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发展刍议
2025-01-24黄骥
摘要:共建“一带一路”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的世界工程,在客观上催生了对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巨大需求。发展好成人国际理解教育,可以有力地促进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友好交往与互联互通。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紧紧围绕成人的学习特质与发展诉求,打造建设性的“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行动框架并予以着力推动,不但会显著消解国际理解教育实施中的“世界性”与“国家性”的内在张力,而且会以其富于时代特色的开放性、前瞻性和实用性,有效提升“一带一路”成人建设者的国际理解力,高质量地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理解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5)01-0100-06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审视,共建“一带一路”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的世界工程[1],为面向成人的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一代又一代的“一带一路”成人建设者奔赴海外,持续参与众多项目工程建设,面对新环境、新形势,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国际理解力①以促进与所在国家、地区的合作伙伴和社区的交流与合作,才能高质量地推动项目工程的实施。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需求确凿地存在于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发展“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亟须着重予以推动。
一
国际理解教育是联合国长期以来都倡导开展的教育行动,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宗旨是发展人们对不同国家、民族多样化差异的尊重与理解能力,增强人们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感,关注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珍视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共同进步。国际理解教育在世界上受到广泛重视,很多国家都把其视为适应全球化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教育任务而予以推动[2]。鉴于“一带一路”倡议面向对象的多样性和涉及领域的系统性,推动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对于促进中国同相关国家的友好交往与互联互通具有卓著的作用。
(一)成人国际理解教育有助于夯实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
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立足中国与沿线国家牢固的政治互信与共同安全之上——这不仅取决于政府官员、高层智库的顶层设计,也取决于无数参与实地建设的机构和成人个体的行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机构和成人个体广泛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地区,需要应对迥异的政府体制、陌生的政策法律、变动的国内外局势、复杂的国际关系等政治安全因素。这些看似高远的政治因素往往会以某种突发的事件对参与“一带一路”的机构和成人个体施以实际影响,导致项目进程受阻或者人身安全的巨大损失;像有关中国公民在沿线国家遭遇绑架或抢劫,或者是中国投资受到当地民族主义攻击等事件就屡屡见诸媒体报端。这类事件如果任其滋长,将侵蚀中国与沿线国家友好互信的政治基础,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破坏性影响。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政治、安全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干扰。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国际理解教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机构与成人个体能够增加对沿线国家各种政治、安全因素的了解,从而对可能的风险做好预研和管控,使之消弭于无形,夯实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基础。
(二)成人国际理解教育有助于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融合与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诉求是把中国庞大的经济动能跟沿线各国的发展需求与资源能力结合起来,从而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除了在政府层面加强与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中国尤其注重发挥企业在推进“一带一路”中的主体与先锋作用。只有企业获得充足的成长空间,“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资源禀赋、市场环境、基础设施、贸易和金融体制等方面不仅与中国国内差异有别,彼此之间也往往各具特色,这使企业只有摆脱惯有的国内思维模式,培养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的深刻国际理解力,才能发现可靠的投资与合作机会。从“一带一路”实施十年以来的情况看,强大的国际理解力对于企业在当地的经营活动至为重要,那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取得可观业绩的企业,无一不是以熟悉、适应所在国的投资环境为基础的。成人个体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实施者,他们的国际理解力程度决定着企业在海外经营的成效。加强面向成人的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帮助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并找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契合点。
(三)成人国际理解教育有助于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涵盖的广大区域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渊薮之地,不同的语言、历史传统、宗教信仰、艺术风情、生活习俗既充分展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彩迷人,也凸显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与互学互鉴超乎寻常的重要性[3]。由于“一带一路”沿线以中小国家居多,因此面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更需要中国在文化上体现出平等与尊重、理解与亲和。回顾“一带一路”实施十年来的历程,可以发现对沿线国家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既是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机构与成人个体得以在当地立足安身的关键要素,也是塑造中国对沿线国家人民亲和力的必由之路。加强面向成人的国际理解教育有助于提高“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人参与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与沿线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学互鉴,为促成“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贡献力量。
二
纵观世界各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与实践,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各个国家都善于把本国在全球化中的发展同相关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本国人民的教育需求和国家发展利益的需要[4]。虽然在教育目标和价值观上存在“全球普适性”优先还是“国家需要”优先的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家作为当今世界秩序的基本单元和实施国民教育的主体,让国际理解教育服务于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和平发展是各国教育事业的应有之义。“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发起并力主推动,因而具有明显的国家印记,但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所秉持的“开放、包容、共赢、合作”的精神和框架则使“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的事业,也是沿线各国乃至全世界的共同事业。“一带一路”主张构筑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5]完全契合联合国宪章的核心价值,“一带一路”也因此被写入联合国的决议文件。从这个事实出发,“一带一路”倡议本身所体现的人类整体利益和共同价值赋予“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非同寻常的兼容性,使其可以消解国际理解教育常有的“国家性”与“世界性”之间的矛盾。
虽然各个国家、地区往往因战略需求、政策导向的不同而使国际理解教育在内容、形式上呈现不同的特色,但在培养国民的国际理解力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目标上是如出一辙的[6]。“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诉求同样也在于塑造成人建设者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强大国际理解力,为此亟待对其确立建设性的行动框架予以施行。
(一)“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
对应不同人群、任务和要求,“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目标可以分解为两个层次,即普及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普及性目标针对的主要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工作任务相对单一、驻留时间较为短暂的成人参与者;他们必须具备有效的国际理解力,了解“一带一路”所在国家的社会环境与国际环境,适应当地的工作与生活,能够与当地人友好相处。提高性目标针对的则是需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驻留时间长、负有重要工作任务的成人参与者;他们必须具备卓越的国际理解力,洞悉“一带一路”所在国家的社会环境与国际环境,积极融入当地的工作与生活,跟当地人保持密切和谐的关系。
(二)“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施行原则
1.坚持国际理解教育的成人性
教育部制定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下简称《教育行动》)要求中小学校“重点开展师生交流、教师培训和国际理解教育”,但对于在一线从事“一带一路”建设的成人个体则缺少关注。实际上,广大成人个体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主要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友好使者,他们更能真切感受到国际理解教育对于“一带一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为迎合“一带一路”成人参与者的学习需求,面向“一带一路”的成人国际理解教育必须聚焦成人个体的学习风格与特质,给予他们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与国际理解教育惯常面向的对象——中小学生相比,成人个体往往阅历丰富、自主能力强,已形成较为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学习更多地属于问题导向型;尤其是对直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成人个体来说,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典型的“做中学”,异国他乡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既提出了现实的学习要求,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对他们的学习加以科学地引导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国际理解教育知识内容与形态的多样化
鉴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型国家的现实,与此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必须注重对这些国家相关知识的收集和利用,从宽泛的普遍性知识拓展为涉及沿线各国的地方性知识,为“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内容。而值得肯定的是,《教育行动》就特别提到要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与对象国合作开展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研究。目前,相关的区域与国别研究正涌现一大批成果,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一带一路”自主知识体系,为“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为使相关知识内容更有效地传递,其呈现的形态也应是多样化的,既可以是基于学科化教材的课堂讲授,也可以是专注于某一主题或问题的讲座、报告和影像资料,还可以是基于成人个体自身参与“一带一路”故事的讲述。总之,推动相关知识内容和形态的多样化将使“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获得扎实推进。
3.倡导“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的共生属性
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发起者和主导者的身份召唤一批又一批的成人个体离开亲人和祖国奔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事建设,既是为了实现个人、国家的利益,也是为了促进沿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只有同沿线国家和人民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个人利益、国家利益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由此,“利益共同体”不再是限于“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上的追求,而是贯穿于“一带一路”过程中最为真实的存在。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的利益共生属性,无疑是“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赖以发展的根本。要让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成人个体认识到“一带一路”源于中国,但属于全世界;“一带一路”事业的欣欣向荣既取决于国家宏观层面的擘画和沟通,也取决于广大成人建设者在沿线各国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关乎个人、团体,也关乎“一带一路”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开发
为满足知识内容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又避免知识边界过度扩张导致的无所适从,“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指涉的内容开发可基于以下五大知识模块加以采撷组合。
1.语言类模块
语言是一切对外交往的基础。缺乏语言所搭建的沟通桥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难以达成深入的理解信任与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种类繁多,对“一带一路”持续深入的交往形成了强大的语言需求[7]。根据当前情况看,“一带一路”的语言教育问题很早就引起国家部门的充分重视,并得到众多高校的积极反馈和配合。作为在“一带一路”前沿从事建设的成人个体, 语言是他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最无法回避的障碍。虽然他们难以获得持久系统化的语言学习机会,但是掌握一定的当地日常用语还是必要的——即使是简单的问候语或答谢语都会拉近与当地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2.国情文化模块
为使“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各国的战略规划、发展需求实现对接与耦合,促进中国企业对当地的精准投资与良好合作,了解“一带一路”各国的国情与文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国家的国情与文化涵盖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所在国家的地理环境、人口规模、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方面。这些方面的信息掌握得越多,越有利于相关企业与成人个体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和投资。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国情与文化,中国相关部门与高校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与推介工作,先后出版、制作了数量众多的图书与电视节目。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国情与文化的研究和推介会更加活跃,这也为“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开发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与选择。
3.国际关系模块
在一定意义上,“一带一路”可以说是全球化下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产物。后冷战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国际关系经历着深刻的嬗变,和平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合作共赢、多边主义的新型国际关系模式越来越被各国广泛接受。“一带一路”以其开放包容的理念与行动成为受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对中国与沿线国家以及沿线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尽管“一带一路”也面临某些国家的质疑,但是中国坚持在“一带一路”进程中同沿线国家对话协商、共建共享的做法无疑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开辟了国际关系的新境界[8]。把国际关系纳入“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框架,有利于重塑中国公民的世界观,使之更加全面积极地看待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4.全球性议题模块
全球性议题作为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和关切,涉及每个国家、民族乃至每个人的发展命运,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加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由此体现出人类利益的一致性、关联性使得全球性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理解教育十分关注的内容[9],诸如世界和平、人权、性别平等、气候变化、人口等全球性议题就先后在联合国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一系列文件中被呼吁和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0],其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触及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诸多全球性议题,需要中国与沿线国家齐心协力地予以推动和解决。在“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中加入有关全球性议题的内容,有助于培养成人建设者的世界公民责任感,并增强他们对“一带一路”工作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5.专业化国际性知识模块
在知识形态上,国际理解教育涉及的知识往往分散于各个学科以及不同的专业领域,这也促使国际理解教育可以依赖不同学科及专业领域的国际性知识②而得以推行,例如英语、历史两门学科就因为包含丰富的国际性知识而经常成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渗透性教学的载体。对于成人国际理解教育来说,由于成人个体通常都已从事不同的社会专业化工作,基于他们的专业化工作而开展渗透性国际理解教育通常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 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和要求使掌握与专业化工作相关的国际性知识成为任何成人个体参与“一带一路”项目工作的必需。以“一带一路”成人建设者的专业化工作为平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具有一举两得的功效,是“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中值得大力挖掘与开发的学习增长点。
三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在完成总体布局的态势下,“一带一路”正实现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深刻转变。针对成人国际理解教育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的缺位,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亟待着力加以推进:
(一)重视顶层设计,把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纳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整体框架
1.在观念上要端正对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
作为旨在发展全球化下人们国际理解力的教育范畴,国际理解教育在促进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在复杂变化的国际环境中,缺少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成人个体施行有效的国际理解教育,会导致广大一线建设者无法获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理解力,既不利于他们在当地的工作与生活,也不利于他们与当地民众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进而无助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广泛、面向实际的成人国际理解教育将帮助筑牢“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根基,为其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2.制定体现成人特质的国际理解教育发展规划和策略
“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是典型的服务于成人的教育,必须从成人教育发展的角度予以推动。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成人教育在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效能和活力[11]。面向“一带一路”成人建设者的国际理解教育完全可以发挥既有的成人教育机能,使“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撑和能力建设。为此,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从战略高度审视成人国际理解教育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框架中的地位,推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策略,确保面向“一带一路”成人建设者的国际理解教育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二)构建“一带一路”学习共同体,鼓励自主施行成人国际理解教育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建设与合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一带一路”所构建的不仅是利益、命运的共同体,也是学习的共同体。从“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角度看,只有推动参与“一带一路”的机构和成人个体加强学习与交流,提升他们对沿线国家、地区的国际理解力,才能在当地更好地建设与合作。尽管这些机构和成人个体来自各行各业,工作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增进对当地情况的理解既是他们共同的诉求和愿望,也是国际理解教育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围绕这样的学习目标,不同的机构和成人个体可以据此构建各种规模和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彼此相互学习和协作,资源共享,以求共同发展。
国际理解教育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必须贯彻自主、协商的原则,在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方面展现必要的弹性和针对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和期待[12]。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企业来说,为使国际理解教育融入企业在“一带一路”中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要鼓励它们按照各自的具体情况组建以国际理解力为目标导向的学习共同体,发挥成人员工学以致用的自主性、能动性,加快自身国际理解力的养成与提高;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学习共同体加强同有关高校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利用这些高校在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上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优势,“一带一路”企业学习共同体将极大地增强自主施行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能力和效果。
(三)加强产学研互动,改善“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知识供给
成人个体在“一带一路”前沿面对新环境、新形势的建设图景决定了“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知识内容具有高度的情境性、针对性和创生性,使相应的知识供给必须立足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研究和经验总结,而不是刻舟求剑式地满足于对已有知识的生搬硬套。也就是说,“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知识供给必须更多地根植于对富于时效性的知识“增量”的创生,而不仅仅是对固有知识“存量”的再现。
以当前对“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知识供给看,随着对“一带一路”建设研究的方兴未艾,特别是基于“一带一路”的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深入开展,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的知识产出成果斐然,为促进“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知识内容的多样化铺就了日益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如何把大量的知识产出有效地转化为符合“一带一路”成人建设者学习需求的知识内容,仍有巨大的改进空间。从产学研合作的视角诠释,就是“产”“研”口的进展远甚于“学”口的进展。个中缘由,除了对“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战略性作用估计不足,最主要的是没有构建起面向成人的知识转化和输出的可靠环节,致使“学”口无法有效吸收“研”口的充沛产出来满足“产”口的巨大需求。为改善这样的情形,相关教育部门和研究机构必须打破行政、功能上的壁垒,以“成人”为教育对象和目标来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疏通产学研的有机连接,推动形成面向“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知识供给综合体,赋能成人国际理解教育更紧密地吸吮“一带一路”研究输送的源源活水。
(四)推进成人教育国际合作,塑造“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国际化面向
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成人教育来说,由于成人教育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框架中的存在感并不彰显,因此对与成人教育有关的国际交流合作也缺少相应关注,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对国际交流合作的开展。与一般发生于本国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不同,面向“一带一路”的成人国际理解教育主要发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所在地,具有强烈的时效性、针对性,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入当地的教育和人力资源,有助于及时优化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效果,增强国际理解教育与当地新环境、新形势的适配性。“一带一路”作为长周期的世界工程,随着建设的日渐深入,共建“一带一路”会加入越来越多的外籍当地员工,越来越多地与当地社区融为一体,他们与中方成人建设者的相互理解、互学互鉴将从根本上推动“一带一路”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向而行,使国际理解教育成为促进真正的“国际理解”的有力抓手。
基于此,为塑造“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国际化面向,有关教育部门和机构必须前瞻性地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成人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源和研究项目合作,强化国际理解教育对“一带一路”的国际化服务功能,助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形成稳固基础。
四
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的世纪工程、世界工程,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呼唤成人国际理解教育的积极参与,以更好地增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信任。面向“一带一路”的成人国际理解教育,既在理念上呼应了联合国大力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的主张,也在行动上顺应了“一带一路”致力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和方向,显著地消解了附着于国际理解教育实施中的“世界性”与“国家性”的内在张力,展现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深度融通,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通过确立建设性的行动框架并予以着力推动,“一带一路”成人国际理解教育以其富于时代特色的开放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必将有效地铸就“一带一路”成人建设者的国际理解力,高质量地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越走越繁荣,越走越宽广。
注释:
①国际理解力(competency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可塑性和综合性,涉及全球化情境下人的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与当下流行的“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也译作 “全球化能力”或“全球竞争力”)在概念内涵和范畴上是一致的。移用经合组织报告的相关定义,把国际理解力界定为:能够分析评价国际性、跨文化问题;能够从多个视角理解差异如何影响各个国家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观念;能够基于共同的对人类尊严的尊重,与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进行适当、有效的交流。参见经合组织报告《面向包容世界的全球胜任力》。
②专业化国际性知识是指学科专业领域中涉及其他地区、国家相关情况的知识内容。专业化国际性知识的增长是全球化的产物,是信息、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更新与传播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63.
[2]姜英敏.全球化视域下的国际理解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1-6.
[3]习近平谈“一带一路”[M].2023年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13-18.
[4]陈鸿莹,张德伟.国际理解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教育改革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02(S1):154-158.
[5]乌东峰.“一带一路”的三个共同体建设[N].人民日报,2015-09-22(7).
[6]姜英敏.东亚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与理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4-5.
[7]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36-42.
[8]王文涛.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推进经贸合作走深走实[J].求是,2023(21):39-45.
[9]黄忠敬,等.国际理解教育——如何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5-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1.
[11]朱新均.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路径和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3-11.
[12]叶忠海.学习共同体生成的若干基本问题思考[J].当代继续教育,2013(2):9-10.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for Adults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bstract:As a long-term, transnational global proje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has produced massive needs in practice for"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for adults. By well-developed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it is conducive for facilitating friendship and connectivity between China and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of BRI. H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and based on the learning character and demands for development of adults, to build a constructive framework for action for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for adults in BRI and through its implementation, will not only substantially eliminate tension between cosmopolitism and nationalism which usually come ou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but also, owing to its openness, perspectiveness as well as practicability with a clear-cut feature of age, foster effectually competence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adults who work in BRI, serving high-quality BRI cooperation.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Adult education