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三困生”的成因与精准帮扶机制构建的探究

2025-01-27夏佳乐

公关世界 2025年2期
关键词:精准帮扶高职

摘要:高职“三困生”(学业、心理、经济的特殊学生群体)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难点。本文对高职“三困生”的成因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如何在学生在校期间对其进行帮扶方面探索相关机制的精准构建,以期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同时为后来者提供可以借鉴的内容。

关键词:高职;“三困生”;精准帮扶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大学生的数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同时,“三困生”问题在此过程中也愈发明显,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对学校未来发展也具有不良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查阅同时结合本校教学实践,对高职“三困生”的成因与精准帮扶机制进行探索。

一、“三困生”的成因及相互转化

(一)“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此类学生的产生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学习方法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理解较为片面,过于重视通过刷题提高成绩,对知识的掌握缺乏条理;其次是学习时间上的投入不足,部分高职学生自我约束力差,自觉性欠缺,盲目挤占学习时间进行娱乐,这是造成其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1];最后是学习动力不足。部分高职学生对未来缺乏规划,导致学习积极性不强,动力不足。

(二)“心困生”的成因

心困生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与学生自身和外界因素都存在一定的关系。首先,学生自身的生理原因、性格特点是心困生形成的重要内因。部分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同时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弱,导致其在面对陌生的校园、同伴和教师时,难以迅速建立联系,进而容易在心理上进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其次,学生的特殊经历也是心理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部分学生因负性事件经历导致其心理压力堆积,在超过自身承受阈值后无法实现自我调节,最终促使心理问题的产生;最后,社会与家庭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例如,对孩子的愧疚式教育或者打压式教育等,都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三)“贫困生”的成因

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首先由于地域、城乡发展水平差异,贫困学生家庭收入低且不稳定,能够给予其的经济帮助极其有限;其次是家庭遇到突发事件引起的突发性贫困,比如,家里遭受自然灾害灾难或者家庭主要劳动力发生重大疾病丧失劳动力,将会对家庭造成毁灭性打击。

(四)“三困生”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三困生”之间相互联系又可以相互转化,“三困生”并不一定是在最初就是“三困生”,其可能是由“单困生”或者“双困生”转化而来,学习上的困境和家庭上的困境有可能进一步催化出心理上的困境[2]。通过对本院新生的心理普测进行回访发现,学生因学业压力导致情绪不佳的占比23%,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抑郁的为11%,双重问题交叉的占比为1%。具体而言,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可能会更加自卑敏感,同时家庭上给予的心理压力更加沉重,致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压力部分来源于学业困难,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更难实现突破;经济困难的学生因学习资源少而较大概率会造成学业困难的问题。由此可见,“三困生”之间存在相互转化。

二、“三困生”精准帮扶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学生个人健康成长

针对高职“三困生”进行精准帮扶,有助于贯彻落实高职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其摆脱经济困境,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从而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另外,精准帮扶有助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健康成长。而在学生的学业上进行帮扶,使其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推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实现自主学习意识的加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学业上的进步。

(二)有助于推动建设和谐校园

针对高职“三困生”进行精准帮扶,有助于提高校园的管理水平,去除一些孤立、冲突等校园不良风气,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管理,推动“三困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形成友爱和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其次,对“三困生”进行精准帮扶的同时,学校在“三困生”学业、心理、经济上采取的举措一定程度上将辐射向周边同学,提高学校对学生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敏感度,深层次对接学生需求,将问题掐灭在萌芽阶段的同时提高学生满意度,推动校园环境的良性发展。

(三)有助于稳固高职人才基地作用

针对“三困生”进行帮扶的同时也是对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优化过程,有助于进一步稳固高职的人才基地作用,更好地向社会输送人才。首先,通过“三困生”的精准帮扶,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优化学校师资力量,不管是教师实现精准教学的能力,还是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把握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锻炼和成长,教师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其次,学校对“三困生”进行精准帮扶,能够提高向社会所输送人才的总体水平,帮扶取得的成效将会成为教学成果的一部分和教学水平的招牌,更加能够体现学校软实力,在人才择业过程中提高人才对学校的评价,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同时提高学生满意度,在学生社会交往中形成积极的评价,营造出正向的舆论,从而在招生过程中稳稳占据有利地位,而稳定的生源正是学校发挥人才基地作用的前提。

三、“三困生”精准帮扶工作构建存在的阻碍

(一)学校能力有限

首先是资金能力有限。高职内部在“三困生”问题上投资有限,部分学校心理中心的保障性建设仍有待于完善,以及对学生经济上的补助力度也是极其有限的。有限的资金投入不能够实现“三困生”问题的全方位覆盖。经济困难需要资金填补,学业困难需要整合教育资源,心理困难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工作量大,成本高,学校难以承担巨大的资金空缺;其次是师资力量有限。教师对“三困生”的应对缺乏系统性理论支持,同时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指导,难以对问题有效处理。而学校在人才引入过程中,对此类能力不设具体需求。师资团队缺乏真正对“三困生”问题有应对经验的教师。此外教师在学生心理问题上的参与缺乏统一文件指导,更多是依赖于教师责任心驱动下的自发行为。

(二)学生心理防线高

部分该类学生对于自身的处境处于一个比较消极的心态,缺乏主动挣脱困境的想法,在“三困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参与度低,且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三困生”对自身的困境没有破解思路,同时由于自身心理上的困境使其交往能力差、边界感强,缺少向外界求助的想法,又对外界的帮助相对敏感,自尊心强,通常在困境中更倾向于自我钻研,寻求解决的办法。同时“三困生”的自身社会支持系统普遍存在问题,缺乏稳固的心灵支撑。“三困生”问题的解决,学生自身因素也是实现精准帮扶的难度所在。

(三)缺乏完整的帮扶体系

既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支撑,同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三困生”问题具有复杂性和顽固性而且本身缺乏完善的解决思路,“三困生”的形成原因存在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各方面的影响,要解决就要从家庭、学校、社会进行全方位的发力,推动不同个体共同参与这个过程,组织难度大,且需要形成完善的共同参与的帮扶体系,对高职协调能力的要求高。在家庭因素等外因影响下,高职单方面发力难以对“三困生”问题“去根”,容易造成“三困生”问题的复发。

四、“三困生”的精准帮扶体制构建的途径

(一)经济上: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实现精准扶贫

实现精准扶贫,首先要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其他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以真正落实精准帮扶[3]。首先,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档案对学生的个人资料进行统一收集,并对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以及如何补助进行个性化评估,同时还要通过回访等方式对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落实,形成“一人一档”体系,以便贫困补贴能真正帮助贫困学生;其次,拓宽困难学生的补助途径。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奖、贷、勤、减、补”的帮困体系,这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家庭负担,同时也有助于最大限度照顾到学生的尊严,缓解学生的生活压力。此类过程中学校可以与企业或者是社会力量对接,争取到他们对学生问题的关注,获得更强大的资金和政策的扶持,有效推动资助工作的进行,缓解学校资金压力。同时,要对资助流程和结果进行合理范围的公开,选拔条件公开透明,选拔流程公开透明,选拔结果公开透明,在困难学生群体中建立起公信力,提高信任感;最后,完善监督机制,对受资助学生家庭实况进行抽查,对选拔程序是否符合规定进行监管,同时健全反馈机制,允许学生意见向上传达,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确保补助能够落实到真正需要的人的手里。

(二)心理上:维护好学生心理健康,激发学生自我驱动力

首先要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提供可靠的途径[4]。在校内建立专业心理咨询团队,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压力,建立对心理问题的正确认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鼓励“三困生”积极参与;其次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灵“体检”。可以采用全体问卷调查的模式进行,以便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同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处理;此外还可以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高职可以建立家长群,针对学生心理问题举办线上讲座,或者推荐相关视频,引导家长提高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关注建立起正确的认知,将还未形成苗头的“三困生”掐灭在萌芽阶段。同时与问题严重的“三困生”的家长建立联系,并引导孩子与家长展开沟通,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心灵支撑,强化其主动应对问题的信心;最后,帮助学生与周边建立联系,推动社会支持系统发力。在此过程中,倾诉和交流是帮助学生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朋辈帮扶或者是团辅活动的形式鼓励“三困生”融入群体,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教师也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主动倾听学生烦恼,为学生面对的问题提供正确的引导以及解决思路,并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三)学业上:提高学生个人能力,筑牢根基

首先要专注于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1)建立教育平台,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建设校内“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库,为学困生创造学习条件,推动个人进步;(2)开设专门的主题班会,就高职教学形式的转变与学生展开讨论,以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校园,并促使其及时转变学习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3)组建学习小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并邀请学习效率较高的同学分享学习心得体会;(4)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校企联合,与企业形成合作,为学生提供机会去进行技能实践并提前体验真正的职场,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水准同时对自身心态进行调整,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四)做好“三困生”帮扶工作的最后一环:与社会完成接轨

“三困生”在就业信息的采集上、就业资源的掌握上、就业过程中的自我认知上存在一定困难,往往难以实现与社会的有效对接,因此学校要对“三困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解决,完成“三困生”离校前的最后一部分帮扶。

1.强化就业指导,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学校设立专门的就业辅导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咨询[5]。首先使学生对自身能力有正确认知;其次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为其提供心理辅导,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再次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最后针对面试过程中的礼仪、着装以及一些重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培训,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学校做好历年来学生的去向登记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思路和就业指导,同时对本届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解,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专项辅导。

2.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平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首先学校可以对接企业形成合作,在学校召开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资源。推动学生通过校内宣讲会、招聘会选择到心仪的企业,完成就业;其次学校通过就业群发布经过筛选后的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就业参考;最后学校可以邀请完成就业的学长学姐回校与学生分享就业求职经验和职场工作现状,为学生提供就业思路和一定的就业人脉。

结语

“三困生”问题是教育改革下的重点内容,“三困生”的成因往往错综复杂,共性和个性并存,实现“三困生”问题的解决,需要认识到“三困生”问题的共性因素,同时对不同学生个性化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解决,对学生心理上、学业上、经济上的困难实现精准帮扶,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强硬手段。本文将推动“三困生”问题的解决路径贯穿高职教育运行的全过程,对精准覆盖“三困生”问题进行探索,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遵循。

本文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校级青年课题《高职“三困生”的成因与精准帮扶机制构建的探究》(项目编号:NZ24055Q)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潘琦.“三全育人”机制下“三困生”的帮扶路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20,(18):68-71.

[2]颜文朗,雷莹莹.精准扶贫背景下“三困生”问题的研究综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02):4.

[3]冯潇祎.“三全育人”视角下的“三困生”育人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0,(Z3):62-64.

[4]费志军.高校“三困生”心理状况及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0):164-165.

[5]李兴华.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三困生”群体就业帮扶工作[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05):112-114+128.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

猜你喜欢

精准帮扶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精准帮扶”打造区域优质学前教育
以公平促精准:农村贫困对象识别和帮扶的关键
精准帮扶视角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政府正确引导,精准帮扶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