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开放大学的办学困境及体系重构
2025-01-24常万新
摘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的办学体系,一直是开放大学(原广播电视大学)的特色和优势。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开放大学学历补偿教育的需求不断萎缩。在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服务和支持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开放大学新的职责和任务。开放大学体系面临重构和转型发展。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来看,开放大学体系建设面临体系内组织离散、教学质量不均衡、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学科专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困境。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开放大学之间的合作办学关系,加强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提高管理效能、增强核心竞争力,是推动开放大学体系重构、加快开放大学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资源依赖理论;开放大学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5)01-0095-05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高等教育需要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普通高校逐步减少甚至停止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招生办学,回归全日制教育主阵地。开放大学跨越时空限制,解决了工学矛盾,有教无类,让想学习的学生能参加学习,线上优质教育资源丰富,线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完备,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成为继续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开放大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灵活、便捷、开放的学习方式,推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当前,一是要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高质量继续高等教育,满足在岗学生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的需求;二是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继续教育服务,发展兴趣爱好,提升生活品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如何建设好开放大学体系,推动其高质量发展,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探究,有助于找到一条科学、合理、现实、高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架构
(一)理论基础
资源依赖理论属于组织理论的重要流派,是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它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1949年,塞尔兹尼克对田纳西流域当局的经典研究为资源依赖理论的萌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58年,汤普森和麦克埃确立了组织之间合作关系的三种类型,即联盟、商议和共同抉择。在20世纪60年代,汤普森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组织的权力——依赖模式,并吸收了任务环境的概念,丰富了资源依赖的概念。1970年,与汤普森观点一致,扎尔德引入了一种“政治经济”视角来解释组织变迁的方向和过程。直到20世纪70年代,杰弗里·菲佛与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合作出版学术著作《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将理论发展至成熟[2]9-10。
杰弗里·菲佛和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认为,组织最关心的是生存。“组织生存的关键是获取和维持资源的能力”[3]2,但是“没有一个组织可以实现对资源的完全控制。组织是根植于由其他组织组成的环境之中的。它们对其他的组织由于资源的需求而具有依赖性”。[3]2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三个因素,即资源对组织的重要程度、资源的稀缺程度、替代性资源的存在程度,而且依赖可以是相互的。一个组织可以依赖于另一个组织,两个组织也可以同时相互依赖[4]。
“为了获取资源,组织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3]23“由于组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组织的生存不仅要求组织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内部调整,还要求组织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和处理环境”。[3]23组织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基础资源,包括资金、场地、人力、物质资源等;二是信息资源,包括政策、制度、项目来源等;三是合法性资源,包括社会支持、政府许可等[2]9。
(二)分析架构
我国广播电视大学(1978—2012)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负责规划全国电大的办学方向、办学类型,统一招生专业和计划,各级电大则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上级电大对下级电大的教学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提供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支持。下级电大则根据上级电大的指导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具体的教学和服务工作。各级电大隶属同级政府管理,办学经费由当地政府解决,人事权力属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教学业务受上级电大的指导。这种管理体制推动了全国电大教育的系统建设,发挥了全国电大教育的整体功能,有效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开放大学是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广播电视大学的烙印,但区别于广播电视大学的管理体制。因为开放大学与广播电视大学不同,开放大学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和层级限制,构建了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通过互联网技术,各级开放大学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提高了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教学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开放大学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生动的学习体验;利用微信、QQ、在线讨论区等,为学生建立更加广泛、紧密的学习共同体;利用开放课程、慕课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灵活的学习选择[5]。
开放大学实行“两级统筹、四级办学”的管理体制。两级统筹指的是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统筹管理。国家层面对开放大学进行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标准、质量监控体系等。地方层面则根据国家政策和规划,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具体的实施和管理。两级统筹的管理体制既确保了开放大学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也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四级办学指的是按照国家、省(区、市)、市(地、州、盟)、县(区、市、旗)等四级进行办学。国家开放大学作为最高级别的办学机构,负责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教育教学标准等;省级开放大学负责在本省范围内进行招生、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市级和县级开放大学则根据本地实际,开展具体的教学和服务工作。这种四级办学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办学体系,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开放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发展需要获取外部资源。从其诞生之日开始,就带着深深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其发展和转型对政府资源高度依赖。在开放大学体系内部,各级开放大学之间也高度依赖。上一级开放大学依赖下一级开放大学的生源和办学条件,下一级开放大学依赖上一级开放大学的教育资源和统筹协调。
二、开放大学的资源依赖
开放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开放大学隶属同级政府管理,办学经费由当地政府解决,人事权力属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也离不开各级开放大学之间的共商共建共享。开放大学之间的依赖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依赖
各级开放大学在组织结构上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国家开放大学作为最高级别的开放大学,负责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标准、质量监控体系等;省级开放大学根据国家的政策和规划,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市级和县级开放大学根据上级开放大学的指导和要求,开展具体的教学和服务工作。这种组织结构上的依赖关系确保了各级开放大学在办学方向、教育质量和教学管理上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二)发展目标依赖
各级开放大学的发展目标也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国家开放大学和省级开放大学的发展目标通常是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市级和县级开放大学的发展目标则更加注重满足本地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这些发展目标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协调,形成了全国各级开放大学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教学资源依赖
各级开放大学在教学资源上也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国家开放大学和省级开放大学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管理系统等。这些教学资源可以向下级开放大学进行共享和传递,为下级开放大学的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下级开放大学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为上级开放大学的教学提供补充和丰富。
(四)技术支持依赖
在开放大学体系内,国家开放大学和省级开放大学资金相对比较雄厚,技术力量也强一些,有条件不断更新开发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如在线学习平台、教学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工具等。这些技术支持对于各级开放大学来说至关重要。各级开放大学依赖这些技术支持来开展教学活动、管理学生信息、评估教学效果等。
这些依赖关系促进了开放大学内部的协作和资源共享,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当前开放大学的办学困境
(一)体系内组织离散
在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赋予地方开放大学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任务。随着学历补偿教育需求的萎缩,学历补偿教育不再是基层开放大学的主阵地,基层开放大学招生办学的积极性降低。
一些政府为了提高地方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开放大学与高职学院、职业教育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等进行整合。合并后的机构办学重心向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等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开放大学的办学力量,开放大学体系的凝聚力逐渐弱化,有的开放大学脱离开放大学体系。
(二)教学质量不均衡,社会认可度不高
开放教育实行宽进严出,学生的学习基础千差万别。开放大学的部分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实际需求。由于开放大学教学点分布很广,从城市到农村,从发达地区到偏远山区,师资力量严重不平衡,农村和偏远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因此部分课程的教学达不到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开放大学的“生师比”较大,教师面对的学生较多,存在未能提供足够学习支持服务的情况,如学习辅导、答疑解惑等,有的学生无法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此外,开放大学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完善。上一级开放大学无法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因而也没有及时调整和改进线上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相对于传统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开放大学的业余成人继续高等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就要低一些。由于开放大学教育质量的严重不均衡,因此部分开放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偏低,致使有人对开放大学的整体办学质量持怀疑态度,严重影响了开放大学的声誉和吸引力。
(三)学科专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开放大学体系长期以来靠政策吃饭,与外界社会、经济环境相对封闭,与其他继续教育相比,缺乏竞争力。从学历补偿教育开展之初,包括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依托名师名校办学,对自己的办学目标、办学方式、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并未认真审视与反思,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地方,各级政府没有把开放教育纳入当地教育的发展规划中,政府部门对开放大学体系的办学情况缺乏足够了解。开放大学的办学质量社会认可度不高,很难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开放大学体系亟须再造和重构。
四、我国开放大学体系的重构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的发展需要多种资源,而这些资源不可能完全由组织自己提供。组织会审视相关资源环境,并为自身的发展采取适应性措施,寻求机遇与挑战。开放大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是组织行动的内在动力,要求开放大学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行动,减少依赖,寻求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一)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自身高质量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资源依赖理论强调对环境的影响,认为组织拥有各种不同策略增强其独立性和追求自己的利益[6]。开放大学是公立高校,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地继续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履职尽责,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能为自身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开放大学举办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要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立足岗位需要和工作实际,教学内容的岗位针对性要强,突出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等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工学矛盾。在教学内容上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选择岗位需求的必备的理论知识,突出实践技能的解读、应用和释疑。
(二)明确准入退出机制,建立新型的合作办学关系
创新关系是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的对策路径之一,组织与外部组织及其所在系统建立关系,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可利用、交换或合作的资源,外部资源是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7]。
开放大学体系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各级开放大学之间必须建立新型的合作办学关系,要充分考虑开放大学体系建设的现实困难。基于不同的资源供给,地方开放大学习惯于在国家开放大学和地方政府之间游离:当国家开放大学提供的资源更多时,地方开放大学会在办学定位和方向上向国家开放大学靠拢;反之,地方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合作内容会被重新考虑,主要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发展。要总结吸纳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例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工合作,降低成本;集中力量,办成大事等。建立责权利清晰、准入退出条件明确的新型合作办学机制。
(三)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社会认可度
杰弗里·菲佛和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认为:“增长,不管采取的方式如何,都为组织提供了对环境额外的控制力,提升了生存的可能性。”[3]146开放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提高质量从而提升社会认可度,是开放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
我国开放大学是一个体系,其教学改革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特征。教学改革必须考虑教学及其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整个体系同步推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丰富在线学习资源,强化学习支持服务,建立全系统、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送教上门,把开放大学办成老百姓身边的大学,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继续教育服务的提供者。
(四)完善体系治理,提高管理效能,增强体系凝聚力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与环境之间是松散的连接,组织之间的影响具有选择性和不完全性。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组织的内部结构,有效的内部结构有助于获取外部环境更多的资源[3]15。
开放大学体系的内部治理效能,决定着体系竞争力的高低和凝聚力的强弱。提高体系内部的治理效能,首先,要制定开放大学章程,让章程成为制定、修改、完善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的依据。建立基于合作办学协议的理事会制度,明确开放大学体系由谁来治理。建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质量保证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充分发挥各委员会作用,切实提高开放大学办学水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网络优化开放大学系统日常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探索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日常运行模式,规范网上教学和学习行为。推进网上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要建立责权利清晰的治理结构,明确治理的内容。马克斯·韦伯认为,一个组织不管是追求比较粗俗的商业价值抑或是拯救灵魂的崇高目标,都需要一套通过有效的治理结构来完成所追求的目标[8]。建立科学合理的开放大学体系内部治理结构是开放大学体系有效运转的前提条件。最后,要明确怎样治理。治理结构是开放大学体系的基石和灵魂,怎样治理是体系运转的基础和核心。开放大学体系是一种多主体、比较松散的教育组织形式,共同治理是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保证体系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办学理念上,保证开放大学体系的自治性和公共性。在多主体合作上,坚持权利共享、相互信任、勤于沟通,确保所有主体有效参与。在实现目标上,坚持达成体系内各级开放大学有效合作。在决策方式上,坚持达成对话基础上的共识。在管理手段上,强调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并用[9]。
五、结语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在组织与环境二者的关系上,一方面,为了对资源需求作出反应,组织通过修正、操纵或控制其他组织来维持自身独立,与其他组织建立联系;另一方面,组织也要努力控制和改变环境因素[3]101-106。
开放大学体系是动态的,其与环境的资源依赖也是动态的。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开放教育会逐渐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开放大学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从体系内部来看,无论是终身学习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还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探索,都离不开上下级开放大学的共商共建共享;从外部来看,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搭建线上学习社区,建设线下数字学习体验中心,为管理者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学习管理系统和考试测评系统等,都要求开放大学体系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选择性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资源。
参考文献:
[1] 唐伟尧.建设教育强国,夯实国家富强之基[EB/OL].https://theory.gmw.cn/2023-08/31/content_36802765.htm.
[2]朱画媚.新冠疫情中职业培训机构资源困境与对策探究——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个案研究[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3.
[3]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4]马迎贤.组织间关系:资源依赖视角的研究综述[J].管理评论,2005(2):57.
[5]陈丽,逯行,郑勤华.“互联网+教育”的知识观:知识回归与知识进化[J].中国远程教育,2019(7):10.
[6]W·查理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66.
[7]燕山,郭建如.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异地合作办学校区的发展与转型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04.
[8]马克斯·韦伯. 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第2卷[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1-12.
[9]何淑通.论大学内部协商治理[J].当代教育科学,2015(21):7.
The Dilemma and Institu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Ope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 and advantage of an open university (formerly known as a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has always been a multi-level, multi-standard, multifunctional, and multi-form educational system that is oriented towards local and grassroots level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demand for degree compensation education in the open university is shrink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ifelong learning, serving and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rning society has become the new responsibility and task of the open university. The open university system is faced with re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pen university system is faced with such difficulties as scattered organization within the system, unbalanced teaching quality, low social recognition and lack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disciplines.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serv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novating cooperative school-running relations among open universities, strengthening teaching reform, improving school-running quality, enhancing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enhancing endogenous competitiveness a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open university system and accelerate the high-qualit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pen university.
Key words: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Open university system;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