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西农业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研究
2025-02-01龙涛彭瑱王泽坤张康马亚勤
摘" 要:该文分析广西在“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品牌建设、深化产业融合、提升农产品物流网络等措施,实现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并探讨复杂适应系统下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路径。现状显示,广西农业产业链的优化仍面临挑战,如产业规划不清晰、品牌建设不足和物流质量差异等。通过国际化课程、跨境交流、技术创新等途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将有助于广西农业产业链的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转型。为此,该文建议通过构建以技术合作为驱动的教学体系、课程整合的实践体系,以及项目为依托的国际视野培养体系,提升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广西农业;产业链;发展需求;经济管理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144-0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Guangxi's efforts to upgrade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ing brand building, deepen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network under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and \"14th Five-Year Plan\",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s under the complex adaptation system. The current situation shows that the optimization of Guangxi'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still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unclear industrial planning, insufficient brand building and differences in logistics quality. Trai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urses, cross-border exchang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other channels will help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Guangxi's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To this end, this paper suggests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talents by building a teaching system driven by technical cooperation, a practical system for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a project-bas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raining system.
Keywords: Guangxi's agriculture; industrial chain; development needs;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发挥广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广西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采取了优布局、精品种、控面积、控单产,树品牌、提品质、延链条、增效益等措施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1]。“十三五”期间,广西着力打造“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更高层次发展,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提档升级。按照“十四五”规划,广西将以区域集聚、经营集约、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加强全产业链环节深耕细作和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提质增效,持续完善和壮大“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全面实施产业提升行动[2]。广西农业资源丰富,糖蔗、木薯、桑蚕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占比已超过60%、45%、70%。农产品出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广西与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互联网+经济”新业态的相继涌现,贸易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广西地区各区域发展不均衡,受过高中(含中职)以上文化教育程度的仅占广西常住人口的13.65%,在贫困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更低[3]。在传统的农耕观念下,各农业经营主体缺乏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农业产业发展存在困境。
面对广西农业产业的现实需求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培育助力广西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广西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梳理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招聘信息,查阅相关文献,探究基于广西农业产业链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育路径,为广西农业产业链提供优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支撑。
1" 研究现状
1.1" 广西农业产业链发展现状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由供应链、需求链、价值链、创新链和空间链等链条组成的有机体系,代表着具有内在联系的企业群体状态[4]。产业链是现代科技快速发展推动行业分工走向细化并与市场机制结合的产物[5]。广西农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呈现出积极态势。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广西已发展出柳州螺蛳粉、横州茉莉花茶、永福罗汉果、百色芒果和梧州六堡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条,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知名度。广西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初步建立了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推动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2" 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现状
刘红梅[6]定义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是在校接受经济学和管理领域的系统专业化高等教育和初级科研训练的学生群体,大学生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过程。方丽等[7]指出高等教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有工商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营销和物流等,这些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综合性、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特点,建议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通过以课程为基础,利用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多个方面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实施。有研究指出,一个优秀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以下几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协作与沟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8]。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托是专业、基本要素是课程,高校应用转型的落脚点是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需求,课程体系对接企业生产链需求,课程内容对接企业工作终端需求,教学活动对接产业链生产情境[9]。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持续存在,主要原因是高校对接产业链转型不到位、教育链与产业链脱节、产业链资源难以融入教育链[10]。广西人才网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总人才供求比分别为4.33、4.82、5.83、4.82,就业形式严峻。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中求职人数众多,以2023年第四季度为例,求职人数前十排名者占3席,分别是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求职人数排名第三,人力资源/人事类求职人数排名第六,物流/仓储类求职人数排名第十。
1.3" 复杂适应系统下的人才培养
1995年,霍兰系统地论述了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理论的核心思想,即“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具有适应能力的个体被称为主体,主体主动与其他主体或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在不断地交互作用中“累积经验”,并且根据“有用的经验”来改变主体本身的机构、特性或行为方式的行为被定义为适应性[11]。主体在复杂管理活动中,通过多种适应性行为来“降解”问题的复杂性[12]。刘建华等[13]分析了协同创新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是一类符合CAS特点的研究对象,立足动因机制、目标机制运行机制、利益分配、风险分担机制、激励机制及绩效评估机制六个方面,从利益协同、人才聚集、信任分派、知识共享及建立国际化的协同创新平台5个方面提出提升协同创新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在当前社会快速变革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培养需要更多关注个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知识技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人才培养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以适应社会需求。这可能涉及到跨学科的教育模式、项目驱动的学习、实践经验和实习机会的提供等方面。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可以帮助优化教育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2" 广西农业产业链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现实需求
2.1"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进农业经营集约化
广西各地以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优化农业结构,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规划不够清晰、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够完善、设施结构不够科学等挑战。广西休闲工业的发展业态形式多样,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实现农村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14]。另外,广西林下经济种植规模较大,但种植、加工、林旅的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延展度低,整体经营模式粗放,发展中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尚未达到要求[15]。因此,如何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等产业链,实现经营集约化、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及产业化,是亟需攻克的难题。
2.2" 强化品牌建设体系,提升农产品市场价值
在品牌建设方面,广西农业产业已取得一定成效。作为全国最早确立绿色食品准入标准的省区之一,截至2022年底,广西已认定503个自治区级目录品牌。广西采取“一县一产业一品牌一联合体”的发展模式,共建立了42个品牌联合体。品牌建设带来积极影响,农产品价格得到提升,农产品销售额和销售量得到增长。然而,尽管广西的农产品资源丰富,缺乏系统的品牌建设导致人们对其认知不足。以柑橘类产品为例,尽管茂谷柑在市场上具有较高性价比和认可度,但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相比,其品牌价值仍有提升空间。因此,尽管品牌建设已取得进展,但仍面临挑战,现有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导致农产品市场认可度不高,进而导致一些农产品滞销问题,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市场份额及农民收入的稳定性。
2.3"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优化农产品物流网络
广西农业农村厅积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采取了成立调度指挥中心和建立分级调处机制的措施以促进农业方面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2020年广西的铁路里程已高达5 206 km,公路里程则达到了131 642 km,道路建设持续加快,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推进了4个大量物流中转基地建设,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和配送格局形成。近年来,广西的物流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大型物流企业发展迅速,民营的物流企业也蓬勃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了整个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使物流成本有所降低[16]。然而,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的物流质量分析显示,城市物流质量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高物流质量城市稀少(南宁、柳州、钦州),低物流质量城市众多[17]。低物流质量城市均依附于高物流质量城市,使得高物流质量城市承受过大压力,低物流质量城市之间无法有效沟通和物资流动,难以提升自身经济水平,导致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优化广西农产品物流网络至关重要,充分发挥部分城市的地理优势,建立短距离多向物流沟通网络,利用区位优势推动整个物流网络的发展。
2.4" 应对自然环境挑战,强化农业风险管理
广西地形复杂,山区和丘陵面积广大,导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面临较大困难,标准化和集中化生产也成为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障碍之一。同时,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且降雨量大,给许多农产品的生长、采收和储存带来挑战。自然条件和气候的挑战给农产品带来诸多挑战,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威胁着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和成本,匡昭敏等[18]曾指出农业气象灾害是影响广西农业增产增效的主要原因。廖雪萍等[19]的研究指出,广西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光照资源呈减少趋势、水分资源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间变化较大,导致农作物发育期、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的变化;干旱、洪涝、高温等农业气象灾害有明显加重的趋势。投资管理方面,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在农业投入政策中采取了多种财政金融联动方式,包括信贷、担保、股权投资和财政补贴等,为广西农业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财政部门、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在改革发展中合作紧密,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如资金放大、政策叠加和效果倍增。然而,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未达预期、支柱产业数量不多、科教资源相对不足等挑战依然存在。广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在风险管理和投资策略方面需持续努力,以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
3" 基于广西农业产业链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路径
考虑到广西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需求,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拟从以下4个方面培养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①系统性思维:将人才培养看作一个动态、相互作用的系统,包括学习、教育、实践等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同时考虑学习者、教育机构、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②自组织和自适应:强调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需要设计更灵活、具有自主学习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个体学习需求和应对未来变化。③非线性和多样性:在复杂适应系统中,每个学习者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体现了非线性特性,人才培养者可以采用更灵活、开放的教育策略和方法,鼓励学习者探索、创新,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④演化性,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演化。因此,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对学习者的动态评估与反馈,通过动态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以满足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3.1" 构建以技术合作为驱动的教学体系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式来推动技术合作的深度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新技术、拓展市场需求等途径来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品质,如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技术、智慧农业技术等。学校深化第二课堂教学,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应用知识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企业需求与职业晋升条件与校园活动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借助各类赛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挑战杯”“精英挑战赛”,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公共必修课程,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创新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奖项和荣誉激励学生走出校门,探索广西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围绕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依托现状创新方法策略。
3.2" 构建以课程整合为基础的经济管理实践体系
中国与东盟的跨境农业合作包括研发、生产、流通和销售等多个环节。在基础课程设置中,增加英语、统计分析等课程,提升学生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在选修课程中,增加农业基础、种植基础、地理学等课程,厚植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三农”情怀,掌握基本技术,以促进创新。专业课程应在理论与技术、技术与技能之间建立关联和耦合,与实践课程合理对接,将教育管理活动与行业需求有机融合,构建“阶梯式”经济管理类专业体系。通过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构建多层次、特色化、全方位、立体化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特色综合课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创业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教案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优化课内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按照系统性、理论性、应用性和操作性的原则构建知识体系。
3.3" 构建以项目为依托的国际视野培养体系
为了构建以项目为依托的国际视野培养体系,学校可以推动开设国际化课程,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通过在线平台建立国际化课程体系,涵盖跨学科内容如国际贸易法、跨文化沟通、全球市场趋势等,让学生全面了解国际商务领域。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参加国际商务导论、国际市场营销、全球供应链管理和国际经济学等辅修课程,扩展知识范围,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实践和文化背景,从而提升全球化视野。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和实习机会,赴海外学习和实习,体验不同商业环境和管理方式,培养跨文化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利用东盟博览优势,鼓励经济管理类学生积极利用在线资源和应用程序等提升外语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项目、国际学术会议和竞赛等,了解国际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组织国际商务竞赛和模拟国际会议,让学生在模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实践和交流,培养国际视野。
4" 总结与展望
广西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的繁荣不仅直接关系着当地人民的福祉,也对相关产业的兴旺起到关键作用。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专业技术的协助下,将更有利于推动广西农业产业链的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广西农业产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广西农业产业链的科技支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加强与国际接轨,拓展对外合作,吸引更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广西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此外,重视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建设更完善的培养体系,培养发展所需的经济管理类人才,为广西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这些举措有助于广西农业产业链的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提升农业竞争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静,林益群.广西水果产量有望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N].广西日报,2024-01-07(001).
[2] 韦云凤,禤美琦,廖东声.农业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适应性分析——基于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J].社会科学家,2023(8):155-160.
[3] 李燕,张新美.广西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9(5):123-125.
[4] 辛灵,高鹏飞.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现代化的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23(7):33-39.
[5] 金福子,苏燕华.现代农业发展中产业链的区域分工与协作研究[J].农业经济,2019(9):19-21.
[6] 刘红梅.大学生创新培养研究: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为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
[7] 方丽,王新江.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经济管理类课程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3):182-185,192.
[8] 贾晓晨,张永强,杨辉.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导向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1):199-201.
[9] 张安富,张世英,杨文婷.对接产业链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87-92.
[10]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9):26-30.
[11] 刘璇,张向前.CAS理论视域下知识型团队冲突对团队创造力影响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8):146-153.
[12] 盛昭瀚,于景元.复杂系统管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新领域[J].管理世界,2021,37(6):36-50,2.
[13] 刘建华,邱珂.基于CAS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对策研究:协同创新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20):113-118.
[14] 许小红,覃爽姿,阮柱,等.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格局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广西为例[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8(3):102-113.
[15] 杨开太,谈思仪,张团山,等.广西林下经济发展探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4(3):47-52.
[16] 谢涵.广西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22(21):14-17.
[17] 曹志强,叶子瑜,王梦丽.基于因子分析与引力模型的区域农产品物流网络构建——以广西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20(7):146-149.
[18] 匡昭敏,谭孟祥,刘志平,等.广西农业气象研究与业务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0,41(4):62-71.
[19] 廖雪萍,黄梅丽,雍阳阳,等.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0,41(4):72-8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项目(2022ZJY3016);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4KY1230,2023KY1209);第二批广西高校高水平辅导员工作室培育建设项目(桂教思政〔2024〕11号)
第一作者简介:龙涛(199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林经济与教育管理。
*通信作者:马亚勤(1987-),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