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言文化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2025-02-02孙建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1期
关键词:研究范式

摘 要:方言是语言的实际存在形式,方言文化是用方言承载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方言和文化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方言文化研究顺应学术发展和现实需求,而其研究范式尚不成熟。基于语言文化研究现状,以汉语为例,系统阐述方言文化研究的目标与方法,意在抛砖引玉,促进方言文化的研究和语言资源保护。

关键词:方言文化;研究范式;语言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5)01-0068-06收稿日期:2024-07-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延安方言的接触和演变研究(18XYY005);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族院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铸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与实践——基于青海民族大学的探索(23069)

作者简介:孙建华,女,陕西富平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学、地理语言学和语言接触研究。

一、引言

现代汉语方言研究发端于1918 年北京大学的歌谣采集工作。在记录歌谣的过程中,研究者们遇到了语音记录和方言词语释义的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逐步推动了方言学研究。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现代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开始。此后的方言研究对象主要是语音、词汇和语法,方言文化关注较少。①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2]一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先驱和开山之作,全书通过语言透视民族文化特点,考察少数民族语言口语反映的文化因素。周振鹤、游汝杰[3]后记提出建立中国文化语言学的设想。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文化语言学研究利用汉语历史文 献、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少量民族语的口语材料,开展了大量实证性研究,已形成成熟的研究范式,研究成果丰硕。不过,民族语言文化和汉语方言文化尚未被普遍关注。② 据统计,我国拥有130 多种语言,分属汉藏、

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 5 大语系,另外还有 1 种语言(朝鲜语)语系不详;在 5 大语系下,共有 13 个语族,

28 个语支。分布最广泛的汉语拥有官话、晋语、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赣语、湘语、徽语、平话土话等十大方言,内部又可分为成百上千种小方言土语。[4]这些不同种类的语言和方言承载了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

① 与方言文化的开放性相比,语言本体封闭性强(尤其是语音),规律性也强,更易向现代精密科学靠拢。汉语方言学研究长期主要集中在语言本体方面,大概有这方面的原因。

②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历代书面文字以记录各时代通语和共同语为主,民族语和汉语方言缺少文献记录。

和地域文化(在 2006 年中国公布的首批 518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与语言相关的占到 85% 以上[5]),是文化语言学研究亟待开辟的沃土。

从方言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语言(方言)文化的大范围濒危已经成为一个既定事实,并引起了广泛的

关注。在此背景下,语言资源的保护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报告都特别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政府和学界主导开展了一批工作,以 2015 年以来的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为标志,对我国语言资源进行抢救性调查、记录和保存。

基于当前方言文化生态和方言文化研究的现状,本文不揣简陋,以汉语方言文化为例,系统阐述对方言文化研究的目标与方法的一些思考,意在抛砖引玉,促进方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助益语言资源保护。

二、汉语方言文化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一)方言文化典藏

2015 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用统一编制的《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调查手册》,对一部分县的方言文化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 9 个大类,每个大类下细分小类。田野调查材料包括纸笔记录和音像资料

(照片、音频、视频),开创了方言文化多模态调查保存保护的模式。

未来汉语方言文化可以“按照语言文化典藏的既有模式,进行相关方言文化现象的调查、记录、典藏和综合研究,并进一步探讨语言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研究的新范式。”[6]邢向东序

(二)文化语言学研究

该方面研究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方言文化语料的语言学价值。以往研究如,刘育林[7]通过分析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唱词,讨论这一口头文化形式在修辞、形态和韵律上的特点;邢向东[8]分析陕北神木山曲儿、酒曲儿的歌词,讨论其中的阴入相押和异调相押现象,并由此讨论上古汉语阴声韵的拟测问题。

方言文化词汇和其所指称的方言文化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由于方言文化具有高度传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相应方言文化词汇相较一般词汇更容易存古,在语音和词汇上都有表现。下以富平县方言文化词语[6]为例来看。

先举语音存古现象三例。例一:汉语语音史研究认为,中古非、敷、奉、微四母是从帮、滂、并、明四母分化出的(所谓“古无轻唇音”),唐初僧人玄应所著《一切经音义》中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已经产生[9]。今天除了南方方言如吴语、闽语、粤语、湘语、客赣方言还有程度不等的存古外,北方汉语方言轻唇读如重唇罕见,而在富平建筑词汇中有座塔叫[ʂaɣ55pho31sɿ55],汉字写“圣佛寺”,“佛”声母读[ph]是唐以前重唇音的残存,历史层次久远。例二:农工百艺类词语“耕地”方言读音为[tɕiɜ31thi55],“耕”白读元音韵[iɜ](文读鼻音韵,如“农耕”[luoɣ24kəɣ31])反映中古梗摄鼻韵尾脱落,与唐五代[10]214、宋西北方音一脉相承[11]563。例三:汉语音韵史上是否存在娘母,学界有争议,富平饮食类词语“酿皮儿农家自制的凉皮”读[ʐaɣ53phir24],“酿”中古为娘母三等漾韵,声母读[ʐ],反映《切韵》时代泥、娘有别。

再举词汇存古现象三例。例一:日常活动类词语“缯角子扎头发[tsəɣ55tɕyo55tsɿ0]”,“角”最早见于《诗经·

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原指幼童头顶两侧留的头发,后来词义扩大指头发[12]136。例二:建筑类词语“门桯杆大门上锁处的短横木”[mɛ24thiəɣ31kæ31],“桯”指“横木”,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就有记载[13]1300。例三:饮食类词语“搋面和面和揉面的统称”[tshɛ31miæ55],“搋”字很古老,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拳手挃曰搋也。”[13]204。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大量双音节化,古语词今天多作为构词语素沿用。

(三)语言文化学研究

指通过语言学的手段来揭示和理解文化信息。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字、词等的考释解读文化现象,为方言文化正本溯源。如曹强、荆兵沙[14]10–12 考察西北民歌

“花儿”的语言民俗现象时,通过对歌词中的一些词语进行文献考证,发现“花儿”的起源时间不早于元代, 不晚于清代。高峰[15]通过考察陕北“打火”民俗活动在周边的分布地域、方言说法和活动过程等,认为这一民俗是中国古代“燎柴”风俗的延续,可能与北方诸民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对“火”的崇拜有关。

二是对用不同种类方言记录的文化词语进行比较,考察某一文化现象的方言说法、内涵、地理分布和历史演变等。例如侯精一、李守业和曹志耘[16]总序在研究中指出,浙江汤溪方言有“五道太婆”的传说,相传是蛇精所化的神,擅搬运之术,山西平遥方言有“五道爷”“五道娘”,北京有“五道庙”。五道神早在汉魏典籍中就有记载,明清时民间对该神的信仰已很普遍。各地方言有关五道神的不同说法,是宗教文化的历史积淀在不同的文化中的显现。

(四)方言和文化互证研究

一是探索方言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背景,或以方言为钥匙求解文化史上的某些课题。周振鹤、游汝杰

《方言与中国文化》[3]是这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全书讨论了方言与移民、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历史方言地理的拟测、语言化石与栽培植物发展史、方言和戏曲与小说、方言与民俗等多个专题。

二是“方言与文化互释互证”[17],即一方面通过对民俗文化的考察准确理解方言词义,避免望文生义、俗词俗解;另一方面通过对方言词义的准确理解把握有关词语和现象的文化意义,纠正误解。例如刘勋宁[18]1–9 将方言调查和文化研究相结合,针对书面语里不单独使用而意义模糊的字,通过考察其作为方言口语常用词时的读音和意义,阐释了相应文化现象的内涵。

(五)方言文化地理研究

地理语言学(或称“方言地理学”)是方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以众多地点的语言事实调查为基础,利用语言地图的方式描述语言现象的地理分布状况,结合社会文化因素解释这些分布的原因,探索语言变化的过程和机制”[19]。由于方言的地理空间差异反映历史演变的序列,因而通过方言地图可以考察汉语方言的历史演变过程,也能一定程度预见其演变方向。以方言特征分布图为基础画出同言线,可以为汉语方言分区,“同言线”“方言区”是方言学的基本概念。

方言文化地理研究是地理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思路在方言文化研究领域的运用,这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其内容可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对特定区域具有差异的文化现象进行调查,绘制方言文化特征图,观察其地理分布状况,并结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考察方言文化特征的地理分布的成因,探索相应文化现象的起源、传播和衍化轨迹。以方言文化特征图为基础,提取方言文化同言线① ,以此为参照绘制方言文化分区图。二是进行方言和文化的地理比较。将方言地图和方言文化地图相互比较,可作多种研究,比如考察方言和文化对彼此的历史演变所起的作用,观察方言特征词汇和方言文化特征词汇分布地域的异同,进而考察方言和文化的演变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等。下举两项初步研究。

1“." 曲连馍”的地理分布及其民俗功能

在部分西北地区(如关中、天水、临夏、青海等地),有一种与生日礼有关的圈形大馍叫“曲连馍”,其民俗功能是用“曲连”(“圈”的分音词)套住孩子的“命”,保佑其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在西北有些地方,“曲连馍”的民俗意义几乎已经消失殆尽,变成了一种普通的圈形大馍。②

陕西关中在北宋以前长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方言和文化对西北地区产生过持久而深

① 主要有三种:一是某一文化现象的不同方言说法的边界线;二是相同或相似方言说法所表达的不同文化意义的边界线;三是某一文化现象的地理分布的边界线。

② 引自邢向东教授于 2020 年 11 月 2 日所作的学术报告《丝绸之路沿线的汉语方言文化》。渭南方言中的“曲连馍”是每年收完麦子后送给外孙的。可见西北地区“曲连馍”的民俗功能存在内部差异,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

远的影响。“曲连馍”分布地域的形成当是历史上关中方言文化持续向周边扩散的结果,方言文化词语在方言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随之扩散到各地。今天西北有些地方“曲连馍”的民俗意义消失这一现象表明两点: 第一,一个区域内方言文化词语的内涵(民俗功能)在各地演变的速度不均等,这一点与方言在地理空间演变上的差异具有平行性;第二,方言文化词语和其所指称的民俗现象在历史演变中可能相互脱离,反映了方言和文化的演变的不同步。通常来讲,方言和文化的演变关系有三种:第一种是方言词语随民俗现象的消失而消失,比如笔者家乡富平传统上农历七月七有“长巧芽”的习俗,即七夕之夜,将长好的豆芽连同瓜子、水果等一起摆在香案上祭祀牛郎织女。随着这一习俗的消失,“长巧芽”一词也在人们的口语中消失。第二种是虽然文化现象消失了,但方言词语存留在其他形式的方言文化中,比如传统农业用“耧”播种,在实现农业机械化后,这一农具已经消失,但指称它的词语保留在其他形式的口头文化中,比如歇后语“瞎子牵耧——趁住”(劝人量力而行)。第三种是文化现象消失后,方言词语仍然使用,比如上文提到的“曲连馍”,其虽然在一些地方丧失了民俗功能,但实用功能仍在,因而仍是高频词语。

2. 关中和陕北交界地带方言和文化的地理分布的比较

(1)方言的地理分布特征。关中和陕北的交界地带是陕北南部,大致是延安市所辖 13 个区(县/县级

市)。从方言分区看,南部 5 县为中原官话(黄陵、洛川、黄龙 3 县为关中片;富县为秦陇片;宜川县为汾河

片),中北部2 区5 县1 个县级市为陕北晋语(宝塔区、安塞区、甘泉县、延长县、延川县、志丹县、吴起县为志延片;子长市为五台片)。[20]图 B1–6,B1–13

这一带方言具有典型的过渡性特点,具体表现是:南部5 县关中话的特点多,兼有陕北晋语的特点;中北部 8 区(县/县级市)陕北晋语的特点多,兼有关中话的特点。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第一,语音方面。比如,中古咸山摄舒声洪音和细音非同步演变,是陕北晋语的普遍特征,在南部的富县(吉子现镇)也可见到,该点咸山摄洪音读[æ uæ],细音部分读[iæ yæ],部分读[iɜ yɜ],例字如:饭[fæ]|关[kuæ]|尖[ȶiæ]|现[ɕiɜ]|全[tɕhyæ]|选[ɕyɜ]。又如,甘泉(下寺湾镇)本地话阴平调有两个自由变体[31][213],其中[31]同关中话阴平,[213]同陕北晋语阴平。第二,词汇方面。比如“星宿”(星星)是陕北晋语特征词,在南部官话中也有散布;“煎水”(开水)是关中方言特征词,陕北晋语叫“滚水”,前者扩散到了陕北晋语一些点;“脑”

(声调为阳平)、“颡[s a]”(阳平。头人的,统称)分别是陕北晋语和关中方言的特征词,前者在南部官话中有散布,而后者在陕北晋语区有散布。第三,语法方面。比如形容词的程度表达式,关中方言的特有表达是“形容词+得很/得很很/得太/得太太”,如“热得很”“热得很很”“热得太”“热得太太”(重叠式表达程度略有加深),陕北晋语的特有表达是“可+形容词+了”,如“可热了”(或“可烧了”);关中方言的表达扩散到了陕北晋语一些点。又如,“下开雨了”在陕北晋语区的说法有“下脱挂了”“下脱笼了”“下上雨了”“下起雨了”,关中方言的说法是“下开雨了”“下雨开了”,关中方言的表达也扩散到了陕北晋语一些点。

(2)方言文化的地理分布特征。以生育文化为例,在陕北和关中都有相当于成人礼的一种民俗,陕北是给孩子过十二岁生日,其叫法有“开锁儿”(甘泉县)、“脱锁”(子长市)、“过关”(安塞区)、“□[tshæ52]关”

(安塞区)、“完生儿”或“完晬儿[tsuer52]”(延川县);关中是给孩子过十三岁生日,叫“全灯”或“完灯”。陕北晋语区这一民俗形成的文化心理是[21]:旧时医疗卫生水平低,婴儿极易夭折,民间认为小孩子十二岁以前魂魄不全,容易撞上邪祟,因而生病或夭折。所以孩子刚出生时就被“寄”到寺庙、道观或巫神所指的神灵处,请佛祖、神灵保佑孩子顺利长大,主事者要给孩子戴上一个“锁儿”,以保佑他健康长命。到十二岁时,不用再担心鬼魅邪祟,就可以“开锁儿”。家长要去还愿,将孩子的“身子”赎回,这就是“赎身”。关中方言区这一民俗形成的文化心理是:十三岁之前尚未成人,每年正月十五要打灯笼。十三岁算是长大成人,以后就不再打灯笼了,因此借春节走访的时机,亲戚朋友携重礼庆贺,主家设宴隆重招待,即为“全灯”。

(3)方言和文化的地理分布的比较。我们将以上所述方言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文化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比较,至少可见以下三点:一是方言特征在地理上具有过渡性,方言文化现象在地理上也有过渡性,比如陕北给孩子过十二岁生日也见于南部官话区富县,当地叫“寄活”,即孩子出生后请阴阳先生拆解八字,若认为时辰不好,便象征性地将孩子绑在大树(柳树除外)上,并在其脖子上套上项圈、锁环等物。孩子满月时请宾客吃满月酒,称为“吃锁”。十二岁时,众干亲携重礼庆贺,去掉孩子身上佩戴的项圈等物,称为“赎身”。其文化心理和陕北相同。二是陕北和关中成人礼的民俗形式表现不同,反映不同方言区除了方言特征的差异,还有方言文化的差异。除以上所举成人礼可说明这一点外,曲艺、戏曲也有反映,比如关中流行秦腔,汾河片如宜川流行蒲剧(与晋南同),陕北流行说书、信天游等,这是方言作为文化的载体的重要体现。三是相同的文化现象在各地有时叫法不一致,比如陕北给孩子过十二岁生日就有“开锁儿”“脱锁”“过关”“完生儿”等诸多说法。

(六)以方言文化语料为基础的综合研究

方言文化是和其赖以依存的社会背景相互关联的复杂现象,因此方言文化语料可作为研究地方民俗、地方经济、民间文艺、社会形态等的重要基础性资料。比如,我们都知道北方面食种类繁多,面食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反映植物栽培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之外,北方还产生了与面食有关的民俗文化现象。比如,笔者家乡富平县传统上逢年过节走亲戚要带各式各样的馒头,具体带什么形式的馒头要视亲戚关系及双方的亲疏远近来定,传统上是看望至亲或者长辈要带“油角角儿”[iou24tɕyo53tɕyər31],比如已婚女子给娘家拜年要带12 个,妹妹给姐姐拜年要带8 个或10 个,外甥给舅舅拜年要带2 个;舅舅去看外甥要带6 个(或

8 个、10 个)“茧娃娃外形似蚕茧,“茧”头夹一颗红枣,背上有梳齿压的印儿。“娃”指孩子,重叠式表亲昵”[tɕiæ53ua31" ua0];无论走哪家亲戚都要带“油旋儿”[iou31ɕyær53];除了以上食物,还要带其他礼品。这一现象透露出以下四点:一是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关系密切,前者的类型一定程度是由后者决定的;二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伦理关系错综复杂,且深受人们重视;三是民俗文化形式具有就近取材的特点;四是“民以食为天”是一种现实而普遍的文化心理。

三、结语

方言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方言文化是用方言承载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自 1918 年现代汉语方言学发端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而方言文化的研究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20 世纪前期的探索性研究,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化语言学研究,以及 2015 年以来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方言文化类调查,是下一步开展汉语方言文化研究的良好开端。

我国方言及其文化的种类之丰富和内部差异之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突出的,堪称语言资源的富矿,非常适合进行方言研究和方言文化研究。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因为方言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正在锐减,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汉语方言和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面临濒危甚至消失的风险。方言及其文化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已将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当代语言文字领域的基本方针。

开展方言文化研究顺应学术发展的趋势,既有益于传统方言学研究,也有益于文化语言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同时对民俗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可发挥一定作用。开展方言文化研究顺应现实,对于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是方言文化调查研究理念与方法的一些探索,希望抛砖引玉,对后续相关研究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赵元任. 现代吴语的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2]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 周振鹤,游汝杰. 方言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 曹志耘. 发掘语言宝藏的价值[N]. 光明日报,2021-05-03(5).

[5] 王世凯. 略论我国语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6.

[6] 孙建华. 富平方言文化典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

[7] 刘育林“." 信天游”语言艺术试探[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57-64.

[8] 邢向东. 神木山曲儿、酒曲儿的押韵[J]. 中国语文,2003(1):172-175.

[9] 王曦. 玄应《一切经音义》唇音声母考察[J]. 中国语文,2016(6):709-725.

[10] 罗常培. 唐五代西北方音[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1] 龚煌城. 西夏语言文字研究论集[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2] 邢向东,蔡文婷. 合阳方言调查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1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M].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14] 曹强,荆冰沙“." 花儿”语言民俗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15] 高峰. 陕北“打火”民俗的方言文化意蕴[EB/OL](.

MjqB6AmgAmAXElM0Q.

2021-02-11)[2024-05-20]. https://mp.weixin.qq.com/s/84tAH-

[16] 侯精一,李守业,曹志耘. 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1 辑[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

[17] 高峰. 探索方言文化研究新范式[EB/OL].(2020-08-18)[2024-05-20]. https://mp.weixin.qq.com/s/HcFnP8ahf9v_ I1Q_A_rCRg.

[18] 刘勋宁. 陕西民俗与方言本字[A]//邢向东. 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9] 曹志耘. 地理语言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 中国方言学报,2006(1):171-184.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 版):汉语方言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1] 邢向东. 汉语方言文化调查:理念及方法[J]. 语言战略研究,2017(4):32-38.

【责任编辑""" 王 萍 】

On the Objectives and Methods of Dialect Culture Research

— Taking Chinese Dialect as an Example

SUN Jianhuaa ,b

(a.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Abstract:Dialect" culture,as" an" actual" existence" form" of" language,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carried by dialect. Dialect and culture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separable. The research of dialectal culture should conforms to""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needs,and yet its research paradigm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This paper,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research,taking Chinese as an example,expounds on the objectives and methods of

dialect culture research with an aim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f dialectal culture and the protection of language resources.

Key" words:dialect culture;research paradigm;the protection of language resource

猜你喜欢

研究范式
论大数据环境下公安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发展
理论与实践的范式:太极拳与生活互动研究
我国犯罪论体系之变革及刑法学研究范式之转型
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发展路径探微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范式的反思
论我国刑事错案防范的研究范式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从生态伦理观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梅因公式与清水江文书研究
转变现代棉花生产技术研究理念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