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 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2025-02-02宋鑫华孙兴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1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摘""" 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在改革新征程中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思想,是以改革理论引领改革实践的必然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新时代改革事业,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在生成逻辑层面,这一重要论述是在理论渊源、历史根基、现实基础、主体贡献四重逻辑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改革思想体系。在核心要义层面,它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维度回答了“新时代进行什么样的改革、为何进行改革、如何进行改革”的时代课题。在价值意蕴层面,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又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并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改革发展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5)01-0001-08收稿日期:2024-11-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程和经验研究(22XDJ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重大理论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研究(300102164601);陕西省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MZW004)

作者简介:宋鑫华,女,山西静乐人,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孙兴毅,男,山东济南人,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系统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并在指导思想层面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1]3。习近平总书记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实践升华为改革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通过剖析这一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改革的代表性理论成果,还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将全面深化改革事业推向纵深,不断开创改革新局面和新境界。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理论上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历史上继承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推进改革的重要经验,现实中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显著成就,主体上生成于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改革事业的杰出贡献。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注重分析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建构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第一,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理论。马克思科学论证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遵循这一科学思想的必然结果,即必须通过改革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才能破除发展中的桎梏障碍,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第二,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标准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作为“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2]533,从根本上揭示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科学把握这一思想的前提下,习近平总书记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的重要衡量标准,强调必须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各领域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第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2]286。列宁在引领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人民群众,他认为:“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3]347 人民的主体地位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意蕴和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在改革为了人民和改革依靠人民的双向互进中激发改革的内生动力。

(二)历史根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革经验

“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4]184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改革的实践探索,为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生成提供了历史依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初步探索改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同领域进行改革实践,在经济建设方面,党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土地改革道路;在政治建设方面,党先后领导创立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权以及人民民主政权,不断改革民主制度;在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5]708,以“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理念推进中国的文化革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权继续探索改革。在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革命战争时期的改革经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理论上,毛泽东强调“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6]275,他深入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改革新局面。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7]11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对改革的性质、重要性、目标任务以及指导思想进行全新阐释。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指出“改革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8]636,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进行了全方位的经济领域改革,改革开放被成功推向 21 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9]618,在深化经济领域改革的基础上,将改革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拓展,破除了许多阻碍科学发展的观念障碍和制度弊端。

(三)现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显著成就

“新时代 10 年,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10]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现实参照。

具体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改革广度与深度的新发展。一方面,改革

广度得到历史性扩展。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 15 个改革领域及 330 多项改革举措,到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新的改革要求,再到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及相关中央全会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作出重大改革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改革广度,覆盖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并取得重大改革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在十年历程中通过顶层设计实现了九次扩展,改革的发展空间得以不断延伸,推动形成全面改革的格局和特征。[11]另一方面,改革深度得到历史性突破。习近平指出:“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12]22新时代改革面临新的复杂形势,解决的问题更难、触及的利益更深,仅靠单纯扩展改革领域无法根本解决改革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创新改革领导体制、注重顶层设计和地方试点结合、突出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以及深度切入民生各领域等改革新举措,推动改革在十年历程中夯基垒台、积厚成势,实现了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深层突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向更深层次挺进。

(四)主体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改革事业的核心作用

理论、历史与现实的三重逻辑构成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形成的客体要素,而习近平作为这一重要论述的主要创立者也起到了关键主体作用,他丰富的改革经验、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人民情怀,为改革事业的行稳致远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具有丰富的改革实践经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辉煌历程贯穿习近平地方从政生涯,不论是20 世纪80 至90 年代在河北省和福建省工作期间推进改革试点先行,还是21 世纪初期在浙江省和上海市指导改革顶层设计,他都秉持改革创新精神,实事求是制定地方发展的改革方略,推动了从政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2]9,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魄力开启全面深化改革,他先后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审阅改革重大方案,规划顶层设计,到各地考察调研,检验改革成效。在地方和中央领导改革的丰富经历,让习近平善于从国家和地方不同角度思考与谋划改革,为其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人民情怀。“最根本的本领是理论素养。”[13]习近平善于通过读书提高理论素养,他在青年时期便广泛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古今中外名著,他定期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始终保持读书习惯。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掌握矛盾分析法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把握改革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领会变革精神,汲取改革思想智慧;从国外优秀作品中开阔思维视野,拓展改革世界高度。此外,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也为其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注入了人民性的价值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传承了父母的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并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过程中树立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崇高追求,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奋斗目标。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体现在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三重维度,回答了“进行什么样的全面深化改革、为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是新时代指导改革发展的科学指南。

(一)本体论维度:回答新时代进行什么样的全面深化改革

从本体论维度看,这一重要论述立足中国改革实际,从发展方向、目标指向和价值导向方面回答了“进行什么样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意蕴和前进导向。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发展方向。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改革,“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4]14。从历时性视角看,改革坚持这一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百余年探索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证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道路均无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唯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取得成功。在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3 的号召下,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创新的局面。从共时性比较看,改革坚持这一道路是镜鉴他国改革经验教训后得出的重要启示。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教训警示了改革方向的重要性。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坚持正确方向,偏离了改革的正确轨道,最终导致了自身解体。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现状凸显了改革方向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并不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弊端,当下的“西方之乱”和“中国之治”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指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识到目标对于改革实践的引领作用,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时便明确将目标聚焦于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就改革目标的提出原因而言,一方面是分析世界各国和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变革情况后得到的经验启示;另一方面,“这是改革进程本身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12]89。就改革目标的内容构成而言,囊括了总目标与分目标两部分,构成一个相互协调和促进的整体。一方面,改革总目标始终聚焦于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层面, 对改革分目标起到了统领作用;另一方面,改革分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不同制度领域,为改革总目标明确了实践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在坚持原有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七个聚焦”的具体领域分目标,并明确了时间安排,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沿着正确的目标指向稳步前进。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导向。一方面,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15]全面深化改革将一切为了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在各领域各方面聚焦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12]54。改革开放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民是改革的推动者、参与者和探索者,改革中涌现的先进事物和杰出成果都来自人民群众的首创性实践,要在改革中坚持群众路线,形成推动改革的人民伟力。另一方面,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成效由人民评价。“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6]76 要使改革成果在不同领域广泛和深入地惠及人民,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人民群众是改革成效的评判者。邓小平曾提出“三个有利于”评判标准,习近平则进一步提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17]。要通过制度平台和法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诉求,畅通民意表达与反馈渠道,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使改革能够经受历史和人民的考验。

(二)价值论维度:阐明新时代为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从价值论维度看,这一重要论述从时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建设等价值维度回答“为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表现为把握时代机遇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推动党的建设,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层动因和价值逻辑。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是把握时代机遇和挑战的现实需要。“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18]一方面,百年变局向纵深演进,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增多。部分西方国家对华政策仍坚持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对党和国家发展造成了负面外部影响。因此,习近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中强调:“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1]50 另一方面,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和各国人民的普遍诉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不可阻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为世界和中国带来新机遇。世界大变局是全球范围内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改革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在世界变局下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提出的“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等论断,正是从中国与全球发展互促共进的角度审视得出的科学判断,使中国在改革中谋求机遇、迎接挑战,紧跟世界与时代潮流。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指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19]可见,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具体而言,首先,全面深化改革立足中国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点,从“问题倒逼改革”和“改革解决问题”的发展机制中持续破解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宏观和微观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改革动力。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把握制度与治理在现代化发展中的辩证关系,谋划布局国家建设各个领域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革新,推动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筑牢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最后,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立场,遵循“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立场,在现代化实践中将人民群众作为改革的动力主体,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了主体力量、厚植了价值根基。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经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锤炼,党的建设

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取得新成效,但仍需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尤其是“改革开放考验”作为四大考验之一,对党的建设带来了重要挑战。具体而言,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项全面系统的改革工程,需要在复杂的内外条件下解决长期积累和不断衍生的矛盾问题,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党在把握改革既有成果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自身建设,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站在新的改革起点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1]3,并适时提出了新的改革原则和举措,表明党的领导和组织改革的水平达到了新高度,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高党推进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改革进程中锻造党的政治、组织和制度优势。

(三)方法论维度:谋划新时代如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从方法论维度看,这一重要论述回答了“如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具体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人民广泛参与相统一、坚持全面系统推进与局部重点突破相协调、坚持思想观念创新与体制机制革新相促进等重要方法论,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路径。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人民广泛参与相统一。一方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核心领导力量。在国家层面,党中央通过成立改革领导机构、开展以改革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和集体学习、在地方考察中调研改革情况,从全局高度谋划改革目标和举措、制定改革方案,为改革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在地方层面,通过党的广大组织体系和组织动员能力,改革部署能够被有效落实到各地方各行业,同时,党也遵循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领导方法,鼓励地方改革采取试点先行,将地方改革的优秀经验升华为具有指导意义的改革方法。另一方面,坚持人民广泛参与,为全面深化改革汇聚主体创新力量。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12]9 中国地域广阔,国情复杂,改革没有既定模式可以遵循,在此背景下,发扬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试点探索成为重要突破口。从改革开放初期小岗村分田到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浦东开发开放,到新时代浙江简政放权“最多跑一次”、贵州精准扶贫“四看法”、陕西生态建设“安康样本”,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自主探索,提供了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具体方案,为改革创造了基层经验。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全面系统推进与局部重点突破相协调。一方面,改革要坚持全面系统推进。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12]7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改革的重要原则,强调“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6。具体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是整体、协同和开放的系统工程,涵盖国家发展各个领域,而不同改革领域作为这一系统工程的子系统,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并将随改革深入而不断增强,通过全面系统的统筹推进,将有效提升改革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改革要注重局部重点突破。习近平强调,在统筹改革各领域过程中,“抓住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凸显改革引领作用”[1]51。概而言之,即通过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重点领域改革,以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制度优势,以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明确改革方向,以经济体制改革示范和引领其他领域改革, 从而达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显著效果。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思想观念创新与体制机制革新相促进。习近平强调,要“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20]18,将改革的具体对象指向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并在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坚持思想观念创新,就是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破除固有的思想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深入各地调查研究改革现状,总结改革经验,及时上升为指导改革的科学方针,避免在改革过程中出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同时,还要善于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种科学思维能力运用于改革理论和实践发展,助力改革思想观念创新。改革坚持体制机制革新,就是要从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出发,立足现行体制机制发展情况,坚持破立并举的方法论,注重顶层设计与经验探索并举,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推进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同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于转化成为国家治理的效能”[21],要将体制机制革新后形成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和治理层面的支持。而从思想观念创新和体制机制革新的关系来看,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后者则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因此,要合理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改革中实现思想观念创新与体制机制革新相结合。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在理论层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在实践层面指导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层面为各国提供了改革发展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一)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新发展。一方面,这一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改革理论。由于时代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提出系统化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但他们均对改革进行了初步思考,如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为改革提供原理性支撑,列宁、毛泽东则在本国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改革探索,进一步丰富了改革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改革的理论基础上,总结我国改革历史经验,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新思想,构建了系统完备的改革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改革理论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新的理论生机。另一方面,这一重要论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改革理论的新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在以实现社会革命建立新中国的目标使命下探索社会改革,改革开放后,历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均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改革的重要论述,改革实践从最先提出到不断发展,由全面改革向深化改革演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改革体系和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改革形势和深层次改革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使命任务,对新时代改革的历史意义、目标方向、基本原则、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全新阐释,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实践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二)实践意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1]49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推进,并随这一进程不断发展[22];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开拓了实践空间,提供了发展动力、制度支持与主体力量。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为何改”“如何改”等重大问题,对于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体而言,第一,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目标方向。无论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届党代会和中央全会上对改革进行全局规划,还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上审议改革方案,或是在各地考察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习近平在不同场合针对改革所作的重要论述均体现了鲜明的指导性、思想性和战略性,起到了举旗定向的引领作用。第二,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在世界观层面,这一重要论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以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认识改革,从历史规律、社会结构以及人民主体的角度分析改革。在方法论层面,这一重要论述以“九个必须坚持”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以“六个坚持”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具有突出的可行性、价值性和创新性。总之,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其来源于改革实践,并不断应用现时改革的实践经验,为新阶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明晰了行动指向。

(三)世界意义: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改革发展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23]纵观世界,当前各国几乎普遍面临深层次结构性难题,都在寻求以不同方式破解发展困境,实现国家稳定发展。中国共产党则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破解中国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不断谱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向世界展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成功之路。作为独具中国智慧和经验的改革理论,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虽来源于中国改革的特殊实践,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一般规律,因此对世界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4]具体而言,第一,这一重要论述从理论层面回答了一国“改革什么、为何改革、怎样改革”的重要问题,是改革一般规律与本国特殊实际相结合的国家改革理论, 对于各国制定改革策略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第二,这一重要论述从实践层面指导中国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凸显了改革对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意义,有助于增进各国对中国改革的认同度,深化对改革地位的认识。第三,这一重要论述秉持广阔的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强调“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25],提倡世界各国在改革和开放中共享发展机遇、实现共同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凝聚了各国改革共识。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列宁. 列宁选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习近平.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5]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7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胡锦涛. 胡锦涛文选: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 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 守正创新真抓实干 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N]. 人民日报,2023-04-22(1).

[11] 赵凌云. 广度、深度与效能:全面深化改革的特征及其实践形塑[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

(3):26-40.

[12] 习近平. 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3]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N]. 人民日报,2022-03-02(1).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5] 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强调 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N]. 人民日报,

2024-05-24(1).

[16]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 年版)[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17]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强调 深入扎实抓好改革落实工作 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N]. 人民日报,2016-02-24(1).

[18] 习近平. 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N]. 人民日报,2021-01-26(2).

[19] 习近平.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J]. 求是,2024(10):4-15.

[20]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1] 王浦劬.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挈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J]. 政治学研究,2024(4):3-16.

[22] 陈金龙,冼骏. 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J]. 思想理论教育,2024(9):20-26.

[23] 习近平.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 求是,2022(1):4-15.

[24] 夏卓君,张振.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内容、品格及意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J]. 理论建设,2024(5):12-26.

[25]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强调 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N]. 人民日报,2015-09-16(1).

【责任编辑""" 薛一筝】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All-Round" and" Deeper-level" Reform: Generative Logic,Core Essence and Value Implication

SONG Xinhua,SUN Xingyi

(School of Marxism,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64,China)

Abstract: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has" em- barked on a new journey of further deepening reform in an all-round way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fully,"""" and in the new journey of reform,it is an inevitable move to lead the practice of reform by reform theory to study and inter-""""" pret the scientific think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on the reform in depth.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th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led the reform endeavors of the new era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mportant dis- cussions on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s. At the level of generative logic,as a system of reformist system,this signif- icant discourse has been formed and based on the four logics:theoretical origins,historical roots,realistic foundation,and subject contribution;At the level of core essence,it answers the questions of“what kind of reform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new era,why reform should be carried out,and how to carry out reform”from the dimensions of ontology,axiology"""" and methodology. At the level of value implication,it is not only the latest achievement in the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t reformist thought but also a practical guide for advancing 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through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s,providing China’s ideas and plans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for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Key" words:Xi" Jinping;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PC" Central" Committee;all-round" and" deeper-level" reform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
尊重规律与回归本源
改革需要大智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推动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哪几大关系
构建容错机制的理论、历史与现实逻辑
“四个全面”党员干部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