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科技小院资源保障路径分析

2025-02-01田佳王珂贺玢杨学红雒庆生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高校图书馆乡村振兴

摘" 要:新时代乡村振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小院紧连着高校和田间地头,强调多学科交叉培养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践拓展,故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保障尤显重要。该文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工作日志、问卷调查等文本为切入点,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从原始文本中提炼出概括性经验,然后进行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找到数据要素之间的关联,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因果、结构等内在关系,形成理论核心类属模型。通过分析,提出图书馆资源服务保障助力乡村振兴的产学研协同发展、资源创新融合共享、文化提升和组织创新制度规范等保障路径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资源保障;科技小院;扎根理论;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644"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034-07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aliz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sci-tech courtyard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universities and fields, emphasizing multidisciplinary cross-cultivation and the practical expans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refore, the guarantee of university library resources and servic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takes the work diary, questionnaire and other text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uses the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method to extract general experience from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n performs open coding and spindle coding to fi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ata elements, analyze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s such as cause and effect, structure, etc. between each element, and form a theoretical core category model. Through analysis, this paper proposes guarantee paths and measures such as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resource innovation, cultural improv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orms to ensure library resource services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resource guarantee; sci-tech courtyard; Grounded Theory; rural revitalization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曲周县白寨乡建立第一个农家小院,第一个科技小院由此诞生。截至2023年底,中国农业大学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牵头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累计引领全国建立1 178家科技小院,2 610名专家、4 994名研究生参与了项目研究。更可喜的是,中非科技小院班已为10多个非洲国家培养了72名农学类研究生,并在马拉维共和国建成了4个科技小院[1]。科技小院已走出国门,与全世界分享中国的乡村振兴经验。但是,科技小院的建设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小院建设布局较散,缺乏统筹规划;技术服务指导多聚焦单项农业技术,综合性全面性不足等。

强高校资源在提升科技小院运行绩效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小院结出的“大成果”,离不开科技小院师生的艰苦奋斗,离不开学校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撑和保障,更离不开资源服务保障。2023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服务站”,深入了解科技小院的资源需要,主动提供各项服务。为了找到高校图书馆为科技小院提供高质量资源之路,优化资源配置。因此,本文旨在探究资源服务保障运行的机理,助于科技小院的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适用于研究以前鲜有或没有形成一致理论的问题,是通过对经验资料的不断比较、总结和提炼来形成系统理论[3]。1967年,Glaser和Strauss提出了扎根理论[4],其特点是可以追溯到原始资料,并以经验事实为基础。

考虑到现有文献较少,研究采用扎根质性分析方法[5],聚焦科技小院群体,进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过程—理论研究—验证”。首先,在科技小院案例调研获得的文字信息中挖掘分析,对原始数据的核心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初始范畴。随后,对初始范畴进行归类整合形成主范畴,并进一步提炼主范畴形成核心范畴,以揭示科技小院中不同主体间多元数据的内在联系和要素间的关系。最后,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验证是否存在未被覆盖的新概念或范畴。

2" 科技小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人才培养是满足新型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关键[6]。张眉等[7]提到的农业科技人才的胜任力模型中,基础性胜任特征如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也着重强调“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8]。

2.1" 科技小院立德树人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在实践中创建了“三结合、三支撑、五保障”研究生新型人才培养体系[9-10]。具体做法:通过在科技小院中亲身感受,激发内在动力和自我成长能力,深刻体会“立德树人”精神内涵。通过多角色转换,使研究生具备“知农、学农、爱农”情怀,具备扎实的农业基础理论功底、过硬的实践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具备较高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锻炼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2.2" 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2.2.1" 第一阶段:学前驻村实践(3~4个月)

研究生利用本科毕业后、研究生入学前的时间,深入科技小院进行学前实践锻炼,熟悉“三农”、体验农村生活,发现生产问题,了解技术需求、认识自身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协助高年级同学开展科学研究、农村社会服务,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问题开展调研[11]。

2.2.2" 第二阶段:学校理论课程学习(6个月)

针对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除了学习本专业的必修课程,还要学习从事的科研和示范推广工作的需要,选修农业推广、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在课程中加强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引入科技小院案例教学方法,并在“第一课堂”学习基础上开展“第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2.3" 第三阶段:科技小院再实践(1~1.5年)

研究生经过半年的在校学习,完成课业并确定研究方向后,再次进入科技小院开展工作。在科技小院进行开题、方案确定,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通过建立远程网络视频实现基础学术活动与学校学术活动同步,确保与学校研究生一样随时掌握本领域的最新动态。

2.3" 科技小院人才培养的创新

当前,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存在脱节,主要问题包括教育方向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对“三农”服务的认识不足[12]。农业实践教学面临内容过时、理论实践分离、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和创新等问题[13]。科技小院作为新兴的“高校-基地”协同培养模式,展现出良好的可持续性与广泛的推广潜力[14],于2022年被认定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十大热点之一[15]。

2.3.1" 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研究生置身于生产一线,以技术人员身份开展农技服务,通过实践—发现—研究—解决问题[16],实现了将研究目标与生产目标、理论素质培养与实践技能培养、专业素质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科技小院作为媒介将学校与地方科研和应用结合起来,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地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3.2" 开创农业科研新路子,创新技术、建立模式

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一线,针对生产实际问题,与农技员和农民一起开展田间研究,抓住要害、找到规律,集成创新高产高效技术,形成绿色增产模式,再进行大面积生产验证,推动生产发展,产出高水平成果。

2.3.3" 创建技术服务新模式,突破最后一公里难题

引进、集成、物化和机械化等多渠道创新技术;入村培训、冬季大培训、田间学校和科技长廊等方式培训农民;大方操作、合作社、联合社等方式组织农民;“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农民,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技术到位率[17]。

2.3.4"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组织农村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织各类帮扶活动,形成尊老爱幼村风;争取多种资源支持,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促进乡村和谐发展[17]。

3" 科技小院扎根理论分析

3.1" 数据获取

数据主要来源包括:①通过对中国农业大学25个科技小院的新闻报道、学术论文、著作和学位论文等进行网络和实地调研,收集了相关人物(如院士、教授和驻村研究生)、科技小院所在地区、学术成果等方面的原始资料,涵盖了分布在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内蒙古、山东、贵州、海南、重庆、广西、广东和云南14个省(市、自治区)的信息。②通过在线问卷调查于2023年5月和10月收集了科技小院的数据资源需求信息。调查结果显示,61%的同学认为图书馆资源利用不方便是主要问题;63%的同学最希望图书馆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而83%的同学认为图书馆需要加强线上培训和服务。③对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在2022年和2023年的工作日志文本进行挖掘分析,提取相关信息。

3.2" 编码体系构建

本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系统性分析方法,从原始数据中提炼关键概念和范畴,并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编码分析和模型构建,将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信息单元。在编码过程中,对出现的不一致结果进行细致分析和调整,直至实现编码一致性。最终,通过饱和度检验,全面覆盖数据中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将原始文本资料(包括文本和问卷)逐字逐句地分解成具有意义的词语或句子,本次研究共得到1 588个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概念标签的赋予,并进一步归纳出相似的概念,形成范畴,见表1。

3.2.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又称轴向编码,是一种将观察到的初始概念和范畴之间的各种关系联系起来的方法。根据范畴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归纳出主要范畴,形成4个维度(A1—A4),11个主范畴(B1—B11),以及39个范畴要素(C1—C39),具体详见表2。

3.2.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的目的是寻找主范畴之间的关系,用一条“线”将所有主范畴串联起来,从中发现核心主范畴[18]。由于科技小院的资源服务保障因素较为复杂,并未找到一条可以完整将主范畴串联起来的“线”,但可对主范畴进行归纳得到4个核心范畴,范畴之间的作用路径和关系,见表3。

3.2.4" 饱和度检验

为了验证对材料概念、主范畴和核心范畴的提炼是否可信且充分,需要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研究基于前三步的编码工作,在全国科技小院十年典型人物成长经历故事和预先保留的原始数据中随机选择1/3内容,对所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饱和度检验,若在检验过程中不再产生新的范畴与概念,则说明本论文基于扎根理论所构建的理论饱和。最终,在检验过程中,本研究并未发现新的范畴及概念,由此可以认为本研究通过了饱和度检验,该理论模型是可行且有效的。

3.3" 模型构建与阐释

3.3.1" 模型构建

借助扎根理论从环境因素、资源因素、管理因素和效益因素4个维度确定了图书馆资源服务保障的11个影响因素,为了更科学合理地提出保障策略和路径,从信息传递和作用主体等方面,构建了图书馆资源服务保障影响机理模型,如图1所示。

3.3.2" 模型阐释

1)环境范畴因素是图书馆资源服务的外部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科技小院主体的需求,包括专业技能、知识、娱乐和情感等需求。当市场或产业有效供给不足时,需求会增加。外部环境包括自然、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方面。

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依赖农业科技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应用。传统农业推广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环境因素的发展变化推动了科技小院的产生,同时促进各种主体对图书馆数据资源的需求,并加速引领了资源数据本地化服务的展开。

2)资源范畴因素是图书馆资源服务保障的主体因素。资源因素是图书馆资源服务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当地政府、当地农民、当地企事业单位人员、学科专家、驻村研究生和学科馆员等科技小院的主体,在服务中发挥着关键的能动作用。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用于科技小院主体学习的知识资源是服务“三农”的基础支撑和保障。

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与曲周县、梨树县、建三江等地的校地合作为例,依托学校的科研实力为当地乡村提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示范工作。通过以学校图书馆的资源为保障,最大程度地支持当地农业生产,解决农民实际问题。例如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培训活动,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他们对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的认知能力。

3)管理范畴因素是图书馆资源服务的保障因素。科技小院的管理和保障机制涵盖了学校和当地双向的人、财、物等管理,主要包括宣传管理、制度管理和组织管理三个方面。这些管理机制负责协调和完善各项管理运行,确保科技小院的有效运作。

例如,科技小院的规章制度建立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准则。图书馆作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将其服务纳入相关规章制度之中,以制度保障作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只有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有效促进科技小院的发展并获得良好的保障,从而提升整体综合效益。

4)效益范畴因素是图书馆资源服务的效果因素。效益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指科技小院通过解决当地农民实际问题,为当地农民、企事业单位带来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产量的提升,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则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科技小院的活动丰富了当地农民和企业单位人员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其次,科技小院解决了当地乡村的实际问题,产生了辐射效应,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推动了农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第三,驻村研究生在科技小院的实践中提升了沟通、科研、写作和组织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最后,科技小院创新了农业人才培训模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农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农业领域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这些效益直接或间接地展示了图书馆在服务科技小院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4" 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保障路径

当前数据不仅是基础性、战略性的资源,更成为变革传统方法和工具的关键推动力。数据资源的应用不仅可以通过交易、赋能等方式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增值机会,还可以引领组织转型、提升效率和创新能力。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凭借其在农业信息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起着核心枢纽的作用[19]。在这一背景下,图书馆资源服务保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将线上线下各类资源整合转化为同等重要的资产,高校图书馆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服务,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学术和研究需求。科技小院作为其中的重要用户群体,也能从中获益。研究结果表明,提升其高校资源服务保障能力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4.1" 政产学研多主体协同发展提升资源价值

资源价值属于显性影响因素,在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保障中,资源是决定服务能够展开的基础,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馆藏资源优势,深挖馆藏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符合科技小院需要的教学资源、娱乐资源等,形成可供科技小院多主体全方位知识服务的特色主题资源。不仅提升了资源的价值,同时盘活馆藏资源,提升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效能。

图书馆数据资源保障服务要明确功能和定位,针对“四零服务”,及时了解需求类型和内容,真正做到为科技小院主体服务的目标。高校图书馆针对科技小院特点,将分散于各个主体、各个不同系统和不同部门的数据资源进行融合,建立科技小院数据资源管理平台。也可以将科技小院的建设融入智慧校园建设之中,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升数据资源价值,从而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效果。

4.2" 资源保障创新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价值

在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保障中,高校图书馆扮演着提升用户文化自信、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挖掘科技小院主体的意愿是服务的动力,而凝练科技小院所处地区的当地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则是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这种积极协助科技小院组织相关资源的做法体现了高校图书馆的智慧,为开展当地具有特色的科普宣传活动、农业技能培训活动、丰收节和儿童英语大赛等文体活动提供了支持,提升了用户对地方文化的认识水平,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高校图书馆根据科技小院所在省市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等特点,不断开拓数据资源,尤其是将当地特有和创新的资源以及异质资源(如视频资源等)有机融合,建设特色馆藏资源[20]。例如,积极将当地特色资源(如红色资源、文化资源等)制作成数字资源,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鼓励文化创新,打造相关文旅产品或特色产品,以丰富当地农村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文明建设,也是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拓展和创新,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4.3" 开创资源保障服务新模式促进均衡发展

科技小院开创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研究生培养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状况,而研究生被赋予的多重角色,需要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保障,也要创新资源保障路径。有研究表明,缺少政策引导与法规保障、农民与农技推广人员存在知识代沟等因素制约了科技小院的发展[21]。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需要采取差异化的服务,例如,对于当地政府,科技小院提供需要农业政策信息,如法规、政策动态、补贴信息等;对于当地企业,需要提供农业新技术信息,如种植技术、智能设备、加工技术等;对于农民,则需要科普知识等,如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等。其提供的服务不同,资源保障的资源类型、资源内容、资源载体、资源获取方式以及服务方式等都应有所不同,才能满足科技小院的需要。但是也不能顾此失彼,应抓重点,保障路径方法均衡发展。

高校图书馆在科技小院资源服务保障中要根据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变化,服务模式向智慧服务转型,利用现代技术,通过数据分析,特别是大数据分析了解科技小院不同主体需要,为不同主体提供精准知识服务和在线上咨询服务以及移动应用服务。此外,还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的交流与研究。方便科技小院受众方便使用或访问其他学科数据资源,从而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还需要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技术资源,从而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

4.4" 组织创新制度规范促进资源融合共享

科技小院发展需要强化制度,规范建设和发展。不能只急于求数量,而对缺少小院质量管理,例如内部管理制度、信息公开规范、考核验收等,特别是科技小院党建工作、研究生的思想工作都应加强。此外,科技小院组织创新也迫在眉睫,例如,多主体的融合发展、多主体的共建共享资源,高校图书馆大有可为,不仅可以加强资源建设和服务保障,让农民成为受益的主体,而且还可以强化组织创新,以党建为引领更好地发挥科技助农作用,扩展服务内容。

高校图书馆在科技小院资源服务保障中可以依托图书馆建设的未来学习中心,通过文献资源和空间再造,构建新的学习环境和平台,协助为科技小院培养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同时,加强数据资源本地化的共建共享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当地图书馆、研究机构和当地政府以及企业良好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和服务,也丰富了图书馆数据资源和服务能力,同时使本校园学生获得更多资源和服务。

此外,高校图书馆在科技小院资源服务保障时也要加强数据资源本地化数据治理,建立一套确保数据质量、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规范和流程,定期进行资源服务和保障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服务策略和保障资源质量以及技术手段的迭代更新,才能持久为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5" 结论

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有效摆脱资源服务保障的困境,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扎根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启示。

1)环境因素、资源因素、管理因素和效益因素这四大主范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我们需要从全局视角出发,积极寻求各方合作与协调,以形成合力推动高校图书馆的全面发展。

2)高校图书馆应时刻保持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洞察,依托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确保数据资源的高效流通与利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应积极探索数据资源本地化高质量建设的路径,以满足用户在信息获取、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

3)为保障高校图书馆的长久高效运转,我们要明确人员职责划分,形成智慧服务模式和新型管理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从而为推动乡村振兴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本研究以科技小院政产学研案例为实证基础,为图书馆资源服务保障提供了新的切入视角。然而,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质性研究范式的限制,在研究理论框架构建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概念关系冗余以及动因要素分析深度不足等问题。因此,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以期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科技小院永远在路上[EB/OL].[2024-03-26].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0219/c1004-40179262.html.

[2] 谢晓佳,李婷婷,郑义,等.组态视角下科技小院运行绩效研究——基于20个科技小院的定性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3):41-49.

[3] 李燕,杨阳,陈曲.科研组织战略执行要素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7(3):1-12.

[4] GLASER B, STRAUSS A.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New York: Routledge, 2017.

[5]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73.

[6] 李猛力,王颖,钱力,等.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人才数据底座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4,36(2):15-25.

[7] 张眉,陈国海,晏培华,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人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4):155-161.

[8]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 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EB/OL].[2024-03-26].http://cpc.people.com.cn/n1/2023/0503/c64094-32677590.html.

[9] 张福锁.科技小院:知农爱农和强农兴农人才培养的先行者[J].科技导报,2020,38(19):11-15.

[10] 科技小院操作手册[EB/OL].[2024-03-26].https://stb.mae.edu.cn/site/resource/30821.html.

[11] 吴华杰,杨钋,刘宇.学科文化在研究生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作用探析——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科技小院”培养模式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9(12):41-44.

[12] 张艳萍,王西瑶,张社梅.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科技小院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浅谈[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3(11):17-19.

[13] 王星,李子昂,李楠洋,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硕士科技小院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5):279-282.

[14] 林潇潇.面向乡村振兴的“高校-基地”农业科技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与路径[J].科技智囊,2023(2):63-70.

[15] 2022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十大热点[J].中国研究生,2023(1):2-7.

[16] 张宏彦,王冲,李晓林,等.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小院”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1-5.

[17] 小院功能[EB/OL].[2024-03-26].http://cn.chinastb.com/company.asp.

[18] 王念祖.扎根理论三阶段编码对主题词提取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8,37(5):74-81.

[19] 邵玉昆,王鸿飞,陆文升.农业院校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8,2(3):17-21.

[20] 赵忠尧,丁燕.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路径创新与保障[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42(1):112-114.

[21] 谢晓佳,康芳灵,严延冬,等.科技小院模式助力农业科技推广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6(3):43-48.

基金项目:DRAA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数据资源本地化服务”研究课题(2024DRAA23)

第一作者简介:田佳(200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建设。

*通信作者:贺玢(1971-),女,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建设。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高校图书馆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