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2016-11-07周长美李强
周长美+李强
摘 要: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继承和发展。在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重新研读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对于全面认识、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全面深化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关键期、社会转型期,新的、旧的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当前的各种社会矛盾,是实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做出详细的论述,而毛泽东同志却具体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一、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形成的理论基础
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过去人类发展史的考察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他们认识到生产力向前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势必或者早或者晚地发生社会制度变革,使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转变。但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时期,因此,不可能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列宁缔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很早就开始对社会矛盾进行理论研究。“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1]。由此可以得出,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存在矛盾的。他对社会主义俄国实际情况具体考察、分析,首次把非对抗性矛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来看待。列宁提到人民内部各个阶级之间是存在差别的,在人民内部中也存在矛盾和斗争问题。较早过世的列宁没能亲身经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因此没能对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做出更具体的理论分析。斯大林早期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矛盾的,后期认识到“不存在矛盾”不符合实际。曾经尝试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做出解释,但是他的认识是片面的、偏颇的,最终导致俄国社会主义实践出现失误。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毛泽东同志针对部分党员和部分领导干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矛盾”的错误认识,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矛盾学说为依据,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中国自身国情,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毛泽东首次非常明确地提出“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制度自身改革解决。而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对抗性的矛盾,矛盾需要通过革命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的特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矛盾存在相适应的主要方面,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但存在相矛盾、不适应的次要方面,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方法解决不适应问题呢?不能用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外一种社会制度,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解决。由此,促使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各项改革,达到矛盾的解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自我进步,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对社会主义事业起到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决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2]总的来说,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的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论述、判断是十分正确的。但时间没过多久,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对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持批评的态度。对于社会主要矛盾内涵论述,毛泽东同志更倾向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强调阶级斗争,忽视经济发展建设,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后果。总体来说,毛泽东在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上,因为对国际、国内形势认识还有些不成熟,所以对主要矛盾论述存有偏差。
(三)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毛泽东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包括: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3]。我们认识和理解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是为了提出更好的、更合理的解决方法。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具体分析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解决方法。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内容、性质不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对人民内部的矛盾要实行民主的方法,对于敌我矛盾要采取专政的方法。他认为,要把民主的方针、方法更具体化。如在政治思想领域,运用“团结——批评——团结”方针,采取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在经济发展领域,采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科学文化领域,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毛泽东同志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对于今后我国社会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利益的调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富裕。需要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变化和发展规律,将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
首先,正视社会矛盾的存在是正确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前提。
当前我们不能无视社会矛盾的存在。伴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不同阶层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将进行重新调整。全面深化改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承认社会矛盾,承认当前社会凸显的矛盾和问题。只有承认矛盾,才能清楚地认识和解决各种矛盾,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所以,我们要正确把握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其次,要深入细致地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可以通过自身的改革来解决的,是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方面和环节。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期,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必然分会引起社会利益重新分配,这势必会造成新的问题和新矛盾的出现。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不外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如在民主法治方面,存在法律制度不够健全,一些群众法治观念淡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难以落实等问题;在教育文化方面,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异明显等问题;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低收入群体和社会保障体系有脱节的现象等问题。在社会管理方面存在某些社会管理缺位、社会管理缺乏弹性等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环境监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全社会参与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我们国家内部很多具体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因此,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相适应”到“相适应”的转变。我们应当构建充满生机活力,更科学、民主、开放、高效的体制机制,加快在国家重要环节、重要领域的改革步伐,坚决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才能促使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得到完善,才能实现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最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全面深化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
随着社会体制变革、利益结构变动、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如何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对当前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当运用毛泽东同志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给予正确的分析和解决。我们在解决矛盾过程中容易产生模糊认识,如对非对抗性矛盾与对抗性矛盾界限存在模糊认识,对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二者容易相互转换也存在模糊认识。如果对矛盾本身存在模糊认识,就不能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首先,针对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情况,对待不同的群体矛盾,需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其次,面对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应该采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毛泽东倡导通过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让人民群众先把意见、看法表达出来,诉求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那么矛盾就将解决。同时我们也要采取综合的手段。比如采用说服教育方法的同时也可以配合一些经济措施、政治措施。其中法律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的教育,加强国家民主法治化建设。应认真细致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级领导干部要督促有关方面将行政命令、政策措施和法律规定不打折扣的落实下去。
参考文献:
[1]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
[2]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1921-200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57-258.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766.
资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全面深化改革中社会矛盾基本形态及化解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5YJC710082)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