的媒介环境,让用户的知觉、身体、意识感知到媒介场景的真实存在,同时在网络互动中,也能调动自己的知觉经验感受周遭环境,将自己置身于“在场”。因此,宁夏文旅类短视频应在内容创作上,通过沉浸式的视角,描述现场体验,营造一种具备感官经验的旅行体验,以提升文旅视频的临场感。

最后,短视频的火爆实际上更多反映出人的内心诉求。回到“人的延伸”的逻辑下,文旅短视频体验不应被视为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以涉身的方式重新建构自身与世界的联系。

四、结语

短视频为城市文旅传播带来了新的突破口,城市形象及文旅传播短视频拓展了媒介,实现了在社交媒体层面的文旅体验“在场”。短视频的媒介技术以及内容创新让城市形象由大众传播模式向社交传播模式拓展。媒介技术的可供性使得知觉经验可以无限延展,将具身性“在场”与城市文旅体验相连接,实现远程“在场”的感官体验突破。技术迭代让媒介融合愈发深入,随着技术的赋权,新语境下的文旅短视频需要“在场”场景,强调人的主体性,让短视频具身化传播在城市形象建构中不断发挥作用。

注释:

[1]喻国明,姜桐桐.元宇宙时代:人的角色升维与版图扩张[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75(04):5-12.

[2]杨清华.在场与超越在场:具身传播视域下Vlog的城市形象传播[J].编辑之友,2024(02):75-80.

[3]杜丹.“转场”:远程交往的具身行动与体验[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7):70-78.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8,80.

[2]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4.

[3]邓建国.我们何以身临其境?——人机传播中社会在场感的建构与挑战[J].新闻与写作, 2022(10):17-28.

[4]王宇荣,陈龙.作为元媒介的元宇宙:虚实在场的媒介实践与困境[J].传媒观察,2022(07):13-19.

[5]孙雨婷,来沅晖.从“亲身”到“远程”:在场的媒介形式演变 [J].新闻知识,2021(03):27-30.

(作者: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文法外语系新闻学专业专职专任教师)

责编:孙婷婷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短视频
城市形象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