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目标下农村社会工作研究
2025-02-01赵一伟
摘" 要:农村社会工作在实现农业强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农村基层组织发挥效用的重要内容。基于此,为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该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总结归纳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针对农村社会工作进行研究,立足于农村社会工作和乡村振兴,探讨农村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下的发展,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针对存在的效率低下、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问题,提出完善公共服务、鼓励人才参与和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等对策建议,从而推动农村社会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社会工作;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S157"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067-04
Abstract: Rural social wor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a strong agricultural coun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is,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esearch on rural social work has become the top priority in solving the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is research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summary and induction method to conduct research on rural social work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rural social work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al work unde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iscovers the existence between the two relationship. In response to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inefficiency, talent shortage, and insufficient funds, we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improving public services, encouraging talent participation, and increasing policy-based financial support, so as to promote the orderly progress of rural social work and facilitate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c goal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social work;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public services
随着经济的增长,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已逐渐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各基层组织的重点发展目标,是我国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形势下作出的重要战略主题,也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重点。乡村振兴战略从指导思想上打破了“城乡二元”发展思维,赋予了农村发展与城市化同等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也赋予了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广袤的空间。
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农村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就是农业的发展,大批人口流入城市,部分土地荒废或者由老年人种植,土地得不到高效利用,严重限制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其次,农村缺少青年力量,乡村经济难以发展;最后,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增加,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农村社会工作也就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手段。
乡村振兴目标下研究农村社会工作是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要义和关键部分。乡村振兴正是关系到我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整体发展是否均衡,是否能实现城乡统筹、农业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两者相结合进行研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以此实现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1" 乡村振兴目标下农村社会工作的分析
1.1"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的合理性分析
1.1.1" 政策方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大力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这为我国的乡村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新时期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具有合理性、正当性和可行性[1]。
1.1.2" 反贫困方面
农村社会工作以“人道主义”为理念,相当一部分的工作内容是扶持弱势群体,这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精准扶贫相吻合。在脱贫攻坚阶段,农村社会工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活,对贫困问题、弱势群体的基本民生保障问题和基层社会服务问题都给予了特别关注,从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农民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当地优势发展当地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且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专业性参与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困难群体、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过程中,运用专业的助人技巧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开展专业社工服务,使贫困人口增强自力更生意识,增强自我脱贫能力,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1.1.3" 人力方面
农村社会工作很大一部分是由专业的人才队伍来开展,这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其服务日益专业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2]。因此在人力优势上来说,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是促进乡村振兴政策落实的重要手段,可以节约人力资源。
1.2" 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分析
二者的工作地点都是乡村,本质上都是为了发展乡村,目标都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工作以农村社区为基础,关注农村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整合农村发展中各个参与者的力量,凝聚共识,能够有效地将解决农村问题提到日程上来,例如因贫困引发的疾病、辍学、养老和留守等问题以及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等农村发展的问题,从而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将农村问题转化为共同事务,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3]。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对乡村振兴中的问题解决的有益补充,都有利于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社会工作和乡村振兴在“人”的问题上同中有异。农村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特殊人群,例如乡村中存在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是农村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4],以弱势群体的问题解决和行为矫正为解决目的,会重点加以扶持和服务,倡导人的能力增长。而乡村振兴,说到底还是人的振兴,这里的“人”区别于农村社会工作的特殊群体,主要是广大农民群体,其范围更广,人群拓展至普通人群。虽然在“人”的问题上有所差别,但农村社会工作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关注特殊群体的困难和需要,通过积极的干预,注重发挥“人”的作用,激发这些群体的潜能,这与乡村振兴积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注重乡村人才的培养、新型农民的培育等方面相一致,都是对“人”的关注,两者的工作重心同中有异。
农村社会工作可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农村社会工作通过专业社会力量,借助专业平台,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农村社会工作者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可以为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提供人才支撑,其自身的专业性可以弥补乡村振兴主体的结构性缺失问题。其次,农村社会工作注重增进社会福利,这与乡村振兴中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相吻合。再次,在乡村治理方面,农村社会工作践行群众路线,在乡村治理层面可以有效组织群众,推动乡村自治,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和内在动力,并且以平等、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和助人、解困的专业技能,对于协调利益关系、促进乡村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农村社会工作扎根于农村,在乡村发展方面更具经验,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实践指导。
2" 乡村振兴目标下农村社会工作的问题
2.1" 农村社会工作效率低下
在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已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尽管这项工作历史悠久,现实中村民对此的认识仍旧有限。他们对于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缺乏了解,这导致社会工作者在执行任务时常常面临挑战。外来农村社会工作者进入乡村后,往往会遇到一个难题,即他们需要适应并融入当地熟人社会的结构。这种传统的熟人关系网络,是乡村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础,但当外来的工作者试图打破这个稳固的社会架构时,就可能引发冲突和不理解。此外,许多社会工作者对农村特有的风俗习惯知之甚少,他们提供的服务往往带有明显的城市风格,与乡土文化格格不入。这种服务上的本土化缺失,不仅难以被村民接受,还可能加剧他们的抵触情绪。由于信任问题的存在,一些村民对于社会工作者所开展的活动持观望态度,不愿意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对其所提供的活动或服务的认可度低,因为这些活动和服务缺乏与当地生活紧密结合的实际意义,无法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工作的进度,使得原本可以顺利推进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结果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以及社会工作者与村民之间信任关系的匮乏。
2.2" 农村社会工作资金不足
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各地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的鸿沟显得尤为突出。这种经济不均衡性不仅体现在城市和城镇中,同样也反映在农村地区。在这些偏远的农村角落,很多地区的经济水平仍旧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尤其是那些位于西部地区的村落。这样的经济状况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挑战。资金短缺成为了阻碍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在乡村建设的进程中,资金的投入对于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升级以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西部地区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能力相对薄弱,它们在动员社会资源方面的作用有限,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问题。农村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资金作为支撑。缺少资金,社会工作就无法顺利进行,教育普及、医疗卫生服务、文化娱乐活动等多个方面都将受到影响。这种资金短缺的局面,不仅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也妨碍了部分地区在迈向现代化道路上的步伐。
2.3" 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短缺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家对于农村建设投入的增加,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教育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这为农村社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然而,在许多农村地区,一些村民在政治思想上存在薄弱环节,组织协调能力有待加强,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了他们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度和作用发挥。更为严峻的问题是人才短缺。这种短缺与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政府政策紧密相关[5]。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加之政府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福利激励政策尚不完善,这些因素往往导致这些地区人才的引进和留存困难。人才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农村社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使得服务对象无法得到充分的帮助和支持。
3" 政策建议与措施
3.1"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关键任务上,农村社会工作组织体系迫切需要突破现有的制度束缚,以实现对公共服务的均衡化覆盖。为此,农村社会组织需将目光聚焦于自身所在地区的独特自然资源,通过积极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不断推动村庄产业的发展,深挖村庄潜在的经济价值。这样做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还能有效解决社会工作服务领域资金投入不均的问题,确保每一个农村地区都能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顺利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如对口援助等,来完善我们的组织体系。这种模式要求政府在动员社会力量、引导社会参与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我们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优化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规划。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努力实现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均衡发展,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合理利用。
3.2" 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
政府应制定专门针对农村社会工作的资金支持政策,为各类社会工作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些资金可以用于社会工作服务设施建设、社会工作者的培训与激励、以及农村社区发展项目等。通过建立健全的资金投入机制的方式,确保政策性资金的及时拨付和有效使用。也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拨款申请制度和资金使用监督机制,确保资金能够真正流向需要的项目和服务。除了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捐赠、资助等方式参与农村社会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的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增强农村社会工作的资金保障。
3.3" 培养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
在中西部地区,构建一个全面的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个中心的设立旨在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并通过引入多元化的参与者,使他们和社会工作者一起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针对农村社会工作组织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支持,以此来加强其服务能力和效率。具体而言,应积极地吸纳那些具有专业技能的本土人才,培养他们成为开展乡村社会工作的核心力量。通过这些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社会工作项目的实施,还能提升村民对于农村社会工作的认知和参与度。此外,我们还应当加强与现有乡村民间组织的合作,建立更广泛的网络[6]。这种合作关系有助于共享资源、经验和信息,从而在整个社区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氛围。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农村地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对社会工作重要性的认同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在这一宏伟蓝图中,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要想真正实现农村的现代化转型,必须依赖于乡村振兴这一核心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党和国家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更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努力的工作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也为农村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平台。他们作为连接政府、农民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村治理水平的重要使命。因此,农村社会工作人员应当把握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为了有效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社会工作人员需要从多个维度着手。首先,产业兴旺是基础,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其次,生态宜居是保障,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改善,营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再次,乡风文明是灵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从次,治理有效是关键,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最后,生活富裕是目标,确保每一个农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实现共同富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人员应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和优势,结合现代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完成这些细致的工作,农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将实现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取得实效,早日让广大农村地区焕发出新的活力,迈向更加繁荣富裕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李耀芹,曾晓琴.后脱贫时代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马边县柏林村为例[J].乡村科技,2021,12(21):32-33.
[2] 汪洋.农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正当性研究[J].山西农经,2021(16):25-26.
[3] 何雪松,覃可可.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与定位:以城乡社会学为视角[J].西北民族研究,2021(3):163-172.
[4] 袁小平.农村社会工作对乡村振兴的因应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9(4):147-153.
[5] 张渝浠.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对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研究[C]//福建省商贸协会.福建商贸协会2019年座谈会论文集.四川师范大学,2019.
[6] 杨世伟.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9(6):49-52.
作者简介:赵一伟(199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