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5-01-27王雨桐 王晓光
摘要: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榜样教育有助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榜样教育面临榜样选树覆盖面需进一步拓宽、榜样宣传内容有待优化、榜样践行活动缺乏合理规划等现实困境。通过加强和改进榜样的选择和宣传工作、推动校园文化不断发展、促进实践转化等路径,将榜样教育的实效性提升作为核心任务,以此培养出能够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实践路径
引言
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者通过选取先进典型个人或群体,将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等凝练成受教育者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伟大的精神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榜样的名字不会因斗转星移而磨灭。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全新发展态势不仅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时代使命。因此,深入剖析当前大学生榜样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探索其有效的实践路径,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以及培养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当代价值
新时代意味着开启了新篇章,意味着迈向了新征程,培育有自信、有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的时代新人势在必行,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榜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对于培育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新时代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它有助于高校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确保教育的根本任务得以落实;最后,通过榜样教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一)有助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榜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榜样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些均为实现民族复兴所必需的价值观。青年应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这不仅是对青年的期望,也是对他们的明确要求。榜样教育通过展示先进模范的事迹和精神,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将个人追求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此外,榜样教育的形式多样,包括文字记录、影视制作和现实接触等,这些形式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在情感和心理上得到正面影响。因此,坚持并重视大学生的榜样教育,对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也在多个官方文件和讲话中得到了反复重申。立德树人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这种多元化不仅包括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也包括一些消极或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在此背景下,榜样教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榜样教育通过展示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帮助他们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灌输,更重要的是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从而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认同。此外,榜样教育还具有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具体化、形象化的功能,使得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种榜样教育的模式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他们的全方位发展构筑了稳固的基石。
总之,榜样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价值观,更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催化剂,为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1]。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榜样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选择和宣传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具备高尚品质的榜样人物,为大学生提供价值导向和道德观念的塑造。这些榜样通过其示范性和激励性,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健康、积极地成长。班杜拉的替代性强化理论强调了榜样激励的作用,使大学生以榜样为标杆提升道德素质。此外,榜样教育还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总之,榜样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价值指引和目标激励,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并通过实践活动提升道德修养,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实际困境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榜样教育正面临着诸多亟待应对的现实挑战。对这些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实际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一)榜样选树覆盖面需进一步拓宽
大学生榜样教育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转化过程,关键在于激发大学生的模仿动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选择具体、易于模仿的榜样,并增强学生对榜样的认同感。传统上,过于崇高的榜样人物虽值得学习,但可能因缺乏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而缺乏吸引力。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面临多重压力和挑战,精神需求成为主导性需求。因此,榜样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的精神成长,结合生活世界、实践世界和意义世界,提供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榜样,促进他们“三观”的生成,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榜样宣传内容有待优化
在选定榜样之后,如何有效地传播这些榜样的故事,成为确保榜样教育成功的关键环节。恰当的宣传手法是榜样教育展现其独特优势,即形象性、生动性和渗透性的前提。传统上,榜样教育通过媒体报道、报告团巡回演讲、影视文学作品、座谈会以及设立学习日等形式进行推广。然而,在高等教育环境中,除了这些通用方式外,还有更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特定手段,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报告会、主题班会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课外实地参观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虽然榜样教育的形式和渠道日益多样化,但其影响力却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这一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其中,榜样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当前,榜样宣传的内容往往过于单一和模式化,过分强调牺牲个人利益和无私奉献。这种宣传手法倾向于将个别事件或品质无限放大,将其普遍化、全面化,甚至将其与个人的政治觉悟联系起来。对于具有独立思考和个性鲜明的大学生而言,这种宣传方式很难激发他们的共鸣和模仿意愿。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和改进榜样宣传的策略,以更贴近大学生实际、更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来激发他们对榜样的认同和效仿[2]。
(三)榜样践行活动缺乏合理规划
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并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和时代精神,从而在行为上有所体现。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实践中的行为养成。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当避免将榜样教育简化为对榜样行为的模仿,而是要深入理解榜样的内涵,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使大学生体验到榜样的言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高尚情操,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当前的高校榜样教育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实践活动组织安排不周、缺乏长远规划和周密计划以及某些榜样教育实践活动的功利化色彩太重等方面。首先,榜样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缺乏明确的长期规划和详细计划,多数情况下是即兴而为或仅为了完成上级任务,导致榜样教育显得缺乏连贯性和深度;其次,尽管高校内部如共青团组织、学工部、教务处等部门均承担着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责任,但由于榜样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责任界限模糊,加之活动所需资源如经费、场地以及可能涉及的安全风险等因素,使各部门缺乏明确的积极性去主动承担这一任务,从而导致了榜样教育实践环节的薄弱;最后,一些榜样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过于功利化,例如,仅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或配合媒体宣传而开展,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极大削弱了榜样教育在塑造学生精神层面的成效。
三、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新时代浪潮中,国家深信“敬仰英雄,则英雄涌现;争当英雄,则英雄辈出”的真理,始终强调榜样在教育和引导方面的关键作用。为此,应注重优化榜样选拔,繁荣校园文化,并促进实践应用,以全方位提升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3]。
(一)注重选树优化,唤起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共鸣感
在选择榜样进行榜样教育时,必须综合考虑先进性、时代性、阶级性以及社会发展要求与个人价值追求的结合,榜样的形象多样化、生活化、真实化、人性化以及采用民主的方式选择榜样。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榜样教育的有效性和接受度。榜样的先进性是其成为榜样的首要条件,这不仅体现在思想道德上,也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上;其次,榜样的时代性要求榜样能够反映当前时代的特点和需求,这对于提高榜样教育的时代相关性和吸引力至关重要。榜样的阶级性则强调了在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中,仍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榜样的形象应多样化、生活化、真实化、人性化,以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榜样的亲近感和可模仿性;另外,以民主方式遴选榜样,例如,通过网络投票等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榜样的主动性,体现大学生自己的需求。
(二)推动校园文化,凝聚大学生榜样的感染力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熔炉”,对大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物质文化通过设计中心广场、历史场馆等,为大学生接触榜样形象提供现实土壤;精神文化通过举办榜样评选、社团活动等,激发情感共鸣,营造积极校风;制度文化则通过完善行为规范、评优制度等,强化榜样认同,确保榜样精神在日常行为中体现。校园文化在塑造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上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引导、激励、约束、凝聚、辐射和塑造等多重功能,提升文化自信,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手段,还是促进高校办学质量提升以及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策略。通过优化物质、精神和制度3个层面的文化,大学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正能量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强化实践体验,提升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参与深度
马克思强调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因此深化大学生榜样教育必须注重实践转化[4]。首先,应将榜样教育自然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鼓励他们学习榜样事迹,理解榜样精神,并自觉将榜样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行为和思考中;其次,高校应设立多样化的校内实践岗位,如志愿服务示范岗,通过竞争上岗、表彰优秀等方式,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并在同辈群体中营造崇尚和争做榜样的氛围;最后,高校应利用学科优势与地方特色,与政府合作,组织大学生参与公益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传承榜样的精神品质。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榜样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榜样选树覆盖面需进一步拓宽、榜样宣传内容有待优化、榜样践行活动缺乏合理规划。大学生是国家强大的人才后备军,肩负着伟大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大学生树立榜样教育有助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因此,社会、学校和大学生个体要共同努力,形成解决现实困境的强大合力,以提升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谢鑫淼,刘佳.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路径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8):45-47.
[2]郭林凯,李宝艳.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福建商学院学报,2021,(01):84-89.
[3]邹欣.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